查看原文
其他

[转载] 吃“特效药”,能减少LC吗?(by Iroha老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铳钞 Author iroha

有些朋友可能比较关心,阳了后如果吃特效药,是不是能减少LC?

如果真是这样,那感染了好像问题也不大?

关于这个话题,Al-Aly老师对P药和M药都做过研究,今天咱们就来简单看看结论。


P药的数据

P药的数据拍老师之前已经详细写过了,这里咱们简单提一提。

AI-Aly老师的这项研究使用了退伍军人数据库中,2022.1.3-2022.12.31期间检测阳性且当天未住院、至少有一种高风险因素、且诊断后30天内存活下来的患者。

LC通过13种症候群来衡量。

P药组(3.57万人)和对照组(24.61万人)的对比评估如下图所示。


我们先看下研究结果:

对于至少有一项高风险因素的C-19患者,在急性感染期使用P药与LC发生风险减少相关。


那具体怎么个减少法呢?

在检测阳性后的第180天

  • P药组LC的发生率是12.99%,对照组是17.51%

  • P药组的相对风险是0.74,绝对风险降低了4.51%。


从这个数据看,P药是有点效果,但效果不算特别大。


我们再看下细分的13种LC的降低情况。

  • 10种LC的发生率降低跟P药有关: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疲劳和不适、急性肾脏疾病、肌肉疼痛、神经认知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呼吸急促。


  • 3种LC的发生率跟P药无统计学关联新发糖尿病、肝病和咳嗽



M药的数据

我们再看下AI-Aly老师对M药的研究结果。

统计范围是退伍军人数据库中2022.1.5-2023.1.15期间检测阳性、至少一种高风险因素,且阳后30天存活下来的参与者。

LC使用13种症候群来衡量。

在检测阳性后5天内接受M药的有11472 人,无治疗组是217814人。


研究的结果如下:

  • 使用M药组的LC发生率为18.58%,未治疗组是21.55%

  • M药组的相对风险为0.86,绝对风险降低了2.97%




再看下13种LC的细分结果:

  • M药跟8种LC的风险降低有关:心律失常、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疲劳和不适、肝病、急性肾损伤、肌肉疼痛和神经认知障碍。


  • 5种LC无统计学相关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呼吸急促和咳嗽。




M药整体结果跟P药类似,但是具体数值有所差别。


从这两项研究可以看出,在急性感染期吃特效药,可能会减少后遗症出现的概率,但减少程度有限。

在上述研究队列中,吃了P药和M药,LC的发生率依然不算低。

另外像减少糖尿病、咳嗽等LC,特效药能发挥的作用可能有限。


服药后,容易再阳?

另外咱们再简单说说之前提过的一个小型研究(非Al-Aly老师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同样感染了BA.2系毒株且接种了疫苗的受试者,吃P药组比未治疗组的中和抗体低(对BA.5)。


其中还有一位吃了P药的患者,在感染BA.2的76天后又感染了BA.2.12.1

研究人员检测了这位患者再感染和再吃P药阶段,中和抗体(对BA.2.12.1)的变化,结果发现:

中和抗体在症状出现后11天增加了2.5倍,但在第25天时下降非常明显


这个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服用P药后,身体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比没吃的低,更容易出现再感染。

论文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服用药物后减少了病毒的复制,也减少了体内的抗原暴露,进而限制了中和抗体的水平或持久度。

不过因为这个研究的样本量非常小(只有6个)是否真的如此,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


小结

以上就是关于特效药和LC的一点资料整理(本文非医学建议,用药请遵医嘱)。

从目前的初步数据看,想纯靠特效药来阻止LC的发生不太现实。

此外,特效药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LC发生概率,它也可能会导致身体的中和抗体水平不高,下次更容易感染。

如果日常不做防护的话,就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复吃药、反复阳

最终,LC的累积风险也并没有降低。


当然了,如果吃药后依然坚持防护的话,这种恶性循环可能就转不起来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来看,想要减少LC的发生,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做好防护、减少感染次数。


风险提示本文非医学建议,用药请遵医嘱。


参考资料:

10.1001/jamainternmed.2023.0743

doi.org/10.1136/bmj-2022-074572

doi.org/10.1093/ofid/ofad15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转载] 吃“特效药”,能减少LC吗?(by Iroha老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