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我”的大运会 犄角旮旯里的“运动宝藏”


一边吃着“香香嘴”,一边看隔壁运动场上的人挥汗如雨是怎样的体验?在成都市抚琴街道抚琴北一路街口,有一个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打造的“迷你运动角”,隔着护栏网就是一街的火锅、串串,打着球、闻着香。


炎炎夏日,清晨和傍晚这个街边角落都聚满了居民,排着队等着上场一展身手。这个运动角是成都市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补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创新举措的一个缩影。


图|T立方双桥子篮球公园,利用立交桥下空间植入篮球、体适能、滑板等运动设施。新华社发(成都市体育局供图)


成都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筹办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推动下,近年来,成都市鼓励和支持社区利用桥下、街旁、地下、屋顶和低效用地等贴近市民生活、可便捷到达的城市“剩余空间”,建设、改造体育场地。截至2022年底,成都拥有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植入体育设施1700多处,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000余场次。


随着社区体育设施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自发加入运动行列。在成都大运会氛围的烘托下,成都的运动基因与活力正在充分释放。


图|位于茶店子街道奥林社区的街角运动空间。新华社记者 袁秋岳 摄


家住茶店子街道奥林社区的周开胜今年52岁,精神头十足。早上6点半,他就和球友们到楼下打乒乓球。


“以前爬楼都‘恼火’,上4楼要张大嘴巴喘气,现在就不一样了,爬7楼都轻松自如。”周开胜说家楼下没有乒乓球桌以前,他几乎从不运动,“动不动就感冒”,这两年周围多了很多体育设施,被邻里带动着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身体明显变好了。


图|社区居民在蜀西社区街角运动空间打乒乓球。新华社记者 袁秋岳 摄


除了社区自主建设管理的运动场地,在运营模式上,成都市也倡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积极探索免费、低收费相结合的公益性运营模式,推动场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金泉街道蜀西社区整合了老旧的运动场地和街道转角空间,引入第三方社会主体,建成包括乒乓球桌、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在内的多功能社区运动角和运动馆,以免费或公益低偿形式开放给公众。


居民张绍波已经在蜀西社区居住了10余年,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他对体育设施格外关注,这几年,他见证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巨大改善。


图|社区居民在蜀西运动馆内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袁秋岳 摄


“以前只能在‘翻砂’的球场打球,现在条件好太多了,安全性提高了很多,工作日早上9点到12点都是免费的。”张绍波说,和居民朋友一起打篮球已是多年的习惯,成都大运会他最期待的项目就是篮球。


蜀西社区党委书记张燕介绍,一开始还有居民担心运动空间占据了大家的公共空间,对于改造建设并不都能理解。社区通过召开一次又一次的党员大会、居民代表大会,“院落坝坝会”,多方听取居民意见,才最终建成了现在的多功能运动空间。


“愿意运动的居民明显越来越多了,现在全都拍手说好。以前没这个条件,如今球场就在家门口,老百姓互相带动着都动起来了。”张燕说。


·END·



来源:新华社

校对 | 桑亚荣

审核 | 冯兰钦


动动手指

把成都大运会“设为星标”

 FIND OUT MORE 


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开村
一曲《少年行》传递梦想声音!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龚琳娜献唱成都大运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