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把上海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

碧树西风 记忆承载 2022-04-08

有很多读者,一定要我讲最近发生在上海的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有关于买菜的,有关于隔离的,有关于就医的,种种问题。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吧。


这些天很多人都在讲,不该让隔离中的宝宝离开妈妈。这个想法在当下非常正确。


但是,在传染病防控的历史上,宝宝从来都是和妈妈分开隔离的。知道为什么吗?


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比如你看到的,一个儿科护士管理着十个宝宝。


假如不是集中隔离,那么需要十个小病房,每个房间里妈妈带着自己的宝宝。


你说为什么要这样?不能让十个妈妈和十个宝宝挤在一起吗?


理论上可以。


现实中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妈妈们之间会有矛盾,有的妈妈会讲,我孩子之所以迟迟不好,就是因为另一个宝妈交叉感染。


这里面被感染的大人也有可能从轻症加重,然后呢?这个大人需要成人医护,再配一套成人班子么?或者把她转走?9个宝宝都有妈妈,她的没有了?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最好的方式,资源充沛就是最好的方式,白草莓与车厘子不限量供应就是最好的方式,所有隔离都选择五星级酒店就是最好的方式。


江苏做到过呀,当感染者很少,没有击穿预算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江苏能做到的,上海没理由做不到。


问题是,当防护盾被击穿了,就不是这样了。


你说放开,让各个家庭自己负担成本,理论上很行得通的。现实中有很多问题。


有的家长一天按照一天一万块的预算给自己的宝宝安排隔离条件,一点经济压力都没有。不仅可以单间,甚至病房里可以有会客厅。


有的家长你让他一天出一千块,他都囊中羞涩,因为疫情本身就耽误他赚钱了,他还要忧心房贷,忧心这个家的未来。


天底下的父母或许经济能力有所不同,但心都是一样的。


当他看到别人的孩子享受那个待遇,自己却因为没钱,付不起费用的时候,他的情绪更加会被放大。


所有的这些都是负面情绪,都只会干扰工作,影响好的结果。


其实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很多学校都是统一校服,统一食堂标准的呢?学校为什么不放开呢?希望中午吃米其林的吃米其林,吃五星级的吃五星级,吃路边摊的吃路边摊,为什么不呢?


因为学校不希望孩子们那么早就接触真实的世界。


资源被击穿的时候,所有的不美好,或者讲,真实的一面都会暴露出来。有钱人会很心疼,我的孩子居然和另外九个孩子一起,仅仅被一个护士照顾。


可是那个很穷很穷的人,他也会想,如果不这样,说不定他的孩子未必能分配到1/10的护士。


你告诉我,怎么取舍?该参考谁的标准呢?


有无限的资源当然好,问题是没有的时候,你告诉我,怎么做?


骂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上海就像此前舆论风口浪尖上的西安。


我知道有很多读者都是日日追更的,每一篇都不落下,不过我觉得读者记性不太好,我曾经写过的东西,可能过段日子,又还给我了。


这也很正常,我们有多少人毕业后,学过的东西不是还给老师的呢?


当初西安在风口浪尖上的时候,我做过对比,我说扣除北京这种拥有特殊地位的城市,其余的城市里,排在首位的是珠三角,其次是长三角,然后是内陆城市。


当时很多读者不服这个判断,我们长三角的读者占比26%,珠三角只有16%,长三角读者人数多,吵起来完胜。


我那会儿为什么做这个判断?理由其实很简单。


珠三角顶在前面的是深圳,长三角顶在前面的是上海。如果说深圳是个年轻人,上海则是个老年人,每三个上海人就有一个是退休的,而深圳的平均年龄始终保持在30岁出头。


这个数据最近十年一直就这样,不怎么涨。


说明互联网上的那个段子是真的,年轻人涌入深圳,回头买不起房,人到中年就离开了,所以深圳才能最近十多年保持平均年龄不变,始终很年轻。


正因为年轻,所以我看好。


在抗疫这件事上我们要承认科学,一个年轻的城市和一个年老的城市,如果资源差不多,各方面条件差不多,那个年轻城市的优势是很大的。


年轻意味着行动迅速,意味着照顾人的多,年老意味着各方面都迟缓,抵抗力也弱,需要被照顾的人多。


当初我这个判断,很多读者不认同。不过那种跟了三年以上的老读者通常都不急于争辩,而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我从来不觉得哪个城市有什么无与伦比的优势,虽然在互联网上,这种观点很流行。


网民当中二极管的比例应该很高,他们很难建立起一种系统性思维,在他们脑子里,要么全对,要么全错,要么好极了,要么坏透了。


你如果跟他们讲概率,讲因变量,他们就晕了,不知所谓。不过还好,我相信我的读者里,应该有三成以上,绝对不是这样。


这是多年以来通过读者留言,预测出来的。这个比例很高了。


那么站在模型的角度看,珠三角,长三角当然比内地强些,原因很简单,两个字:资源。


很多人往往习惯于轻视资源,他们总认为模式是无敌的。


其实模式从来都不是无敌的,模式本身就是资源的一部分。


模式是什么在维系?就是人在维系,没有人才,再好的模式也走不通。


人才跟什么有关?跟钱有关。


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这都是事实。


当初所有人都在骂西安夸上海的时候,我指出了两点。


1、上海流调的队伍是西安的10倍,人口只有两倍多,如果是打游戏,上海的血槽有可能是西安的四倍。


也就是说,遇到同样一击,西安可能破防了,上海的护盾挡住了。


2、我讲过两次,年前和年后都讲过。我说上海的精准防控是有漏洞的。


我还详细地叙述了漏洞是什么。当时我说,能这么做是因为有底气,资源有底气。火星即便放出去,也能迅速扑灭。


但是年前,返乡人流高峰期,我担心有火星上了火车,去了小地方才发现,当地未必有资源扑灭。


结果有个小城中招了,我还专门写了一篇。


只不过这些描述,在当时没有多少读者当回事。人就是这样,你看不到问题的时候,你会认为对方是完美的,等遇到问题,你又急不可耐的想要彻底否认对方。


其实两者都不可取。


上海的优势是明显的,就是资源多,如果和西安比。资源多是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


你血槽哪怕是四倍,击穿了之后是一样的呀。你医疗资源再多,没被击穿的时候当然有条不紊,被击穿了总会有混乱;你物资再充沛,没被击穿的时候游刃有余,被击穿了,总是一地鸡毛。


之前江苏疫情期间,隔离动辄住五星级酒店,送去的食品里满是白草莓,车厘子之类的高档水果,刷屏了。


我站出来冷冷的说了句,俩原因。1、有钱,预算充沛;2、患者少。


患者真要是多如牛毛,还白草莓呢?有面包和水不错了。哪怕富的如同瑞士,患者多了,也不会有车厘子吃。


这就是一笔简单的账,动态平衡,平衡内如何如何,平衡外如何如何。


忽视这一点,一味的相信包邮区包打天下,只能说你缺乏科学的态度。反过来,一味的落井下石,同样说明你缺乏科学的态度。


我曾经跟读者说过,我说,如果你是为了成为哪儿的人而努力,你太幼稚。


哪儿都有过得爽的人,哪儿都有过得不爽的人。


上海疫情期间你也看到了,当防护盾被击穿了之后,能够影响你生活质量的,就是你自己。


你觉得那些奢侈品店争先恐后送餐的VIP客户是因为他们是上海人吗?是吗?


不,不是的。他们哪怕住在鹤岗,客服团队一样打着飞的去送餐。


而你即便住在上海,遇到各种糟心的事情还是会有的,因为防护盾被暂时击穿了,一时间物流不畅,你又不是VIP,没有哪个大客户经理巴巴的来拍你马屁。


这话残忍吗?这话一点都不残忍,我只是说了点实话。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要留在一个城市,无非两个原因。


要么是与你的事业契合,你一个做金融的,不待在上海这个金融中心会影响你的生意。


要么是与子女教育契合,你待在北京,明显有利于你孩子受教育。


这就是一笔账,仅此而已。


人是活的,人应该是逐利而行的。


你祖上也许是做丝绸生意的,那就是江苏人,你祖上也许是做木材生意的,那就是云南人,你祖上也许是做马匹生意的,那就是内蒙人。


他们难道是为了成为哪儿人才去做那门生意的么?不,不是的。


他们是先发现这件事有钱赚,赚着赚着留下来了。如果有一天生意不行了,改行了,就会去别的地方呀。


所以我们要盯着行业看,我们要盯着有钱人看,我们要盯着有才华的人看,我们不要盯着城市看。


城市有什么好看的?


就像冯晓琴说的,同样在上海,有些人,比如她小姑子,买两千万的房子眉头都不皱一下,而她,买两百多万的房子首付都借不到。


你没有钱,你待在哪里都不爽的,你有钱,你待在哪里,都让你宾至如归。


我一早就跟很多读者说过,你的目标不应该是留在哪个城市,你的目标应该是成就自己。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