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世噶玛巴 | 在你临终之时,你会需要这一切


修持四要

供养胜三宝 修本性无二


上期

第一世噶玛巴 | 在你临终之时,你会需要这一切


顶礼上师宝!


仁波切*说: 

* 尊胜第一世噶玛巴 杜松虔巴 



恒常思死亡,计数所造业,

供养胜三宝,修本性无二。


修持时,此四法极为重要。

一切法教的修持没有不含摄在此四法当中的。 



3

供养胜三宝


那么,断除本质为痛苦的轮回,且令心中生起涅槃,应该要怎么做呢?


应该要修持所谓的「供养三宝」,来积累资粮。就如「若欲得福泽,则供养如来」所说的一样,要以三宝为供养的对象。


供养亦可分为三类:

一为上等的供养:

即实修的供养,从般若波罗蜜的角度来谈,是指行持般若波罗蜜和四摄法;从密咒乘的角度来看,则是观修生圆四座瑜伽等。


二为中等的供养:

身的供养,也就是以打扫所行路径等,向上师和三宝做身的供养。


三为下等供养:

布置陈列俗礼常用之物品来作供养。 


任彼发何願,将获如是果。 

如此来供养三宝,就会像偈言所说的一样,所有的祈愿都会如是成辦,这和密乘中清净心气而修持「破瓦」是一样的。


透过供养等有关三宝的善行而积累福德,也会让我们开始生起菩提心。 




4

修本性无二


那么,要获得涅槃,是否只需要累积福德资粮就够了呢?

我们必须要修持所谓的「修本性无二」,也就是指我们必须积累智慧资粮——禅修空行。


正如教言所说:

此前诸要目,佛为智慧说。


以及:

悟空得解脱,余修皆为此。

(出自阿底侠尊者《入二谛论》,如石法师译)


供养三宝而积累福德等,是对空性产生确信的不了义方便法。

而这个空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说它是空性,这样是没有什么用的;也不是去承认北方的那个巨石是空、还是不空,或是像虚空的空虽然是恒常的,但也是没有帮助的。


因此必须要对自心的空性产生确信,否则就会如以下偈言所说的那样:

欲获彼灭苦,

漂泊无意义。


我们必须要了悟自心,如果了悟自心,这就是本智,就是佛,所以教言说:

「不需他处寻觅佛。」


这也就是空性,正如偈言所说:

自心本无生,

具空空性相。


那么,了悟自心的口诀是什么呢?

此無任何所遮遣,亦无丝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


还有:

实与无实法,不住心识前,

彼时无他相,无缘极止静。


以上这些即是禅修的口诀,所要说的也就是:

在远离一切所缘、

毫不造作的清新之心的本然中安住。

此时,止观双运的境界将会开始生起。


否则,你可能会以知见上辨别寻思的智识,用分别心向外去寻求空性,只是把空性放在知识理解的层次上,在禅修上,就只有「死定」的觉受。

这样,是不可能带来体证和觉受,或是止观的双运。


因此,要安住在觉性本身的体性中,让心由内自证。应了知心不须向外去追寻,了知心是无根离基之后,就不会有三歧途(因执着乐、明、无念的觉受而产生的禅修过患)的忧虑。


由于心不住于外,也不迷失在所缘境上,如此就不会有落入四散逸境(因智识上的理解和禅修觉受而从无作的禅修中散逸)的忧虑。


汝此,「见」就远离一切承许,由于了悟心而使「修」远离一切思辨,超越能缘与所缘,「行」则远离一切取舍。

如此,见、修、行三者即成一味。

由于三毒已经没有根基,就能安住在大慈三摩地等究竟的三摩地中。


就如上师仁波切所说:

方便觉性中安住,

智慧觉性由内证,

觉性之中皆解脱,

一切见智皆通达。


因此,「修本性无二」所说的,就是指禅修自心是非常重要的。


禅修自心时,有什么是必要的呢?

虽已圆满诸功德,

無师非轮回终际。


具有殊胜功德的世尊所说:

乃至证佛果,

侍师令欢喜。


和「佛法依于善知识」等教言,也都强调上师的重要性。


但是「依止上师」也不是不管对象是谁,就随随便便地去依止,这么做是没有利益的。


我们要依止的上师,应该是行持三世一切诸佛的事业,仅是见到其德相,就可以让我们获得加持;而且有极善巧的方法,能让弟子一开始无法安住的心安住,也精通正确的方法让弟子能认识安住禅定,像这样修证兼备的上师才是我们要依止的对象。 


那么,要如何依止上师呢?

应该戒除所有不恭敬,身、语、意三门都虔心恭敬地来依止上师。


其中,在身体行为上的恭敬,则应该戒除诸如在上师面前伸腿而坐、上师莅临时不礼拜、不起身等种种不敬的行为。

安坐在低垫上,心生调柔德,喜目敬瞻仰,似大地如垫,承侍上师业,尽舍忧劳心,净信如水流。


就如偈言所说,应以至诚恭敬来依止上师。言语上的恭敬,包括了在上师面前不说有关买卖、争斗、不净行等等三毒而引发的一切不清净言语。

和上师说话说,应恭敬地说适当合宜的话语,如请教佛法上的问题等等。 


「意」的不散,则是认为上师有过患。由于「弟子的明镜是上师」,于是就会把自己心理有的特点看成是上师心理也有。


如果认为上师本身也有强烈的瞋心、极为吝啬、口舌是非多、贪爱财务、不传法等,或者总结来说:不去思维上师的功德,只是去想上师的过失等,这就是不敬。如果有这种不敬,就无法让自己出离轮回。


有句相关的教言说:「教云悉地为上师。」因此,绝对不对上师不恭敬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应该要对上师虔诚恭敬,将上师的一切行持都视为是佛的善妙行谊。能够这样看待上师的话,可使一切疾病和损害都得以平息,所有的功德也将在你心中展现,如同倾注入瓶中的水满溢而出一般。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要需要这些呢?

教言说,在你临终之际,你会需要这一切。以上所说,请各位好好记在心上。



恭录自:

第一世噶玛巴 杜松虔巴 

传记与教言 



因为你,我在这里


大宝法王噶玛巴开示: 如何如法依止具德上师

 2014《解脱庄严宝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