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迷恋的雪糕,并不是只有夏天才能吃

叶克飞 市井财经 2022-10-01


■文丨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夏天要到了,家里冰箱又开始囤雪糕。如今去买雪糕,选择实在太多,各种品牌各种口味数之不尽。回想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好像只有2分、5分和1毛钱的冰棍,后来有了经典的娃娃头。真正有很多雪糕可选择,还是90年代初期的事情。


雪糕作为人们的爱宠,现在看来制作简单,甚至可以在家里DIY。不过说起历史,似乎就有许多技术性难题摆在那里——古代夏天连弄点冰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又没有冰箱,储存也不容易。所以许多人认为,雪糕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其实这么说不准确,只能说“大规模量产的雪糕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在历史上,总有人有办法折腾出不同版本的雪糕。

 

雪糕的历史


所谓雪糕,首先得要透心凉。从这一标准来说,人类早已有了雪糕的原型。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就曾用蜂蜜或水果给雪调味,即使希波克拉底这样的大人物都认为雪水不利健康,但冰冷食物的魅力仍然席卷整个爱琴海。后来的罗马人也喜欢这样做。尼禄曾让人上山采集冰雪,用来配果汁和水果。而在中国,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尝试将米和牛奶混合放在雪中冷冻而食。当然,这些不是雪糕,因为雪糕还得有凝结的效果。


如今的雪糕,主要原料有糖、鸡蛋、牛奶和奶酪等,而历史上的雪糕,主要是由山羊奶或牛奶发酵而成的冰冻甜点。这种“古代雪糕”的最早记录是在中国唐朝,专供皇家。因为底层是冰,上面覆盖奶油和酥油,还要插上花和彩树等装饰物,所以称之为“酥山”。元朝时期,有人在冰中加入果浆和牛奶,也可视为雪糕雏形。宋朝则有“冰酪”,人们把果汁、药茶和冰块等食材进行混合,北宋有“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


相比之下,欧洲的雪糕记载要晚得多,中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连冻饮技术都没能掌握,仅有的例外是意大利和法国。不过,真正意义上的雪糕还是诞生于欧洲。


17世纪初,意式冰淇淋Gelato的诞生被普遍认为是现代雪糕的起点,“Gelato”一词源于拉丁语的“gelātus”,原意为“冰冻的”。此后,意大利开始用糖、草莓和柠檬等,加上冰或雪,加工为冰冻甜点,这就是雪芭的原型。还有一位美食家,将牛奶与果汁掺加水和糖,再放入蜜饯和柠檬,放入雪盐中冷冻,制成冰棍,也被视为初代雪糕。


在冷冻设备发明之前,意大利人如何在炎热天气里制作雪糕并使之凝固且柔软?这主要有赖于阿拉伯世界的发现。当时,意大利人发现,将鲜牛乳直接冷冻会十分坚硬,大量加糖可以使之柔软,但又会降低冰点无法凝固。不过早在13世纪,阿拉伯人就发现了食盐的妙用,这个方法也最终传至意大利。


不过这些时期的所谓雪糕,并不具备量产和商业化的能力。因为雪糕要发展,必须以人类对冰的采集和运用为依托。制冰机器没诞生,雪糕就不可能大规模量产,仅能借助王室和贵族的雄厚财力才能实现,是绝对的奢侈品。即使偶尔在民间出现,也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制作者必须一刻不停地转动和摇晃金属桶,才能得到冰晶较小口感细腻的成果,费时费力,产量自然极小。


最早在宫廷中享用意式冰淇淋的是法国的路易十四。意大利人佛朗西斯卡·波科皮奥将之带到巴黎民间。1686年,他开了一家名为普罗可布的咖啡馆,出售以鲜奶油、水果、糖和冰块混合而成的雪糕,被视为巴黎最早的冰淇淋。狄德罗和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都曾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


18世纪是一个转折点,意大利人和法国人都在研究新的冷冻甜点,尤其是法国人,在这一时期发明了冻酪、冻奶油和慕斯等。当时不但冰很难得,连糖和香料都仍然是高价品,所以研究这些东西,成本高到无法想象。


19世纪初,法国取得了巨大突破,掌握了从甜菜根中提取糖分的方法。此外,1846年,南希•约翰逊发明手摇曲柄冰淇淋机,进一步降低了雪糕的成本。以曲形手柄带动搅拌的雪糕机也正式发明,当时的欧洲艺术和科技中心维也纳,率先开始推动雪糕的平民化。当时,维也纳人只需要在冰雪中加入食盐或硝酸钾,使冰雪温度更低,然后把奶、蛋、糖等放入机器里不断搅拌,很快就能制成雪糕。当然,这种可以在家里完成的享受仍然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因为机器昂贵,原材料也贵。


要想让当时的欧洲人像现代人一样拿着一个雪糕当街舔,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当时,在公共场合做出这种行为被视为粗俗之举。所以,当时即使是当街贩卖的雪糕,也只会像餐厅一样放在水晶杯内,用勺子舀食。因为是当街贩卖,所以水晶杯不可能马上清洗,却仍然循环使用,多少制约了雪糕的流行。

 

雪糕的量产靠美国


欧洲人登陆新大陆,制作雪糕的技术也随之登陆。美国开国元勋们都是雪糕爱好者,甚至使之成为庆祝独立日时必吃。


也正是美国人,使得雪糕从昂贵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1843年,美国费城人南希·约翰逊发明了雪糕制作机器并注册专利。它能大大提高搅拌雪糕混合物的速度,开启大规模生产时代,工厂化生产也随之出现。1851年,雅各布·福塞尔在宾夕法尼亚建立起第一间雪糕厂。此时英国也出现了同类机器,后来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相比之下,其他国家还是停留在手工作坊的阶段。不过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发明了工业制冷,成为雪糕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还是美国,1899年发明等质机,1902年发明循环式冷藏机,1913年发明连续式冷藏机,使得雪糕工业化迎来黄金时代。


19世纪90年代,圣代得以发明。这是一种由果酱、冰淇淋和打泡奶油做成的甜品,因为诞生于星期天,所以被命名为Sundae 。


大概同一时期诞生的还有香蕉船,也就是将香蕉剖开后摊开,分别加上香草、巧克力和草莓三种味道的冰淇淋,再淋上巧克力酱、草莓酱和菠萝酱制成。由三种经典口味——香草、巧克力和草莓组合而成的三色冰淇淋也在此时发明。


1904年美国密苏里州的世界博览会上,蛋筒冰淇淋诞生。前文提到,早期人们吃的雪糕都装在水晶杯里,吃完还得还回杯子,而且很不卫生。以华夫饼为原型的蛋筒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因此增加了便携性,极大促进了销量。它的发明跟世博会关系很大,因为人们习惯边走边吃东西,便有了这一发明。


1922年,我们熟悉的巧克力冰淇淋诞生,也就是在雪糕上面裹上一层巧克力的“脆皮”。因为当时有人总是纠结要买冰淇淋还是巧克力,所以就有了这个将二者合一的发明。不久后,有人又在巧克力雪糕中插入一根棍子,也就是冰棍,并于1923年申请专利。


圣代、香蕉船、三色、蛋筒和脆皮,是至今仍然风靡的雪糕形态。换言之,那个时期的美国,基本奠定了现代雪糕的基础。


上世纪30年代,雪糕首次在食品店销售。二战时期,雪糕成为提升军队士气的重要物品,甚至是美军的一大象征。连墨索里尼都担心雪糕的象征意义,一度在意大利禁止雪糕销售。有趣的是,因为二战期间对雪糕的大量消耗,美军居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雪糕制造商。

 

中国雪糕市场从无到有,如今千亿规模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雪糕市场总量已经达到1380亿元,排名世界第一。当然,尽管如此,中国人均水平还是明显低于酷爱雪糕的发达国家们。根据2019年数据,中国人均雪糕消费量仅3公斤左右,美国人均则是25.8公斤,日本人均是11公斤。


人均消费量低,也意味着依然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都将中国视为最具潜力的雪糕市场。


2014年,中国的雪糕市场规模还仅为708亿元,几年间就几乎翻倍,可见增长之迅速,行业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600亿元。


民国时代,中国开始有了雪糕,它与其他许多洋货一样都是舶来品,最早出现于西餐厅等场合。


后来,中国雪糕发展一度停滞。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即使是城市居民,能吃到的无非还是街头贩卖的冰棍,几分钱一根。这种糖水冰棍的味道乏善可陈,制作流程也不靠谱,卫生状况十分有限。


经典的娃娃头雪糕,是从意大利引进的几条生产线所制作,立刻成为当年的时尚宠儿。

也是在那个时期,国产品牌雪糕迅速崛起,比如广东的五羊。不过当时物流行业还没有起步,运输不力,所以大多数品牌在70和80年代,最主要的销售市场还是本地,所以很多人印象最深的都是本地品牌,比如我们中山人最熟悉的就是美怡乐。


到了90年代,许多国产品牌崛起,其中不但有雪糕品牌,还有奶业巨头。至于传统老冰棍,则一度消失。


说起80年代和90年代的雪糕大牌,天冰、五羊、光明都相当知名,小布丁和绿色心情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随着外资品牌的纷纷涌入,雪糕行业在这二十年间出现了巨变。从目前去年情况来看,联合利华旗下的和路雪,以及雀巢、八喜、哈根达斯等外资或合资品牌,占据了国内大部分高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蒙牛、伊利和光明等乳业巨头则以中端产品为主;区域性老牌冰淇淋企业如德氏、天冰、美怡乐以及大量中小型地方民营企业定位中低端。


数据显示,广东雪糕企业最多,近4000家,占比9.15%。山东省位居第二位,拥有超过3400家相关企业。另外,湖南、吉林、河南、四川四地的相关企业数量也均超过2000家。


从市场份额来看,和路雪、雀巢、蒙牛和伊利构成第一阵营,基本成为全国性品牌,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冰激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较高。光明、宏宝来、德氏和天冰等构成第二阵营,在区域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


有一些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名气却大得很,比如哈根达斯。不过说实话,哈根达斯在国内的价格实在太贵了,所以很多人出国旅行时就会拼命吃吃吃,因为它在国外其实是非常普通的牌子。


世界上最大的雪糕销售商冰雪皇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DQ,全球拥有六千多家分店,也是许多人的爱宠。日本明治口碑也好,各种口味在网上评测中都排名靠前。再就是美国的酷圣石,2006年进军中国市场,也被许多人所推崇。新西兰Tip Top也已进入国内市场,原材料取自新西兰的新鲜牛奶、奶油和水果,以健康著称。

 

网红品牌崛起时代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疫情期间,雪糕市场肯定会大受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网红品牌“钟薛高”,就借去年的直播带货风潮,创下五分钟卖七万支的成绩。


之所以雪糕在疫情期间销量不减反增,是因为人们在家呆着时,反而有了吃雪糕满足身心快乐的需求。这一点恰恰是中国雪糕市场以往所欠缺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以往并没有在家吃雪糕的习惯。相比之下,无论欧美、日本还是东南亚国家,都有这种习惯。


另外,在欧美市场,雪糕没有淡季,一年四季都是旺季。即使是下雪天,欧洲人在雪糕店外排队购买的景象也很常见。而在中国,此前只有东北在冬季有着较大雪糕需求,这是因为东北虽冷,但室内温度高且干燥,对冷饮需求量很大。这种情况也在改变,在国内其他区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夏季以外都有着对雪糕的需求。


整个2020年,雪糕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各个品牌都在推新品、抢渠道、玩营销。去年也是网红雪糕最抢眼的一年,类似德芙雪糕、大白兔雪糕、东北铁锅炖、长沙臭豆腐、德式黑啤冰淇淋等新品都成为谈资,还有东北大板跟小黄鸭联名推出的“鸭生有你”雪糕(包括爱辣么甜鸭味、情辣么酸鸭味两种口味)。


而且,现在的网红雪糕主要是先走线上市场,线上走红后再铺线下。这当然也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因为雪糕对企业以及经销商的供应链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在冷库、冷藏车、终端冰柜等资源进行较大投入,网红雪糕走向线下,就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体系,投入将更大。当然,线上市场也有另一种成本问题,因为快递雪糕必须配备干冰以防融化,即使包邮区内发货成本也需要数十元。


也正因为不管线上线下都有成本问题,所以雪糕价格也越来越贵,越网红越贵。加上市场变大,消费者注重噱头,商家入货时很看重卖点,宁愿选择贵的,也不会要那些便宜而无亮点的产品,因此进一步抬高了雪糕的价格。


不过,网红雪糕的迅速成长,也引发了许多质疑。因为在行内人看来,一个品牌要想得到市场认同,需要长期的品质保证和口碑。但很多网红产品恰恰经不起考验,比如2019年走红的双蛋黄雪糕,就曾爆出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不合格的问题。


说起网红,智能化也是一个方向。在很多城市出现的智能冰淇淋自助终端品牌ice机摩人就是一例。完全自动化状态下,通过云端化管理,由一个机器人负责完成户外雪糕制作,这个过程就足以吸引所有孩子。不过这种噱头的问题在于,一旦同类竞争者越来越多,就会淡化自身的特色。毕竟雪糕最依赖的还是口味。

 

雪糕市场的未来不仅仅在于品牌销售


雪糕里有不少奢侈品,相比之下,哈根达斯这种在国内高高在上的品牌,实在是小儿科。


在欧美国家,许多餐厅会有自己主打的雪糕,比如松露冰淇淋。因为松露的价格高昂,所以一个松露雪糕的售价往往达到数百元人民币。当然,这也是小儿科。比如迪拜的黑钻石冰淇淋,采用藏红花、松露和马达加斯加香草,售价高达817美元。


不过这个价格仍然是小儿科,因为上万美元一个的雪糕并不少见,至于是不是智商税,那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非洲坦桑尼亚的荒诞圣代冰淇淋,只有在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才能享受到,价格达到6万美元——当然,这个雪糕会附送机票和五星级酒店住宿费用——是许多富豪的热门选择。还有比这款雪糕更贵甚至贵上十几二十倍的雪糕,在这里就不说了,因为个人感觉是智商税。


不过天价雪糕说明了一点:雪糕制作从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模式。说起雪糕,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工厂生产——终端销售”的现代工业化模式,或者是在发达国家随处可见,近年来在国内也越来越多的连锁雪糕店模式。


这其实也是近百年前兴起的美国雪糕行业模式,依托的就是工业化生产,并被大多数国家所效仿。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机器化生产、超市流通终端的状态下,制造商需要寻找添加剂,以确保顺滑口感,并防止冰晶,因此乳化剂和稳定剂顺势而生。后来,业内出现了标准化的雪糕成分构成,包括奶粉或牛奶、蔗糖或其他糖、人造香精、乳化剂、稳定剂等,此外,制造商还习惯增加冰淇淋内部的空气,使得其体积膨胀,降低成本并延长保质期。


但传统欧洲世界始终在抵制这种做法。超市雪糕的销售量虽然也很大,但比不上美国。至于雪糕连锁店,虽然排队者众多,但同样不是所有人热衷的选择。人们最喜欢的还是在餐厅里品尝甜点师的手工雪糕。数据显示,欧洲作为世界最大的洲际雪糕销售市场,占世界总销量的43%,其中本地小公司生产销售的占三分之一,比例同样为世界第一。尤其是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老牌国家,这种倾向更是明显,也实现了雪糕的高溢价和品质追求。它也给本土餐厅和小厂商提出了一个新路子,当然,前提是品质。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商务合作联系方式:1277147755@qq.com




好看你就

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