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312期 《大地上的事情》——回到大地的支点

壹木读书会 壹木瞭然
2024-09-05

本期海报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312期《大地上的事情》,由陈艳敏老师分享,以下根据录音整理。


本次分享的音频:



值日生  云雀


今晚的分享将在半小时后正式开始。

为了给分享者提供一整段的分享时间,请大家在20:00—21:00分享期间,暂停发布个人消息。

在分享结束后,积极参与讨论呀!感谢支持与配合。

我是去年看的《大地上的事情》,很多片段引起共鸣。

期待陈老师的精彩分享!


陈艳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著有散文集“书之爱”丛书《书中岁月》、《纸上情怀》,“书文化”系列丛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漫漫经典情”丛书《艺术卷:美轮,美奂》、《文学卷:且行,且歌》《哲学卷:觉知,觉醒》、《自然卷:安然,安在》,“悦读”文丛《循着那抹亮色,找寻你》、《回到何处,去往哪里》,“笺边琐记”丛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光》、《那些地方》、《紫竹笔记:我的园子,我的花》、《读懂美国:行走在现实与书本之间》等20余种。国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展”“当代五十位中青年作家书画展”等。



练丹丹:


陈艳敏:


朱老师好,壹木自然读书群的各位老师、书友大家晚上好。我是陈艳敏,很高兴跟群里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分享书籍。我知道群里很多老师都有着非常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造诣,这令我由衷地敬佩,尤其是各位老师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积极健康、淡泊通透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并且吸引我。很惭愧,在专业领域,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但和大家一样,我也喜欢大自然,喜欢自然文学作品。在这样一个晚上,和各位师友一起静下心来,重温一本关于自然、关于土地的书籍,也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和大家一起重温重读一下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跟随直觉分享一点儿自己粗浅的感受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实际上我手里的这一本《大地上的事情》,应该还是根据咱们群里边书友的推荐,按图索骥买来的。群里的很多老师,包括刚才朱老师也说了,都读过这本书,我也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更加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领会,那么借此机会,我也希望向各位请教。



我手里实际上是有两本《大地上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小花絮,因为当时第一本买的时候缺了30多页,在当当网买的。但是我这个人比较笨,不会在当当退书,后来我又想看这本书--我觉得比较好,就找到了出版社,这第二本是出版社寄赠的。


《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写他的家乡北京昌平北小营村的一些物事和24节气的变化。昌平过去是北京的郊区县,现在是北京的一个区。苇岸原名叫马建国,1960年出生于北京的北小营村,1982年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这是书前面作者简介的介绍。他也是一位诗人,1988年开始写作系列散文《大地上的事情》。为了写作自己的24节气,1998年,他在自己居所附近选择了一处农田,进行实地观察、拍摄和记录。



苇岸当时是不幸地患了肝癌,已经进入晚期--就是在第二年1999年的时候,他在病中写出最后一篇《谷雨》,写完了这篇之后,于当年五月就离世了,享年39岁。很遗憾啊,短暂的一生。他将自己的深情给予了他爱的这片土地,写下了这样一本《大地上的事情》。来自于泥土,归于泥土。在他故去之后,亲友按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在了故乡北小营村的麦田、树林和河流中。他毕生倾情于这片土地,用单纯又深挚的爱写下这本书,据说这也是他生前留下的唯一的一本散文集。刚才群里边我看到一些老师也发了其他的一些集子,包括他的《泥土就在我身旁》、《太阳升起以后》。


一、悦纳四季之美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首先是他非常专注、非常深情的一种热爱,农家出身的诗人苇岸对田地有着天然亲近、割舍不断的一种感情。从立春到大寒,他在北小营村用相机和笔记录了24节气到来的那一时刻的状貌、变化,以及与人的心灵联系,写下《大地上的事情》。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周华诚在西湖边也曾经以节气记事,写下《廿四声》。周华诚老师也是我鲁迅文学院的同学,前不久,他在咱们壹木自然读书群里边也做了分享。


读到华诚这个《廿四声》和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我就觉得这两本书的气质是比较接近的,就是说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所以在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华诚的《廿四声》,他们表达的都是对自然、对土地那一份割舍不断的感情,书里边这一份深情和庄重是令我非常感动的。


苇岸是以一双非常纯净的眼睛去看世界,他对于每一个时令季候都很好奇敏感,扎根于时间的深处,将目光定格在自古就有的节气当中。立春时节,万物萌动的气象;谷雨时分,啄木鸟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夏至的田野里弥漫着麦秸的气息;小满临在的时刻,布谷鸟和灰喜鹊悠扬地欢唱;大雪时分,阳光照耀着无边的雪野。在他的眼里,四季皆美。




他说:“三月是远行者上路的日子,他们从三月出发,就像语言从表达出发,歌从欢乐出发。三月,连羔羊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三月的村庄像篮子,装满阳光,孩子们遍地奔跑,老人在墙根下走动。”


秋天,结籽的草丛间不时浮现出绚丽夺目的花朵,遍地的果实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采撷......苇岸说,“我不能不为这世上永不绝迹的崇高所感动,我应当走到土地里面去看看,我应该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启迪”。从他的文字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满溢的激情,感受到诗意和快乐,能够看到他心灵的底色是明亮而又温暖的。所以在这本书里边,我觉得他的句子写得非常地轻盈和欢快。


林贤治在书的序言中说,“是爱培养了苇岸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他作为诗人的底色---我现在做分享也是,一直觉得以诗人的身份来称呼他可能更合适,这是我读他书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感受。


二、寻找素朴之源





这本书另一个感动我的地方,就是朴素。苇岸眷恋着大地,眷恋着田野。他说,“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他与自然、与麦田,与大地上最朴素之物有着无法切割的心灵连接。这些景物也引起我深刻的共鸣,也许是长期居住在喧闹的都市,内心急切地渴望回到某种朴素的东西,就像麦子呀、玉米呀、棉花呀,这种凡常而又常在的事物也在日益地吸引我。有一天我们开车去北京的郊区,无意中看到一片玉米地,当时我心里就感到非常地亲切,非常的温暖。




当时开着车,我还特意让我爱人停下车来,我就下车之后去摸了摸,特意去摸了摸那已经出了穗的一个玉米,然后时光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很多年前,就像是回到了童年。感觉十分地温馨和美好。包括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节假期,我们又去了北京通州那边的宋庄艺术节。在艺术节上,我偶然又看到一位画家专画棉花,刹那间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因为在那些油画呀国画里边,就是大家都看到的--基本上一些不能说格式化就是很常见的那些物事,但是突然有一个画棉花的景象出来,我真的觉得--就是感觉非常亲切。






我也是在他的画前面,不自觉地停留了好长时间,就像这个画家在题词中所说的那样,就是“平淡无奇之物,温暖万千人家”。跟苇岸一样,我觉得他在描写一些朴素的事物,包括他一些朴素的笔触,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说平凡的意义。苇岸也一样,赞美一切原始朴素的事物,包括澄澈的初心和原始的信任。怀揣着诗意的心灵,万物在他的眼里便有了诗意,他的文字有光,有爱,质朴、和煦而又明快。


他以诗人敏感的心,对蚂蚁、麻雀这些貌似卑微细小的事物都给予了细腻的关照,因为他与它们息息相关。在他眼里,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那样不拘小节,“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而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他以齐物之心对待自然万物,他怀有着爱去书写,他以融入、合一的姿态与自然同情共处、交流共响。甚至他听出麻雀在日出前后的叫声都不一样,他为它们写下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动和喜悦,“它们仿佛是太阳的孩子 每天在太阳身边玩耍。”它们的“淳朴和生气散布在整个大地”。山中的栗树勾起他拟人化的想象,他说:“如果没有人采集,栗树会和所有植物一样,将自己漂亮的孩子自行还给大地。”没有感同身受,没有一颗融入的心灵,是写不出这样的语言的。


大自然对他是永恒的感召。在《去看白桦林》一文中,他说:“我常常这样告诫我自己,并且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他的明亮通透,大概也是来自大自然的启迪吧。大地是人类的依托,渐行渐远的人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地的支点。


苇岸不失时机地在大地上游走,库车、嘉荫、海日苏,从汤旺河到黑龙江,从黄河到长江,他随时随处用心搜罗大地的讯息。在郊外,在旷野,他邂逅翩飞迁徙的鸟群,目睹不同寻常的太阳,记录星星出现的时序,驻足于身边的小花小草。他被田间农妇质朴的家常感动,于不经意间瞥见原初意义上的“生活”,他向往那样的生活,尽管现代人正日益远离。他为高高的枝梢上鸟儿们星罗棋布的“家”动情,他说:“我觉得这是一种世间温暖与平安的象征,是这个季节比雪与太阳升落更优美的景色。”看到1988年1月16日的太阳不同寻常,比以往任何一天都大,他惊奇万分,这也让我想起梭罗在《科德角》的海上也曾写到某一日非同一般的太阳,心系自然的人,对于大自然时常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发现。因为他那种细腻、敏感,就导致了他会有非常独到的一些感受,或者是一些记录、发现。


历史是宏大叙事,也是世间凡常。我们经历的生活,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当下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该被珍惜和重视的。身边凡常的一些物事似乎也令苇岸更加地动容。他记下农妇的交谈,记下小学生的一页保证书。在这本书里边,他分两篇记下窗边筑巢的胡蜂的日常……他观察得那么仔细,写得非常动情,也非常形象,记得那么认真和庄重,这些日常的细碎之物,被他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眼下的生活打动着他,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他关注身边的小花小草,像关注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写到,遍地的植物都有它民间的“土名”,相对于冰冷、割裂、切断了与土地的天然联系、被研究者命名的学名,苇岸更喜欢从人们口中流传下来的土名,这些土名更富有活力和魅力。他说:“学名是文明的、科学的、抽象的,它们用于研究和交流,但难于进入生活。它们由于在特征和感性上与其所指示的事物分离,遭到泥土和民间的抵触;它们由于缺少血液和活力,而滞在学者与书卷那里……俗名是事物的乳名或小名,它们是祖先的、民间的、土著的、亲情的。它们出自民众无羁的心,在广大土地上自发地世代相沿。”这让我想起有一天在北京的北坞公园看到遍地开放的野菊花(权且让我称它为野菊花吧,因为我对花没有研究),难掩欣喜拍照发朋友圈分享,不料有花友纠正说这是“假还阳参”。面对这个名字我一脸木然。不解,似乎也无法接受,因为这个名字与我自小就叫的“野菊花”无法产生丝毫的联系,也对不上号,所以觉得很陌生,内心寻思:我还是叫它野菊花吧。还有一种可爱的小花,被花友叫作“土黄”,说是一味中药。我听了也感到很木然。跟先生聊起,先生说小时候他们管它叫“老头儿乐”,花管是甜的,这种小花在书里被苇岸唤作“老头喝酒”,不管是“老头儿乐”还是“老头喝酒”,均联结着一代人欢乐的儿时记忆,相比于中规中矩而又陌生疏离的中药“土黄”,这些土名儿显然更为可爱可喜。民间自生的一切,与大地相连,无疑也更接地气。


苇岸说:“在科学到来之前,每个事物都有它自己土生土长的名称。这些名称身世神秘,谁也无法说清它们的来历,它们体现着本土原始居民的奇异智力、生动想象、无羁天性和朴素心声,与事物亲密无间地结为一体。科学是一个强大的征服者,它的崛起,令所有原生事物惊恐。它一路无所顾忌的行径,改变了事物自体进程。科学的使命之一,就是统一天下事物的原始名称。”当然,“各地的‘原生力量’也从未放弃过抵抗。”


总之,苇岸在书里写的,我很有共鸣,他写出了我的内心感受。


苇岸被自然感动,而他的感动又常常伴着感伤。面对现实,在书里他也有一些自己的思索和感慨。他看到,“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蔑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成人世界是一条浊浪滚滚的大河,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欢乐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然而,“孩子们的悲哀是,仿佛他们在世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来的同流合污。”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仿佛有着某种不可把控的力量,这力量,使诗人忧郁。面对欲望助推下人类对于自然的疯狂挤压,他的字里行间也透着隐隐的担忧,他说:“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如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


苇岸是通透的。站在昌平的家里,看着四周一幢幢不断耸起的高楼,看着田野不断地向远方退去,他的心中布满了忧愁。他知道,“全世界都在欢呼和促进这一进程,唯有可爱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诗人,发出了与它对立的声音……这声音在强大的进程面前多么微弱,即使一声孩子的喊叫,也能将它淹没。”浮世的喧嚣中,诗人苇岸还在亲近着一棵树,一只鸟,一片云。他在他的书中写道:“树木是大地的愿望和最初的居民。哪里有树木,说明大地在那里尚未丧失信心。”他希望终日奔忙的现代人,不在“追求幸福”的名义下迷失于毕生追逐财富的歧途中,认为“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咱们这个群,在平时的一些观察当中,看大家发的植物啊花草啊,我深切地感觉到,壹木自然读书会的很多朋友们也都像苇岸一样,通透淡泊,自然洒脱,是深谙生活本质的人,是返璞归真,也是最会生活的人。我觉得咱们这个群里边很多老师和朋友,和苇岸这本《大地上的事情》气息相通。


三、抵达核心和原质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我、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就是回到核心、本质和原点。


苇岸的文学、艺术观与此一脉相承。他崇尚文学艺术的简约风格,一些文学艺术偏爱的是“为人类指明方向”的作家,他知道这样的作家不是某个时代的,而是永恒的。他特别提到了梭罗,认为梭罗承继了“人与万物原初的和谐统一”的精神传统,他的至爱之书是《瓦尔登湖》,他说是《瓦尔登湖》将他从诗歌引向了散文,并且让他坚信散文——这种如E.B.怀特所说“作家与作品相对合一的文体”,从此将伴他一生。他崇尚和选择的,并非一种文体,而是极简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的价值、意义,他愈加坚定地要像梭罗那样,回到事物本原的意义,回到人生的起点和原点。


他欣赏朝气蓬勃、质朴自然的写作,喜欢内心和精神有亮度的人,不喜欢自我深奥和封闭的文学与学术。他遗憾地坦承中国文学未能进入他的视野,“在中国文学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切:聪明、智慧、美景、意境、技艺、个人恩怨、明哲保身等等,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与万物荣辱与共,正是苇岸书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要寻找素朴之源,抵达事物的核心与原质。那些没有具名的古老典籍进入他的视野,在他看来,那是“古朴时期心智健全的人类整体精神的最高显现”。他从《希腊罗马名人传》,看到古代大散文准确、清晰、简约自然、行云流水般不现媚痕的叙事风采,认为“这是一种以生气和力量做后盾的自信,坦荡直率地面对事物本身。”这些,与他的内在心性无不相契相合。


他欣赏的希梅内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梭罗、艾默生,也是我喜欢的诗人、哲学家和大自然的探索者,他推崇的托尔斯泰、博尔赫斯、米格尔·托尔加、菲利普·罗思、威廉·布莱克、惠特曼、福克纳,也都是尊崇自心、特立独行的人,读来有种同道的欢喜,所以从他的书中,我也摘出了一长串的书单记于书后,以备按图索骥。对于苇岸,我是信任的。



他在书中还谈到他的诗人朋友顾城、海子、黑大春,借此表达了许多自己的想望,他希望诗歌回到原初,恢复诗歌原始的声音性和吟唱性,他希望生活日趋繁复的进程中,文学艺术不再推波助澜,而是返璞归简。当然,这也是当今最稀缺的。


在他看来,一生写一部书,二三十万字足矣。果不其然,他在生前只留下了一部书,就是这本《大地上的事情》。(当然后续又出了一些其他的,就是在他故去之后,有一些其他的书。)在这本书中,每篇的文字不长,却有着节制的美,就像他欣赏博尔赫斯的爱惜笔墨,《大地上的事情》每一节一两百字,简洁明快,单纯明亮。


内心有光的人,文字必然也是暖的。苇岸说:“我愿意光明地、信任地看待一切事物。我希望我的文字给世界带来的是善意和温暖,而不是相反。对于人类来说,我坚信有些东西是永恒的,而不是仅属于哪个世纪的。”他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质朴,“质朴即包含着文字的质感、朴素、简单和温度,以及一个作家对世界应有的爱与祝福。”他说他希望成为一个“人类的增光者”,希望在晚年能够借用夸齐莫多的诗歌说:“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


林贤治在序文中对苇岸给予了深刻的理解,他说人文精神的内核就是对生命的爱,是爱培养了苇岸的美感,人格与艺术的一致性要求,使他一次次回到历史的原点。大地使苇岸辽阔,也使他谦卑,他主动避开主流和嚣音,沉静地居于心灵中间,开拓自己的内视野,以自己的行动作着保存人类精神世界原质的努力。


但是非常可惜啊,就是诗人已经早早地不在了。


他怀着深深的眷恋,在书中给我们留下《大地短诗》,那是他对大地的深情礼赞。在《结实》一诗中他赞美秋天:


所有结着籽粒的植物

都把充实的头垂向大地

它们的表情静穆、安详

和人类做成大事情时一样


他写下《美好如初》向大地告白:


我还是应该单纯

因为这个世界

并不缺少复杂


我喜欢早晨

到田野的广场上去

等候太阳到达

当黑夜的列车停下

太阳踏上天空的站台

仿佛一个远方的朋友

微笑着向我走来

……

借助诗歌,苇岸表达自己的心迹,他说:“我们是太阳之子/以光明为生”。虽然他对现实不无失望,但他依然认定,“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应该通过其作品,有助于世人走向‘尧舜’或回到‘童年’的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苇岸美好的诗歌和想望中结束今天的分享吧。人生短暂,逝者如斯。时代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是今天即便是已经发展到现在眼花缭乱的一个世界,不管是今天还是未来,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我们依然需要苇岸,依然需要大地的支点。谢谢大家。



群友互动环节



蒲丛~新疆:特别特别美好的一个晚上,感谢分享


云雀:感谢陈老师的精彩分享,声音也好好听!苇岸的精彩段落,搭配着陈老师广博而恰到好处的凝练与总结,真是意犹未尽


又让我想到这句话——“生命的真诚,永远要朴素相见!”

踏歌行:谢谢分享!!!送一树红叶



陈艳敏~北京:不好意思,就是一点粗浅的感受,感谢各位的包容!多向大家学习请教!


顾国莉~诸暨:喜欢陈老师分享。喜欢苇岸克制而朴素的文字。因为受苇岸影响,我也已经记录了四年二十四节气的文字。


苇岸日记里书单数不胜数


云雀:感觉书友们都类似的精神——将真实情感扎根于时间的深处日复一日地默默沉淀,太厉害了!再次感谢陈老师


陈艳敏:谢谢朱老师,谢谢各位老师!


肖辉跃:@陈艳敏—北京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是我接触的国内最早的自然文学,爱不释手。



顾国莉:刚好在写字,随录喜欢的句子



曹远杰:谢谢陈老师的分享。我是2020年8、9月间读到苇岸这本书,一见倾心,当时也在群里晒了图。我还记得书里一些话,比如不能养活一只野兔的田野是贫穷的田野。也可能是苇岸的引用,手边没书,没法考证


肖辉跃:“比如不能养活一只野兔的田野是贫穷的田野。”梭罗在瓦尔登湖里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


张阳华:@陈艳敏—北京 谢谢陈老师的精彩分享,娓娓道来。“我们是太阳之子,以光明为生”。“我希望我的文字给世界带来的是善意和温暖"。我也热爱大自然的一切,我来自乡村,感受更深。


陈艳敏:我童年很多时候在姥姥家度过,对农村有十分美好的记忆,所以那天看到玉米地有种久违的亲切和温暖,很想去摸一摸,就下车去摸了摸那个玉米。


满天星:感谢陈老师,声音好治愈,对我这种声音控真的是个美好的夜晚啊


张阳华:我喜欢植物,把植物从叶到花都会翻过来倒过去的看。


陈艳敏:真心喜欢咱们这个群!


月明梨花:谢谢老师的分享,清泉石上流。我这一本书2014年出版,有苇岸的手稿。



赵玉龙发几张美图,衬托一下苇岸笔下那充满阳光香气的文字。





亦紫:谢谢陈老师分享  太多美好的阅读分享的细节,和书里文字一样打动人



云雀:

昨晚陈老师分享结束,我就带娃睡觉了,醒来看见大家这么多的互动,真好。


我想分享一个细节:


晚上20:00一般是我带娃睡觉的时间,为了实时听陈老师的分享,我提前把孩子洗漱好,交给奶奶,以为他不能安静地陪我听分享。


后来,奶奶带不住,他还是来找我了,坐在我腿上,拿着铅笔在书上认真地圈圈点点,一页又一页,中间还时不时跟我说,这个是“敲门树”的门,竟然一直安静地画着,直到老师分享结束。


可能因为老师分享的太动听了,他也着了迷!能与娃一起听,真是太好了。睡前我还给他读了陈老师分享的精彩片段



一帆:@陈艳敏—北京 ,早上散步听完了陈老师的分享,非常有意思。我是五点多起来,置身于大自然中,鸟儿起来了,花儿也开了,然后听陈老师娓娓道来的分享,突然自己也进入了那个意境中。


陈艳敏:感谢林捷老师和各位值日的老师不弃,容我这个不懂专业的人潜水学习,每天在群里愉快地接受熏染和启发,心怀感激!


张阳华:@陈艳敏—北京 我昨晚其实是忘了有陈老师的分享,出去练车了。骑了12公里想起来了。然后就算时间,大概要迟到30分钟40分钟了。回到家,也不先拉伸了。打开笔记本,先听为快。我们群真是藏龙卧虎啊!还不知道陈老师是作家。我仅仅知道苇岸的名字,听了陈老师的分享,才算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他热爱这片土地,爱的如此深沉!我们都有自己的山野,至少还有家门口的公园,先爱身边的一方自然吧,也能让自己暂时的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芜湖,有龙窝湖湿地公园,神山公园是我常去的地方。观察四季植物,也会有新的发现。



END


海报设计 |  朱陈强

图文整理 |  徐育超

校对 |  彭灵

图文排版 | 徐育超

音频合成与上传、图文发送 | 郑文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