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博物院秘闻(08):​办千叟宴接出大台基

康熙乾隆帝多次举办盛大千叟宴,为老人颁发老年证掀起敬老之风。



《礼记·王制》中记载,从汉代开始,国家就有规定,老年人五十岁便可以“杖于家”,六十岁可以“杖于乡”,七十可“杖于国”,八十岁可“杖于朝”。古代的老人七十岁之前拄的是自己的拐杖,七十岁之后拄的可就是国家发的这种鸠杖了。而且拄着这种鸠杖出去,在古代可是件挺自豪的事儿,因为人人都得尊敬他。至于为什么用鸠鸟的造型作为杖首,那是因为这种鸟吃东西的时候不咀嚼,直接下咽。这证明它的消化系统好、身体好。所以用鸠鸟作杖首,也是希望老年人能够像鸠鸟一样“身体好”,并健康长寿。

根据《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

汉代为老人赐鸠杖,在我国历史上已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

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墓出土了一根木竿鸠杖,长1.94米,圆径4厘米,竿头上镶有一只木雕的鸠鸟,出土时鸠杖平置在棺盖上,鸠鸟伸出棺首,木杖上还系着10枚东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高一米九多。为什么这么长,我在电视上看古人都是将拐杖抱在怀里,而不是现在的人拄着。估计就是这个原因吧。

还有类似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木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我的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只留下鸠杖首了。)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九尺,端以鸠鸟为饰”。民间便将鸠杖视为朝廷授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的一种特权的凭证。老人持有它,进官府衙门无须下跪,做买卖不纳捐交税,路人见持鸠杖的老人必须让道,儿女要是虐待有鸠杖的老人,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这种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的赠杖遗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就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大清乾隆皇帝八旬寿诞时,有大臣给乾隆皇帝的寿联也用此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据闻民间仍存有康熙、乾隆举办的“千叟宴”所发放的铜拐杖。也算是一种对老人尊敬的习俗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