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开聊聊今年互联网女王报告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几张图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2018-10-29



报告第一张图就很震撼。


虽然知道智能手机出货量高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看到这张图的时候还是吓了一跳。原来就算加上印度、非洲这些待开发的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也彻底到顶了。


其实这背后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该有智能手机的人确实也都有了。现在路上要是看到谁还在用功能机,回头率绝对很高(时尚圈人士应该了解一下)。


另一方面厂商们也确实江郎才尽,没有像触控、大屏这样划时代的改进,大家当然没了换机的动力。


锤子开始回归PC机,小米把后壳透明当做卖点就是典型案例。拜托,人家瑞士手表的后壳透明是为了看到精密的齿轮之美,除了技术宅谁会把手机的集成电路当艺术啊啊啊!


一个零增长的市场是很可怕的,这意味着市场蛋糕就这么大了,谁有本事谁抢吧——接下来一般就是行业利润率急剧下滑,大量公司退出市场。看看笔记本行业,在2000年中期达到行业巅峰后,只用了几年时间,现在就只剩下那么三五家公司了。


不过好在老大苹果这几年也是real不争气,让android阵营还有了市场份额持续扩大的机会。


只希望硬件厂商能够赶紧开动脑筋开发出下一代承载信息和服务的设备,之前寄予厚望的可穿戴设备和VR设备看起来都凉凉了。



报告里说,当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0%之后,想再增长就很难了。这个我倒觉得未必,因为互联网和一般的技术不同,相对应的应该是自来水、电力、燃气这些公用基础设施,而这些都是可以达到普及率100%的。



所以过去十年互联网普及率翻了一倍,接下来还有一倍的空间——当然更多的是留给欠发达地区的空间了。


那已经普及互联网的地区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呢?也未必,下面这张图显示大家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还在持续增加。


想想也挺可怕的,6个小时意味着什么?除了吃喝拉撒睡,大家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耗在各种载体的互联网上——看起来我们离彻底进入虚拟世界也不太远了。


而在这其中,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在2014年以后就开始超过电脑——如果剔除工作需要,估计这个差异会更大。


这造就了依附于手机端的各种服务大爆发。这些服务具有两个共性,一个是需要位置服务(附近的吃喝玩乐社交类),另一个是需要即时响应(出行类、移动支付类)。


Google不就统计过么,现在搜索附近有什么的人变得多得多了,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使用手机搜索吧。



下面几张图是关于电子商务的。



很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电商被分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传统的由用户发起的需求。他们有明确的购物需求,去搜索引擎或者电商网站上寻找,然后下单购买,这个造就了Google和Amazon这样的广告巨头,放在国内显然就是百度和阿里。



另外一种则是这几年新兴的,由社交媒体推动的产品发现+购买模式,激发的是用户原本没有意识到的购买需求。


如果说第一种传统模式还只是线下商场和超市的在线版,不管怎样需要用户先有购买商品的需求,那么第二种就完全是互联网独创的消费模式了。


无论是各路自媒体和网红做电商和带货女王,还是品牌把广告投放在社交媒体和信息流平台,都是刺激用户消费需求的新手段。



这种模式在电商的占比虽然两年内翻了三倍,但还是只有6%,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所以我们看到各路自媒体和微博博主活的潇潇洒洒,融资一融几千万上亿,可比那些前几年红火的电商平台,像聚美优品、唯品会之类的好多了。


那么这种模式最有利于什么样的消费品企业呢?不是宝洁啊大众汽车啊这类强势品牌主,而是原本由于渠道实力薄弱难以触达消费者的“小而美”品牌和“初创”品牌。


对他们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女王报告里展现出来的这些美国直销品牌从推出到营收达到1亿美元平均时长只需要三年,而在中国这个更大的单一市场中,这个期限恐怕还要压缩。



但也不都是好处。昨天在和朋友聊,为什么现在线下零售会回暖,特别是发家于线上的品牌,像三只松鼠、小米这些纷纷转战线下?他们难道不知道线下成本高吗?


这只能证明,线上的获客成本正在变得更高。


想想也是,线下的店面只要付了房租它就在那里,走过路过的人总归都能看到,获取流量是不需要额外花钱的,而线上信息量现在各种爆炸,如果你不持续投放广告,不断的找各种流量平台导流试试看?很可能你的品牌和店面就很像在一个荒岛上无人问津,一点流量都没有。


这体现在消费品公司的利润表上,就是销售和管理成本的显著增长。



下一组有意思的图来自于过去三个18年间,美国普通家庭开支分配比例的变化。




个人认为中国现在大概相当于美国1990年时的水平,而未来趋势是一样一样的——花的更多的是在住房、医疗、保险上(教育没有单列,如果单列肯定也是上升的),比例变小的是必需消费品,像吃、穿这些。


所以最近国内二级市场热爱的“啤酒饮料火腿肠,花生瓜子方便面”,短期看逻辑是通的——大家口袋里有钱之后,对于低单价的大众消费品价格变得没那么敏感,而提价有利于增厚利润。但长期看,这些品类没有什么量上的增长空间,还是关注医疗、教育这些家庭开支比例会显著上升的领域才是王道。


最后打一组鸡血吧。


虽然因为贸易战等一系列事件,大家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实力其实离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远,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成就已经惊为天人,不能不视为一个重大威胁。


以互联网领域为例。



从互联网巨头的分布来看,五年前中国还只有寥寥几家上榜,而且像腾讯阿里的市值和最前面的苹果、微软、谷歌差距甚远。


而五年后,不仅中美两国头部的几家巨头市值已经旗鼓相当,而且从十到二十名的二线霸主们,中国占据了半壁江山还不止。另外,整个互联网的天下基本就是中美两国的,压根没有日本欧洲什么事了。



而如果看中美两国互联网巨头的用户质量,其实美国公司的强势是建立在国际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这在经济下行周期有一个分散风险的好处,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要应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和政策冲突——最典型的就是最近欧洲GDPR的生效让这些巨头增加了很多合规成本。


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暂时还是以本土用户为主,这意味着海外扩张潜力巨大,而且对于单一国家的运营来说,成本会显著较低。



手机和家电可以说是当今中国制造业的两个典范行业了。从2010年接近0%到现在全球份额40%,这确实是个“中国速度”的杰出代表。


二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港股的舜宇光学科技,从2010年的2块涨到现在的158块,涨的比腾讯还多,真是让人唏嘘不止。



最后,中国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数量非常可观,本科生人数已经是美国的三四倍,博士规模也已经超越了美国。这也让中国从“农民工红利”时代逐渐过渡到了“工程师红利”时代。


这里的工程师是个泛指,无论是互联网的码农,还是医药行业的实验员,亦或是金融行业的金融🐶,其实都算在这个里面。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在金融、科技,乃至医药、高端制造领域的崛起,从长期看是无法阻挡的。





这是一个金融🐶记录这个大时代的个人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