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四届年度会议”综述

张成刚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 2024-02-03

20211223日下午,由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就业促进会作为指导单位的“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四届年度会议”成功举办。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与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以及阿里研究院、美团、滴滴出行、天鹅到家、饿了么、美术宝、梦饷集团、麦斯特等平台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冯喜良院长致开幕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主任主持了会议。

图1    研讨会现场

      

主题发言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胡晓义会长带来《新形态,新课题》开幕演讲。胡晓义会长指出,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一个具有高度前沿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题目。新就业形态可能代表未来趋势,对于政府来讲是应当遵循规律或节奏顺势而为。对于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问题,应该在现行制度框架下,采取适应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为新就业形态单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险应聚集急迫需求,主要是户外工作者的职业伤害。新就业形态不仅涉及到社会保险政策创新,也不仅限于劳动世界,如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等,还涉及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议题。

图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胡晓义会长发言  


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孙毅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平台就业:机制、变革与挑战》。孙毅教授从平台就业的规模与形式,连接、匹配与交易成本,网络外部性与匹配效率,平台就业的变革与挑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孙教授认为新就业形态本质上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平台满足了敏捷性的用工需求,提升了劳动力匹配效率,减少了摩擦。平台的特点是双边或多边的,存在跨边网络效应、数据飞轮效应等平台内在规律。现在呼唤新的劳动保障机制、劳动统计,并倒逼治理体系的变化。

图3  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发言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院长的演讲主题为《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有关问题》。莫荣院长从劳动力市场内卷的话题引入对新就业形态的研究。莫院长认为,总体上看,数字经济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新动力,它加剧了市场后期结构性的矛盾,数字人才的短缺问题非常地突出。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提升,产生了生产性的服务业高端化。数字经济的新岗位,就业质量有薪资水平、工作的自由度、职业的可转化性和可获得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存在很多短板,如工作时间长、劳动过程受算法控制、劳动权利保障不足、社保水平偏低、工人没有话语权等。

图4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院长在线上发言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的研究主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问题》。在主题演讲中张主任谈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分为集体劳动权和个体劳动权,目前的讨论主要关注点是个体劳动权,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条件权和劳动救济权。总体上看,新就业形态劳动就业权保障充分,劳动报酬权对原来非正规就业者保障增强,劳动条件权保障有自身特点。张成刚主任也表达了关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几点隐忧,包括劳动权益保障增加交易成本、配套政策措施出台滞后、新就业形态就业支持作用递减、“算法取中”抑制数字技术应用等。

图5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发言


阿里研究院谭崇钧副院长的演讲题目是《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谭崇钧院长指出,新就业形态在全球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既有优势也有问题。新就业形态的数字化、平台化特点可以带来匹配效率上升,有效利用碎片化的工作时间等,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内涵不清晰,各方责权利划分不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问题并不完全是平台带来的,传统的灵活就业已经出现了一些劳动者保障问题。平台经济为解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如原来分散的劳动者,甚至有的是地下经济,现在至少地上化了,而且数字留痕全程留痕。平台技术优势和网络效应也可以帮助改善劳动者劳动权益。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应该遵循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原则。政府的社会保险应该以保基本为主,商业保险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行为,应予以鼓励。

图6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谭崇钧发言


美团新就业研究所孟续铎所长的演讲题目是《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趋势》,他从自身研究的角度认为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是新经济模式的变化,是来自产业组织方式以及更底层的技术变化。数字劳动生态系统使得稳定的劳动力和灵活的劳动力,同时在数字生态中有共享收入的机会。在数字劳动生态系统中,平台是一定参与到劳动过程中的,因为要进行信息的提供、交易的撮合、订单的分配,但并不一定是雇佣关系。新就业形态有很多符合劳动者需求的,如劳动者对于工作时间能自主决定,人力资本数字劳动生态系统里能够实现变现,新经济、数字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在三四线城市是得到很高评价的。

7  美团新就业研究所孟续铎所长发言


人社部中国就业与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王颖副主任的演讲题目是《新就业形态的技能和就业促进项目提升》。王颖主任介绍了中心两年推进的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心设计,由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参与的项目。该项目一期试点阶段吸引4.5万人参加新就业形态平台的培训,1.64万人完成,有近6000人获得职业技能补贴。该项目在推进中遇到了政策和操作瓶颈、疫情倒逼线上培训等困难,但把已经把政策的路径给打通了。第二期试点政策既扩大了试点地区范围,也扩展了试点企业范围。王颖主任强调,对于新就业形态,在制度上需要去不断打破思维模式,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图8  人社部中国就业与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王颖副主任发言


主题讨论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创业处娄权超处长指出有一份工作或多一份收入,对劳动者和其家庭而言非常重要。目前,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还是很多的,国内经济恢复后不均衡,就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不确定性,灵活就业对于稳定就业,防范风险有一定帮助。营造灵活就业的良好环境,也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些方向。

图9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娄权超处长发言

中国劳动科学与社会保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就业促进会首席专家刘燕斌院长在线上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作用,认为需要按照补充用工权益建议和十四五规划要求,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要并举统筹兼顾;进一步深化研究,理清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加快制定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标准。集中研究当前的一些重点难点,具体破解的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在发言中,围绕劳动关系碎片化和精细化管理两个方面,对灵活雇佣模式劳动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冯喜良教授认为,由于技术发展带来了劳动分工、劳动过程的精细化,劳动者工作自由度增加了,靠政策限制这种模式是限制不住的。但新就业形态本质可能没有发生变化。平台企业与从业者之间应该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在劳动者工作时属于强劳动关系,而在不接单时是没有劳动关系的。因为劳动任务的分解,带来的是雇佣关系的碎片化,而不是本质上的变化。劳动关系碎片化要求研究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精细化管理。

图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冯喜良院长发言

      

在总结讲话阶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张小建会长指出,本次会议发挥了为新形态就业的发展鼓与呼,为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把脉会诊,为推动工作建言献策,为企业与政府部门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的作用。张小建会长从抗疫复工稳就业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角度,肯定了新就业形态承担重头戏的地位,认为凡是有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就坚决支持大力扶助;凡是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就进行变革、调整和创新。张小建会长也希望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从应用角度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帮助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评估阶段性成果,提出推动工作的对策措施建议。

图1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张小建会长在线上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都反映这次会议办的及时,为企业、政府部门、学术界搭建了交流平台。中心主任张成刚代表中心感谢了各位嘉宾的到来,相约明年再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支持与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四届年度会议”综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