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分后总,斯坦福也在用的扩展式练习技术 | 学习骇客

LeoChanXY 学习骇客 2022-06-08

“学习科学”系列第39/95篇

本文介绍如何通过“先分后总”技术将复杂知识化繁为简,让每个人爱上学习。

扩展式练习,即需要记忆的内容从少到多,每一轮的记忆练习都在前一轮的内容之上,再多一点点新的信息。”施瓦茨在《科学学习》一书中如是说。

曾经网易博客的读者可能比较熟悉,这不就是LEO以前在网易博客里说过的“先分后总”嘛,没错,但今天我们要讲得更彻底一些。

“结构化”的思维导图

很多同学都喜欢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上图就是一个例子。使用思维导图不是因为LEO认可这种学习方式,而是很多同学误用了思维导图,喜欢在看书之后整理思维导图,然后把这张图截图作为Anki笔记来学习。

为什么会想要把导图作为笔记来学习呢?他们大多是希望导图的结构化能带来认知层面的结构化,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首先,用图片替代文字学习有太多弊端,诸如无法修改、不便记忆等,具体请看旧文 用图片替代文字?这样用Anki你可能要三思

其次,这与旧文 SuperMemo给Anki使用者的有效学习建议里主张的信息最小化背道而驰,大块知识必然导致学习困难。这样做出来的笔记在使用Anki学习的时候,每一张笔记都要花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到了复习的时候,别人只要花几秒钟瞄一眼就能完成复习,而他们辛苦学的知识还没等到复习就已经忘了,还要再花时间重头开始学习。

最后,认知心理学里常说的知识表征(知识结构)只是从计算机科学领域借鉴得来的观点,并不表示知识在人脑中存在物理层面的结构化。因此,为了输出层面的结构化去谋求输入层面的结构化,这或许并不合适。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碎片化”的先分后总

为什么多数人都不愿意先分后总呢?LEO听到最多的解释就是“先分后总要多做很多笔记,因此很浪费时间”。

大家通常是这样盘算,还以导图里的内容为例。

在记笔记阶段,如果以导图的形式添加笔记,只需要添加1张笔记,有的人可能会细致地添加4张,当然导图更省事。到了复习笔记阶段,也只需要复习1张或4张笔记,怎么算就是添加导图划算。

先分后总真的更花时间吗

如果要先分后总,就得从细小的知识单元开始学习,势必要多添加很多笔记,复习的时候也要复习更多的笔记。

但是,在细分过程中有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并且单个笔记信息量更少,无论是学习还是复习所需要的时间都更少。更别提大块知识学过就忘(一票否决),积重难返,每次都要从头开始所耽误的时间了。

举个例子,具体算一下,如下。

大块截图添加到Anki里,添加笔记花了1分钟;学习时花了10分钟才记住;再次复习时已经忘了大部分,又重新学,花了7分钟;第2次复习还是忘记大部分,又花了5分钟才学会。那么这1次添加、1次学习、2次复习总共花了23分钟,以后以每次复习花费5分钟来计算的话,TIME=5n+3。实际情况比这要糟糕得多。

先分后总的话,把笔记拆成13张添加到Anki里花了13分钟;学习时每张笔记1分钟,总共花了13分钟;再次复习时每张笔记只要20秒,总共需要4分钟;第二次复习是每张笔记只需要10秒钟,总共需要2分钟。那么这1轮添加、1轮学习、2轮复习总共花了32分钟,以后以每轮复习花费2分钟来计算的话,time=2n+24。

从函数图像可以看出,如果只学一次、两次的话,那么大块截图添加笔记无疑更省时间,但是当复习次数超过7次以后,先分后总添加笔记的时间优势就更明显了,如果这一章笔记到考试前要复习20次的话,先分后总所需时间只是大块截图添加笔记所需时间的62%。

所以,从时间上看,大块截图添加笔记并没有省时间

实际情况是,大块截图添加笔记的方式还会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因为学了东西总是记不住,并且到了一定量以后积重难返。

曾经有位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女孩在暑假之后来找我培训,哭着跟我说她学不动了,因为她把一节内容都添加到一张笔记里去,把我前面说的坑蹚了个遍。培训完之后,她赶紧重新修改了笔记。

微信公众号:学习骇客

先分后总到底该怎么做

例一

仍然以上面这张导图截图的内容为例,为了说明,LEO特意标注了序号。

先给1.1做一张笔记(意志的定义是什么?);

接着是1.2的、1.3的;

待到同级知识点都整理完以后,升级做一张上一级的笔记(问:意志概述部分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答:定义、特征和关系)。

注意:升一级做笔记的时候,就不要在答案里记录得过细了,比如意志的定义已经有单独笔记了,这里就可以略过。

例二

到第二部分“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了,先给2.1.1.1做一张笔记(问:什么是双趋冲突?答:双趋冲突是……);

再给2.1.1.2做一张笔记(问:什么是双避冲突?答:双避冲突是……)

接着给另外两个同级的四级知识点也都做单独的笔记;

同级知识点完成后,再升级做上一级的笔记(问:意志冲突包括哪几类?答: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同样要注意:升级之后的笔记并没有带尾巴,即没有再记录双趋冲突的含义,因为已经有了专门的细分知识点,如果升级之后累加尾巴的话,那信息量就太大了

同级知识点整理完以后,再升一级(问:意志行动分为哪两个基本阶段?答:采取行动、执行行动)

依然注意:上级知识点不包括子知识点的子知识点。

以此类推。

几点强调

第一。就和前面强调的一样,从低级知识点上升一级之后,仅保留两级知识点之间的勾连,就像链条一样。一级扣住二级,二级扣住三级,三级扣住四级,这样可以确保信息的最小化,让自己学起来更轻松。如果每一环都牢固了,那么在输出环节,自然就能够组织成多层有序结构化的知识。或者换一个更形象的比方,爷爷管好爸爸,爸爸管好儿子,一级带一级,不要越级

第二。先分后总要细分到什么程度?这不是绝对的,要取决于每个人的知识单位。对于一个跨专业的新手来说,可能2.1.1.1的“双趋冲突”这一概念对他来说就很陌生了,那他就要从这个概念所在的层级开始;而对一个本专业的学霸来说,“四类冲突”已经非常熟悉,并且能够脱口而出了,那他整理笔记就应该从2.1“意志冲突有哪几种?“开始了;对于一个本领域教授来说,他的最小知识单位可能是“意志过程”这一章内容,而根本不需要去记这么细微的知识点。并且,随着学习的继续,同一个人的最小知识单位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一个人即使是跨专业,到了复试阶段,他的笔记可能就是以书上的“节”为最小单位了。适合自己最重要,而不要盲目追求细致或概括。

第三。到底是该“先分后总”还是“先总后分”呢?先分有助于化繁为简,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推进。先总更能够提纲挈领,对于经验丰富、已有扎实基础的同学来说,能够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细节当中。另外,先X后Y也只是针对笔记添加之后的学习,只有学习环节才有按添加顺序进行一说,一旦学过需要复习,就是按照自己选择的熟悉程度安排对应的复习间隔了,那个时候就是乱序了。

最后的话

另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揭示: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学生就会喜欢上学。

而这一关键又在于如何让学习内容的难度匹配每一个人,恰好“先分后总”在化繁为简方面非常有效。

施瓦茨在给斯坦福的Core Mechanics of Learning课程中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技术,LEO在这里也推荐每一位正在学习复杂知识的同学都试试。

勤而行之:参照文中例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试一试吧。
对于学习骇客的所有文章,如果在理解或使用上遇到困难,局部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咨询,系统性问题可以选择增值服务来协助快速解决。:)

相关阅读

  1. 用图片替代文字?这样用Anki你可能要三思

  2. SuperMemo给Anki使用者的有效学习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