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概和港股大涨背后,四个不能说的秘密

交易员Owen 第7交易室 2023-03-09

很意外,中国的救市政策出现的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早,上证指数刚刚在3300点日线阻力位上回撤,月线上还没有完成之前预期的向3000点的二次探底,一轮声势浩大的政策组合拳就在本周陆续公布了。

意图很明显,我们在和美联储打一个微妙的时间差,力图把美元上涨对我国市场的影响降到最小。但问题是,从目前落地的效果来看,被大幅低估的港股和中概的涨幅却要大大高于A股。

而A股呢,正在技术层面的二次探底惯性压力下,整体的看涨情绪很难被扭转过来,原因很复杂,听我一点点的给你捋一下。


关于中国资产的上涨,不得不说的秘密

A股近期反弹回落的走势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在本周的国常会上,中Y突然提出要用将近一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来扶危助困,针对目前亟待解决的地产,干旱和经济放缓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货币政策上,周一也出台了小幅降息措施,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1年期和5年期的LPR分别下调5个和15个基点。而这还是在上周刚刚调低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之后。

我们先来聊聊货币政策


你要知道,根据彭博的测算,周一的小幅降息可以让地产公司的贷款成本节省近2000亿人民币,而根据目前的LPR利率,首套房抵押贷款利率可以低到4.1%,甚至低于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借贷成本。

我们相信这并不是结束,从9月开始,直到12月份,中国的政策性中期贷款里有接近2.6万亿人民币的债务即将到期,到时候,中Y很可能会动用降准来对冲这部分到期债务。

秘密之一:中国货币政策在小心打着时间差

我本以为这些货币利好会在A股回落到一定位置后再配合市场反弹的买盘出台,现在出牌似乎有些急,但是细想一下发现,我们其实是和美联储在打一个微妙的时间差。

你看,目前美联邦基金现行有效利率上限是2.5%,而当FOMC的议息结果和声明文件全部公布后,中国才小心的降低短期利率10个基点左右,而这已经是逆着欧美央行的加息洪流在做冒险了


而点阵图里加息路径和联邦基金利率期货的价格结构都预示出今年的利率目标位置是在3.5%左右,



也就是说还有100个基点的加息空间,如果9月按照现行利率市场预测概率,75个基点是最大概率的加息结果的话。那么9月过后11月仅有2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12月的加息风险就会消除。

而如果9月75个基点的加息落地后,利率市场对加息的计价还是向上发展,2年期美债收益率期货也突破3.4%的前期顶部继续上涨的话,就意味着,11月和12月,会分别再有两次加息。这样,加息路径就打破了点阵图中预测,带给全球金融市场一个大的鹰派利空。

虽然这个风险概率很小,但我们仍然不得不防,谁让中国是在逆势宽松呢?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外资回流,A股和人民币的动荡再起。

所以在9月前,我们抓紧时间小幅降息,把大范围对冲债务到期的降准放在了12月,而10月份,也就9月会议后的美联储加息真空期,可能中国LPR还会再降,幅度,依旧会是10个基点左右。

秘密之二:降准降息只是托底,并不能扭转市场情绪

目前国内复杂的经济局面决定了,降准降息不敢任性而为,而即便是逆势冒险的小范围降准降息,也仅仅起到托底作用,恐怕扭转不了整体颓势。

我们先看下目前经济现状,7月宏观数据方面: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 6 月的 3.9%放缓到了7 月的 3.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5.8%放缓至 3.5%。

零售额增长从 3.1% 放缓至 2.7%。

房地产销售收缩 29%,比6 月份18%的跌幅更大。

建筑开工率下降 45%,与6月份持平。

私营部门信贷增长从 8.9% 放缓至 8.6%。

消费疲软,投资放缓,在地产业数据冷却和全球经济放缓的拖累下,目前我们还找不到更明显的经济增长点。

彭博编制的中国信贷脉冲指数,已经在去年年底触底,按照历年周期,指数应该探底回升才对,但在Y情和全球供应链危机下,这个信贷指数一直飙不上去,借贷活动的放缓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冷却。


我们之前分享过,中国的地产行业虹吸的国民财富占有国民储蓄超过6成以上,当楼市的资产价值整体缩水,开工量和销售量不断减少的时候,就会直接影响到社融的增加,甚至限制了货币流动的乘数。

而地产销售数据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减少,同比减少的幅度直到目前都还在不断扩大


我们再看股市对LPR降息后新闻的反应


你看,大量的市场资金,仍然不相信这样的货币利好可以带动整体情绪的反转。

原因很简单,为了保证汇率市场稳定,我们难以大范围货币宽松,更何况,我们已经花费了十多年时间进行的市场去杠杆工作,目前已经稍有成效,怎么可能通过任性的加杠杆再让市场回归2010年的老样子呢。

不得不提的去杠杆历史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8年掀起的去杠杆运动,已经让银行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规模从峰值的28万亿骤降至18万亿,P2P借贷行业几乎消失,而为了控制杠杆率和限制债务风险敞口,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扩张一直都是重点监管对象

你还记得蚂蚁集团2020年IPO被突然叫停么?你还记得安邦,万达等当时航母级别的企业出海融资扩张被一一坐谈喝茶吗?

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努力,才让中国整体的债务对海外风险敞口降低到可控的范围内,如果按2010年前后的整体企业负债率去扛目前的美联储加息风险,恐怕中国经济的现状要可怕的多。

但这也是有代价的,表现在中国债券上,就是中国债券的收益率增长在2010年开始就放缓了,并逐步被美债超过,两者收益率的差值在近两年开始跳水。到目前,由于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中美债券收益率的倒挂开始了


所以我们认为,目前为了保住汇市稳定,不可能进行大范围的宽松政策,而为了保住目前难得的去杠杆成果,目前的楼市扶植政策也仅仅是为了限制风险敞口和保住下限,不可能让地产再次出现大的增长。

你注意到没有,这次对地产的帮扶措施,大多数是中债机构对问题地产企业进行担保,通过担保低息借贷的方式,给开发商救急的资金。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再看下1万亿政策的具体措施

里面藏着第三个秘密:万亿刺激大多聚焦到政府行为,

保民生是第一,刺激增长边际效应似乎不大

不信你过一下这些措施:

基建刺激:

政府将为一项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具的计划提供超过 3000 亿元人民币的额外资金,

使 6 月底宣布的计划规模扩大一倍。

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将获批开工建设。项目要盈利,要保证质量,防止资金挪作他用。

地方政府加强专有债券利用:

督促地方政府在10月底前用完5000亿元以上的现有专项债券上限。

保民生:

能源供应

支持中央发电企业出售2000亿元专项债保障能源供应。

农业资金

在今年已给予的300亿元的基础上,再给予100亿元左右的农资补贴。

楼市和商业:

物业支持

允许地方政府灵活运用城市信贷政策,合理支持首套房和优质住房需求。

商业援助

出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投资的措施,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继续采取措施确保物流顺畅。

实际上,上半年,专向债额度的使用已经很充分了,按照以往的专项债总体限额来看,下半年增长潜力不大,而最新的国常会上又新增了50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让总体额度,超过2020年疫情元年的时候


从上面的政策力度来看,专项债可能是最值得观察的部分,但主要聚焦在基础设施上,限制我了想象力。

秘密之四:中M有着共同的敌人:

中概股退市危机暂时缓解

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衰退。为了对付这个共同的敌人,相信两边的摩擦并不会像之前想象的那么剧烈。

这个观点的最大佐证,就是刚刚公布的消息: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



可以这么说,中概股的退市危机将由此暂缓。其实在今天下午,这个消息由证监会公布之前,外媒就已经陆续发布吹风报导,说有可能达成审计监管协议,而且一些审计机构已经受到消息,要把审计底稿拿到香港去参加审查。

其实美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这从中美两国的贸易帐看的非常明白


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美国逆差也在同步加深,两者几乎同步,这其实反应了在当下全球供应链中,原件,和设备等大量制造业订单上,美国目前还很难找到除了中国之外的替代者。

之前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可能要转移出去,到缅甸,越南等市场去,但事实表明了,中国制造的供应链自成体系,从原料到场地,流水线,在到成品,运输,在全球范围内很难找到像中国一样丰富复杂,而又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初中国出现疫情LOCKDOWN政策的时候,美国的CPI数据会应声上涨

美国的经济可能很难离得开中国,嘴上说的不要,但贸易数据却很诚实,

所以,考虑到要对付两国的共同敌人衰退,美国降物价的任务大概率还需要中国来帮忙,所以保持两边的市场联系当然是重要的。

只要过滤掉涉及敏感信息的公司就行,你看最近滴滴就在寻求在港上市,一众中字头的国企也纷纷从美国市场退市,来给更多的中国企业留出位置,这就是很积极的迹象。

只是这个利好只能刺激到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不用承担大量公司回归潮的港股市场,所以这两者上涨的最为积极,而对A股矛盾的解决却是杯水车薪。

最后提醒你一下,我们的20大即将召开,任何和之前的政策趋势不一致的动作都是敏感且谬误的,经济上,我们可能大概率会以托底但不求大幅增长做为目前最合适的发展基调。

如果想让A股大幅反弹而上,可能还要等待这个大的会议之后,更何况,美股仍然处于回落周期里,鲍威尔在今晚的发言也并没有超出我们之前的预判。

回顾:空头回归,市场颤抖吧

更多关于美股的分析,我们下期再聊!


第7交易室内部交流群


一个人看市场只能产生观点,

一群人看市场则会产生力量。

owen会在群里每天推送重要分析。



本文只做数据和心得分享,任何内容不可以做投资建议参考,第7交易室不对任何文中广告付连带责任,投资有风险,买卖需谨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