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十二时辰没有告诉你唐代大败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徐瑾经济人 Author 徐瑾经济人

点击上方△@徐瑾经济人 关注

作者丨徐瑾 首发于FT中文网



唐朝为什么失败


徐瑾:唐玄宗看似是唐朝的转折点,重用安禄山等胡人蕃将,宠幸杨国忠李林甫是衰落原因么?唐代的没落,从唐太宗时代就埋下引线。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让观众追剧之余,看到一个更真实立体的唐朝。原著马伯庸对于历史细节原有考据趣味,剧中更增加了唐代募兵田税吏治等问题细节,观赏性与深度兼备。


故事放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盛世的背景下,唐朝政治也开始呈现衰败甚至崩坏的兆头。确实,中国人多喜欢追忆唐朝,但是所谓盛唐,其实不过主要是初唐时节。很多人都知,唐玄宗晚期的安禄山叛乱,终结了开元盛世。开元是一个转折点,唐玄宗则是其中枢,离开他,唐代从开元盛世转向残唐败局,各种环节,其实无从说起。


唐玄宗在位44年,是唐代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正是这段时间,酝酿唐代诸多败相。唐玄宗本人的历史形象,也从中兴明君变为昏聩倦政的代表。


也正因此,后世很多人指责唐玄宗,要么谴责其重用安禄山等胡人蕃将,要么批评宠幸杨国忠李林甫等贵幸权臣。这些批评自然比批评红颜祸水高级一些,但仍旧没有洞察更本质的制度力量。多说一句,本文评价更多涉及历史,与《长安十二时辰》书剧关系不大。



1,唐代没落的开始,其实就是从兵制败坏开始


古代兵制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府兵制,特点是兵民合一,一种是募兵制,也就是职业军人。南北朝后,隋唐兵制承接北朝,最初是府兵制,这也是李唐江山的根基。唐太祖李渊太原起兵,号称三万,其中精锐,不少是府兵。


《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张小敬,角色设定“十年西域兵”,是唐代第一批募兵。更重要的,爆炸长安的“伏火雷”乱局,很大程度和心怀不满的军人有关。这个背景设定,其实透露了很多信息,尤其从侧面揭示了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历程。


唐玄宗之前,唐朝以府兵制为主,唐玄宗之后,改为募兵制。这一变化有其必然性,但反讽的是,唐朝运数的转折,正是从这里开始。安禄山等胡人蕃将兴起,更是将不利一面放大化。将唐朝近300年历史搁在一起考察,简单地说唐玄宗要为唐朝整体失败负责,未必正确。因为,府兵制败亡的种子,其实在帝国早期已经埋下。


我们先回顾一下府兵制的起源。府兵制度本来来自北朝,更远考证,可能来自草原民族的部落习性。如前所述,府兵制特点在于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民,战事从军,自备战马物资。大致可以想象,在北朝均田制下,土地由国家提供,人民提供军事能力。

2,府兵制优点是什么?


从国家而言,初期人少地多,府兵往往能够做到自筹物资,养兵费用低,战斗力也高。从个人言,入选府兵,往往免除赋税劳役,在早期是种特权。起初,只有鲜卑人可以从军,后来汉人也可以加入。


府兵制在北朝之所以能够运行,首先是和均田制结合,其次部落组织力尚未完全涣散,第三重视士兵荣誉,获得军功也容易,作战范围也没有后来远,不至因作战而破产。所以府兵资格有吸引力,甚至有不低的门槛。当时有源源不断的良好兵源加入,这个时候当兵基本来自良家子弟甚至富豪之家,据说商人子弟还不允许加入。


由此可见,府兵制之所以能够运转,关键在于有足够多的志愿参军者。这些人往往需要自备马匹粮食,成员往往是良家子弟,战斗能力更强。这前提是军功具有稳定预期,而且作战半径不会过大,军人可以定期回家。可以说,在府兵制运转良好之时,对国家而言,成本最低,效果最高,对个人而言,从军是一种荣誉,也是升迁的重要途径。

不过,这种运转,在其高峰时期,已经埋下了隐患。其衰落根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李渊对于边境态度往往是息事宁人,而唐太宗则更为进取。他被称为唐代明君,最大成就之一是开拓边疆。他打败突厥等部落,设立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大都护府。都护府制度来自汉代,意思是对边疆地区民族的监护,所谓“抚慰诸藩,辑宁外寇”。


以此威名,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这是草原民族对于勇者的赞誉,但这种荣誉也需要成本。首先,这给他的继承者埋下了极大压力,也意味着需要不断的战争来维持这一荣誉。从此,唐代在北面必然不能退缩,加大了唐代的战争负担。


可以说,是唐太宗,将边塞军事行动长期化。这无形之中也使得府兵制作战半径超出原有范围。而正是府兵战力不符使用之虞,唐太宗还开启了任用蛮族首领作为将军的先例,为日后各地藩镇节度使的做大甚至叛乱埋下了伏笔。


3,府兵制的疲软,集中凸显体现于唐高宗和武则天两朝。


在历史记录,唐高宗往往被认为软弱,其实他的边塞政策,倒是基本延续了其父的进取。唐太宗几次远征高句丽而失败,最后覆灭高句丽是完成于高宗手中。这意味着边塞战事增多,从军周期加长。以前府兵可以定期从边塞回到内地的家。如今内地边塞轮换制度不能维持,从军时间加强,甚至几年不能回家。对不少内地子弟而言,离家时间就很久。如此一来,自愿从军的人也就是少了。于是,府兵难以为继开始出现。

随后,武则天设立周朝。唐代史家,往往把武周这段历史当做一段插曲。事实上,这段“插曲”,对历史的改变甚至大过唐代取代隋朝。其中重点,绝不仅仅在于中国出现一个女皇帝,更重要的改变中国政治路径。


武则天的统治方式,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很大,加强科举就是一种。李唐根基是关陇贵族,设立新朝的武则天为了与之抗衡,于是大力引入科举新人。科举兴盛之后,不少文学士人获得官职。因此,从投资回报而言,这个时候从军吸引力降低。科举,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维持家族地位的重要选项。武周打压关陇贵族的成功,也令后者曾经强悍的军事组织力耗散殆尽,加速了府兵制瓦解的步伐。


第三方面的因素在于人口。唐代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遭遇侵蚀。最开始人少地多,均田制实施顺利,随着人口增加,朝廷开始无法均田制,人口增加,财税也就更难维持了。


如此,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难以为继,朝廷尝试从府兵制度转为募兵制。从上面分析可知,府兵制虽然是唐玄宗手中取消,但是唐代府兵制的衰败,在很早就已注定了。

4,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并不仅仅是兵制的变化。



兵制为什么重要?兵制意味着帝国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兵制的变化,牵动财政军事边疆等诸多制度。可以说,这迫使大唐帝国再造制度,也不可逆地动摇了帝国根基。


士兵由公家供养,首先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其次,随着边塞职业军人增加,一不小心就有地方做大甚至割据的可能。更不用说,士兵的素质也下降了,府兵制承接是武士传统,而募兵制兵员后来越来越多是底层。随之,其作战力可谓直线下滑,日后战争可悲败绩部分也源自于此。


如此一来,宋代之后,社会更是形成看低军人的传统。《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战友闻无忌,也是第一批募兵制,闻是商人出身。虽然剧中他表现出众,但可以想象,在府兵制的黄金时代,闻无忌这样的商人,其实是没有机会加入军队。


兵制和财政,是历史两大密码。我在写中国货币历史过程中,深感二者重要性,可以说,二者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汲取能力。回看军制,募兵制之下,随着从业人员素质降低,军人战斗力必然坡度下降,此后的多次可悲战绩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番将日益重要,只是这一制度变化的后果而不是原因。同时,财政压力迟早会压垮中央朝廷。从这个角度讲,安禄山的出现,是府兵制没落的必然后果。很多人都指责唐玄宗废除府兵制重用安禄山等蕃将,其实这不公平。


唐玄宗继承的格局,使得他没有太多选择。甚至,唐玄宗对于他的宠信,并不是儒家文人眼中的昏聩,恰恰更像是一种深谙帝王心术的安抚。唐玄宗的做法,不是引发恰恰是推迟了必然要来的安史之乱。

从李世民的伟大到李隆基没落,存在隐秘的联系。不少人只看到李世民伟大业绩,对于其历史后果茫然无知,这是缺乏历史穿透力的短期思维。须知,历史长河中,时间刻度和日常不同,政策制度的报应,往往不是即时的,而是到其子孙身上,从帝王到常人,都是如此。这是历史最大的无情,也是最大的公正。

对比一下,宋代处处反唐代而行之,可以说把后人总结唐代教训从反过来做:全面实现募兵制,不仅不重用番将,而且以文官抑制武将,甚至将主要兵力集中京城,加大中央财政汲取程度。其结果,是你我都知道的,开国百年后,就迎来了靖康之难。


这个意义而言,唐玄宗一个人,不应该也没有能力为整个唐代的失败负责。他只是,不幸坐在了先人埋下的“伏火雷”上,而他手下的莽撞鬼杨国忠之类,不顾他的平衡意愿,冒失地提前点燃了引线。作者亦为得到《徐瑾•经济学大师30讲》主理人。



 「徐瑾说」

我会继续写为什么失败系列?

你想听那个朝代的?

更多独家我会继续在星球分享,申请地址,https://t.zsxq.com/rvz3fQ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