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钱穆透视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徐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徐瑾经济人 Author 徐瑾经济人




(国学大师钱穆)




经济史:大师钱穆透视经济

徐瑾经济人(ID econhomo)




各位徐瑾经济人的朋友,你好啊,今天我们进入《徐瑾经济趋势30讲》第一模块,制度变革,谈中国经济的过去与现在。


你说,要聊中国故事,从哪里开始呢?还真是千头万绪,并不容易说。从时下热闹的民族复兴与贸易摩擦开始,还是从上一届政 府的“胡 温景气”谈起。或者,从过去四十年余年改革开放的艰难险阻说起,还是从1949年以来的百转千回开篇。还是上溯更早?


看问题,没有看到本质,往往是因为没有历史感。这一模块,我希望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先给你中国经济三千年的简单素描,然后,我们再将目光投射回现代中国。

我想还是应该回到根源,谈谈中国经济的来龙去脉,这就离不开聊聊经济史。你可能会说,我们今天已经工业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再去看中国过去时代,是不是太落伍了?不是这样的过去的东西,其实都类似基因,积淀在我们血脉之中,很难改,它在冥冥之中决定了很多东西。很不幸的是,你对过去的认识,很多是错误的。这就尤其有必要从中国经济历史谈起。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经济的历史根基,是什么?很多人会拍脑袋说,是封建制度。这是错的。从封建的本来意义而言,封建是所谓的封邦建国。中国也曾经有过封建阶段,那是在周朝,但很早结束了,之后就是大一统官僚体制为主,所以中国不能说是封建。你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也有诸侯,不仅有诸子百家,国家也曾经万邦林立,文化多种多样。


不过啊,随着大一统的建立,秦汉之后,诸侯丧失治国权力。中国的国家结构开始变化,逐渐从“既封且建”,也就是有爵位、有土地、有世袭,到“封而不建”,也就是不分封、不世袭。


这种情况下,土地和附属权力逐渐分离,财政权力也逐渐集中于中央来管理,贵族不再是世袭阶层,只是荣誉头头衔。到最后是不分不建,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和欧洲不同,和日本也不同。




你可别小看这个区别,它影响了经济货币财经等等制度。真正的封建,往往意味着君主与贵族共同治理,而中国古代,其实是一家的天下,皇帝独大,官僚体制成为附庸。


所以,我们看中国,首先要搞清楚基本的国家结构。国学大师钱穆就说,不能用西洋历史模式结论套入中国历史中,比如如西洋有罗马奴隶社会,但中国没有;中国皇位世袭,传给儿孙,但是罗马不这样,在英国则可以给女儿。这个分别,看起来是世袭有无,其实就是权力制度的不同。


所以啊,封建不是落后,理解封建之有无,才算开始真正理解中国。


谈完权力结构,我们再来看中国经济的特点。你可能知道,中国和其他文明,古代都是农业经济。这看起来,这和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同。不过,看起来没什么不同,不等于真的一样。这就是经济史需要解释的地方,中国究竟和别人有什么相同和差异的地方。


要学习,就要从最牛的人开始。今天我就借助钱穆的框架,给你谈谈中国经济,从古到今的底层逻辑。


研究中国和西方古代经济,应该彼此对比印证。钱穆指出,农业经济有三个方面要点。首先是生产的经济。从生产选择的角度而言,选择农作物的种类以及这些农作物的价格都很重要,比如种稻还是种玉米,比如各地同类粮食之价格不同。第二个要点是农村的经济。你没发现么,不少民国成大事的做大学问的,往往都在农村做了很多调查。比如费孝通梁漱溟还有那本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从农村经济的角度看,中国农村经济活动地位与西方农村地位不同。甚至在中国内部,各地的农村经济活动,也是各不相同。比如,广东番禺,自秦朝到民国,其农村经济2000年从未变动。而有的地方,几十年就变一下。与农村相对应的是城市,钱穆说,中国的城市概念和西方完全不同,其起源与结构既不是西方的封建城堡,也不是西方的自治城市,更多地是附属于中国独特的行政管理结构。


钱穆就认为,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联系我们前面说的封建制度,你就知道,看起来一样的东西,其实区别可大了。最后一点,是农民的经济。可以说,西方农民属于庄园,中国则为佃农与自耕农。钱穆认为,从农民地位看,中西不同。反而是,生产物品的价格,东西方差不多。


可见啊,农村农业农民,在中国经济历史中,地位不低。你想想,中国说的士农工商,无论怎么改,其实本质好像一直是这样,做官第一,农业第二,工商业最末。即使在到现在,中央政 府每年发布《第一号文件》,基本和“三农”问题有关。


钱穆认为,从古代农作物而言,中国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时期西周以前,为黍和稷时期。黍和稷都是粮食,也就是大家所谓的五谷里面的黄米和高粱。我们常说江山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我们早期的原始崇拜物。所以在古代,王可以换,但是如果社稷还在,国就不算亡。


到了第二时期,自春秋至战国,主要的农作物发生了变化,由黍稷而为粟麦,可称为粟麦时期,这也是五谷的小米与小麦。最后,之后的时间,是稻米时期。



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古代,农作物对应着文明的变迁。比如日本,总说自己是稻米文化,那么日本很可能受到中国影响是战国之后。从经济来透视,我们就发现中国历史的一些深层次的逻辑。中国人口历史,基本是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的过程,但是南方经济的影响在后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稻米时期。稻米主要在南方,最早甚至不算是五谷,但最迟在宋代之后,中国主要农产品已经一变而为稻米。


钱穆就说,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中国文化是村落的,而不是都市的。对比之下,希腊、埃及文化这些文明,重点在都市。埃及、巴比伦是平原文化,中国北方为高地或者说陵谷文化,南方则更类似河流文化。


历史上,中国北方对南方的迁移,一直持续。可以说,中国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北方对南方不断的征服历史。也就是说,高地文化不断对于河流文化的征服。你看到了么,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底层逻辑。


熟悉的朋友知道,我在公号《徐瑾经济人》多次谈过。我们要明白看经济,需要有三个方法。那是什么了?数据、逻辑、历史三者具备最佳。数据和逻辑谈的人已经不少,但是历史则很少,尤其是经济史,金融史就更加如此了。历史和经济两个门类近乎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呢,学者往往要么是单纯历史出身,所以不懂经济,要么单纯经济出身,不懂历史。即使有所兼顾,也往往顾此失彼。

  

这是很大的遗憾,尤其对于洞察经济。你可能知道,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曾经说,经济科学’家与一般对经济问题想过谈过和写过文章的人之间,最大区别是啥?他认为,经济科学家需要掌握三门基础学问:历史,统计和理论。


可以说,这三门学问合在一起构成我们所谓经济分析。而且,这三门基础学问之中,他认为经济史是最重要的一门。他甚至说,假使他要从头开始研究经济,而又只能在三门中由选择一门来研究的话,那么他会选择经济史。

在中国,曾经担任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林毅夫,也认为读点钱穆之类经济史很有意义。他说啊,“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这话,是不是还有点道理?


第一讲就快结束了。我呢,准备额外都给大家一个小礼物。那就是,每一讲,我争取推荐一本与这一讲内容相关的好书。我们有30讲,那么就有30本书,其实又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深度认知地图。如果大家有兴趣,回头我们可以在社群,组织一起读这三十本书。这一讲,我推荐就是钱穆的《中国经济史》这本书。你有兴趣,可以去文末看这本书一些出版信息。





总结一下,今天我带你重新通过钱穆来透视中国。你会首先发现,中国过去的封建制,和西方不一样,甚至,不是封建。其次,中国的南北变迁,其实高地文化对于河流文化的征服。尤其从农作物以及农村经济要素,我们也发现,农业思潮是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最后,还是要强调,多学一点经济史,才能真正理解经济学。


你来学习,不是为了学分,而是为了掌握知识认清现实。学院派那套游戏规则,比如对于经济史的忽视,你可以不用理会。从比较优势来看,别人不重视不知道的,你学了你会,才更有价值。我近年越来越觉得,要了解中国经济,重新梳理中国经济史尤其重要。


为什么呢?正确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对知道我们从那里去,很有帮助。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经济史更是如此。可以说,读经济史,就是了解当下经济的深层次逻辑。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更多内容,我会在《徐瑾经济人》公号和社群继续分享。

推荐书目:

《中国经济史》

作者:钱穆 讲授 / 叶龙 记录整理 / 林毅夫 序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徐瑾经济趋势30讲》

一次购买,终生学习,阶梯涨价,早学早受益


学习地址:http://t.cn/Ai8PIdR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