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5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社会】90%APP会开摄像头,偷偷录音:上亿中国人,正在网络上裸奔

思享无界2 2022-05-13

1

外卖单泄露个人信息

女子被骗到车上猥亵


从没想过,一张小小的外卖单,能要人命。


凌晨,江苏的小张正跟热恋的男朋友通着电话,突然饿了。


男友说要给她送奶茶,半小时的车程,小张就先点外卖垫肚子。


“我拿到外卖时,没有发现外卖单,但我也没多想。”


拿到外卖后,小张手机又响了,电话那头传来男子的声音,“下来吧,你的外卖到了。”


她以为是送奶茶的男友到了,她没多想就下楼了。


她在楼下转了很久都没找到男友的车,于是再次拨通电话,对方说:“今天开了朋友的车,我的车拿到4S店维修了。”


根据对方的电话指引,小张来到了停车点,天色昏暗没有路灯,她看不清车里的人。



上车后,男子开始对她动手动脚,小张意识到不对劲,迅速开门逃回了家。


事实是,男子是小张楼上的租户,在电梯口捡到了小张的外卖单,这才心生歹意。


外卖系统本应有隐私保护,但小张的姓名、手机号、住址却没有被隐藏。


因为当时外卖平台设备故障,5天里所有用户的信息都无法隐藏。



有评论质疑:为什么连男朋友都认不出来?


小张哽咽地说:

“男友是做业务的,有多个手机号码,之前也有过用陌生号码联系的情况,我完全没想到会是别人,而且他们声音很像。”


归根到底,这细思极恐的案件,是信息泄露的后果。


我们泄露的信息,成了恶人伤害我们的利器


无独有偶,扬州一男子通过丢弃的快递盒,得知了同小区小莲的详细住址和手机号。


他暗中尾随观察多日后,决定入室性侵。


某天晚上10点,趁小莲准备进门,男子用锤子狠狠地敲了她的脑袋,血流不止。


当有人存心积虑想对你下手,真的防不胜防。


信息泄露,远比你想象的可怕。

2

隐私泄露成灾

无数眼睛正在盯着你


互联网时代,隐私成了伪概念,每个人都在裸奔。


而屏幕另一边,无数眼睛正对我们虎视眈眈。


不久前,辽宁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


警方在涵洞里发现一具尸体,她身上的财物被搜刮一空。


但,这并不是一桩简单的谋财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的话,让人毛骨悚然:

“我用了几分钟,通过微信查看附近的人,然后随意点开了一个头像漂亮的女孩,看了她的相册。”


得知女孩的行踪后,他在地铁口蹲守,果不其然,很快他就等到了女孩。


偷偷跟踪女孩,来到一处无人的地方,他提出了龌龊的要求:跟他发生关系。


遭到女孩拒绝后,他将女孩活活掐死,连夜将尸体抛在了涵洞。


几分钟、随意点开,这样的字眼让我感到恐慌。


朋友圈的照片和定位,如此轻而易举就葬送掉一条生命。


有人躲在朋友圈背后对你图谋不轨,而你对此却一无所知。


就连在社交平台发的照片,都在泄露隐私。


在福州市,一网友在网上晒出孩子的照片,人贩子根据照片推测掌握了孩子的个人信息和所在幼儿园,冒充孩子舅舅去接孩子。


在湛江市,60多名女生个人信息泄露,照片被用来标注“上门包夜服务”,在微信和QQ群被恶意传播招嫖,卖家扬言:需要服务的可以进群。



在日本,21岁的女偶像松冈笑南,在家被陌生男子从背后捂住嘴,强行扑倒。


警方调查发现,该男子是松冈笑南的狂热粉丝,通过偶像在社交平台上发的自拍照,眼睛瞳孔里倒映出的建筑推断出住处。



看似平平无奇的照片,实际隐藏着太多隐私信息。


每一张照片都含有Exif参数,可以调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这意味着,照片包含了你所在的位置和拍摄时间等信息。


知乎上有个回答:“只用几分钟,就能掌握一个人的基本信息。”


我们的行踪、住处,轻而易举就能被获取,难道我们不应该害怕吗?


我们感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便捷,却忽略了潜在的危机。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微博账号总会莫名关注和点赞陌生人,你明明没有看过;

你在某宝搜索耳机,打开某音,推荐的广告全是耳机;

跟朋友聊天提到想喝奶茶,打开外卖主页就是奶茶店;


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在被手机和APP窃听和偷窥。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做过一个实验,监控智能手机一周,发现了超过5400个隐藏的用户信息获取软件。


2018年,我国消费者协会测评了100款APP,其中91款涉嫌过度收集用户隐私。



这意味着,我们手机正在后台,悄无声息地向第三方输送你的隐私信息。


2017年,某红书用户信息遭大面积泄露,50名用户被骗近88万元。


诈骗团伙掌握了用户几乎所有信息,冒充客服,以购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由进行诈骗。


2019年,航旅纵横APP被曝泄露用户隐私,网友表示选座后有陌生人发送“可以约你吗”等骚扰信息,乘客的姓名和头像也没有得到保护。

 


坐飞机也需要社交?


这无疑是无耻地把泄露用户隐私当作贴心服务。


更可气的是,注销账号还得上传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简直无耻又流氓。



很多APP都有饱受诟病的流氓条款,不同意授权就无法正常使用。


但更可怕的是,有些APP无需授权,就能直接对你的手机进行窃听。


在国际信息安全界顶级会议“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会议(NDSS 2020)”上,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当前智能手机APP可在用户不知情、无需系统授权的情况下,利用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收集手机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震动信号,实现对用户语音的窃听。



技术是无罪的,但运用技术窃取隐私就是有罪。


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是老生常谈又任重道远的问题。


智能技术可以成就我们,但也能毁掉我们。


3

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

隐私倒卖成黑业链


我们几乎都碰到过这样的事:


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身份证信息。


那你有没有想过,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


残忍的真相是,隐私倒卖成黑色产业链,信息成了交易商品。


近日,央视网报道了一则惊天大案。


江苏淮安警方依法打击了7家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抓获犯罪嫌疑人288人,缴获公民个人信息4.68亿条,涉案金额9400多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淮安警方巡查发现,有人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电话以及芝麻信用分等详细信息,甚至提供身份核验返照服务。



顺藤摸瓜的暗访后,警方扒出了系列倒卖数据的黑产公司,而信息泄露的源头,是考拉征信。


凭借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身份便利,考拉征信在获取用户数据后缓存在服务器内,转手就将数据售卖给地下数据黑市。



在互联网时代,你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被找到。


个人信息更是被明码标价,价格不一。


2017年腾讯守护者发布的信息显示: 

13项公民信息种类中,报价最低1元一条,最高达到3000元——高学历人口信息价格每条20-60元不等,银行流水信息单数据每条价值1000-3000元……


我们每天各种网络行为都在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类机构和企业收集储存,任意一环接触者泄露,或黑客非法入侵系统,都会导致信息泄露。


大数据时代,精准的用户信息画像是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必争之地


但想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个人信息,成本往往较高,企业就把目光转向地下数据黑市。


在车管所调取数据,价格是2-3元,在黑市则只需几毛。


我们的信息被泄露后,流入产业链的最后一环,结果是无尽的广告骚扰和精准诈骗。


不法分子掌握了用户的精准信息,能针对性实施诈骗,这样的骗局往往真实性很高,环环相扣,警惕性不高就非常容易被骗。


信息收集、贩卖,再到精准诈骗,一条产业链在暗处铺开。


我们的隐私和安全,成了这场交易的炮灰。


试想,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几分钟就能轻松掌握你所有信息和照片,监控你的一举一动,你什么时间点会出现在哪里,常去哪家店,必经哪条路,你的喜好,对方都一清二楚。


这简直就是惊悚电影,如果对方有邪恶的念头,你真的能逃脱吗?


在隐私泄露面前,我们就是一群手足无措的羔羊。


在暗处,一群心怀不轨的饿狼,正对我们虎视眈眈。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感谢支持和鼓励!欢迎添加新的微信:xlq13133966253

【视频】影史不朽经典丨《教父》三部曲

【社会】这就是人性!"泰坦尼克号"禁播的内容…...

【思享】贾平凹:无趣的人多数狭隘和浅薄

“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冬愁。”
有人与我把酒分,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为我立黄昏!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夜,每一个寻常的白天,都是好日子;每一个有酒的夜晚,都值得珍惜!

环境恶劣,揾食艰难!爱酒的朋友请点击底部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店逛逛。感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