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利率债赔率已低,胜在流动性

刘郁 肖金川 郁言债市 2023-05-18

摘 要   


5月利率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资金波动或略大于4月。经历今年4月缴税、政府债发行、存款缴准等因素的消耗之后,5月银行系统的超储资金很可能低于4月。在月初逆回购到期之后,5月面临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增加以及缴税规模仍较大,资金利率的波动幅度可能会增大。


第二,下调MLF利率的概率不高。2019和2022年的MLF利率下调,一般是在企业融资意愿较低的时点,2020年两次MLF利率下调发生在疫情冲击经济期间,当前并不具备类似条件,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


第三,后续即使存款利率下调,或仍是中小银行的补充下调。存款利率形成机制,并不支持当前银行存款利率的普遍下调。大行下调存款利率要以MLF-LPR-债券利率下调为基础。尽管净息差偏低,但为此下调广谱利率的必要性不高。因净息差考核的底线或是0.8%而非1.8%,且净息差具有周期性特征,经济好转时相应回升。去年9月以来,未下调存款利率的部分中小银行,为满足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扣分项)的要求,可能下调存款利率,其对债市影响较小。


5月利率或保持中性。经济基本面:温和复苏预期或延续。4月PMI环比前月边际放缓,不过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各指标同比增速或继续反弹。但这暂时可能也难以动摇结构性复苏预期。关注三条线索的边际变化,一是企业融资需求基本恢复,关注存款活化过程,即M1同比增速走势。二是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三是地产链修复情况。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利率中性的情况下,预估MLF利率2.75%是10年国债利率中枢的下限。


10年国债中枢降至2.75%以下,需要降息预期进一步升温。参考去年降息预期较强时,10年国债和MLF的利差,两次降息之后,10年国债中位数较MLF利率低约6.5-7.5bp,利率25%分位数较MLF利率低约9.2-11.5bp。如接下来交易情绪推动10Y国债低于2.75%达到6.5bp以上,回调风险也相应加大。


不过对于负债端不稳定的机构来说,当前信用利差压缩也较为极致,利率债流动性较好为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面临类似去年11月的回调时,风险相对信用债要更为可控。

核心假设风险。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

1
回顾:4月长端利率向下突破
4月长端利率下行,超出了我们此前的预期,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突破2.8%。从国开收益率曲线来看,4月28日相对3月末,长端利率下行幅度较大,中短端下行幅度较小。10年和7年国开下行8bp,3年下行2bp、5年下行5bp,1年基本持平。国债方面,下行幅度多在6-9bp,而30年国债下行幅度达到10bp。与今年一季度利率低点相比,4月末的曲线,长端利率持平或略低,而短端利率则相对较高,曲线更趋平坦。



债基拉久期。3月末利率债基金久期中位数在2年左右,4月末拉长至2.66年,接近去年815降息前后的水平。机构也在继续加杠杆,4月质押式回购余额平均值10.4万亿元,较3月的10.2万亿元进一步上升。


从交易行为来看,4月基金增持利率债规模为2459亿元,不及3月的3198亿元。但买入7-10年政金债的比重从39.8%上升至47.9%。而且,4月买入10年以上国债和政金债的规模达到233亿元,是3月对应期限买入量的2.69倍。从交易行为也可发现4月基金在拉久期。此外,4月基金买入其他(二永等)的规模达到1034亿元,超过3月的614亿元。基金也在通过银行资本债博弈交易机会。


4月长端利率下行,资金面宽松是基础,存款利率下调预期是催化剂。

资金面整体宽松,为利率行情打下了基础。资金利率中枢下移,4月R007平均值2.30%,年内仅高于1月,相对3月回落20bp;R001平均值1.71%,相对3月回落7bp。4月税期和跨月资金波动幅度较3月明显缩小,月内R007高点仅2.60%,大幅低于3月的3.88%和2月的3.03%。从央行投放的逆回购余额来看,4月平均值为3201亿元,较3月的5401亿元继续下降,1、2月的平均值在1.2、1.5万亿元。这指向4月资金面趋于自发平衡,对央行投放的依赖度较低。

从供给端来看,得益于3月末的财政支出和3月27日的降准,市场资金供给较为充裕。从需求端来看,地方债发行明显放缓,4月净发行仅2436亿元,大幅低于1-3月的5250-6400亿元;而且4月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较3月往往出现季节性下降,对银行资金的消耗相应降低。

存款利率下调预期发酵,主要是受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以及通胀回落的影响。4月8日,河南、湖北等地部分农商行下调存款利率(详见《部分中小行下调存款利率,什么信号》)。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修订版中提到净息差不低于1.8%的要求。事实上,该要求在2022年也有相同版本的表述。2022年末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末的2.08%降至1.91%,结合《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净息差1.8%的要求,催升继续下调存款利率的预期。而且,4月11日发布的3月CPI同比0.7%,环比回落0.3pct;PPI同比-2.5%,环比回落1.1pct,通胀数据偏低短暂推升通缩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存款利率下调的预期。

不过长端利率的下行,并非自4月中旬开始,而是从4月25日才开始加速下行。这可能取决于两点,一是市场确认跨月的7天资金利率不高;二是3月经济数据发布,未扭转温和复苏预期,且地产投资放缓,使得债市投资者怀疑地产链修复的持续性。而30年国债利率的下行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也获益于4月21日推出的30年国债期货,其提高了超长债的流动性。

4月长端利率下行,是在3月社融、出口和一季度GDP数据超预期的背景之下。之所以长端利率对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反应钝化,可能在于地产链弱复苏、居民超额储蓄尚未有效转化为消费,以及企业融资也未能有效转化为活期存款。经济尚处于复苏早期阶段,债市为货币政策宽松延续进行定价。


2

5月利率关注三个问题
(一)流动性判断:5月资金波动或略大于4月

对于5月资金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是5月缴税规模仍然较大。除了常规的缴税,5月还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月,5月31日为截止日,因而缴税规模也较大,一般不会明显低于4月。而且,2021和2022部分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递延到今年的1-5月缴纳。其中今年5月主要是补缴2022年6月(按月)、2022年二季度(按季)两笔税款。5月税期资金利率容易出现短暂波动,纳税申报截止日为18日,19日、22日税期走款。

二是5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或超4月。地方债方面,截止5月1日,共22地发布5月地方债发行计划(含此前发布的二季度发行计划),计划发行新增一般债244亿元,新增专项债3236亿元。考虑到部分未发布计划的地区也可能发行,我们预估5月地方新增债发行量可能在4000-4500亿元,高于4月的299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已发布的地方债发行计划中,仍未有明显超出提前批额度的情况,指向
5月地方新增债发行主要还是对应提前批额度。国债方面,5月发行国债只数较4月多一只贴现国债,而到期量较4月高出约1100亿元,预计国债净发行规模或在1000-1500亿元。地方债和国债加总,预计净发行在5000-6000亿元,高于4月的4269亿元。


三是贷款投放。站在季节性规律角度,一般情况下,5月属于贷款常月,新增贷款往往较为接近4月。预计银行贷款投放带来的资金消耗和指标考核压力相对可控。

四是债市杠杆。4月债市杠杆较高,质押式回购余额平均值达到10.4万亿元。杠杆较高对应资金需求较大,杠杆资金需求可能在5月税期、跨月等时点加剧资金供求矛盾。

5月资金利率波动幅度或略大于4月。观察往年5月的资金利率,R007月初趋于下行,中旬税期波动幅度相对可控,下旬资金利率上行幅度相对较大。经历今年4月缴税、政府债发行、存款缴准等因素的消耗之后,5月银行系统的超储资金很可能低于4月。在月初逆回购到期之后,5月面临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增加以及缴税规模仍较大,资金利率的波动幅度可能会增大。


(二)5月下调MLF利率的概率不高

对于MLF利率是否下调,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是回溯近几年MLF利率下调的条件。观察2019和2022年的MLF利率下调,一般是在企业融资意愿较低的时点,表现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下降或同比增幅处于较低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银行提供低成本贷款,以刺激企业融资。而今年1-3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多增,且央行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贷款需求也大幅改善。因而站在企业融资需求较强的角度来看,MLF利率下调的概率不高。

2020年两次MLF利率下调发生在疫情冲击经济期间,在5月疫情影响消退后,年内未再下调MLF利率。今年处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站在这个角度,MLF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也不高。

二是站在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的角度。今年政策强调“搞好跨周期调节”,而去年则为“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过程中,下调MLF利率主要是为了对冲经济周期性的下行压力。而跨周期调节过程中,政策注重长期因素,下调MLF利率更多是应对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今年是疫后修复之年,也是确认疫后经济潜在增速的关键年份。在尚未明确经济潜在增速的阶段,下调MLF利率的概率偏低。

与之相对应,去年力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今年调整为有进有退。结构性工具的利率整体低于常规工具,其退坡也指向MLF下调利率的必要性不高。

货币政策传导有时滞,当前处于观察期。央行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提到“稳健货币政策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去年以来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需求端存有时滞”。从信贷供给放量到需求恢复,需要一些时间,当前阶段处于政策观察期。待确认政策效果之后,货币政策可能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因而MLF利率是否下调,最早可能也要等到下半年才能确认。


(三)存款利率下调,或仍是中小银行的补充下调

存款利率形成机制,可能并不支持银行存款利率的普遍下调。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站在趋势角度,自2018年以来,广谱利率不断下行,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幅度,往往大于负债端利率下行幅度。银行存款成本相对刚性,也间接影响了其他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通过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成本刚性的问题。

在MLF利率下调,银行资产端的贷款和债券利率下行之后,存款利率相应下调。例如2022年8月MLF、LPR下调,9月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后续中小行陆续跟进。4月部分中小行下调存款利率,央行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主要是上次没有调整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也有一些银行是在春节前后存款利率上调后的回调”。可见这并非是新一轮广谱利率下调的起始点,大行下调存款利率的可能性偏低。

净息差偏低,为此下调广谱利率的必要性不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银行而言,净息差考核的底线可能并非1.8%。2022年末银行净息差从2021年末的2.08%降至1.91%,结合《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修订版中1.8%净息差要求,似乎有必要下调存款利率。然而,一方面,即使不满足1.8%的净息差要求,只要净息差不低于0.8%,该项得分介于60-100分,仍然有望满足利率自律机制基础成员的要求。
而该项考核的底线或是0.8%,而非1.8%。而2022年末银行净息差1.91%,说明大部分银行仍在1.8%以上,即使少部分银行降到0.8-1.8%区间,仍然可以满足《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的基础成员要求。

二是净息差具有周期性特征。近年来净息差下降,既是经济潜在增速下移的反映,又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除了趋势之外,净息差也具有周期性,待经济好转时相应回升。随着经济复苏的推进,企业盈利逐渐改善,银行也可以适当提高贷款利率的加点,相应提高净息差。而且,在经济上行过程,企业存款活化,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也会下降,这也会提高净息差。央行一季度发布会提到全年物价呈U型走势,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往年均值水平。随着物价见底回升,后续银行净息差也可能见底回升。

三是净息差下行,部分受到前期阶段性政策的影响。如首套房贷利率政策的双向动态灵活调整,某个地区在房价下跌时,可以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而房价恢复上涨时,房贷利率下限相应恢复。随着后续房价企稳,前期取消房贷利率下限的城市,也将逐步恢复房贷利率下限,对应当地银行的新增房贷利率上行。

接下来,前期未调整存款利率的中小银行可能进行补充下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修订版新增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扣分项),这是触发4月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市场化定价行为考核,给原有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打了补丁,规避部分银行为竞争存款以高利率揽储。去年9月以来,尚未下调存款利率或春节前后上调存款利率的中小银行,为满足考核要求,后续可能继续下调存款利率。

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对债市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更多可能体现在情绪层面。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对应的存款搬家额度较为有限,给资产端带来的影响预计也较为有限。此外,一季度大行信贷投放量较大,进入二季度之后,可能需要中小银行在信贷投放上边际发力。前期未下调存款利率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存款利率,可以适度降低负债端成本,支持信贷投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3

展望:5月利率或保持中性,关注流动性走向


经济基本面:温和复苏预期或延续。4月制造业PMI降至49.2%,指向制造业增长环比放缓。不过去年4月工业生产基数较低,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上,可能继续加快。经济数据给出的信号,或仍是温和结构性复苏。

去年4月CRB工业原料价格指数是全年的高点,对应今年4月可能是全球工业品价格、贸易同比增速的低点。受制于较高基数,4月CPI和PPI同比也可能继续下行(5月11日发布),或再度短暂催升通缩预期。从6月开始,或逐步迎来工业品价格和全球贸易的拐点,对应外需、输入通缩边际改善。金融数据方面,4月票据利率整体水平不高,月末也未出现类似3月的大幅上行,指向4月未出现较大规模的票据为贷款腾挪额度的情况,说明贷款投放可能边际放缓。金融数据给债市带来的影响预计也相对可控。



重点关注三条线索的边际变化,一是企业融资需求基本恢复,关注存款活化过程,指标方面主要是M1同比增速走势。二是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三是地产链修复情况,包括地产销售、地产投资和房企的土地购置。随着物价企稳反弹,后续企业存款活化的确定性相对较高。但居民超额储蓄的转化,需要以居民收入改善预期为前提,可能滞后于企业盈利改善。近期地产链的修复,销售尚存在反复,有效传导至地产投资和土地购置还需要时间。这在商品价格中也得到了体现,3月中旬以来,螺纹钢和铁矿石等商品价格经历一轮持续回调。地产销售的反复以及地产政策的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货币宽松延续的预期。



机构行为方面,出现了一些交易情绪偏热的迹象。一是利率债基久期攀升至高位。3月末利率债基金久期中位数在2年左右,4月末拉长至2.66年(处于2019年以来90%以上分位数),接近去年815降息前后的中枢水平,债基继续拉久期的空间已经不大。


二是国开债期限利差分位数降至低位。截至4月末,国开债10年和1年期限的利差,已经低至2019年以来的1.2%分位;国开债10年和3年期限的利差,也已低至3.5%分位。



三是30年国债交易活跃度快速上升。观察交易活跃的2016年8月、2020年3-4月和2022年8-9月,均处于利率拐点附近。近期3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且换手率明显上行,指向市场交易情绪较强。虽然当前换手率不及去年8-9月,不过从期限利差来看,30Y与10Y的分位数已处于低位。


在利率交易情绪发酵的背景下,4月信用利差也压缩至历史较低水平。其中,中短期票据AAA和AA+ 1Y和3Y信用利差收窄8-9bp,AA 1Y信用利差收窄8bp。城投债AAA和AA+ 1Y和3Y信用利差收窄9-11bp,AA(2) 1Y和3Y信用利差分别收窄14bp、24bp。截至2023年4月28日,各评级1Y信用利差大多压缩至2018年以来10%左右分位数,中高评级3Y信用利差大多处于15%-20%分位数。


往后看,交易情绪可能会回归,货币政策回到常态,利率相应回归中性。4月政治局会议提到“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与之对应,货币政策也回归常态,市场利率也接近中性,不再为降息预期定价,表现为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也就是DR007围绕7天逆回购利率波动,1年同业存单利率围绕MLF利率波动。


在利率中性的情况下,预估MLF利率2.75%是10年国债利率中枢的下限。10年国债持续低于2.75%的情况,需要降息预期进一步升温。参考去年降息预期较强的时候,10年国债和MLF的利差,两次降息之后,10年国债中位数较MLF利率低约6.5-7.5bp,利率25%分位数较MLF利率低约9.2-11.5bp。


考虑到MLF利率下调的前提往往是企业融资需求偏弱的阶段,当前并不符合这种情况。如接下来行情进一步发展,交易情绪推动10Y国债低于2.75%达到6.5bp以上,回调风险会相应加大。不过对于负债端不稳定的机构来说,当前信用利差压缩也较为极致,利率债流动性较好为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面临类似去年11月的回调时,风险相对信用债要更为可控。


总体来看,利率继续下行,可能需要强降息预期催化,短期风险关注流动性走向。5月上旬资金利率或维持相对宽松状态。从12日开始,7天资金逐渐反映跨税期的资金利率预期,18-22日为税期,资金利率可能出现短暂波动,从25日开始7天资金可以跨月。经历今年4月缴税、政府债发行、存款缴准等因素的消耗之后,5月银行系统的超储资金很可能低于4月。而且,5月面临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增加以及较大的缴税规模。综合来看,5月中下旬资金利率波动可能有所加大,税期和跨月间隔时间短,也可能会对银行资金供给带来摩擦。如5月中下旬资金利率出现短时波动,可能也会对中长端利率形成扰动。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当前的充裕状态,但假如国内经济数据持续超预期,流动性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利率月报:

二季度债市,防御

历史上的3月利率多下行

预期摇摆的2月


   
已外发报告标题利率月报:利率债赔率已低,胜在流动性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5月5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