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人类命运绝望的年轻人,重新将《进击的巨人》捧上神坛

真新镇小茂 BB姬 2023-12-12

本文含大量剧透,且阅读时需要已看过该动漫


真新镇小茂 | 文


我们构想一个场景,前方是一条分岔的铁路,两侧道路上分别绑着5个人和1个人。火车即将驶来,而你可以决定火车行驶的方向。



这是已经被网友玩成抽象烂梗的电车难题,讨论它没什么意义,那我们切换一下条件。现在道路的左边有一百个人,右边仍然只有一个人,但那个人是你的至亲。你提前知道这次火车将默认撞向你的至亲,最终决定权仍在你手里,但你只有很短的时间进行抉择。

这大概就是艾伦·耶格尔面临的难题。


距离《进击的巨人》漫画“烂尾”过去两年多了,当时的盛况每个漫迷都应该还历历在目。它的结局成功伤害到了多数人,但一直也不乏为其“辩解翻案”的粉丝。只不过在人人讨伐谏山创的大环境下,少数派的声音很难传递到大众耳朵里。

近日《巨人》动画终于迎来完结,与此同时我们能惊讶地发现,这部作品的风评比起两年前似乎有了180°的反转——随处可见重新解读、为其打抱不平的观点。



把所有现象都归功于“给动画组磕头”,或者“结晶粉发力”显然有失偏颇。两年以来,世界翻了几番,各地战火重燃、流血事件频发,无不让人感概人类社会的荒谬和残酷。年轻人对于未来的看法,也逐渐变得悲观且虚无。

这时重新再看一遍《巨人》的结局,难免会多一份五味陈杂的感受。


01

艾伦的计划


《进击的巨人》最大的争议,便是对于主角艾伦·耶格尔的处理。


从“看海”之后,艾伦就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看似高深莫测的人。直到结局,作者才终于给出艾伦的心理描写,他仍然是那个喜欢哭鼻子的小屁孩。而他的灭世计划,到最后也没能拯救岛内外的任何一方。


于是艾伦成了日漫界最大的小丑,他的烂梗表情包满天飞,连带着整部作品也一起被否定。因此要重新评估《巨人》,首先就需要重新理解艾伦·耶格尔,看看他的计划到底是不是小丑。

《进击的巨人》是一部环形叙事的作品,艾伦在未来的所作所为反向塑造了过去。直到艾伦的计划完成之前,整个故事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开头和结尾。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艾伦·耶格尔的视角,故事的开头应该从他接触到女王的手,看到过去和未来的记忆碎片(划重点),觉醒成为“艾指导”的那一瞬间开始。

可以把这里看作巨人主线剧情的开端

在此之前,艾伦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只是为了让故事更进一步。但是在看海后,他变成了引导故事发展的导演。此前围绕在艾伦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包括尚未觉醒的小艾伦自己,都是艾导跨越两千年计划的棋子和牺牲品。


在漫画画出的所有剧情中(观众视角),艾伦计划的第一个牺牲品,其实是他的姑姑,即自己父亲格里沙的妹妹。他引导前任“进击的巨人”枭,让枭故意放纵同事杀害姑姑,一手策划了父亲对于马莱人的仇恨。


理由很明显,父亲、姑姑、大哥,包括亲生母亲的牺牲,一切都是为了创造条件,逼迫父亲进入墙内夺走始祖巨人,再将巨人之力传递给艾伦,最终让艾伦能够进入“道路”,彻底掌控始祖巨人之力来完成自己的计划。


“杀父弑母”的罪责,让艾伦荣升动漫界第一带孝子,也被视为是艾伦人设崩塌、作品烂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但这样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过分高估了艾伦掌控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作品的原意。

觉醒后的艾伦·耶格尔,不再是自由之人,而是被迫服从于命运的奴隶。当艾伦在接触女王时唤醒了记忆,他便已经看到了未来(过去)杀父弑母的命运。无论是选择躺平,还是无数次地回避和反抗,终将会导致相同的结果。

“我已经尝试了无数次”

类似处境的还有《魔法少女小圆》的晓美焰、《龙族4》的路明非

一种猜想是,谏山创在构思《巨人》剧本时,或许借鉴了古希腊悲剧中的宿命论观点。我们借用古希腊传说《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会让你更容易理解艾伦。

传说中俄狄浦斯从神明口中,得到了自己未来会杀父娶母的命运。俄狄浦斯认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便逃离科林斯以规避命运。在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反抗中杀死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主动逃离,反而加速了悲剧命运的发生。


且不谈这样“命中注定”的设定是否合理,但至少可以得知,“杀父弑母”是艾伦命运的必然,而非主观选择的结果,他也曾无数次试图改变命运。这也是为什么好友萨沙死去的时候,艾伦却露出了诡异且痛苦的笑容,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提前看到的所有未来都无法改变。


在2013年,也就是《进击的巨人》动画第一季播出时的访谈中,谏山创明确提到自己喜欢“反卡塔西斯”式的展开。在漫画后期,向往自由的少年成了命运的奴隶;前面讴歌的爱原来是阴谋;墙内的受害者最后自己成了法西斯......某种程度上,谏山创确实是想让读者受到伤害,并且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卡塔西斯,即拉丁文katharsis的音译,有“净化”“宣泄”的意思。作为文艺概念,通常是让观众强烈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于和谐。因此“反卡塔西斯”就是让此前渲染好的强烈情绪无处释放,让读者内心感受痛苦,属于是另类的创作手法。至于是好是坏,取决于作为读者的你怎么看待了。

漫画第89话最后,枭让格里沙去爱墙内的人,在美丽风景衬托下,是一个典型的上扬式情绪渲染。我本以为《巨人》的剧情会走向“爱”来突破不可能的屏障,并为它热泪盈眶,结果只是艾伦欺骗父亲、谏山创欺骗读者的残忍谎言。


回到主线剧情,我们接着艾伦彻底掌控始祖巨人之力开始聊。到了这一步,艾伦已经拥有了足以毁灭世界的绝对力量。他真正的目的一共有三个:

一是暂时性地解决祖国帕拉迪岛所面临的危机。方法是发动地鸣杀害岛外80%的人口,让岛外的科技、军事、经济水平退化至和帕拉迪岛相同的水平,双方同一起跑线竞争;

二是让巨人之力彻底从世界上消失。方法是让三笠亲手杀死自己,让始祖尤弥尔领悟何为平等的爱,解开尤弥尔的心结,从而在根源上瓦解巨人之力(我还是觉得这里处理挺烂的,得扣分);


三是希望拯救自己所爱的朋友们,战后不被清算,安全且有尊严地活下去。方法是刻意不夺走他们的巨人之力,并在战斗中放海,让他们成为杀死恶魔的英雄,一如当年最早反叛艾尔迪亚政权的战锤巨人戴巴家族。


没有化解岛内外的仇恨,也没有彻底毁灭人类,最终拯救的也只有自己认识的寥寥数人。和他毁天灭地的力量相比,似乎艾伦的愿望唯唯诺诺又小家子气。但是到此为止,艾伦·耶格尔的计划终于完成了,这就是他最终做出的选择。

02

残酷的世界



在试图弄明白艾伦的选择是否足够聪明、正确、理性、合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所探讨的核心主题,究竟是什么呢?

最显眼的答案无疑是“自由”和“反抗(塔塔开)”。但时隔两年重温之后,我对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进击的巨人》全篇想要讨论的主题,是这个美丽而残酷的世界,是人如何在残酷的处境中,抉择、挣扎、寻找出路。个人意志被裹挟在历史纠葛、家国仇恨、命运戏弄中,这是人存在于世的必然课题。


在《巨人》中,有关“残酷世界”的对白出现了许多次,贯彻作品始终。艾伦的母亲、三笠从小就被杀害的双亲、自愿牺牲的调查兵团团员们、埃尔文生命最后的咆哮......个人意志在世界大潮面前不堪一击,但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升起,活着的人依然要活下去。因为生命就是如此脆弱,又坚韧到无法摧毁。


《巨人》到处是残酷,自由和反抗是衬托残酷的绿叶。在托洛斯特区防卫战打响前,皮克西斯司令问艾伦:“有人说如果出现人类以外的强敌,人类应该就会团结一致,立刻停止互相斗争。”而小艾伦回答道:“听了都想打呵欠,因为就像今天,即使早被这么强大的敌人逼到绝境,我也完全看不出来人类变得比以前团结多少。”


战争和阶级剥削,可以有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战地的每一场厮杀,都是平凡的人挺枪上阵,幕后发起者躲在后方。谁都可以拿起枪,只需要一个战斗的理由。

回到漫画剧情。当艾尔迪亚人知道世界的真相后提出了3个方案。分别是吉克提出的“艾尔迪亚人安乐死计划”,通过民族自我灭绝寻求和平;阿尔敏为代表的和平共处方案,寄希望于谈判和武力威慑;以及艾伦最终执行的灭世计划。

最先破灭的,是吉克的安乐死计划。连虫子在垂死时都会拼命挣扎,又有哪个民族能够安乐地自我灭绝?吉克会产生这种想法,源自于悲惨的童年经历,他从未有过一秒钟觉得自己应该被生下来,自然无法理解什么是生的渴望。

在生命最后,吉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二个破灭的,其实是艾伦的灭世计划。因为艾伦终究还是不愿意,或者没有勇气灭绝岛外的所有人类。他矛盾至极,他是人类史上最大最残忍的杀人魔,可内心和普通人一样脆弱。


可即使艾伦这么做了,又真能救得了艾尔迪亚人吗?历史上征服大陆的强大王朝,几乎都毁于内部冲突;艾尔迪亚人曾经就是世界的霸主,却还是因为内部的背叛沦落至此;甚至从动画前三季的剧情也可以看出,即使世界上只剩下帕拉迪岛人,同时还面临天敌威胁的情况下,帕岛内部依然充斥着剥削、腐败、欺骗和利益分配不均。这样的和平是否有意义?又能维持多久?

三道城墙划分了三个阶级

至于为什么不想办法停止人类的纷争,因为做不到。《巨人》塑造的艾伦是一个复杂的普通人,他没有超群的头脑能想出好的办法。但不只是艾伦,作者也想不出办法停止人类的纷争,因为现实世界里至今也没有人能想出。

拥有毁灭世界的力量,面对这种局面也是无力的。

《守望者》

因此艾伦真正选择和支持的,其实是阿尔敏的计划。但必须要创造条件,让双方在实力接近、且利益一致(杀死艾伦)的情况,才有可能进行“追求平等、和平”的谈判。

艾伦不认为靠自己的力量能解决问题,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更聪明、更有理性的阿尔敏身上。

艾伦/阿尔敏的计划,实际上是这两人一起完成的

在剧情后期,阿尔敏沦为了许多漫迷鄙视的角色,被贬为感性大于理性的无脑圣母和“谈之巨人”,但我认为这其实是误读。如果说艾伦的生命宗旨代表人类的自由和反抗,三笠代表着人类的爱,那么阿尔敏其实是不断思考,愿意相信人类的理性。

阿尔敏并非不愿意使用暴力。他执行艾伦的突袭计划,变身超大型巨人杀害众多马莱平民。动画版补充的对白中,还告诉读者他也曾主动考虑过灭世计划。他其实一直在思考,深信只要理性占据上风,人类就可以选择共同利益最大化的道路,


因此他希望跟世界谈一下化解仇恨的可能性;当艾伦要灭世,他也希望跟昔日好友谈一下,是否还有第二条路。阿尔敏的盲点,可能是他没有意识到,个体之间可以通过理性洽谈化解冲突,但群体的恩怨,往往不是理性能解决的。这是人类社会体制的缺陷。

谏山创在《进击的巨人》中传达的情绪仍然是悲观的。从对阿尔敏和三笠的刻画不难看出,他衷心赞美人类的爱和理性;但结局剧情又让我觉得,谏山创并不相信爱和理性能够拯救人类。

漫画结局的加页剧情中,帕拉迪岛人自己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最终在进入热武器时代后迎来了毁灭。故事的最后,一位男孩走到了埋葬艾伦尸体的树下,似乎意味着巨人之力又将回归。但我认为这更多代表着一个意向,一个符号,无论巨人之力回不回来,人类都会在未来再次踏入仇恨和战争的循环。


没办法的吧,因为世界是残酷的。


03

人类的悲剧


和很多人一样,我并不喜欢宿命论的故事,尤其是以悲剧收场的宿命,看完后心里只会更难受。可谏山创还是给大家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渐渐能够理解他。

一种观点是,《进击的巨人》是对人类过去某些历史的复现,也是对未来的预言。甚至有很多人开始用它来解读愈演愈烈的巴以冲突。


《巨人》的确有大量设定取材于现实历史,尤其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史,可以说是这个故事的原型之一。许多细节也在佐证这一点,例如在作品中出现的世界地图,其实就是真实世界上下左右颠倒后的结果,而帕拉迪岛的造型对应现实中的马达加斯加。

漫画中的马莱大陆和帕拉迪岛

现实中颠倒的世界地图

1940年,纳粹德国曾制订过一个“马达加斯加计划”,试图把几百万的犹太人遣送到马达加斯加岛上集中管制,但因为后来和英国的战争失败导致计划没能实现。而艾尔迪亚人的原型,无疑借鉴了现实中的犹太民族,想必也无需赘述了。

看不懂的文字,其实也是日文片假名的颠倒

其实我并没有从作者采访或设定集中找到任何证据,表明《巨人》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局势中直接获得过灵感。可为何它们看起来如此相似?也许是因为,人类几乎所有的战争和冲突都是相似的,谏山创只是将自己心目中这个残酷的世界描绘了出来。

可越是看到艾尔迪亚人/犹太人千年来的悲惨遭遇,就越为他们后来的选择,为如今加沙地区的悲惨现状感到失望。千百年前的杀戮早已与现在活着的人无关,但昔日的结未能解开,就必然会产生新的报复,永不止息。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化解双方的仇恨?我想像不到。


谏山创曾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称:“我设想过快乐结局的可能性,战争结束、大团圆。可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中,它似乎是不切实际的,无法让人相信。所以遗憾的是,我不得不放弃这种快乐的结局。”

现实甚至远比《巨人》中展示的“电车难题”更为复杂。战争、纷争、萧条、谩骂......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在加速右转的世界中,对他者的暴力,越来越多地被宏大叙事所正当化,让宣泄仇恨成为所谓正义的行为。

许多人曾对《巨人》最终走向看似虚无主义的结局感到失望,认为这是谏山创在逃避问题,艾伦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可两年之后,现实世界却似乎正在向《巨人》所描绘的方向靠拢,我们终于明白——发生在艾伦·耶格尔身上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


信仰普渡不了灾难、慈悲无法宽恕仇恨、努力改变不了结局。残酷的世界中,谁也无法独善其身,这是人类自己开启的故事,神佛对此也无能为力。

黑泽明-《乱》

可是到最后,我们仍然会为这样的故事所感动,也许是因为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东西——人类的感情。艾伦、三笠、阿尔敏、韩吉、利威尔、莱纳、让、萨沙、埃尔文、科尼、法尔克......每个人都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同时也都是别人想要守护的对象。死者的意义由生者赋予,人类彼此之间的爱,是唯一能用来对抗这残酷世界的方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这样残酷而美丽的世界里,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去爱别人。



内容参考:《全面解析艾伦·耶格尔(上)杀父弑母的神谕和衔尾蛇的因果循环》——B站UP主“擎森”


-END-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