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BMIC人物专访】慈立杰:锂电池储能技术发展潜力巨大 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嘉宾简介:

慈立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法国中央理工学院(法国教育部政府奖学金),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所(2004年德国洪堡奖学金),美国纽约州伦斯勒理工学院及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担任研究人员。在碳材料等领域有20多年的研发经历,在国际高端学术期刊发表了25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25000,h因子68。其研发的“最黑材料”被收录为2008吉尼斯纪录。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有很大的突破,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材料研究领域的著名期刊上。目前带领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在新能源材料制备及应用、下一代储能新技术开发、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 


锂电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材料学院,主要研究聚焦在锂电池关键材料及未来储能器件相关领域,刚开始主要研究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在锂电池的应用,随着其发展势头逐渐强劲,我们就进一步对锂电材料相关的技术做深入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我比较看好下一代储能器件,如固态电池、锂空气电池等应用方向。在固态电池领域,我们在技术上要做好充足准备迎接国际挑战。
目前我们团队关于固态电池方向的研究主要围绕锂金属负极、硅碳负极等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我认为硅碳负极包括锂金属将来在固态电池中会得到很好的应用。在固态电解质方向,从硫化物体系到到氧化物体系,我们团队在材料合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的扩大,储能技术的发展及市场的启动和放量,电池行业将迎来极大机遇,在未来5-10年,新型储能材料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


储能电池助力碳中和目标
碳中和实际上就是为了减碳,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应用,增加像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而清洁能源的应用必须结合储能电池,目前储能电池主要的技术仍是以锂电池为主,所以储能电池对推动新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发挥很大作用。


国内电池发展独具产业优势
欧美国家在基础技术方面是相对领先的,但国内电池行业在产业链方面独具产业优势。国内锂电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建设比较完备,尤其是深圳等周边地区已形成从原材料到装备,从整个锂电池到新能源应用的一整条完整产业链。深圳聚集着像比亚迪这类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顶尖人才,是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引擎。


论坛为科学研究落地创造了平台
该论坛能为产业界及高校、研究院所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我们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带着工程化、产业化的思维实现基础研究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发几篇科研文章,而是更加接地气的,将技术真正落地实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