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站桩求什么

陈沟水 2022-09-14

 


 今天在武塞论坛,看见有人要求评价某人。其实有一个人评价过某人。那是洛阳的杨绍庚老师,某人将洛阳的杨老师请到家教拳一个多月。洛阳杨老师一回家,因为某人很出名,所以大家都到杨老师家问,名人到底如何?杨老师说,他实在是不行啊。这个话,是私底下说的的话。要是明白人呢,就不应该公开来说。我是有可靠关系得知这个事,但是如果真弄开了,别说可靠关系不承认,就是我我都不承认传过这个事。在武塞,我实在是不愿意说什么,为什么呢?一大群小孩伢子,一涉及到具体的事,就说,我听某某名人说的,他不比你明白?其实名人有名人的立场,就算他明白,他敢说实话吗?名人就是属于那种瞪眼睛就敢说瞎话的那种人。某公不就是在《武魂》发表什么《近代状元考》结果让人家一问就倒的吗?表面上谦谦君子,君子会篡改历史吗?某公很会写,两本书,洋洋数十万言,写得特别细。就是因为细,大家都引为真传。其实真正照书练没有不错的。在他的书里面,其实也写明了这一点,他把初稿给人练,接都练错了。然后他就改,其实改了以后再练还是错。为什么错,就是因为他写得细。太细了人根本就练不了。真正要人练,就得提纲契领的写,但是这样写又往往是让初学者感觉不足,觉得不解渴,但是真正细了是没办法练的。另外他的方法根本就是错的,概念也是错的。别人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吧。在这里我说一下站桩,站桩求什么。站桩所求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东西,两个部分。在内呢,可以说是内功,在外呢,可以说是内劲。实际上就是人体的机能的深入挖掘。内功与内劲是在求证身体机能的的时候,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缺一个都不行。实际上中国的文化观的基点就是整体观。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内外,阴阳,表里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比如说含胸,你不含胸,气沉不下去不说,劲还到不了手上。你胸含进去,劲利马到手上,气利马就沉到丹田,呼吸马上就顺畅。杨名人,还有他的弟子二高,早早期提出的三窝发紧,为什么发紧?还提出什么三窝放松,你含胸了还用什么放松?含胸他自然就是松的了。还说把脊柱拉直,你拉直试试,拉直臆说根本就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你用劲过头了。实际上你只要微缩会阴就行了。他根本的要求是微提胯,缩会阴,使头顶心与会阴的连线与地面垂直。这个就是卢正文师爷在早年手稿里写的,三个丹田在一条直线上与地面垂直。练一段时间身体会有极大的变化。还有什么筋骨,练筋骨是刻舟求剑。筋骨的变异只是在练功正确的前提下,某一个阶段产生的身体现象,你硬去拉,去抻的结果是使身体僵化,把劲捆在身上发不出来。卢正文师爷曾经说过,你们都知道筋怎么抻,可是你门知道筋责备那么缩回来吗?这个话他怎么不写在书里?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缩回来。等到筋缩回来,人就瘦了,不会再是胖子。现在人练筋骨,这个要领是对的,不过歪嘴和尚念经,把经念歪了,劲用大了。大家知道传统的东西很重视火候的,传统也有站费力气的桩的,但是他求的是力气耗尽,偷懒的那一松,心理怀着鬼胎,师父一喝,你给我站那,他一机灵,哎,就这个状态。进状态了。那些练筋骨的,我见不少,你让他摆个桩,然后把手往他手上一放,马上整个身体前倾,失去重心。就这样还能打?其实所谓的争力也好,或者说筋骨也罢,说白了,是梢节紧,四梢上劲,这个是初步的。真正的四梢功夫,眼,牙,舌,耳都要带劲,这个是引动内劲的一个关键。大家可以看形意拳论三节四梢的部分。实际是我这个帖子里说了不少,你试一试,就知道结果。站桩练的就是身体可分可合,可起可落,一气浑圆。建立这个机制,再练拳,把身子弄活,六关三十六节,要是真练到家全得通。那你就内有功,外有劲,实战中明白虚实,明白几条线,那剩下的就看你与对手的功力的高低了。

 

 

说到不空,我要先说一些闲话。首先说不空这个概念,我原来以为是古拳谱上有的,最近我没少收集古谱,但是也没见到有这个概念,所有提到这个概念的拳法,都与轨迹拳有一定关系。那么这个概念会不会是李紫剑先生提出来的呢?不空是什么?他相当与形意拳的三体论,也可以说是三才论,三节论。相当与永春拳的结体,相当与卢氏结构的结构,相当于大成拳的间架。这些个概念,就好比是英文的26个字母,他是隐含在武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人类有文字以前,我们没有发明26个字母,但是在我们的语言中,语音,语素中却包含有26个字母,可以说是现有语言,后有26个字母,但是有了26个字母以后,对我们运用语言,形成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在古拳法中,比如说八极拳,他没讲过什么不空啊,结体啊,结构啊什么的,但是他讲劲。他的内容里实际是包含有我们说的不空这些内涵的,但是没有形成理论。他们的要领,隐含在拳套路中,我们大家现在对套路有没有作用还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但是在古传的八极,螳螂,八卦,形意拳等等的武学中,人们是用套路来锻炼内劲与内功的。我们形容一个人功夫高,都说,这个人一套拳打完,气不长出,面不改色,实际上这就说明了套路的作用,他是连手眼身法步,精神意气力内外相合,是修炼上乘内功的关键。那么在现代一些的武术里,我们把一些内劲形成的要素提炼出来,形成理论,比如不空,结构。我比较熟悉的是结构这个概念。你知道赵洲桥吧?一座石拱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看旅游杂志,上面介绍一座古寺,他的一个大殿是全木制结构,没有一根铁钉,现在屹立与山颠有将近五百年了。你知道,现代的建筑都有使用期,充其量就是八十来年,多了人家不保证你使用的安全性。但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建造的一些建筑能使用几百年,上千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他的结构,因为独特的结构,使他对外界力的承受力很强。在人体与武学上,我们研究力,有三个要素,就是力的产生,传递,与作用效果。所谓的结构,就是寻找一种合理的人体结构状态,使自身对外界力的承受力大为增强。在人体上,在运动中,他又与死的建筑物不一样,他能最佳的承受外界力,也就能具备向外界传递力的最佳效果,在武学中体现就是内劲。轨迹拳里面对不空论述的不是很多。有人业曾经对我形容,不空就是附卧桩的那个状态,我说对,是那个状态,从骨骼上说是对的。但是你不能卧在那与人搏击吧?你站起来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这个就涉及一个间架的问题。我们内家拳包括轨迹拳,都讲究一个整体力,那么什么是整体力呢?在同步运动的前提下,整体要求人们全身用力必须是均匀的,轨迹拳讲究本力,站桩讲究一个紧字,那么你如何作到一紧全身都紧呢?这里面的骨骼如何摆放是一个关键。或者你全无负重,就是你躺在那的时候,或者是全负重,就是你做附卧桩的那个时候,再不就得是骨骼摆放合理,你才能做到全身同紧或者同松,明白了吗?语言,我们大家会的都差不多,但是有的人能靠说话来工作,有人可以当作家,写出畅销书发财,或者写出传世佳作,所以,在武学的要素相同的情况下,因为个人处理的火候不一样,练出来的东西也是有高下分别的。现在有些武学能把这些要素总结的非常好,但是他在处理与运用的问题上未必就是最好的。关于不空,我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不是我保守,而是在人体状态的描述上,以我的水平还难以准确的说明。如果你需要我给你提个建议,那么任何一本武术书的开头,对拳法都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拳如何,腕如何,肩如何~~~~等等,那些是武术的精华所在。

昨天还是前天来着,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练轨迹的不空,我说那你太紧了。他说他是紧而不僵。站桩与功夫总的要求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以说紧而不僵是不错的。但是紧而不僵说的意思就是你用的力,是恰倒好处的,那么什么样的力是恰倒好处呢?打个比方说,你找个门框,用双手五指扣住门框,千万别用手掌握抓,一定要用手指勾扣,然后在双脚离地,全身悬空的状态下放松自己,这个时候,你就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比如说笨鸟,你啊,按《意拳浅释》里的那个桩,先体会一下,只需要做到脑瓜尖上顶,然后含胸,怎么含呢,是将两个肩胛骨略外张,然后前合,也是略前合,肩合了,胸口就会涵空,胸口涵空了,小腹就会沉实。在这个时候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你自己造自己的胸口,小腹各打一拳,然后试试用同样的力量在胸肌,腹肌都绷紧的状态下,再打。看看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感觉在含胸实腹的状态下,胸口与小腹比在绷紧的时候更有反弹力,那么就说明的要领正确。放松放松,然后再按正确的要领站好了,站好干什么呢,走几步,再体会体会跟平时有什么微妙的不同。这里只要你细心的体会了,你绝对会体会到脚底下产生了弹性。这个时候是你没练过什么内功的情况下。如果长时间站呢,你会感觉脚下弹性十足的。这个才叫不空。在李紫剑早年的文章里,提到一个练铁砂掌的,他抬起一个胳膊,让铁砂掌尽情的往胳膊上招呼,结果打了两分钟,累得够戗,李的胳膊硬是没掉。后来张洪涛遇见一个练铁臂的,也是如此。其实这些并不是吹牛,只要练内家拳,稍有一定的功夫,都可以做到。实际上不空本来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部的作用,那就是连通身体各个部位。使身体通透。就比如说天剑流星,刚开始的时候,我看见他说所谓的“螺旋力”,其实这个不是螺旋力,只是整体状态下某一种应敌的情况而已。那个时候我就不认可他,认为他没东西,在吹牛。为啥呢?因为这个应敌的情况,必须在你站桩把身体站通透了,然后才能运用,没有这个基础,练那个就是拿自己小命开玩笑。而对外来说,不空有分散外来力量与极小消耗的传递身体力量作用与外物的两种作用,就象双刃剑一样。其实不空就是桩。不过要说起不空,往往是指在拳法中,在动态中的桩的状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