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温故丨陶洛诵:我认识的遇罗锦及其他

陶洛诵 新三界 2021-03-06

作者简历

作者肖像(徐唯辛画)

油画  250cm x200cm


陶洛诵,1947年出生,初中就读北京女12中(原贝满女中),高中就读师大女附中。“文革”中坐过几年牢,在河北白洋淀当过知青。现为澳洲知名华裔女作家,著有自传体小说《留在世界的尽头》《生之舞》等。定居悉尼。


原题

罗锦、雪竹和我




作者:陶洛诵



1978年1月,群众自发聚集在广场纪念碑下悼念遇罗克。李晓斌 摄

01
      
1978年,才到香港三个月的邢泓远和温晖先生来我家。温先生是香港《争鸣》杂志的主编兼社长,邢泓远以一篇“文化革命与思想解放”的文章考上了该杂志社记者。《争鸣》当时被认为是左派杂志,他们频繁地往来于香港与内地。有一次,邢泓远向我约稿,写篇关于遇罗克的文章。

小弟弟遇罗勉说:“你要不要见见罗锦,她也正在写文章。” 
       
我认识罗文时,罗锦在北京良乡劳改农场。我认识罗锦时,罗文在东北监狱服刑。
       
罗克、罗锦、罗文三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做为一个有幸的目击者,我有责任记录下我所了解的鳞爪。

遇罗克和妹妹遇罗锦
       
1966年8月,红色恐怖由北京始,漫延到全国。罗锦、罗文、罗勉三姐弟到处张贴哥哥罗克写的反对“血统论”的文章《出身论》。罗文告诉我,晚上,他们在一个用红漆写着“红色恐怖万岁”的电线杆子上贴上油印的”出身论“一文,第二天去看,文章旁边用钢笔写满了“坚决支持这张革命的小字报”。 
       
罗锦是在去广州的路上被学校的革命群众抓回来的,说她要越境叛国,加上反动日记,扭送到北京市公安局,被判两年劳动教养。      
       
1967年,我曾在遇见到过一个戴黑边眼镜的中等个子的二十多岁文雅年轻人,罗文告诉我,他是罗锦的男朋友,叫李立凡。
       
罗锦多才多艺,她生于1946年3月31日,1963年毕业于女十二中初中,看哥哥罗克考大学屡试不第,放弃上高中,直接进了中专学习玩具专业。她自学拉小提琴,爱画画,罗文拿她的自画像给我看,自我又倔强的个性隐约可见。 
       
遇伯母听罗勉要带我去见罗锦,嘱咐我说:“洛诵,罗锦的脾气和别人不一样,说翻脸就翻脸,别因为她影响了咱们的关系。”我说:“不会的,伯母,您放心。”   
 

遇罗克全家福

      
 一个晚上,罗勉和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朝阳门外三里屯一栋灰楼下,把车锁好爬上三楼,罗勉敲门。开门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他是罗锦的第二任丈夫蔡忠培。看是罗勉,他热情地说:“罗勉,进来。”罗勉带我进门,介绍道:“这是洛诵。”
       
“洛诵来啦!”一个女人热情的声音,好像我是她多年的老朋友。这就是罗锦了,她高高的个子,挺拔,苗条。短头发。黄黄的脸色略有些浮肿,淡淡的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不大不小的眼睛,没有鼻梁的鼻子,没有线条的嘴,呈现出她全部经历的苦难与沧桑。这和罗文曾给我看的她的水彩自画像,相距甚远。
      
 “姐。”我叫了一声。
    
   “快坐,快坐!”忠培和罗锦招呼着。 
       
第一次的接触给我留下几个不可磨灭的镜头。她对写作无穷的热忱,她蹲在五屉柜前,飕地拉开最下格的抽屉,扭头对我说:“你看,我都写了一抽屉了。”主要写她自己。

遇罗克全家照,1963年
       
她没有跟我谈关于罗克的事情,她热衷于讲边姨的故事。1950年代罗文父母曾离过一次婚,遇伯父与边姨再婚。(边姨是罗锦给起的假名)她大谈为了寻求帮助第一次去见边姨。边姨正在对着镜子绞头发,见她先一楞,继而马上把披着的毛衣递给她:“帮我摘头发。”一下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蔡忠培在一旁笑着说:“罗锦和洛诵全没这两下子。”
       
“出去!忠培、罗勉,你们俩给我出去!”罗锦突然一声吼叫,吓大家一跳。她直立着身子,脸转向里边,手指着门外。
       
罗勉说:“你这个人太不可理喻了!”
       
忠培结结巴巴地说:“罗锦,你......”
       
他们俩一边抗议一边往外走。 
       
剩下我如坐针毡,她依旧谈笑风生。她说父母离婚前,就请边姨到家里来一趟。
      
 罗锦兴奋地说:“这在小说里,这三个人的心理是这样的。我妈想让她别拆这个家。边姨是想来看看我们家的情况,嘴里说大姐,我不能做这种事情。我爸是想让我妈看看,你哪儿比得上人家?“ 

遇罗锦
        
北京的春天依旧寒冷,我告辞出来,看见罗勉和忠培在楼前的路灯下微笑着聊天。忠培看见罗锦赶快跑到她身边,我和罗勉骑上车,听见罗锦在后面近乎歇斯底里地高喊:“谁都别想沾英雄的光!”她的喊声在夜空下回荡。罗勉说:“她这个人就是把自己的想象当成真的说出来。” 
       
我用一夜的时间,根据自身经历与罗勉提供的材料写出了“人权斗士遇罗克”一文。罗勉告诉我,罗克被行刑后,公安局通知父母去取罗克的遺物,所有的警察都伸着脖子看两位老人,看他们会不会疯。当父母看到送给罗克的一件崭新的白背心叠得好好的没穿时,父亲忍不住瘫坐在地上大哭,母亲强忍悲痛说:“你要哭回家哭,别在这儿哭!” 
     
《争鸣》杂志把我的文章题目改为“一个被枪决的有为青年”,用周麟的名字发表。并发表了罗勉给我的遇罗克日记摘抄。温晖先生在文章里写道:“文化大革命只出了遇罗克一个人。”言下之意其他人不过都是奉命造反而已。 

       
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克的平反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罗文被从东北监狱提前释放。《光明日报》准备发表有关罗克的文章,先找到罗锦。罗锦对《中学文革报》的事一无所知,她当时在劳改农场服刑。她组织大家到我家开会。 
      
我心里还在生罗文的气,对她说不让罗文来。开会时,罗克高中最好的朋友郝志也来了,我以主人的身份招呼大家。罗锦说我:“瞧你那琼玛样!”(写《李自成》的作家姚雪垠的助手说我像秋瑾,他后来因给《争鸣》提供材料以泄密罪被判五年徒刑。 
       
罗锦把我们的文章交给《光明日报》,转告我们说,牟志京和洛诵写的最好。不久,记者王晨到我的工作单位人行地安门分理处,通过党支部找我。我见到了这位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未来的副国级官员。 
       
1980年7月21日和22日连续两天,王晨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在国内第一篇报道遇罗克的文章,题目为《划破夜幕的陨星——记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牟志京对这篇两万多字的文章的评价是:“王晨处处充满了叹息。”


02
      
昨天在微信公号“新三届”上看见一篇文章,说右派平反后不补发工资,这让我想起遇伯父的事情。反右时,遇伯父、遇伯母被双双打成右派,遇伯父被水电部开除公职送到劳改农场劳改。
     
 赵京兴的同班同学冬冬,他爸原来是北京旧市委的,文革一开始就被打倒,他妈妈是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文革中差点儿被活埋)爸妈参加革命时是在北京搞学运的地下工作者。
      
1978年,冬冬的爸爸被任命为北京市右派摘帽办公室主任。并在魏家胡同给他们一座大红门的宅院。离我家不远。冬冬当时在北航读研究生,他到我家来找赵京兴。我当时和赵京兴已经分居。他经常来我家,说可以在我这儿看到各路英豪。      
       
我对遇伯母说了冬冬爸爸,问管不管遇伯父的事情?遇伯母说:“正管呐!“我就告诉冬冬,冬冬就“天天回去和爸爸吵架”,让爸爸给遇伯父落实政策。
       
很快,遇伯父的右派帽子被摘,并补发了工资。 

遇罗锦与弟弟罗文、罗勉,1970年
       
有一天,有两个陌生的女孩来我家找我,其中一个说在十四条朋友家见过我一面。自我介绍她们是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在读学生。见过我一面的那个说她叫乔雪竹,同来的叫格非。我和乔雪竹就这样认识了。 

乔雪竹希望我介绍她认识遇罗锦,我就安排她俩在我家见面。她俩一见面就吵起来了,因为严家其知道遇罗克的事迹后,为他的故事起了个题目叫“冬天的童话”。罗锦已经用这个题目开写了。待乔雪竹走了以后,罗锦说:“她找咱们就是为了弄点儿写作材料。”我对罗锦说:“乔雪竹说陶洛诵是不战自败,遇罗锦是屡战屡败。”罗锦说:“就冲这句话,就该和她成为朋友。” 
      
乔雪竹希望认识马德升,我介绍德升给她,德升爱上了她。雪竹已婚,对方是个教授的儿子,雪竹当时也准备离婚,但新的爱恋对象是一个认识已久的高干子弟。
       
罗锦叫我“傻老妹”,她不至一次地说我:“就凭你那公主脾气......”如何如何。比如她说:“洛诵,像你这样带着孩子住在家里,这在我妈妈是不可能的。”我心想:“这算什么?赵京兴还在我家住过多少年,如果他不搞外遇,现在还住这儿呢。”从小,全家拿我当宝贝,我觉得一切都是自然应该的。       
       
乔雪竹认为我不成熟,还写了一篇“该成熟就要成熟”。

陶洛诵在银行工作时
 
03
       
乔雪竹原是北京矿业学院附中老高一的学生。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文革中去了东北的兵团。她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曾有人让我描述她的长相,我想起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作品《茶花女》里的一句话“她把削瘦变成了一种俏丽。”此人(名叫高飞,遇罗锦的朋友,当时五十多岁。他对我妈妈说,他是我家熟人高一涵的孙子)听了觉得不过瘾。雪竹四方脸,颧骨很高,单眼皮,不大不小的眼睛很有神。正直,聪明有性格,说话带有南方口音。
      
在罗锦和雪竹面前,我只有当听众的角色,她们俩都太有思想,太能说了。我觉得她最惨的是在东北的兵团拼命干农活以致于累得吐血。 
      
雪竹告诉我,她飞快地割麦子,不甘落人后,忽然觉得一股热烘烘的东西从胸腔涌出,她想:“坏了!坏了!”一股鲜血从嘴里喷出......
      
这些惨痛的经历,使她写出了电影剧本《十六号病房》。 

作家乔雪竹

      
雪竹给我的信里,说我总是那么豪迈,她自己则总是在忧郁中。但现实里,她却洋溢着乐观,喜欢开玩笑。她在我家见到冬冬,就问冬冬:“爱陶洛诵吗?”冬冬这位理工男,未来的澳洲大学核物理学博士后,飞机燃料专家抬头看了我一眼,低下头说:“不敢说爱。”

雪竹就让冬冬帮她抄小说稿。这件事让赵京兴知道了,说:“不太合适吧!冬冬是研究生哎,让人家抄小说稿?” 
       
雪竹带同班同学侯露来我家玩。侯露是安徽人,有着南方女孩的白净、精致、漂亮。(我对安徽人总是情有独钟)侯露善舞,我小弟弟陶淮是国际政治学院78届的大学生,侯露邀请我小弟弟跳舞,他俩就在门洞里跳起来。侯露舞姿奔放妖娆,我和雪竹大饱眼福。 

陶洛诵在银行工作时
       
我也经常去中央戏剧学院找雪竹玩,认识她们班一些女孩,其中一个叫张谆的最漂亮,是一名军人大学生。后来嫁给一个法国人,去了法国。 
       
祖国的春天照耀着每一个家庭,1978年,我们家族有三个清华大学学生,一个北航,一个中央美院。1980年,我和我两个大弟弟,还有二弟妹柳燕都带薪上电大。
      
1980年代国家做的准备,有了二十年后祖国的经济腾飞。

陶洛诵在银行工作时
 
04
     
在我家,罗锦跟我谈到性生活问题。她在《一个冬天的童话》一文里对此有大段描写,写她为了全家能在北大荒落户,被迫嫁给志国(化名),新婚之夜,志国跟她行周公之礼,嘴里念念有词:“金针刺破桃花蕊,不敢高声暗皱眉。”
      
只此一次,回来她天天带剪子睡觉,不让志国碰她,共三年。  
     
 罗锦哭着对我说:“洛诵,我以前只有那么一次,现在天天有,你信吗?”我也大哭,“姐,我信,我信!” 
      
我搀着罗锦姐的胳膊送她到张自忠路乘车回家,她说本来对爱情的最高幻想只是拥抱和接吻,这与我的精神世界不谋而合。罗锦对我们这一代没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大加鞭挞。更何况我们在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被推进“文革”的火坑。 
       
罗锦两次结婚都是为了户口,一次为了全家从北京落户北大荒插标卖自己,第二次是为了从北大荒回北京。 
       
遇罗锦在《一个冬天的童话》里书写她家庭在“文革”中悲惨遭遇,更多的篇幅是写她被迫卖身的灵与肉的创伤。她的不甘,她像外国名著中的名女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搞婚外情。 

遇罗锦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
       
《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发表造成极大轰动,获得极大成功。它让中国女性审视自己的社会处境和婚姻状况,是对女性觉醒的一次深刻启蒙。 
        
遇罗锦意犹未尽,紧接着提出与第二任丈夫蔡忠培离婚,理由是蔡是好人不是爱人,她和他之间没有爱情。赵振开(北岛)当时在《新观察》杂志当编辑,对我说:“是我们的杂志为她离婚展开讨论,让她在全国出了大名。” 
         
她的离婚案的确比她的小说更广为人知,也给她带来更多的骂名。 
         
法庭为她的离婚案件举办公开辩论。朋友里最难做的一种人是和要离婚的双方都是朋友。罗锦在我面前的哭泣和诉说让我了解她在婚姻中没有幸福感,而忠培在法庭上举着罗锦给他绣的饭盒袋证明罗锦爱他。
         
罗锦告诉我,法庭上有一个熟悉的声音:“我说两句。”罗锦回头一看是前夫志国。她想:“这两个不得意的丈夫。”

         
法院判决准许他们离婚。痛苦的忠培跑到我家来,述说他爱罗锦的衷肠。他说罗锦特别会过日子,“一毛钱买的小鱼做成干爆鱼,非常好吃。我没有本事让媳妇过上好日子。”又称赞罗锦的大气,把他为她做的呢子大衣留给他和前妻的女儿。
         
忠培是名电工,当时在为修建主席纪念堂工作。
 
05      
        
历经磨难的罗锦,终于找到她今生的挚爱吴范军先生。
        
罗锦邀请我参加了她的婚礼。

遇罗锦和吴范军


1980年代,遇罗锦和吴范军在北京留影

2020.8.30 

作者提供本号分享,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陶洛诵专页

陶洛诵:我和遇罗克的一家

“一打三反”,我们折进拘留所
我和北岛,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陶洛诵:那些少年,
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陶洛诵:我和汪三儿,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陶洛诵:丽丽和她的男朋友
陶洛诵:还有比这更坏的吗? 
陶洛涌: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陶洛诵: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难忘张镭,我们这一代人的沧桑史
陶洛诵:天涯海角各自一方的同学们
高岗之女高滨滨,我的第三个同桌
陶洛诵:可爱的女十二中
 陶洛诵:史家胡同小学忆旧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人 · 岁月 · 生活
美女如云,却总被雨打风吹飘零去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