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泰兴长江断流过吗? 泰兴长江断流过吗?——泰兴长江断流碑是地方毒文化

徐炳顺 三友献疑札记 2023-07-06

泰兴长江断流过吗?

——泰兴长江断流碑是地方毒文化

徐炳顺

2021/09

 

泰兴自认为长江发生过两次断流,说的是1342,“泰兴境内,江水一夜现底。沿岸居民纷纷下水捞鱼摸虾,拾取遗物。几个时辰后,江水骤然而下,淹死乡民千人左右”。又说1954年江水“突然消失2小时”,还列为“北纬三十度之未解之谜之首”。立了碑,建了亭,立了碑,建了亭,还列为“北纬三十度之未解之谜之首”。在网上也议论的沸沸扬扬,众说纷纭。但要仔细翻一番史籍和有关长江水文记载,两次断流子虚乌有。一些说法是在毒化地方文化。

 

一.江竭记载的由来

最初记载“江竭”是明初叶子奇《草木子》,该书云:

 

至正初,扬子江一夕忽竭,舟楫皆阁于途中,露有钱货无数,盖是累年覆舟之遗物也。人争取之,潮至輙走,潮退复然,亦有走不及而淹死者,如是累日,江复安流。识者曰:此江啸也,后果先失江南。

 

嗣后明万历《扬州府志》)云:

 

至正二年(1342)八月(《草木子》原文是至正初,非至正二年八月),兴化县水。扬子江水一夕涸。舟楫皆阁于塗(原文途)中。露有钱货无数,盖是累年覆舟之物也。人争取之。潮至辄走,潮退复然,亦有走不及而淹死者。如是累日,江复安流。识者曰:此江啸也。后果先失江南。

九年夏五月,泰兴县张村麒麟出。



 

我们将万历府志与《草木子》相比,府志未说出依据,将“至正末年”,改为至正二年,并加上八月,又“扬子江一夕忽竭”,改为“扬子江水一夕涸”,以致以讹传讹之根。(见截自万历《扬州府志》影印件)

 

以后,万历《泰兴县志》,从内容“九年五月张村麒麟出”来看,是复制的万历《扬州府志》(时泰兴县隶属扬州府),略去了八月二字。又省去扬子江三字,就这样,成了碑文上说的“元至正二年八月”泰兴长江断流的依据

以后康熙《扬州府志》、雍正《江南通志》、乾隆《江都县志》、光绪《泰兴县志》都复制《扬州府志》的话,文字繁简不同而已。

 

二.《元史·五行志》没有记载江竭

 

史书重视山崩川竭。自从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以后,儒家相信天道人事都在五行运转之中,《汉书》首倡《五行志》一卷,其中对山崩河竭特别敏感,以后的正史都有《五行志》一卷或数卷。《汉书·五行志》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山崩川竭:

 

是岁(周幽王二年),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势然也。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

 

《汉书》作者班固认为,山崩河竭是亡国的预兆,因为有“三川竭,岐山崩”的预兆,才有“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导致西周灭亡的结局。

 

永嘉之乱之前,《晋书·志第十八》记载:

 

怀帝永嘉三年(309)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是年三月,司马越归京都,遣兵入宫,收中书令缪播等九人杀之,皆僭逾之罚也。又四方诸侯多怀无君之心,刘元海、石勒、王弥、李雄之徒贼害百姓,流血成泥,又其应也。

 

这次“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是预兆“永嘉之乱”,导致西晋灭亡。

 

《草木子》记载这次“江竭”是预兆,导致“后果先失江南”的后果。这是说,“江竭”数年后江南的西部由陈友谅割据,东部由张士诚、方国珍割据,中部由朱元璋割据,从此江南不是大元的江山,再过数年大元在中原消失。如果真有这次“江竭”,《元史》能不记吗?《元史》的《五行志》在卷五十和五十一,用大量文字记载水旱异常现象,可是偏偏没有记载这次“江竭”

 

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元朝灭亡是以天象变异发出警示。至正二十八年(1368)三月,彗星出现于西北,并有一颗大流星与多颗小流星坠于东北,声震如雷。四月,天降严霜,农作物枯萎。七月的一天,大都上空出现红气,如火照人,自早晨至午前方息。又有一天,弥漫黑气,百步内看不到人。这些都被记载了,唯独没有记载“江竭”的自然现象

 

三.历史记载证明不可能

 

《草木子》作者叶子奇,是元末明初浙西学者。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下獄,他在獄中听到獄友闲谈,隨時随手记下,内容广泛,事类庞杂,出獄后整理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笔记小说集。《草木子》记载此类事物的还很多,在写“江竭”之前的前一条是:

 

至正未乱之先,江浙大雨,忽有二鱼落省台上,盖鳞介失所之象也,卒为兵祸。在昔晋时,亦有是异。

 

写“江竭”的后一条是:

 

昔元戊寅年间(至元三年,1338),荆州分越,有鬼夜叫云:苦也苦,几时泥到襄阳府,居人皆闻之而不见其形。

 

在科学不昌明的时代,正史也记载这类事情,但是专门记载这类怪事就是小说,可读性大,可信度小。

 

《草木子》说“扬子江一夕忽竭”此话不可信,在明代称扬子江是指今南京至海口。万历《扬州府志》云:东南曰扬子江。万历《江都县志》云:城南四十里曰扬子江。雍正《扬州府志》云:扬子江在郡城(扬州)东南,至通州(今南通,时亦隶属扬州府)入海。当时,江北扬州府有仪征、江都、泰兴、靖江(时隶常州府)、通州(今南通)等州县,一夜之间就不见江水了,不可信。扬子是潮汐河段,每天有两次涨潮,两次退潮,上游有源源不断的数以万计的立方米来水,说八月的某一天,300余公里长的河道“忽竭”,那是不可能的。作为笔记小说不能说不对。何况至正江竭范围是扬子江,不是泰兴,泰兴自认为是泰兴长江当然就不对啰。

 

《晋书》记载“河、洛、江、汉皆可涉”,“涉”的本义是趟水过河,也就是游泳过江,这是有可能的。

 

尤其是八月,为主汛期,是长江上游来水量较大,下游潮汐较高的月份,在客观上不可能断流。君不见万历《扬州府志》在“江竭”条的前一条云:

 

至正元年,扬州路崇明县海潮涌,溺死1600余人。

 

这是实实在在的记载,这里我们也看到涨潮的汹涌水势,如此说长江会断流吗?

 

四、科学记载数据证明不可能

 

现在网络上流传1954年1月13日下午四时许,泰兴长江断流。1954年距今67年,亲身经历的人很多还活在世上,这些人都知道1954年是特大水灾年份,怎么会相信泰兴长江段断流。口说无凭,让我们看一看长江三江营水文站百年枯水季1月份的的记录吧!

 

1月份最低潮位:

1934年1月:0.18米(废黄河零点,下同)。

1956年1月:-0.32米。

 

1月份最高潮位:

1934年1月  最高潮1.72 米  最低潮-0.31米

1954年1月:最高潮2.58米   最低潮0.62 米

 

从潮位记载来看,1954年1月最高潮、最低潮都高于1934年、1956年,怎么会断流呢?1934年、1956年长江低潮都没有断流,1954年高出以前高低潮怎么会断流呢?!

 

再从长江上游来水量看,长江大通1月份平均流量:

1935年,10800立方米每秒;

1937年,8560立方米每秒;

1948年,8230立方米每秒;

1949年,16000立方米每秒;

1954年,17800立方米每秒。

 

1954年1月份的长江大通来水量比以往年份都高,有源源不断的江水东流,怎么会断流呢?

 

长江退潮,大量的江滩露出水面,不是断流。每天有两次涨潮、平潮、退潮,各两小时。每月有两次潮位较高,分别农历初三和十八,潮位低时退潮,江滩露出水面更大,江水缩至江心,停在江边的船搁起来,看起来像似断流,实际没有,两小时过后涨潮,江面恢复宽阔。有人说看到断流,为什么没有人走过去呢?《泰兴县志》记载“至正九年五月,张村麒麟出”,白纸黑字,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呢?

 

五、泰兴断流碑是毒文化

 

在泰兴天星港人口处立有一石碑,无碑题,也无落款。文曰:

 

公元一三四二年,元至正二年八月,江苏泰兴境内,江水一夜现底。沿岸居民纷纷下水捞鱼摸虾,拾取遗物。几个时辰后,江水骤然而下,淹死乡民千人左右。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二时许,这一神秘现象在泰兴境内出现,数以万吨计的江水,突然消失,数小时后,又神秘恢复,浩瀚万里之长江,在我泰兴境内竟然两次断流。此现象位列北纬三十度之未解之谜之首,爱我泰兴,关注环境之众友协商,特此立碑!

 

《草木子》记载已经不可信,今天泰兴断流碑又加了许多油盐佐料,说是淹死乡民千人左右,真是谬种流传毒地方文化矣!

 

1954年1月,无论长江最低潮,还是长江最少来量,都比有记载以来最低潮、最少来量高得多,怎么会断流?退潮露出岸边江滩,那不是断流。现在有人说“泰兴境内竟然两次断流”,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摘下“北纬三十度之未解之谜之首”这个所谓神秘的头衔还有用视频佐证,请问1954年在交通不便的农村,能有相机随时用于拍摄设事物吗?

 

(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