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在太原南丨有钱没钱,我们剃头过年——

红枫 小店通 2022-04-04

记忆中的剃头师傅还是国营澡塘外边理发馆身穿白大褂,剃刀还是在皮条上来回一蹭,唰唰地剃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月都例行的剃头理发,早已超出了“清理毛发”的单一需求。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老习俗依旧是小店人民秉承的传统。


下面就一起来听刘卯生老师演唱的太原民歌《剃头》,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剃头》歌词

剃头的出在(外)长子县,我的(外)名字叫个四片片,从小儿没有学下别的艺,太原城了(就)把头剃。哎咳哎咳哟呀太原城了把头剃。


太阳一出我就爬起,担上外剃头担担一头冒汽,手拿唤头我吆喝几句,忽忽悠悠来在(外)鼓楼的底。哎咳哎咳哟呀忽忽悠悠来在(外)鼓楼的地。


有一个(这)老汉他来把头剃,撩上水就把(外)的脑蛋蛋洗,一刀刀下去错了位位,就把一个(外)耳朵削破点点皮,这一下咱可就揽下外洋戏。哎咳哎咳哟呀,这一下咱可就揽下外洋戏。


♫ 演唱者:刘卯生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民歌”传承人,国家二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太原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优秀专家,小店区音乐工作者协会主席。


他的演唱情真味足,咬字清晰,风格独特,曾获全国第七届、十一届、十四届、十五届“群星奖”作曲金奖,其作品《五头赶车》在央视及山西电视台多次播出,2004年被总政歌舞团著名导演选定为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序幕的主唱。


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不论怎么称呼,这一手艺活从古至今紧紧和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联系在一起,男女老少都得从头做起,收拾利索,把自己装扮得有模有样。

有歌词为证:

槐木扁担圪吱圪乍,八股麻绳一上一下,剃头担儿虽不大,

担的皇上半朝銮驾。唤头喔儿喔儿,一把刀走遍天下,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满月圪娃,那个头上不长头发,逮住总得圪刮圪刮。

随着时代进步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各个行当都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剃头的家什电动了不说,传统的剃头师傅已经老去,现代发艺蓬勃兴起,青年男女更是崇尚个性,要求美发师剪洗烫染各显其能,下足了顶上功夫,仿佛除了“剃度”,系列动词和“剃”字没有了半毛钱关系。倒是苦了中年油腻男们,抱个保温杯,可四下寻个理发的店,就为理个小平头,刮个大光头。

山西以前的剃头匠可真不少。尤其是长子一带,据说剃头手艺人自清朝便开始出现,一副剃头挑子走遍天下,历经数百年,其精湛的技艺传承至今,享誉天下。


说说记忆中的“剃头”故事

《剃头》这首民歌经李海清、乔俊宝、刘卯生改编,把老一代手艺人学徒走江湖的艰辛生动写实传唱出来,成为为数不多的行业生活歌曲。

歌词虽然通俗易懂,但这小学徒一口的本地方言还是让我们联想到小店民俗工作者张玉虎老师的《汾东土话》,亲切归亲切,小字辈们楞是会找不着北。比如剃头的脑袋称为“的脑”,不小心给顾客破相,把事情搞大了,写作“揽戏”,均是我请教玉虎老师后完成的。老师说过去承揽个戏班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就把惹下麻烦叫作揽戏。这些说法在小店民间虽然沿用,却正在淡出我们的口语,张玉虎等自发研究记录小店方言越显得可贵。


而其中的老玩艺如唤头也唤起了我们的记忆。唤头居然是中国民间职业风俗,系指街头流动的小商贩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用来招引颐客的各种响器。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一个把儿,另一头两根铁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算是剃头匠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了。


谓的“剃头的挑子一头热”表示只是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也可以从这里找到由头。剃头挑子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热水干嘛自然不言自明了。


曾经的剃头店也被鳞次节比的理发店所代替,人民地铁正穿街而过加紧建设,提升着小店人生活的速度和节奏。


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更加迫切,衣食住行的层次逐步提高,美容美发也不再是女士的专利。听着刘卯生老师的《剃头》,忽然想起最近时兴的匠人精神,指望着美发师傅们都能以高级的匠人精神与良好的从业状态服务顾客,且看你转眼之间“烫就乌云追月,吹出春风满面,旧貌一剃了之,新颜从头开始”。


2018,小店人扮靓了再出门。

推荐单位:小店区文化局

小店区文联

小店区文化馆



参考:

发现太原南丨我们身边的民歌金曲《卖烧土》——

发现太原南丨我们身边的民歌金曲《五头赶车》——

“福”字到底正着贴还是倒着贴?终于弄明白了…



除了剃头 多吃水果

这家工厂店品种多价格实惠

点击直达


↙↙点「原文」抢春节红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