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朱子一接受媒体专访: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被记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干体 Author 小传姐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中国人素重写史,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五千年信史而坚实无比;中国家族的向心力,因谱系分明而温情脉脉。但在多数时候,帝王将相史事巨细无遗,而普通民众则如白云苍狗,缺乏历史存在感。
去年阳春三月,家传平台正式上线,致力于记录中国人的个人史,打造每个人的记忆博物馆,并以传记写作出版的方式,希望能为每个家族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截至目前已经完成超百本传记写作,部分适宜公开的在“家传”小程序上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家传书架在手机上阅读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每本传记均被杭州图书馆收藏入库,读者可借阅研究。
目前,家传已承接了浙江省政协、浙江省电力局、嘉兴学院等单位的相关项目,并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面向第一代企业家开展创业史记录、家中长辈的自传等写作。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看书
或寻找心仪的记者为您写作传记



朱子一,南方报业旗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原调查记者,后在浙江任职媒体和老龄科学研究院高管,现任高校兼职教授。出版了五部个人著作,曾组织大学生采写浙江省委老干部局老红军老战士系列传记《红色典藏》项目,并与金庸关门弟子卢敦基等人合著了家风家训类著作《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启蒙读物》等。




传承断裂:子欲记而忆不在

记者做老年类服务的,多以卖保健品等老年产品为主,你怎么会想到去做家传平台呢?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个项目很有情怀,是理想主义者干的事情。
朱子一我是媒体人出身,媒体本就是公共平台,总有些理想和情怀。
家传项目的缘起,早在2011年。这年我作为一家报纸的副总编辑去台湾考察,随团采访的台湾记者张姿慧谈起,她小时候见父亲一讲老家就流泪,也就不再过问。待她年到40岁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但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连自己的父亲的出生地都不知道。
虽然此时我才三十多岁,但已能深切地理解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出处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灵魂漂泊无依的感觉。后来,我通过台办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帮张姿慧找到了远在甘肃徽县的老家。
张姿慧在一篇文章讲到这段经历时说:“有那么一段时日,一回到家,我便痴痴守候屏幕前,盯着聊天网络,把父亲所有零碎残缺的家族成员背景,从远逝的时光里检选出来,极力拼凑编织成一张单薄的网,延展出他的生命轨迹,再如侦探似的与远方友人一来一往的相互比对。在那些个回望寻找的时刻里,因所知有限,一触及与父亲相关的人事物,经常是泪流满面。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遗憾吧。
记者:对很多创业者而言,老年领域需要很慎重,没有一定的积累,轻易不敢踏足。你是怎么进入这个领域的呢?
朱子一巧的是,2013年我被派到老年报工作,就更有机会参与类似的项目。比如省委老干部局要撰写有关老红军老战士的传记类《红色典藏》系列书籍,我便作为分管领导具体执行这个项目,积累了经验。
但在此过程中,我不由得伤感,能够有机会被写下来的人,不及万分之一。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人世一间,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就如过眼烟云般消失了。
我们没法埋怨子女,因为人不到一定年纪,眼光是投向未来的;只有上了一定年纪,才会有机会回看来时的路。因此,我们决意开发一款让每个人都能自己留下记录的平台,不让子欲记而忆不在的遗憾发生。在这个平台上,记录永远保留,后人可随时查询,这个平台将成为完全公益的互联网项目。
朱子一接受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采访

一本家传抵万金:人人出得起传
记者:在推广家传平台的过程中,您会不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过平凡,没有记录的价值?
朱子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人类的终极三问。多少人,因为没有及时对祖辈记忆进行抢救性记录而留下了无尽的悔恨,个人和家庭,均陷入历史虚无,成为无根之木。
我们做过一个家传写作研修班,很多以为自己根本没有故事的退休者,听了别人的故事之后非常激动,一回顾,发现自己也是经历了大时代的人。有位国企高管退休的女性,坦言自己因为没有及时整理和记录父亲生前的故事而深感遗憾。幸运的是,她的父亲留下了整整两箱日记本,这为家族记录留下了非常珍贵的资料。接下来,她将借助家传的力量,完成这部家族百年史,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
对于家庭来说,每位老人都是有独特价值的,做过的事,得出的精神,都应该让后世继承。
记者:出版一本书,至少要花费几十万元。门槛过高,可能也是很多人不敢问津的原因。
朱子一:老年人的讲述其实有两个功能,一是为后世留下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是解决社交需求。因为很多子女没有时间听老人讲老故事,家传平台的采访,相当于为老人提供了专业的服务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社交机会,让他有机会感激自己的人生,也与外界和年轻人有机会深度对话。
另外,家传平台通过流程再造,大幅度降低了费用。规格120页、印刷200册书,最低才需要1.8万元。可以说,人人都出得起,这也是家传平台虽然号称“一本家传抵万金”,但有信心做到人人有传的原因。

家传部分出版书籍



为家风家训现代化而努力
记者:从大方面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部分。
朱子一:当下的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国家一转而为工业国家,家族、职业变迁异常频繁,这为传统家风家训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和专业服务平台的出现,民间的史学写作进入了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人人有记,家家有传,方成为可能。通过家传的写作,留下家族和个人的历史印迹,上承千年,下启百代。
更多的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自觉地做本代人的记录。我们写了几位创业型企业家,他们都从最困难处绝境逢生,现在要交班给第二代,需要将企业的文化和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要富过三代。包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内,都在帮助他们做股权、财富等的安排,但最后我们双方合作,因为没有企业文化和家风的传承,企业是走不远的。也有很多企业家主动找到我们,希望将创业史企业下来,这可是“本朝祖制”,最为紧要。
个人如此,家族如此,单位如此,国家亦是如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一批单位委托家传平台,组织撰写了一批个人传记,回顾共和国、单位、家族和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选择和成长,丰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记者:记得你出版的几本书,也与传记这个题材相关。
朱子一:我的前两本书,一本是讲自己的家史的,一本是研究性质的论文。其实,前些年出版界兴趣了一股民间写史的潮流,业余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写出了百年中国的浩荡潮流和时代变迁,也写出了在此历史大背景下个人和家族的悲欢离合,具有高度的史学价值。为丰富国史、地方史和家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点,与其他平台不同,家传组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参与写作,以青年传承的姿态,传承和总结新时代家风家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报道首发于《东方头条》,《钱江晚报》《舟山晚报》等刊载。

◆  推荐阅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