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信息传递方面谈悬念设计:危险信息和欲望信息 | 编辑聊写作

不存在科幻 不存在科幻 2023-11-24

🛸

在「编辑聊写作」专栏,未来局编辑将点评每周小说,分享创作技巧,谈谈小说背后的故事。本期由编辑水母与作者聊本周的小说《麦克卢汉俱乐部》。
麦克卢汉俱乐部作者 | 陈李龙
 对话作者    
水母:你好,陈李龙。能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吗?你的专业与创作是否有关联? 陈李龙:我过去是记者,但从小比较社恐,经常躲避与人会面,不愿去人多的场合,是典型的I型人格。新闻专业的学习以及之后进入传媒行业,使我不得不改变以往的性格,硬着头皮与人交往。整个过程又漫长又艰难,即便现在也难说彻底改变。水母:第一本深深吸引你,让你觉得“我也要写作”的作品是什么?陈李龙:我觉得应该是青少年时期读的《萌芽》杂志,而不是具体的某一部作品。当然,名家的小说我也读,但他们都是如星辰一般悬浮在夜空。而《萌芽》的作者群体比较年轻,让我感受到同龄人的成功,使我有了写作的动力。 最近看“不存在科幻”公众号,每个作品都附有作者简介,发现也是年龄相仿、职业相似的作者在创作,我便鼓励自己也尝试一下。 水母:你是从哪里获得灵感来写《麦克卢汉俱乐部》这篇小说的?或者说曾经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忽然触动了你? 陈李龙:我家附近的滨江栈道有一段是悬空的,虽然没有入口可以进去,但我每次散步都能听到有人在地下说话。于是,我开始想象底下有个神秘俱乐部。 水母:“麦克卢汉俱乐部”这个标题很有意思,出于什么目的,起的这个标题?陈李龙:麦克卢汉是先知一般的学者,其著作包罗万象又晦涩难懂。他著名的观点“媒介即信息”。照此思路,大脑即信息存储、接收和传递的媒介。而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表现形式,对人类的思想及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变化,那么他思考问题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在本文当中,更换语言系统,其实是将大脑存储的信息进行了修改,借此讨论人脑这种媒介被“重塑”之后引发的伦理问题。水母:《麦克卢汉俱乐部》小说中涉及哪些你关注的主题?通过这篇故事你最想表达什么?你希望读者通过这篇小说得到哪些启发?陈李龙:我比较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这是和我专业相关的,但对新技术保持了一定的警醒。报纸、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信息技术,并没有带来人们最初憧憬的自由和平等。一般而言,“旧贵族”会与凭借新技术而崛起的“新贵族”合谋,逐渐建立起新的权力体系。小说中,能够使用“麦克卢汉系统”获益的人,都处在权力的中上层。水母:后续创作还会再尝试这个主题吗?陈李龙:后续创作未必会再尝试这个主题,但反乌托邦的基调应该会暂时保持。水母:能否谈谈最初是如何设计情节表现主题的?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陈李龙:最初我想着重将“麦克卢汉系统”的老板设计为主角之一,这样故事就有三位主角,作为短篇而言,逻辑会显得混乱。在兔子老师和郭亮编辑的建议下,我进行了删改,突出两位主角,并将情节快速展开,故事的脉络就清晰多了。水母:结尾部分是出于什么原因设计的?陈李龙:我想模仿一个“欧亨利式结尾”。尽管结尾出现了陡然反转,但我的水平有限,模仿得比较拙劣。 水母:在写作过程中,哪些情节的创作让你感到特别困难?如何克服的?能否谈谈这方面的修改过程。陈李龙:最困难的地方是“麦克卢汉系统”如何植入,我是文科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背景,所以我只好让主角昏睡过去,以跳过这方面的描述。水母:经过不断的改稿打磨,你感觉自己笔下的故事与人物,在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陈李龙:最重要的变化其实不是我笔下的人物,而是我自己。这个故事经过编辑老师的数轮沟通,我对人物进行了许多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逐渐弄懂了短篇小说的一些创作技巧。此前,我主要进行新闻写作和学术写作,和小说写作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水母:你喜欢自己这篇作品的这些角色吗?或者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陈李龙:自己创作出来的角色,若说不喜欢,实在很难。但我也很遗憾,初次尝试小说创作,人物性格不够具体,语言和行为特征不够鲜明,希望今天在创作中,尤其是与编辑的沟通互动中,不断改进提高。 水母:这篇小说在构思时,你是如何设计角色的,你跟角色之间有没有共情时刻? 陈李龙:有的,小说中有关“蓝翠山”社恐的情节,我大部分都经历过。“换头”以后的他,则是我使劲想象出来的。水母:和以前的作品相比,这次做了什么新的尝试? 陈李龙:以前我没发表过小说,在写完这篇之后,我后续又进行了一些创作,只是今年工作比较忙,几个故事都还没收尾。陈李龙:我现在创作时间很少,目前接近于完成的是一个历史类科幻,与人偶相关的,但可能未必会发表出来,因为有些历史问题我把握不准。 2022年夏天,我博士毕业后,半年都没有找到工作,所以我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写小说,一共写了六七篇,但完结的只有《麦克卢汉俱乐部》等一两篇。因为今年1月我入职开始工作,有了科研考核压力,又开始进行学术写作。不过,小说创作的大门一旦开启,就很舍不得将它关上,我现在仍然会匀出时间写作,牺牲掉的是很多过去玩游戏的时间。水母:祝你今后文思泉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最后给“不存在科幻”的读者朋友们,推荐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吧。谢谢你。陈李龙:坦白地说,我已经10个月没有看电影和完整地读一本书了,最近读过的还是乾绿郎的《机巧伊武》,不过那已是十个月之前。利用碎片时间,我会在公众号、杂志上阅读以及在网络电台收听一些短篇科幻小说。
下面从作者陈李龙表达的一些要点出发,简单聊聊小说的设计。

编辑水母:《麦克卢汉俱乐部》这篇小说的设定很有意思,使用了传媒领域里麦克卢汉理论的概念“媒介即信息”,“大脑即信息存储、接收和传递的媒介”。通过传递信息来改变一个人的语言系统,从而重新塑造他的思想及行为。不过,这个设定的呈现可以再进一步提升,小说的悬念设计也需要加强。作者本人在访谈中自觉“人物性格不够具体,语言和行为特征不够鲜明”,还有原本打算设计一个“欧亨利式结尾”,但效果目前看有些不够鲜明。这篇小说涉及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人物设计、情节设置等方面,在以前的聊写作中多有提及。不过,要是能在修改过程中加强悬念上的设计,小说的吸引力会得到快速提升。悬念方面在以前的聊写作也有提及,鉴于这篇小说设定上的自身特点,我们就从信息传递方面来谈谈悬念设计。首先我们需要把小说信息的主体因素考虑进来,才能进一步强化悬念信息。一般来说,小说悬念涉及的主体有两类:一是小说中的人物,小说通过人物自己感受到的悬念来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与人物同样的悬念感;二是读者,人物自己并未感觉到危险来临,但是读者因为比人物知道的信息更多,从而产生对人物的同情、关心及担忧,从而引发强烈的悬念感。无论是对于人物还是对于读者来说,促使他们感受悬念的信息来源是相同的,也就是外在于主体(人物和读者)的客观事实,或者是内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我们这次就先谈两类信息,一类是外在于主体并得到呈现的悬念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危险信息”,另一类是来源于主体需要和感受,但没有得到满足的悬念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欲望信息”。这两类信息在《麦克卢汉俱乐部》这篇小说里都有存在,但呈现和传递上不够清晰。我们先谈“危险信息”,也就是外在于主体(人物和读者)得到呈现的悬念信息。通常情况下,它就是小说悬念的核心,具有负面属性——“危险”。只要人物角色的安全受到威胁,悬念就得以产生。比如《麦克卢汉俱乐部》里的角色蓝翠山,他经历的事件和做出的行为往往就会引发这类悬念,同时伴随一种逐渐清晰的危险。这个危险一旦开始清晰明了,就要尽可能地转化成为角色将要毁灭的危险,否则就会缺少张力。当故事中的人物卷入到危机当中时,读者如果能设身处地将他和自己比较,那么这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悬念故事。以蓝翠山为例,他遇到危险时,读者本应产生极大的兴趣。 就如上面所说,“危险信息”是一种负面信息。只要是对人产生不利因素,产生危害的信息都属于这类。它来自哪里呢?虽然对危险的感受是来自主体的内心,但危险的根源是来自客观外部世界对个体的威胁,比如强大的敌人、突发的灾难、混乱的世界等等,这些使个体无法承受、难以对抗的因素。在《麦克卢汉俱乐部》小说里,处于蓝翠山对立面的是卫健委处长和俱乐部老板,但这两个角色都没有体现出强大的特点,最后的转变“突发”也有些不够充分,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危险信息可以进一步分为“难以预测”的危险和“公开鲜明”的危险。难以预测的危险就是指这个危险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人物无法控制、读者无法把握,从而形成了对未来的一种不可知的焦虑感。比如蓝翠山在一开始从语言系统中察觉到的不对劲儿,这里就应该强调“失控”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人物和读者的悬念。像那些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片,里面的悬念威胁大都是AI摆脱了人类控制,反而置人类于死地。回到《麦克卢汉俱乐部》,这篇小说在强调“失控”上有些不足。 “难以预测”的危险只是开始部分,它的性质要发生变化,转变为“公开鲜明”的危险。比如卫健委处长对蓝翠山有夺舍的威胁,而周洛发现卫健委处长本性好色,并不忠诚,随时都会甩掉自己。当这些危险信息一旦显现出来,就要强调威胁本身带来的破坏力,悬念的焦点才能集中在人物能否摆脱危险,如何才能摆脱这些问题上。作者试图通过隐匿信息来建立悬念,但蓝翠山人物不够主动,就导致摆脱危险的行为交给周洛来完成。这就导致情节推进上有些被动,太过平稳。对于这篇小说而言,首先应该强化人物的主动性,充分感知到外在的危险,同时强化危险信息的难以预测性,和最终威胁的毁灭性,才能有效建立起悬念。《麦克卢汉俱乐部》这篇小说里的悬念信息,除了危险信息这方面,还有另一类欲望信息。危险信息只有被人感知到,才会真正对人构成威胁。外在的危险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才会形成悬念。这篇小说里的危险信息缺少这方面的转化,所以悬念不够充分。而另一类欲望信息,它直接来源于人物内心,不用什么转化就能直接成为悬念的来源。但《麦克卢汉俱乐部》里的欲望信息,也没有得到强化……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谈了。只说一点,“窥视”,周洛在小说结尾所做的这个行为。蓝翠山想要改变自己的欲望,周洛想要摆脱卫健委处长,转而和蓝翠山在一起的欲望,两人的欲望都能通过“窥视”这种行为,让人物自己产生类似白日梦式的想象,还有读者窥视角色的内心,人物窥视其他角色的内心,这些都能让欲望信息充分呈现出来,从而引发悬念。以后有机会再多谈吧。最后让我们做一个小练习。有个人每周都会通过某种渠道(对身边人说,或是网上发帖等),表达自己的某种不满。但有一天,这个人突然消失了。描述失踪的情形和主要嫌疑人,写出至少一条线索和一条干扰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