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用握过H·G·威尔斯的手,拍了我们的肩

2017-07-05 双翅目 不存在


 NON-EXIST DAILY

编者按:2017年,未来局的签约作者和编辑们参加了在冈恩科幻研究中心举行的坎贝尔奖和斯特金纪念奖颁奖典礼,并在这个周末的相关研讨会上,听美国科幻作者和编辑们,讲述自己走进这座“魔法城堡”的故事,交流了彼此对科幻的理解。

此次美国之行,是未来局作家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希望他们各有所得,在接收了海量信息之后,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创作中融入更多思考。未来局签约作家双翅目捕捉到了几条有趣的时间线,并在这篇回顾中一一记录下来:这些从不同地方开始的故事,最后都汇聚到了科幻的“魔法城堡”中。

冈恩说,堪萨斯大学的科幻研究中心是科幻的“魔法城堡”(Magic Castle)。坎贝尔周末会期两天半。与会嘉宾一半以上都到了半百年纪。他们眼中,我们只是一帮象征了某种未来的科幻小朋友。我们眼中,他们是美国科幻历史的见证人。

△ 坎贝尔奖周末的一次座谈会

据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能带给人们加倍的快乐。

“魔法城堡”非凡的善意和惊喜都在意料之外,但现在想想,也是情理之中。或许他们希望在我们身上看到过去,看到黄金时代开始时的影子。或许我们更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将来,看到中国科幻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一天。

于是过去和未来,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折叠到一起,凝结成时空的定点,恰好从“魔法城堡”里面向外折射,告诉世人,每一条热爱科幻的时间线都会殊途同归。

 

离“魔法城堡”最近的时间线

Chris McKitterick,光头,胡子造型完美,有着苏格兰血统,热衷于穿自制的苏格兰短裙。他是堪萨斯大学科幻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指导科幻创作、科幻学术,自己也写科幻。

△ 黑色衬衣的光头大叔就是Chris

都说近乡情怯,身在“魔法城堡”里的人,反而会困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内秀的科幻研究者大概更是如此。McKitterick的会议发言几乎不涉及自己亲历的事件,只介绍冈恩,介绍中心,介绍他对科幻创作和科幻研究的喜爱。从1992年同冈恩密切合作,到2002年开始在中心正式工作,到如今顺利从冈恩那里接过中心负责人的衣钵,都顺理成章。快乐和严谨,创作和学术,多种不同风格混搭在他乐观的笑脸上。如果说年轻的冈恩属于相貌儒雅性格内敛的知识分子帅哥,McKitterick大概就是新时代科幻颜值和着装潮流的代表了。

△ 从左至右依次是科幻作家Kij Johnson、Kevin J. Anderson、冈恩以及Chris

他的“反面”是具有冷面笑匠感的Michael Page,这次会议的主持人和组织者之一,是他带领我们参观了藏有各种科幻历史文本的图书馆。

同McKitterick一样,Page早已习惯以科幻为职业,同冈恩一起工作也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即使有很多宝贵时刻,或许经历了不少历史事件,他们都没说,这会让人想到北师大的吴岩老师和其它科幻研究者。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往往兢兢业业地创造山峰,只有旁观者蓦然回首,才会觉得高山仰止,难以企及。

△ 颇有“冷面笑匠”之感的Michael

当然,他们还是忍不住,会调皮地小炫耀。Page说他很高兴自己早在网络时代前,便发现堪萨斯大学与众不同,进入堪萨斯大学科幻写作班,参与科幻工作。McKitterick更一脸得意地说:“我每周二都可以与冈恩共进早餐哦~”

 

离“魔法城堡”主人最近的时间线

冈恩的儿子,Kevin Gunn,属于另外一种时间线。他清楚自己的心境,直截了当告诉大家,作为距离冈恩最近的人,如今,重新回顾父亲的人生,他才真正意识到冈恩做了不同寻常的事。

他分享了一些小故事,说从有记忆时,父亲就屯着很多书,他可以随便翻看。二年级,老师注意到他在读成年人才会关注的事情,比如污染和战争,书中的句读措辞也严肃正规。从小学起,他就跟着冈恩参加讲座,听一些很学术的对谈,甚至是冈恩自己的讲座。

△ 冈恩被列进西雅图科幻博物馆的科幻名人堂后,博物馆给了他这块纪念奖杯。

1968年,他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跟着冈恩来到科幻大会,自此以后更见到了很多科幻名人。不过,他总倾向于忘记自己的父亲其实很出名,而现在,他也步入老年,到了能够平静看待世事的年纪,Kevin Gunn才才真实地意识到,自己是伟大人物的儿子。

有趣的是,中美科幻tour期间,我才从未来局局长和万象老师那里听说了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的一些趣事,以及杨潇老师申请大会的故事。回味中国科幻发展的历程,对比如今申请世界科幻大会的难度,才会觉得,一些伟大的事情,其实已擦肩而过了。

 

非科幻创作者的科幻时间线

Karen Hellekson年纪不大,谈吐干练可爱。她很早就因为喜欢科幻来到堪萨斯大学,读了科幻写作班,念了硕士,读完PhD。PhD论文的主题是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但她最终发现自己既不适合搞创造性写作,也不适合搞科研,而适合从事项目管理。于是,她很自然地开始从事科幻出版和其他科幻相关的项目。

△ 从左至右,科幻作家Ruth Lichtwardt、William Tienken和Karen Hellekson

她的一些朋友和老师会说:“你这么聪明,搞什么科幻?”她的客户会说:“科幻?为什么是科幻?”所以她需要花很多时间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为科幻辩护。

如今,多亏了冈恩和冈恩学生的工作,从事科幻行业的人,再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业和自己的立场辩护了。从学术到整个科幻,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共同体。

或许,类似于Hellekson这样的成熟个体,才是中国最缺乏的,也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毕竟,这些年科幻的火热,一方面源于《三体》,一方面也源于影视行业的关注。如何让科幻在更加广阔的行业生态中发展,是Hellekson们需要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努力的方向。是的,我们需要懂得有效沟通和有效社交的科幻宅。

Hellekson经历了科幻项目从业者的自我定位历程,通晓如何让行业健康地发展。当然,更重要的,在诸多择业选择中,她顶住了一句质问:“你这么聪明,搞什么科幻?”

△ 不服我们来比赛太极啊! 


科幻学者兼批评家的时间线

Gary K. Wolfe,科幻编辑、评论家,专注研究科幻和幻想文学的教授。自1991年,他每个月都为《Locus》杂志写专栏。今年是冈恩从事科幻研究八十周年纪念,他正儿八经地采访了冈恩。但轮到他演讲, Wolfe便展示出了他犀利又调侃的一面。

△ 今年坎贝尔奖期间Gary对冈恩的采访。

他说年轻的时候,不知冈恩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什么,鼓励他做科幻的评论和批评。现在想想,那时他连科幻批评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自己是不是上了贼船。印象最深的是参与创作的一个科幻故事。

最早版本是,政府为了救回失控空间站的宇航员而举全国之力。但这个逻辑不通,因为和其他事比起来,宇航员的生命似乎无法让政府调动全国的力量。所以,故事修改为,政府谎称,如果不举全国之力救助宇航员,修复空间站,地球就会有危险。但事实是,天上没有宇航员,甚至可能连空间站都没有。政府的谎言,自然是别有他图。

△ 插画师:Maciej Wojtala

如今看来,这个故事的科幻细节想象,很多都是错误的,已属纯幻想范畴。但关于政府骗局的设想,却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作用。再读这个故事时,更多地感受到科幻的现实主义批判,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所以他感谢冈恩,感谢科幻,让他变成了一个叼着烟斗的愤世嫉俗的老混蛋。

△ 然而官方照片是这样的。

中国不乏愤世嫉俗的老混蛋和小混蛋。科幻只会让搞批评和搞学术的人更加愤世嫉俗。所以,让我们消费烟头,面对现实,在幻想中发掘更多的批判。

 

真正的科幻作者的时间线

总有一些人,你遇见了就会被感动,然后记住他们一辈子。Pat Cadigan就是这样的人,你表面上迅速被她圈粉,然后在内心中,你很清楚自己已经被她的生命感动。那感觉一定来自某种人类生而便有的心灵体验,只能意会,难以被确切表达。

△ Pat举着我局签约作者糖匪的英文小说选集。

Cadigan说科幻创作就是坚持,一直写,直到写出好故事。她看似散漫的演讲其实也是关于她的坚持,和一点点遗憾。

她像很多从小就变成科幻粉的死宅,儿时躲在妈妈工作的图书馆里,逃避同龄人欺负,不停地阅读各种书。然后,她发现了科幻,也发现了坚持不懈的力量。

她发现读者可以绕过科幻编辑给作者写信,便写了一封给布拉德伯雷,批评他哪里写错了,哪里写得不合逻辑,然后,居然收到了回复,是一张明信片。布拉德伯雷感谢她的意见。这是她的第一封科幻信件。

她开始更多地阅读大部头作品,也阅读更多的科幻。随后,她做出了关乎一生的决定,她要写科幻,要以科幻为职业。

△ 这是年轻时的Pat。

跟随丈夫来到堪萨斯后,她突然发现:天哪!科幻!冈恩!性格率直的她纠结了三天,才鼓起勇气,敲开冈恩的门,对冈恩说:我想从事科幻相关的工作。

冈恩问她:“你读过什么?”

她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没憋出几个词。冈恩劝她,先多读点儿科幻。

于是她参加了科幻写作班。

课上,冈恩让大家填问卷。她填:想当科幻作家。

快结课时,冈恩对大家说:“你们当中,只有一个人想成为科幻作家。”

她坐在人群中,恍然意识到,那就是她。只有她一个,想成为真正的科幻作家。

她有了信心和目标,投入到更加系统的阅读和学习中,真正进入了科幻的文本。她比Wolfe激进,她觉得科幻不需要辩护,遇到反对者,一拳正面往鼻子上闷,就可以了。之后,她走上了科幻写作和教学的道路,然后和海因莱因一起工作,这段友谊还部分催生了海因莱因1982年的小说《星期五》。

在堪萨斯的坎贝尔会议上,除了晚宴,她一直穿着特别的宅T,上面写着诸如“Kick-cancer’s ass”,“Chemo is a bitch”。她说医生的诊断书已点明了生命线的终止点。所以她才不在乎,不要错过各种活动。她还会在八月份去芬兰。感谢她的坚持,我们才能和她的时间线交叉。

△ 圆桌讨论中,Pat的发言总是格外犀利幽默。

△ T恤上写的是:I'm making cancer my bitch.

 

科幻粉丝-科幻作者-科幻编辑的科幻之路

Sheila Williams是《Asimov’s Science Fiction》杂志的编辑,看起来很温和,有一些少女感。她用一种朴实,但又挺科幻的叙述方式,讲诉了她的“科幻之路”。在我眼中,这恰好概括了很多科幻爱好者的历程:每一个平行世界,每一个关于科幻的人生选择,每一条由此而生成的时间线,总会殊途同归,汇聚到同一定点。

Williams的父亲就是科幻迷,所以从小给她塞科幻的安利。她也会想象自己是一位高贵的公主,不是待在迪士尼的城堡里,而是来自火星。

△ Sheila的Twitter头像一直是这个。

人生中会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接触的事会影响你的一生。十五六岁时,她读了冈恩的《科幻之路》,明白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节点。至少到现在,她最喜欢的和从事的工作,还是跟科幻短篇相关。

第一次去世界科幻大会时,她见到了冈恩,站在很近的距离紧张到完全不敢跟冈恩说话。她说,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她,大概早就鼓起勇气,去跟冈恩打招呼了。研究生毕业后,她面临两个选择:去堪萨斯大学读PhD,或者找工作。最终她选择了来到纽约,到一家科幻杂志社做编辑。那个时候,她也觉得,或许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她,已经拿到堪萨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踏入了堪萨斯的校门,最终成为了冈恩的学生。

2005年,她如愿以偿成为《Asimov’s Science Fiction》杂志的编辑。不久后,她的一个作者获坎贝尔奖。堪萨斯大学的科幻研究中心便写邮件给她:要不你也来参加颁奖呗。

于是,十几年后,经历了多次辗转,她最终以编辑的身份踏入了堪萨斯大学的校门。那一刻,她想起了从小到大同冈恩错过的瞬间,想到了不同的平行宇宙里她的选择。但不管有怎样多的平行宇宙,拥有不同种命运的她,都会踏入堪萨斯大学,遇见冈恩。这便是她的生命线总会殊途同归的定点。

于是,在那之后,她和冈恩相识,开始合作,到如今为冈恩编书,便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历史现实。

这便是她的科幻之路。

这或许也是每一条热爱科幻的时间线都会殊途同归的方式。

△ 从左至右:Sheila Williams、James Gunn、科幻作家Bradley Denton、编辑Sheila Finch、Pat Cadigan

当初听说能参加中美科幻tour,我的内心一阵悸动,就像知道有好故事在前方,便有意规避一切剧透,等待着时间推移带来的纯粹惊喜。

经历了护照过期、签证加急、飞机爆冷、感冒侵袭,我浑浑噩噩随着大部队,抵达了美国中部小城劳伦斯。正值白天烈日炎炎晚上狂风飘雨的时节,美国中部如同想象中的大村落,民风淳朴,饭量给足,人们的拥抱长久而结实。我们没来得及倒时差,便亲手摸到了1831年第三版的《弗兰肯斯坦》,1884年第一版的《平面国》,摸到了阿西莫夫的签名,布拉德伯雷的手绘emoji,还有题目由“SPOCK BLOWS UP”改为“AMOK TIME”的《星际迷航》剧本。

△ 应图书馆要求,我们不能展示原件,这是我们临摹的布拉德伯里的手绘emoji,大家请自行感受。

想到指尖来自中国的细菌与这些历史文本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反应,我的内心同时充满了高尚与卑劣的情绪,好似完成了一件只有科幻小说才能解释的罪案。

冈恩第一次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时29岁,那时的阿西莫夫也不过30出头。会议结束,所有人向我们行瓦肯礼,说在我们身上,仿佛看到了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样子。冈恩相信科幻有着拯救世界的力量,宇宙会成为审视人类文明的标尺。冈恩也是个乐观主义者,他信仰人性的高贵,所以会说,科幻用生命和死亡保护人性。

△ 冈恩在坎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 从左至右:坎贝尔奖、斯特金奖和SFRA Pilgrim Award的奖杯。

这就是科幻作为类型文学的价值。

临别时,冈恩拍了每个人的肩。我相信,他就是用握过H·G·威尔斯的手,拍了我的肩。我突然理解了冈恩的追随者,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幻粉丝、从业者和创作者,为何如此热爱冈恩。从他们身上,似乎反射出了中国科幻的过去和未来的影子,就像不同的时空被折叠到一起。

△ 中国科幻作者和编辑发言结束后,集体被冈恩爷爷“留堂”。

冈恩建造了科幻的“魔法城堡”,让它成为超越时空的定点,告诉不同的平行宇宙,每一条热爱科幻的时间线都会殊途同归。或许中国热爱科幻的时间线多年后也会折叠到同一定点,真正踏入“魔法城堡”的圣殿。 


看完了各位作家和编辑各自的时间线,你或许也想把自己脑海中的科幻点子写成一个故事,但怎样才能创作出一篇真正的“好故事”?

本周末起,未来局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地开办了科幻写作班,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研究中心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合作,将逐步引入美国科幻写作工作坊的经验,帮助你写出好作品,加深对科幻的理解。

同学快醒醒,下节课上“科幻写作”!(详细信息和报名方式请戳下图)


关键词:#中美科幻tour# 

🏞 题图:冈恩新作《Transcendental》封面

📝责编:Raeka

📝作者:双翅目,未来局签约科幻作者,致力于从现实中发掘科幻点的文科僧,热爱科学与艺术的连续体。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