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幻影视行业白皮书,我们来谈谈国产科幻片

2016-11-30 Raeka 不存在

 NON-EXIST DAILY

编者按:相比于辣眼睛的抗日神剧,国产科幻片连让我辣眼睛的机会都没有多少。

谈起国产科幻片,我们常常陷入迷之沉默,仿佛“中国制造”与“科幻电影”这两个词构成了一种略显奇怪的组合。与此同时,国产科幻片立项备案却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截至2015年10月,在广电总局立项的科幻片超过了有史以来所有立项科幻片的总和。

国产科幻片到底要拍什么?怎么拍?未来事务管理局与泛娱乐大数据平台艺恩共同发布了《中国科幻影视行业白皮书》,从科幻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科幻影视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借此能为国产科幻片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

近些年,带有“科幻”标签的国产片开始进入影院——《长江七号》《蒸发太平洋》《美人鱼》等——然而作为一个科幻迷,你可能并不买账。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呵呵呵”后,你决定下单好莱坞科幻大片的预售票。

是时候来好好谈谈国产科幻片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在今天下午的2016中国泛娱乐创新峰会∙“升级未来”电影分会场上,未来事务管理局作为大会战略合作方,与艺恩共同发布了《中国科幻影视行业白皮书》。未来局合伙人、科幻评论家李兆欣(兔子瞧)在发言中,对白皮书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份行业研究性报告由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撰写,深度分析了科幻概念和元素。科幻片要怎么拍?在国内影视行业这个局中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希望在探索过程中,这份白皮书能成为可供参考的地图,当你知道哪里有坑时,才不会一脚踩空摔进去。


未来局合伙人、科幻评论家李兆欣介绍中国科幻行业现状。

作为专注国内科幻孵化和发展的专业机构,未来事务管理局与中科院、国家探月中心等深度合作,邀请各领域的专家提供前沿技术支持,与作者编剧们一起讨论创意的可行性。联合泛娱乐大数据平台领航者艺恩等机构,分析国内娱乐行业现状,并策划了科幻影视项目《烧火工》,让想象中的奇妙世界以全新的方式诞生在银幕上。

 

👽

外星人、时间旅行、平行世界,科幻片到底是什么?

遗憾的是,即使是专门从事行业研究的人,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尤其在最近二十年,科幻更是与其它题材结合在一起多元发展,成为了好莱坞票房最高的电影类型之一。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科幻这个常出现在动作、冒险、喜剧、爱情等词后面的标签,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吸引眼球的噱头。或者换句话说,一部电影到底要有多“科幻”,才能被称为科幻片?

“四不像”和“门槛高”大概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评价。国内观众对科幻片的印象大多是好莱坞化的,说到外星人入侵,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独立日》中那样遮天蔽日的外星飞船?为什么倒霉的总是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相比之下,中国人打外星人的情节,想想就有一股“山寨”的气息。


▲ 巨型外星飞船阴影笼罩下的纽约(来源:《独立日》)

一方面,这是个影像创作和接受程度的问题,但更关键的是电影从业者对科幻理解的缺失。把所有可能吸引人的元素全堆在一起,观众走出电影院一讨论,仿佛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这么说或许有些夸张,但目前国内制作的电影大多采用“主类型+科幻元素”的方法,甚至在宣传阶段都不会把“科幻”当作核心,明星大腕、肾上腺素飙升,这才是吸引观众贡献票房的亮点。还记得《美人鱼》里那个看似黑科技的声纳技术吗?如果把它撤掉,或是替换成别的桥段,完全不会影响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


▲ 电影《美人鱼》中的“黑科技”。

当然,你不能简单地说“导演编剧不懂科幻”——毕竟他们可能确实试着做研究——主要原因是,没有人来帮着搭建起那个想象中的神奇世界。就好像昨晚上做了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梦,醒来却把细节全都忘了。如果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懂科幻,就要让真正懂行的人参与进来。例如《星球大战》中的飞船设计就是有工业设计师参与,死星基地的建筑图纸则详尽到连通风管道都画出来了。NASA更是科幻片剧组的合作伙伴,《超时空接触》《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有时你真的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摄影棚,还是在NASA的指挥中心。

▲ 死星基地工程设计图(来源:starwars.wikia.com)

▲ “千年隼”内部结构图(来源:Wired)

这也是科幻片拍摄过程中最难的环节之一:你得先搞清楚科学顾问在说什么,然后把他们的话无缝揉进剧情里。“那个科学顾问的话,我完全听不懂怎么办?”别忘了未来局呀。作为一家专业做科幻项目孵化的(官僚)机构,办公室那些时间线特工,每天穿梭在不同的世界之间,这边是科幻真爱粉,那边是中科院、探月工程等机构的科学家,我们不是要缩在小圈子里自high,而是要把原本孤立的圈子衔接起来,就像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一样。

 

🖋

但这还不足以带来一个好故事。在“未来科幻大师工作坊”的路演现场,一位作者走上台,刚说出自己作品的构思,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影视行业投资人顿时抬起头抓着笔准备做记录。但直到发言结束,本子上还是一片空白。之后我问起这个作品,她说:“创意很吸引人,就是太难改编成电影剧本了。”

这或许正是中国科幻影视行业目前困境的一个生动展现。

有人会说,不要硬科幻,要软科幻。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别让成本高到飞起,因为在很多导演和制片人看来,“硬”就意味着大特效,动不动就拆楼炸地球,而“软”则是没有特效,五毛钱的凑合看就行。虽说CG能把新西兰变成中土世界,也能在《少数派报告》中为阿汤哥凭空“变”出触摸屏,但导演和编剧没想到的,就真的没有了,毕竟特效只负责实现,关键在于导演希望通过电影展现些什么。


凭空“变”出的操作界面(来源:《少数派报告》)

这就回到了问题的核心:如何讲故事。对大多数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写小说和写剧本,讲故事的方式几乎完全不同,而原创剧本的操作难度,也让大多数国产科幻片选择了改编小说。银河奖期间,《不存在日报》曾就影视改编采访了刘慈欣,大刘表示自己并不在意作品被改编,“只要好看,改得只剩个标题都行。”但关键是,我们真正知道怎么用电影去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吗?


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主要来源。

相比之下,国产科幻片倾向于故事改编。

这份白皮书对中国科幻影视领域中发生过的事,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做了一个梳理和分析,让大家看到行业的现状。如何把创意变成故事,把文字转化成银幕上的影像,而不仅仅是依靠砸多少钱做多少特效。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在各个环节帮助创作者理解科幻的创作方法,在历史的案例中寻找立足点。

毕竟,作为一群科幻迷,我们怎么会不乐于为深爱的东西做些什么呢?但愿不久后的某一天,我能捧着爆米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那条似曾相识的街道,说“我就知道!楼下卖烤串的老板是外星人!”


🚢 题图:《三体》粉丝电影《水滴》

关键词:#科幻片# #白皮书#

📝 责编:高小山

📝 作者:Raeka,转码员,《不存在日报》记者,冷僻故事收集者,兼容良好,在打字的间隙练习写字。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有趣的内容 ▼


🌀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专业的科幻媒体

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

- 小心分辨,跟紧我们 -

因为,我们的指导单位是:未来事务管理局

联系我局:faa@faa2001.com      

欢迎投稿:tougao@faa2001.com


所有内容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与我们邮件联系

未经授权使用会导致没有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