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简」学术出版规律的探寻

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为《学术出版规律的探寻——读〈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魏长宝。

《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学术出版的本质及其实践》,赵剑英 著。


书评观点摘录


◉ 学术出版的本质为“思想的表达和传播”,是为了表达人类的思想并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思想”是学术出版的内容,“表达”是学术出版的形式,“传播”是学术出版的读者接受过程。

◉ 学术出版不仅仅是学术成果、学术图书的编辑、出版和传播,好的学术出版,是有思想的出版,是有理想有情怀的出版。

◉ 学术出版是有底线、有门槛的出版,要以为读者出好书、为人民出好书为宗旨,坚决不出无价值或低价值的图书,注重打造学术精品,以学术品牌立社。

◉ 学术出版中有以下矛盾:专业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个人利益与全社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化解上述矛盾,需要“五化战略”,即学术出版的主题化、原创化、大众化、数字化、国际化。

◉ 新时代的学术出版要与时代同行,以高质量学术文化产品践行为人民出好书的使命。

◉ 深入贯彻“六个坚持”的发展思路,以政策导向驱动图书出版结构优化,以融合创新带动多元出版格局建构。“六个坚持”即坚持走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数量增长与品牌提升、个人眼前利益与全社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坚持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坚持服务读者、提升品牌、开拓市场、创新业态的发展路径;坚持牢牢立足社科院,面向中外学术界的发展视野;坚持把社科出版社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权威世界知名的学术出版强社的发展目标。

◉ 应完善以人为本、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学术出版规律的探寻——读《思想的表达与传播》

魏长宝

学术出版是出版业的核心板块之一,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推进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术出版以其高端、小众的特性,往往被认为很难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出版转型和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处于先天弱势地位,在业内和学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对学术出版本身的学术研究,相关成果并不算太多。偶见的一些成果,出自出版界人士之手的,大体比较零散,多谈编辑出版的战术和技能问题,眼界和站位不够高;出自学术研究界人士的,则往往纵论西方理论,缺乏与中国语境与出版实践经验的结合,不够接地气。最近出版的赵剑英新著《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学术出版的本质及其实践》,汇集了作者十多年来在专业学术出版领域持续、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读来让人颇有荒漠甘霖之感。作者是学者型出版人,把学术研究和出版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术出版的基本理念、使命任务、一般规律、发展路径、机制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兹略谈三点读后感悟。 

赵剑英,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编审。著有《深圳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俄文版)》《时代的哲学回声》《哲学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复兴中国》等。

什么是学术出版?学术出版的本质是“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其使命在于“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 

研究学术出版,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学术出版?学术出版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一般认为,学术出版就是学术作品经过评审、选择、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向同行和公众传播的专业出版活动,这样的理解当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学术出版作为党的出版事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如果仅仅从编辑、审稿、出版、发行等专业层面或技术环节来理解、定位和研究,未免有失简单化。本书作者把学术出版的本质概括为“思想的表达和传播”,认为学术出版的本质是为了表达人类的思想并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思想”是学术出版的内容,“表达”是学术出版的形式,“传播”是学术出版的读者接受过程。这一概括把学术出版放在实现人类思想解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宏大视野中来理解,无疑更为精准,也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和站位的高度。 

学术出版不仅仅是学术成果、学术图书的编辑、出版和传播,好的学术出版,是有思想的出版,是有理想有情怀的出版。“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做优秀思想的耕耘者、集聚者和传播者”,这就是作者所倡导的出版理念。新时代学术出版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要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动中国学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从而达到政治使命、学术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秉持这样的出版理念,作者强调学术出版是有底线、有门槛的出版,要以为读者出好书、为人民出好书为宗旨,坚决不出无价值或低价值的图书,注重打造学术精品,以学术品牌立社。秉持这样的出版理念,作者在出版实践中特别强调、也非常善于做好选题策划。他主张出版者要时刻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紧盯学术发展动态,才能策划推出受学界看重、受社会关注、受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他先后策划出版了《理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中国制度研究丛书》《中社智库系列》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精品图书,这些原创学术经典不仅成为“三大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而且极大提升了所在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

《时代的哲学回声》

学术出版有规律可循吗?破解学术出版的五大矛盾,形成对学术出版的规律性认识 

做好学术出版,一个十分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明白学术出版的矛盾和症结是什么,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指挥得当。这对于普遍刚刚完成企业化和公司制的艰难改制和转型,正面临国际出版同行的有力竞争和数字化时代新出版业态的重大挑战的中国出版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本书结合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出版实践,试图破解学术出版中的以下几对矛盾:专业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个人利益与全社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专业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的矛盾,就是不少学术编辑只会讲学术话语,不会擅长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出学术著作内行,搞主题出版外行,有的甚至认为学术出版社做不了主题出版,也不应该去做主题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就是学术出版因其产品内容高端、读者面小,多数图书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就是学术图书普遍销量小,要保证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每年出版大量的新书,而新书数量大,质量就难以保证。个人利益与全社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就是出版社作为国有文化企业,追逐利润的企业属性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容易导向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最大化,而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阵地,则要求出版社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品牌建设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 

如何化解上述矛盾,关涉学术出版的根本和成败。作者提出“五化战略”,即学术出版的主题化、原创化、大众化、数字化、国际化。他认为,学术出版主题化,就是打通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壁垒,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策划出版具有学术特色和学术含量的主题图书,使主题出版因其学术权威性而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学术出版原创化,就是以中国改革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面临的独特问题为导向,开展原创性的学术研究,以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来提升中国理论,出版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质量原创图书和精品图书,这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术出版大众化,就是让优秀的专业学术研究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走进人民群众的阅读世界,让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当代社会服务,这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出版领域的具体体现。学术出版数字化,就是适应数字技术的新发展,给学术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带来的深度革新,以及给学术成果的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巩固传统学术出版优势地位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学术出版新模式,加强学术出版数字产品的研发工作,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到学术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是学术出版的未来和方向。学术出版国际化,就是推动更多代表中国水平和中国形象的优秀学术图书,以多语种的形式在国外主流学术渠道出版传播,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声音,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与对话,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化战略”指导下,作者先后策划出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理解中国”系列,“简明中国”系列,《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奋斗与梦想——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追梦历程》等众多一种产品、多种形态的优秀图书,成为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12卷),中文版已发行6万多套,实现销售实洋达2000余万元,入选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外文版已出版英文、韩文、孟加拉文、印地文、尼泊尔文等多个语种;丛书中的《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有声书,入选“2020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再如《理解中国》丛书,已出版中文20种,与海外合作出版外文版33种,包括英文、西文、阿文、俄文、法文、韩文、德文、日文、泰文和印地语等,入选中宣部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和2017年精品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获得2016、2017、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奖、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中国好书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又如“简明中国”系列,是由权威专家撰写的反映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经典的通俗读物,其中《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被评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精品教材,入选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十一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入选2019年中宣部组织的“新中国70年百种优质电子书展示”,销售18万册,其他各书也都创造了良好的“两个效益”。 

“五化战略”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了主题出版、学术精品出版、“走出去”出版、大众出版和数字出版五位一体、相互联动的出版业态,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这些优秀品牌图书,既是最受欢迎的主题图书,又是权威的学术著作,因拥有形式多样的产品形态,市场发行量大,不仅深受国内读者喜爱,而且以多语种形式进入国外主流传播渠道,成为向国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性作品。这些集多种出版形态于一身的经典学术出版案例所创造的新的出版业态,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前述几对学术出版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这些探索虽然具有社科出版社的个性特色,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意义。作者把社科社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总结和学术提升,形成了对学术出版的规律性认识,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和战术参考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学术出版路在何方?心系“国之大者”,以哲学思维谋划新时代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和出版强国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版行业在各种内外压力和推力中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作为高端文化产业的学术出版,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路在何方?作者认为,胸无大格局者不可能有大的谋划,也不可能捕捉和产生反映时代精神、富有原创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厚重之作。他对新时代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谋篇布局和运筹指挥,始终从高处站位,从大处着眼,并特别注重设计合理的机制来推进,建立科学的制度来落实,以实现理论逻辑和行动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鲜明的哲学智慧。 

新时代的学术出版要与时代同行,以高质量学术文化产品践行为人民出好书的使命。面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变化,作者认为,要辩证看待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出版行业转型发展任务之重、深化改革挑战之多、优化升级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但是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对图书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就为图书出版行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不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做学术出版,缺乏心系“国之大者”的胸怀,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就容易远离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书斋里的学问或学者的自说自话。作者深入思考、充分吸收了一些出版机构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强调做好新时代的学术出版工作,必须与时代同行,要在党的中心工作中寻求自身定位,树立深厚的历史意识、开阔的世界意识、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意识,清晰认识并自觉承担学术出版的职责和使命。必须紧紧围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全面提升社会公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从中华文化瑰宝中汲取力量,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回答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时代之问。 

深入贯彻“六个坚持”的发展思路,以政策导向驱动图书出版结构优化,以融合创新带动多元出版格局建构。基于对学术出版的上述认识以及针对社科出版社在发展中曾经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作者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发展思路,即坚持走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出版的发展道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数量增长与品牌提升、个人眼前利益与全社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坚持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坚持服务读者、提升品牌、开拓市场、创新业态的发展路径;坚持牢牢立足社科院,面向中外学术界的发展视野;坚持把社科出版社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权威世界知名的学术出版强社的发展目标。按照这一思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努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胆推进制度创新,为做精做强学术出版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专业化的学术出版管理体制,按照学科调整编辑部机构设置,将原来不分专业、不分学科的“混编部队”,按学科方向划分,重组为不同的专业出版中心,以夯实专业化基础。设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出台加强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政治纪律和社会效益考核的规定,建立鼓励出精品图书的考核激励机制,树立出好书有利益、出好书光荣的导向;完善编辑岗位责任制,加强对专业选题、重点优秀选题的指标考核,加大对优秀选题和获奖图书的奖励力度;将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以及提高单品书的效益、做好大众出版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主题出版和大众出版做得好的编辑给予表扬和奖励;在专业职称评审中,加大精品图书策划情况和获奖图书情况的分值。通过这些措施,调控编辑的选题策划方向,调整和优化图书结构,在阵地与市场、导向与效益、数量与质量、传承与创新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建构起以专业出版为基础,主题出版、学术精品出版、智库成果出版、大众出版、数字出版、“走出去”出版齐头并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多元出版格局。 

完善以人为本、体现文化特点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出版单位能否持续、健康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找准发展定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最根本的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学术出版专业性强,学术文化含量高,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出版社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作者在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中,特别注重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企业薪酬体系、用人机制、福利制度等,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利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建立创新工作室,加强高水平编辑队伍、营销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生产力、创新力、管理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企业文化,鼓励编辑部门、数字出版部门、营销宣传部门等部门加强联动,开展跨部门合作,推动融合发展走向深入。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为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正气、和谐的思想文化氛围。 

从社科出版社近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这些思考和谋划是遵循学术出版发展规律和符合社科出版社发展实际的。社会效益方面,近年来社科出版社在国家出版基金、“十三五”出版规划、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宣部重大主题出版等项目评选中,入选数量名列前茅;出版政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奖数量居于前列;中宣部社会效益考核综合得分年年优异,在全国出版单位中位居前列。经济效益方面,社科出版社近年各项经济指标均快速增长,主营收入、利润等实现翻番,职工收入及福利也显著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出版阵地、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国家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和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这些理念和实践,“从哲学层面阐明了社科出版社的基本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机制、队伍建设、一体多元的出版格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见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先生为本书撰写的序文《对中国学术出版建设的可贵思考与实践》)。 

本书记录了一位哲学家的出版实践,也展示了一位出版家的哲学情怀,值得业内同行和学界同仁认真阅读和参考。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俄文版)》


作者简介

魏长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著有《一代儒宗顾亭林》(合著)、《中国哲学的本土意识与研究范式的当代转换》等。


往期推荐

观点

以学术为志业

数迹

全新统计!数据带你认识“认真负责鉴定专家”

方圆

《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发布

智汇

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刊界

CSSCI来源期刊投稿指南(八)含新刊目录

书简

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之数据透视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