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书评是繁荣史学的有效手段

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作者为茅家琦先生。



封面为最新一期



◉ 书评的功能就是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指出其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 史学评论就是促进史学研究推陈出新的有效手段。以史学书评为手段,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实际上也就是以百家争鸣为手段推动历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 要健康地实现书评,正确地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要防止两种干扰。

书评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以他人撰写的一本著作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要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评论者看来,这部著作有哪些成果超越了前人,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特点;二是在评论者看来,这部著作中有哪些失误,或者是哪些论述还不够严谨。

从认识发展规律看,学者的认识总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全面的过程。作者出版一本书,在主观上,他总会认为这是完美的,但在实际上,科学研究的结论往往是相对真理。它有创新,也会有错误。一部史学著作有超过前人著作的部分,也会有不足之处。书评的功能就是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指出其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这种书评对广大读者来说,是需要的,因为广大读者读完一部科学论著,对它的价值和它的缺点及不足之处,未必都能了解得十分清楚。阅读专家们的有关书评,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深入理解这部著作。这种书评对原书的作者来说,也是需要的。史书作者可以从书评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助于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著作。

当然,评论者的观点也不是绝对真理,不一定完全正确。“一锤”不能“定音”。所以我在上文说,书评的意见只是“在评论者看来”的意见。但是,书评是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撰写者对这部著作进行深入探讨,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它是科学的分析。一般地说,学者的书评总要比原书深刻。

《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


书评也是繁荣史学的有效手段。

史学繁荣不仅表现在史学著作数量和古籍再版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史学著作在质上的推陈出新,日益提高。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写有一首《论学》诗,云:“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十分深刻的见解。处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推陈出新的周期会更快。文学界如此,史学界也是如此。史学评论就是促进史学研究推陈出新的有效手段。如果书评的意见正确,就推动了有关问题的研究。对书评中的意见,如果原书作者认为不准确,要进行答辩,他必须再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其他学者也不赞同书评中的意见,要参与讨论,他也要进一步研究有关问题。以上三种情况都能促进史学繁荣,将有关问题的研究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此可见,开展书评也就是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以史学书评为手段,推动史学研究的繁荣,实际上也就是以百家争鸣为手段推动历史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要健康地实现书评的上述两个功能,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作者写一部书,总有一个指导思想;评论者写一篇书评、评论一部书也总有一个指导思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近年来,学术界盛行运用某种理论框架,或云理论模式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所云理论框架、理论模式,也就是一种指导思想。我个人认为,不论哪一种指导思想,哪一种理论模式都必须受实事求是原则的制约。最终指导史学研究的思想只能是实事求是——从客观史实出发。

《历史与思想论集》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要防止两种干扰。

一是防止书评撰写人主观感情对书评内容的干扰。

这种干扰可以从两种情况来说明。

首先是书评撰写人对史书著作人有个人好恶。搀杂了这种感情,书评就很难写得客观正确。当前学术界总的情况是:有意“过誉”者多,存心“找差错”者少。史书著作人往往出于某种需要,例如申报职称、申报奖项等等,请专家对自己的著作美言几句,以增加申报的筹码。书评撰写人或由于与原书作者的友谊,或受中介人的关照,即使对平庸之作也得拔高几句。或称之为“填补空白之作”,或称之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对不足之处或不予评论,或一语带过,不作具体讨论。

其次是书评撰写人对某一历史事实或某一历史人物有强烈的感情。较多的情况是对历史上的革命英雄、造反人物十分尊敬,对统治阶层中的大官僚非常反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缺点做出分析的著作,评论者或云“不会如此”,或云“不尽真实,难以苟同”。对封建官僚的历史作用做出一定肯定,有异于传统论述的历史著作,书评撰写者容易缺乏学者应有的百家争鸣的风度,简单地予以否定。

二是防止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干扰。

书评撰写人往往习惯于根据一定的意识形态进行对比评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会随着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点现在大家都同意。过去差不多是公认的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结论,现在看来,需要重新认识,需要发展,这在感情上可能很难接受,但却是正常的现象。死守住过去根据一定的意识形态得出的、得到公认的史学研究的结论,并以此为准绳评论新的史学著作,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学风。

健康地开展史学书评,正确地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我想上述两种主观因素的干扰是需要避免的。

以上意见,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 

茅家琦, 1927年生,原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现任《中国思想家丛书》副主编。著有《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历史与思想论集》《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等。


往期推荐

观点

美国经济学顶级杂志的九大趋势

数迹

C刊公号热文——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二季度)

刊界

学术研究中使用率较高的社会科学类期刊(2019-2021)

方圆

五部委通知:给青年科研人员减负

书简

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的学术智慧

智汇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