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柔情、理性浪漫:历数华语学术圈伉俪

学人君 學人Scholar 2019-04-09


编者按:爱情的微醉与甜蜜令人沉迷,其间的微妙与犹疑又带着天生的朦胧和神秘。学者之间的感情,理性的克制中涓流着浪漫,知识的追求中潜藏着柔情。本文整理了华语学术圈伉俪,他们或是门当户对、才子佳人、在学术上“强强联手”;或是跨越“颜值断崖”、甘于清贫、内外互补……他们的婚姻必有相互支持的底色,但各自不同的性情又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梁思成 林徽因:“门当户对”型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史学家、建筑师

林徽因,1904-1955,建筑学家、作家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提壶卖浆者亦耳熟能详。梁思成是民国时期风云人物梁启超的长子,其家世之显赫自不待言;而以美貌名闻天下的林徽因,她的父亲林长民曾是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的重要成员,与梁启超的地位不相上下,两人得结秦晋之好,与梁启超从中撮合有很大关系。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年轻时追求者众多,诸如人们熟悉的徐志摩、金岳霖,但她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具体原因连梁思成也不得而知:据传,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


钱锺书 杨绛:“一见钟情”型


钱锺书,1910-1998,作家、翻译家、文学研究家。

杨绛,1911-2016,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钱锺书与杨绛被视作“一见钟情”“势均力敌”爱情的典型。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锺书也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一段旷世之恋由此萌发。


钱锺书与杨绛互相欣赏,相互扶持。为了支持钱锺书的写作,杨绛这位昔日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甘为灶下婢,劈材生火做饭样样都来。“文革”中,钱锺书在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结果立刻被揪斗示众。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一向温婉的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而钱锺书也曾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陈梦家 赵萝蕤:“才子佳人”型


陈梦家,1911-1966,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

赵萝蕤,1912-1998,翻译家、比较文学家。


陈梦家自幼在南京长大,年少成名,师从徐志摩和闻一多,不到二十岁就出版了《梦家诗集》,成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1932年陈梦家来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读书,邂逅了与其相伴一生的“神仙妹妹”——燕大才女赵罗蕤。赵萝蕤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教育家赵紫宸。钱穆先生在回忆录中说赵萝蕤“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1936年,两人结婚,成为一生知交。


但建国后政治运动不断,很快波及到两人。1957年陈梦家被打成“右派”,赵罗蕤也面临着没完没了的检讨。1966年,陈梦家不堪忍受凌辱,自缢身亡。赵萝蕤遭此沉重打击,一度精神分裂。1978年后,陈梦家平反,赵罗蕤重新执教,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翻译工作,终以惊人的毅力花费12年工夫完成了带有大量注释的《草叶集》全译本。


杨宪益 戴乃迭:“患难相守”型


杨宪益,1915-2009,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戴乃迭(Gladys B.Tayler),1919-1999,翻译家。


在诸多学者夫妇之中,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经历,可以说是最为波折。由于两人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的感情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反对。1940年前后,戴乃迭追随杨宪益来到中国,她的母亲曾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来到中国后,杨宪益的母亲见儿子带回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气得大病一场。但两人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坚定地走到了一起。而就后来的事实看,戴乃迭没有选错人,但戴乃迭的母亲似乎也没有说错话。


文革期间,杨宪益和戴乃迭双双被关进监狱。这段时期他们的三个孩子无家可归,流落他乡。四年的单独监禁,让戴乃迭患上自言自语的后遗症,大儿子的自杀也给她很大打击,不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但在晚年,她也是幸福的,无论经历怎样的冲击,杨宪益始终陪伴在她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


汤一介 乐黛云:“学术互补”型


汤一介,1927-2014,哲学家

乐黛云,1931年生,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汤一介、乐黛云合称“未名湖畔学术双壁”,前者为中国著名国学大师,后者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两人在北大相遇,一生在生活与学业上相互支持,均成就非凡。在学业上,汤一介家学渊源,古文基础深厚,而乐黛云则因为外语好,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让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相得益彰,比翼齐飞。


生活中,两人也互相信任支持,1957年,乐黛云被划为极右派并被开除公职和党籍,但汤一介在写给乐黛云的信中执着地称她为“同志”,为此,汤一介被警告“与右派老婆划不清界限”。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汤一介成了“黑帮”,每天被关在北大哲学楼遭受批斗、写检讨,乐黛云就每天坐在哲学楼门口的石阶上等他,经常一等就等到晚上十一、十二点钟。


陈乐民 资中筠:“直男直女”型


陈乐民,1930-2008,欧洲问题专家。

资中筠,1930年生,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


与其他夫妻间动人的爱情不同,陈乐民与资中筠先生之间没有多少情人之间的缱绻,可说是“直男”与“直女”的结合。不同于大多数校园恋情,他们两人因工作而结识,又因工作方便而结婚,比起其他夫妻,既没动人情话也没有波折的历程:他们从来不过生日,没有互送过礼物,包括结婚也无所谓定情的“信物”。而作为“直男”典型的陈乐民从不在意妻子穿什么衣服,也从来没有给她买过任何衣物。相应地,资中筠也不做“缝缝补补”的活,“放任”丈夫穿着露出棉絮的破棉袄上班。


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又是真挚的,回顾两人半世纪的相处,资中筠认为可以用“精神的”和“默契”两个词来概括。而陈乐民也曾用“志同道合,相互提携”来描述两人的感情。


王小波 李银河:”门不当户不对“型


王小波,1952-1997,学者、作家。

李银河,1952年生,社会学家。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充满浪漫色彩,用李银河的话说,是“男版”的灰姑娘故事(而且是一个长得很丑的“灰姑娘”)。李银河和王小波在1977年相识。当时,李银河大学刚毕业,在《光明日报》当编辑;而王小波读完初中便中断学业,成为一名普通工人。李银河是在读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后,才对他产生兴趣。


除了身份的差距,两人在颜值上似乎也有些距离。两人见面后,李银河有些嫌弃王小波长得丑,未来岳母也嫌弃他丑,有点拿不出手。王小波到底有多丑?在结婚后,王小波为了帮李银河做男同性恋调查,由“线人”带着去男厕所,他刚一进去,每个隔间都探出一个头来,后来又全都缩回去了。他问那个线人:“这是怎么回事?”线人说:“没看上你呗。”后来有一次,李银河提出分手,就是因为觉得王小波长得难看。那次把王小波气个半死,写来一封非常刻毒的信,说:“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结果反而打开了心结,他们又接着好了下去。


金观涛  刘青峰:“学术硬核”型


金观涛,1947年生,思想史学者。

刘青峰,194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在诸多学术伉俪之中,他们两个也许是合著最多的,诸如《中国思想史十讲》《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 》《毛泽东思想和儒学》等。在“文革”的混乱与荒诞中,思想上的共鸣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1971年,两个志趣相投、才华互补的人结为夫妻,联手开始了学术生涯:一起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为助手,互相碰撞。一个人写初稿,一个人来修改,一个人写提纲,一个人填内容。《兴盛与危机》就是这样诞生的,这本书出版后引发巨大的关注,奠定了他们的学术地位。在八十年代他们是极受瞩目之人,在当时知识分之中影响极大,是当之无愧的启蒙先锋。


秦晖 金雁:“甘于清贫”型


秦晖,1953年生,历史学家。

金雁,1954年生,东欧问题研究专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秦晖、金雁夫妇“蜗居”北京,在清贫与寂寞中坚持研究,为了解决房子问题一度穷到了“不得不”离婚的地步。彼时他们住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附近一套破旧狭窄、总面积大概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屋子里。


此前,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们甚至不惜以“离婚”相博。当时金雁的单位——中央编译局有机会分房,但规定假如配偶已拥有副高以上的职称,住房就由对方的单位解决。然而,秦晖所在的大学却表示,暂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在万般无奈之下,金雁想起“离婚”的招数,可是协议离婚需要单位开证明,他们夫妇的恩爱早被单位看在眼里,很快识破了他们的招数。于是,一家三口便不得不一年又一年地挤在这套小房子里。


沈志华 李丹慧:“志同道合”型


沈志华,1950年生,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

李丹慧,1954年生,历史学家、《国际冷战史研究》主编。


沈志华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79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专攻世界史,却在1982年因“泄露国家重大机密罪”,被判刑两年。出狱后他下海经商并获得极大成功,在40岁的时候重返学术界。1993年起,个人先后出资140万元搜集俄国解密档案15000多件,从而将中国冷战史研究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成为中国冷战史研究的第一人。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同为历史学家的妻子李丹慧对他的理解、支持不可忽视。夫妻两人共同钻研,互相支持,可谓志同道合,令人钦羡。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有人问沈志华,更喜欢当时在位的中国哪位领导人,他答到:“我最爱李丹慧”。



除了以上十对各有特点的夫妇外,华文学术圈还有许多学术伉俪毕生相知相惜,在求学治学之路上相携并进,因篇幅原因不能详述,概述如下:


杨端六 袁昌英



杨端六,1885-1966,中国现代货币金融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商业会计学奠基人。


袁昌英,1894-1973,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戏作家及翻译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戏剧有《孔雀东南飞》《活诗人》等,散文有《巴黎的一夜》《琳梦湖上》等。


赵元任 杨步伟



赵元任,1892—1982,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著有《现代吴语的研究》《国语新诗韵》等。


杨步伟,1889—1981,医生、菜谱作者,著有《一个女人的自传》《杂记赵家》《中华食谱》《中国妇女历代变化史》等。


陈西滢 凌叔华



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凌叔华,1900—1990,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


周有光 张允和



周有光,1906-2017,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1955年,改变学术方向,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张允和,1909-200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陆侃如 冯沅君



陆侃如,1903-1978,现代著名文学史专家,在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建树颇多。


冯沅君,1900-1974,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文学史专家,又是名垂史册的中国新女性作家,曾蜚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坛。


程千帆 沈祖棻



程千帆,1913—2000,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沈祖棻,1909—1977,著名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萧乾 文洁若



萧乾,1910-1999,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文洁若,1927年生,著名翻译家,目前国内翻译日文作品最多的学者。(注:图片有误。)


王元化 张可



王元化,1920-2008,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张可,1919-2006,翻译家、戏剧理论家。


卞学鐄 赵如兰



卞学鐄,1919-2009,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工程科学院、科学院院士。


赵如兰,1922-2013,哈佛东方语言文化系与音乐系教授,赵元任和杨步伟长女。


李陀 刘禾



李陀,1939年生,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原名孟克勤,代表作品《李四光》《沙鸥》《七十年代》等。


刘禾,1957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研究文学理论、跨文化交流史和新翻译理论等。


黄宗智 白凯



黄宗智,1940年生,著名历史学家,代表作:《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


白凯(Kathryn Bernhardt),1952年生,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代表作:《中国的妇女与财产:1960-1949》。


朱嘉明 柳红



朱嘉明,1950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在1980年代和王岐山、黄江南、翁永曦并称为"改革四君子",代表作:《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


柳红,1960年生,独立学者,代表作:《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景跃进 张静



景跃进,1958年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和中国政治,代表作《政治学原理》。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代表作《法团主义》、《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陈之 童元方



陈之藩,1925-2012,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著名散文家。代表作:《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等。


童元方,1949年生,哈佛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代表作:《爱因斯坦的梦》《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等。


宇文所安 田晓菲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年生,著名汉学家,代表作:《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等。2018年,获第三届“唐奖”汉学奖。



田晓菲,1971年生,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亚系。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任哈佛大学教授。


北岛 甘琦



北岛,1949年生,著名诗人,原名赵振开,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代表作:回答》《一切》《陌生的海滩》等。


甘琦,1962年生,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1993年与友人联合创办万圣书园。


程晓农  何清涟



程晓农,1950年生,经济学家,曾任《当代中国研究》主编。


何清涟,1956年生,经济社会学者,代表作:《人口:中国的悬剑》《现代化的陷阱》《经济学与人类关怀》《我们仍然在仰望天空》等。


苗棣 胡舒立



苗棣,1951年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


胡舒立,1953年生,财新传媒创始人、社长。


林毅夫 陈云英



林毅夫,1952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著有《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


陈云英,1953年生,著名特殊教育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特殊教育》杂志主编。著有《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复》《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随班就读的实验——农村成功的经验》等。


汤敏 左小蕾



汤敏,1953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左小蕾,1957年生,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华生 铁凝



华生,1953年生,著名经济学家。著有《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中国股市假问题与真问题》《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等。


铁凝,1957年生,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代表作:《哦,香雪》《大浴女》《玫瑰门》等。


陈平原 夏晓红



陈平原,1954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7年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主要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


夏晓红,1953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代表作:《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诗界十记》《晚清文人妇女观》《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等。


毛寿龙 李梅



毛寿龙,196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代表作:《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等。


李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民主理论。


周濂 刘瑜



周濂,197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译有《苏格拉底》《海德格尔、哲学、纳粹主义》(均为合译)。


刘瑜,1975年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转型政治经济学等。著有:《民主的细节》《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等。

學人Scholar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