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小时候温家宝他们老温家的住房还不如老秦家了

秦全耀 秦爷全耀 2021-05-18


中国新闻网十年前曾发表过一篇《温总理“发小”:他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的报道。其中回忆者“发小”李溥是当年和温家宝“一起在胡同里打球、在池塘里游泳的玩伴”。


上世纪50年代,李溥和温家宝先后搬进天津市南开区的西门里达摩庵前胡同。1960年代初,两个人从南开中学毕业,在不同的城市读书、工作,自此断了联系。直到温家宝从甘肃调到中央任职,李溥从农村回了天津,才开始重聚。


李溥介绍:1952年李家搬进达摩庵前胡同之后。父亲用十几匹布料买了个小院,八间房,二三十口人挤在一起住。这一年,温家也搬了进来,还未买下邻居家一间平房前,温一家五口居住在一间10平米左右的平房里,水泥地面还有坑洼,床占了屋子的一半。安顿之后,温家宝父亲温刚开始在中学当地理老师,母亲杨志云在小学任语文老师。



一家五口住10平米左右平房,搁现在几乎不可想像。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所谓福利分房的年代一点也不新鲜。六七十年代北京最高的楼是东四西大街上的155号民航局大楼,一共14层。楼顶上有一排巨大的“毛主席万岁”的霓虹灯,每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有重大新闻前一个小时闪亮起来,似乎在通知大家准备游行。文革时只要一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都必须去天安门游行。


在民航局大楼东边一百多米处住着我的一个姓武的中学同学,一家五六口只有十多平米住房,而且没有一寸的院落,夏天时连做饭都跑到大街上。本来房子就不高,只好用木板搭个二层。楼上睡男生,楼下老俩口和小女儿。


《贫嘴张大民》里有一句台词:“好啊大民,屋里有棵树。”小说里纪录因为家庭住房条件太紧张,张大民围着一棵树盖了个房子。同样。就在西直门内后半壁街居住的岳父家老俩口子带着两儿三女才住15平米,无奈只好围着院里的树盖了一间小房。美其名曰:大树底下好乘凉。


报道中刊登了温家旧宅的几张图片。有小院的,有胡同的,一片凄凉。幸好,网上也发现了我小时候住房的两张外景图片。一比,小屋见大屋。



两张照片分别拍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图中的“汪元昌”是民国时期北京的六大茶庄之一。图中紧挨着“汪元昌茶庄”的房子门牌是东四西大街73号,爷爷秦文铎在此居住,租金毎月7元,每月爷爷三号开支的晚上由我去交给“汪元昌”。


汪、秦两家相邻几十年,来来往往几代人,从来就没有过半点磕磕碰碰。90年代初汪家“少掌柜的”在东城副食管基层店,我曾经为合作企业租房搞办事处,一提到订金,“少掌柜的”马上就说:我还不信你,咱们两家基因里就讲诚信,什么时候违过约呀!



靠东边的那间房子门牌是东四西大街71号,原本是我们家的私产,文革时被收归国有。这两间房子加起来一共四十平米左右,在七十年代曾经五世同堂:老祖、爷爷、父母,姐弟、侄子和外甥。虽然并不宽畅,可见到老温家住房后那么一对比,老秦家不比他们家差,只比他们老温家强。


总有人在我面前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好。好个屁,秦爷反问:一班40个同学有几个分到了房,恐怕连20%都没有,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些“发小”总是在我面前抗议强拆,我也不客气,就凭你们这操行,海也不敢下,铁饭碗也不舍得扔,若不赶上强拆你们家能够住一套卖一套又怎么变成的富翁。秦爷实话实说:改革开放前平民家庭的老百姓结婚有几个不缺房,改革开放了买房贵买不起,可也没见谁睡到大街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