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噶玛巴 | 修一法则所有佛法如置掌心,⼀法者云何?

正法互联 2021-04-24

修持⼤乘法门最终并不⼀定会产生⼤乘之果。


当你愈了解佛法的珍贵,

你就会更加愿意去实践,

绝对不会把佛法当成一种炫耀的、

茶余饭后的话题。



精要预读 



2015

系列十


| 关键词 |

大乘法门 慈心 悲心

恭录自 // 

2015年第⼗七世⼤宝法王噶玛巴

开示《解脱庄严宝论》 






1


大乘的果关键在于发心与动机


以观⾳菩萨的成就法为例,此法本身为⼤乘法,同时也是密乘教法。


修持它等于同时修持大乘法门和密乘法门。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修持了此法的人,就因此变成大乘或密乘行者,这主要还是由修⾏者的发心所决定。


若行者的动机只是担心⾃己来世落入恶趣,或者想要投⽣天人,此法就无法帮助这个人成就佛果; 若行者的发⼼是希望⾃己脱离轮回,得到涅槃的果位的话,虽然观音成就法是殊胜的大乘、密乘法门,但修持的利益,仅能帮助他得到声闻的果位,因此对于他来说,这个法门并不是⼤乘法,⽽是⼩乘法。


修持⼤乘法门最终并不⼀定会产生⼤乘之果。是否成为大乘法,取决于修持时的发心和动机,这也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到的。


⽽当我们修持⼤乘法门时,仅停留在「⼼向于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 「法向于道」。

⽽让「法」能转向「道」的关键,就是以上讲到的「希望⼀切众生得到究竟快乐」的发心,若不具备此承担的思维和发⼼的话,那就不是⼤乘法。


2015年《解脱庄严宝论》第四堂课






2


观修慈心的三种方法 


慈心较为详细的定义是:

以不快乐的众生为对境,

⽣起希望他们得到快乐的⼼愿或感受。


修量,当斩断了我爱执的绳索,⾮唯⼝说⽽生起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及苦因之心时,就是悲心已成熟了。


其观修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观世⾳菩演说解悟经》若具一法则所有佛法如置掌心,⼀法者云何?

即是⼤悲心。


慈⼼的观修也有多种方法,例如透过不同的「对象」、「地方」、「⽅位」等做观修。


⾸先,以不同「对象」的众生观修慈心,这部分的观修法包含「思维具备恩德的⺟亲」等。

⽽与⾃己有关系的众生,⼤致可以分为三类:亲、陌生人及敌人。

亲⼈又可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亲等等,接着是无特殊关系的陌⽣人,⽽第三类的敌人,也可以分为一等、⼆等、三等的敌人等等。 

通常,我们会先从亲朋好友开始观修。


第⼆种观修法是从「地方」著⼿,借由地方的不同来来练习观修。⼀种是从⾃己现在的住处,一直延伸到虚空界的众生,例如我们现在在菩提迦耶, 我们可以就所在地周围⼀切正在受苦难的众生,来开始观修慈⼼,再慢慢 扩⼤到整个虚空界。


另一种⽅法是从倍受痛苦的三恶道开始,再扩及六道,逐步将慈心的范围扩大。


第三法,是透过「⽅位」来观修慈心。这⽐较容易理解,指的是东、南、 ⻄、北各个方位。

⾸先从东⽅的众生开始,再扩及⼗⽅⼀切众生。

⼀些⼝诀中提到,早上太阳从东⽅生起时,我们面向太阳,随着光芒,想像我的慈心也随之照耀四方,想像著「慈心的光芒,随着阳光照耀众生」。

之后,当⼀天过去、夕阳⻄落时,我们⾯向⻄方,从⻄方开始想像这光芒照 耀⼀切众生。此外,由于中午的日光太强烈烈,所以中午不方便这样的观修。


以上讲到观修慈心的⽅法,种类确实繁多,但实行的关键还是在于⾃己。 

⾃己不想修,懂得再多⽅法也无益处,但若真的想要修持,就不要只把 「慈心」与「悲心」挂在嘴边,⽽是应该认真去实践,或⾄少也该尝试一下。


实际的观修⾮常重要,不然有时我在想,别说「观修慈悲心」了,就连尝试都不尝试的话,那就更别提「实修」了。

2015年《解脱庄严宝论》第六堂课






3


悲 ⼼

菩萨菩提心的修持


⼀般来说,⼤乘的⼊门之处即是「发心」,密乘的入门处是「灌顶」。

很多大师进一步解释说:

不论显密,⼀切法要的⼊门处,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


利益他⼈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在帮助别⼈得到快乐前,先要思维如何让对⽅远离痛苦; 在思维别⼈要如何远离痛苦前,要先对于对方的痛苦有所了解。


⼤乘的悲⼼,是「我来帮助每⼀个人离开痛苦」的承担在所缘对境的差别上,⼤小乘⾏者虽然都缘众生,但⼩乘⾏者仅是缘笼统的众生,菩萨所缘的是每⼀个类别的不同众生,观察更加细微。


举例来说,如果发愿「现在大殿中的所有众生,希望⼤家都离开痛苦」, 这并不困难,但若是针对大殿中每⼀个⼈的痛苦逐一细想,然后发愿希望对⽅离开这个痛苦,相对来说是不容易的。如同⽤⼀块大布盖住每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为每⼀个⼈量身裁制⼀顶帽子,就不容易了。


同样地,「希望众⽣离开痛苦」听起来好像困难,但相对于细微的观修, 这却是容易的,⽽菩萨则是细微思维每⼀个人的痛苦。


我们发愿希望众⽣离苦时,这「众生」包括了敌人、亲人和陌⽣人,这样去细想、去分类的话,我们就得仔细的思维敌人的痛苦、亲人的痛苦等等,如此的观想其实并不容易。


密勒日巴大师曾在道歌中,形容⾃己⽣起悲心时的感觉,他说:

“当毫无造作、真实的悲心⽣起时,我们会立刻就去帮助众生,如同自⼰己身处火坑时,一刻都不想多停留,⽽想要⽴即冲出来一样。”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希望⼤家都能学习菩萨的无私,不然我们很多时候做⼀点好事,就想要得到别⼈的赞叹,或者期望得到一些不同的对待,这样⼼量就⼩了。


再来是「勇气、⼼力」⼤小不同。

⼀位菩萨不论经历再长时间、面对再多数量的众生、⾯临再困难的任务,他都无所畏惧,随时准备好穿戴着悲⼼的铠甲,愿意⾯对各种的考验,甚⾄他会愈挫愈勇,⼼的⼒量随着各种考验⽽增强,这都是二乘⾏者无法做到的。


总之说这么多,尤其了解到菩萨的悲心是如此殊胜时,其实重点只有⼀个,那就是提醒我们,⾃己也要努力做到,⽽不要把悲心的各种定义、分类当成聊天内容。


其实,当你愈了解佛法的珍贵,你就会更加愿意去实践,绝对不会把佛法当成一种炫耀的、茶余饭后的话题。


总之,我们常常只想到⾃己,对⼀切周遭事情漠不关心,如同关上了了悲⼼的⼤门,但我相信,每个众⽣从本质、本俱上来说,都是具有⾃然的悲⼼的。


为了⿎励⼤家,我举⾃己为例来说明。因为我也和⼤家⼀样是个普通⼈, 或许我的经验对各位有点帮助。


当我四、五岁时,我是⽣长在牧区的⼀个普通小孩,当时秋天在村中会杀牛,那样杀⽜的场景我⾄今印象深刻。


当时我真的⾮常难过,⼼中⽣起了强烈的悲心,之后哭个不停、全身颤抖, 我⾄今都还记得那⼀念强烈的悲悯之心。


之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开始学习佛教⼤论,当时我以为⾃己的悲⼼会⽐儿时更更为增强、进步,但事实并⾮如此,因此我后来领悟到⼀点,再多造作的学习,不如孩童的⼀念真心。


「真心」真的不可思议,具有很大的⼒量。

总之,我们常常只想到⾃己,对⼀切周遭事情漠不关心,如同关上了了悲⼼的⼤门。但我相信,每个众⽣从本质、本俱上来说,都是具有⾃然的悲⼼的。


2015年《解脱庄严宝论》第六堂课



2015

《解脱庄严宝论》

 

 点按二维码 完整视频播放


碎片化系统闻思修

DharmaInterconnected

正法互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