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 | 亚太经济复苏,需要科技创新驱动

WLA上海中心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4-09-05

未来前所未有,未来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11月5日上午,世界顶尖科学家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科学界、工商界共话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

论坛汇聚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2000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古尔杰夫·库什(Gurdev KHUSH)、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雷蒙德·史蒂文斯(Raymond STEVENS)等国际科学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丁显廷等中国科学家,以及工商界代表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陶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复苏与发展,建立一个更加开放、连接、平衡的亚太共同体,实现包容、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与繁荣。


主题演讲:

亚太地区的健康、粮食、经济问题


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享了他们关于健康、粮食、疫情、经济发展的见解和思考,探讨了未来亚太科技发展与合作的必要条件与重要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的演讲主题关于糖尿病。20世纪80年代糖尿病的发病趋势只有不到1%,但是现在几乎是占到了13%,这是中国糖尿病40年间的发病趋势,这说明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的三大主要风险因素是年龄、生活方式以及肥胖症,其中肥胖症的贡献因子更大。要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关键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要加强锻炼,糖尿病的治疗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医生,我们自己就可以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致辞 图 | WLA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分享了恶性肿瘤治疗模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治疗,从最早的毫无办法,到后来的手术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现在基因治疗、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肿瘤的免疫治疗是最热的一块,通过调控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得到控制;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可能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利用PDX模型利用类器官进行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放射治疗领域质子重离子技术可能是因为副作用很少也形成了一个方兴未艾的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演讲 图 | WLA

2000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古尔杰夫·库什分享了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看法。亚太地区从绿色革命中受益匪浅,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从而减少了贫困。但是,现在仍有8亿人口面临粮食安全问题,25%五岁以下的儿童遭受营养不良和发育不良的问题。不幸的是,近年来,我们遇到了各方面的逆风,比如新冠、冲突、气候变暖,粮食安全状况如今还进一步恶化,到2050年其实还有20亿的人口需要粮食安全。


2000年沃尔夫农业奖得主古尔杰夫·库什连线演讲 图 | WLA

古尔杰夫·库什教授提到了“末日天库(doomsday vault)”——一个用于长期存储各种作物和改良品种种子的储藏室。“末日天库”建在挪威的北极岛上的永久冻土中,气温一直保持不变,有来自很多国家的110万作物的种子存储其中。在灾难(比如地震、台风)来临的时候,存储在这里的种子才会被使用。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的演讲主题是“经济发展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他认为,发展应该是而且也可以是包容性的,为公民带来繁荣,尤其是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弱势群体,比如生活在贫困和残疾中的弱势群体。此外,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去应对困难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但是我们必须要在发展和应用的时候就考虑到包容性增长,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包容性增长。他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去定义技术,特别是要推动为所有公民的利益研究的技术,来避免种种障碍导致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情况。


克里斯托弗教授认为,我们需要通过良好的工作来实现包容性。如果社会提供了有质量的工作让每个人可以获益,我们将得到一个更好的包容性。他强调,工作中获得幸福感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清醒时光都花在工作上面,从工作当中获得收益,我们在工作中运用我们的创造力和才干,我们有成功和进步的雄心,工作进展很好我们会很开心。


圆桌讨论:
后疫情时代如何重启?


圆桌讨论环节,科学家们和企业代表就后疫情时代如何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分享了他们关于如何实现“健康亚太”、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等问题的观点。


1、我们需要怎样的技术才能够在后疫情时代重启经济和科技发展?


范先群:新冠疫情总归会过去,我们通过疫苗、特效药、免疫疗法总能够战胜新冠的疫情。但是,新冠应该引起我们在医学的教育上的一些反思,我们怎样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的人才来治疗一些重大的传染病。过去我们医学院更多的是培养一些杰出人才,治疗疑难杂症,包括肿瘤、胰腺癌等等重大的疾病;现在新冠疫情告诉我们,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人才来预防、治疗一些重大的传染病。这将是我们医疗教育模式上从治病为主到健康为主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宁光:我们大家经历过很多次的传染病,但每一次的传染病都会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医学范式的极大改变。我们应该思考这一次的传染病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我们从中不能够得到教训,我们下一次将会面临同样的情况。人类在冠状传染病上经过了SARS、莫斯,又经过新冠,中国老话讲“事不过三”,还会有第四次吗?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怎么才能没有第四次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如果说顶尖科学家要呼吁什么,我就呼吁顶尖科学家们能够坐下来,真正有一次国际会议,让真正有科学智慧的人来讨论这个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在圆桌讨论 图 | WLA

陶然:我们作为中央企业,一个是从疾病的治疗方面要贡献力量,另一个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是责无旁贷地从资金各方面跟高校包括国家实验室加强合作,我们甚至要申请联合的国家实验室和中心。


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陶然在圆桌讨论 图 | WLA

2、新冠会不会是人类最大的一个灾难,各个国家如何一起努力来确保我们的未来?


古尔杰夫·库什:粮食不安全的人口从原来的8亿人上升到了11.2亿人,是新冠疫情当中全球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所以,我们希望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能够尽快有良好的应对粮食问题的方案。政府可以更加关注一下粮食问题,确保粮食有很好的分配、粮食足够安全。


巴里·马歇尔:技术确实可以超出我们的想象,教育沟通非常重要,我们在过去吸取了很多教训,政府也会更加努力来支持疫情的预防,对整个疫情进行监测,未来是光明的。我也确信我们在健康方面要自我保惠,免受新冠疫情的感染来获得长久健康的生活。


3、我们有很多在线的观众还有一些年轻的科学家或者来自于学校,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应当遵循导师的路径还有自己的路径?


迈克尔·莱维特:我觉得导师应该跟随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倒过来,独立思考非常重要。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尔·莱维特在圆桌讨论 图 | WLA

范先群:我觉得无论是世界的重大发明还是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成就居多。只要年轻人坚持自己的创新观点,坚持自己发展的方向总会成功。


雷蒙德·史蒂文斯:作为科学家,我们是有责任在全球层面做得更好,比如我们现在还是不了解人体是怎么样更好地运转的,比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冠状疾病也都还不完全了解。我非常同意前面所说的鼓励年轻学生,让年轻学生去做新的事情、去做创新


巴里·马歇尔:我们科学界一直是努力不受政治的干扰,也不受那些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我们科学家是需要很好的交流。想要真正地帮助科学家,应当去大学里设立博士生奖学金帮助那些学生。我是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聪慧的年轻学生,无论他们是在我的领域还是在别的领域,我都觉得非常好,我会帮助他发论文。


论坛最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向科学家们发出《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2022上海倡议》,希望科学家们携手努力、各界开放连通,以此更好地推动一个开放、活力、强韧的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


《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2022上海倡议》发布 图 | WLA

本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


怡宝对本届论坛进行了大力支持


编  辑:陈  墨责  编:小  文



相关阅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