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儿去探月学院上高中

探月的公号 探月教育 2021-12-23


本文作者:王阳

编辑:Cola


我们对王阳一直充满好奇,她是第一位登舱「探月」的家长。在 2018 年初,第一次创始届招生的共建会上,学院的介绍手册还有些粗糙不精;冬天的北京寒风凛凛,探月的团队还没有积累多少接触家长的经验。是什么原因让王阳在那个极早期的时刻,就做出了决定?在没有任何先验案例、也不确定有多少同行家长的情况下,是什么打动了一位妈妈呢?我们带着这样的好奇,拜访了王阳。



一、寒冬


深入水中的,已寻见那珍宝。

担心溺毙的,还在岸边苦等。

——圣人卡比尔(Kabir 1398~1518)


探月的小伙伴们说想和我聊聊,我就想「为什么上探月」是必答题。没想到小伙伴们问的是:「是什么让你一开始就特别确定?」题!几个小时的聊天中,小伙伴们反复问到这个问题。为了尝试回答它,我讲的故事可能有点长。


去年 11 月中下旬的样子,我们几个妈妈的小微信群里有人发了一篇文章:《重新定义的人生与重新定义的学校》,文章很长,几个人饶有兴致看了,还议论了一下。当时我的感觉是这个学校很酷,这位年轻人很酷,还可以有这样的玩法。这事就算过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每天发生太多的事情。



我记得去年北京的冬天格外的冷。明年(2018年)暑假结束老大就要上高中了,学校可能有一些变化,我们也似乎需要一点变化。老二要上小学,学校还没有着落。搬不搬家呢?如何兼顾到两个孩子?老公的事业遇到很大阻力。我自己的身体在大病后的康复中。北漂11年,突生去意。


我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有个修鞋摊,摊主是位 30 岁左右的男士。小伙活细,价格公道。几年来我修鞋、配钥匙,其他修补,凡是他能干的都找他。冬天户外太冷,只要一来暖气他就收摊。开春再开张。


「以往冬天你就收摊,今年例外呀。」我一边等着修鞋,一边和摊主闲聊。


「嗯,不做了,过年回去,不来了。」


「怎么就不做了呢?」


「挣点辛苦钱,为了给孩子读书。以前房租 500(元),现在 2000(元)了,挣的那点钱都交了房租。不做了。」


「你老家哪里的?」


「重庆的。」


「是听得出来。重庆那么好,你大老远来北京干什么!」


「你从哪里来的?」


「深圳。」


「那么多人都想去深圳,你跑北京来干什么!」


我们俩不禁哈哈大笑。我脑海里突然就冒出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和这位修鞋的男士,在那一瞬间,就像「难姐难弟」一样,惺惺相惜。


好吧,不给这座城市添麻烦了,我们自己离开。


▲  十字路口的修鞋摊


后来每次经过十字路口,我都忍不住望一眼修鞋摊。一直到临近过年,都在。有时候风太大,摊主就将硕大的遮阳伞倒在地上,好遮挡一些刺骨的寒风。这一定是铁了心要离开了,否则不会这么冷还死扛。我甚至在心里和他说了「再见」。因为接下来要离开的或许就是我了。


孩子特别能体察大人的心意,即使你不说。


我家老大有一天突然说,妈妈,我们搬回深圳吧。然后我们详细比较了北京和深圳的优劣势。


「北京对我来说,只舍不得博物馆。不过我也没有时间去呀。」老大说。她信誓旦旦要考深圳一家很有名气的高中。


「那个学校很难考的。」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大人和孩子的情绪推波助澜。我们甚至在畅想回深圳的各种美好,老二听说可以常去香港迪士尼,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也约了深圳那所高中的参访时间。


我的一位朋友,也就是上面在我们妈妈小微信群发那篇文章的朋友,在群里说:


「人在城市间有时候也是一种能量交换。只有自身和这里的一切有机地互动起来,才有了真正意义或者是发出更多的内容,否则都只是活着,追逐物质名利而已,哪里有什么归属和快乐?」


我邀请家人一起思考:回深圳,是逃避现实呢?还是真的是个好安排?在没有答案之前好好待着。


结论是先不动。


没想到有个巨大的礼物正朝着我们奔跑而来。稳住了自己,就能收到吧。



二、去探月看看?


2018 年 1 月 12 日。上午。还是上面那位朋友问我要不要去探月学院看看,时间是 2 天后的周日下午。我说不行啊,老公出差了,没人照顾老二。


下午。有位叫高震的在微信里说几年前为了孩子的教育见过我,他们刚刚在海淀黄庄边办了一个做创新教育的探月学院,希望给我介绍,不知道我有没有兴趣了解。高震?没有印象。我翻了一下聊天记录,2015 年他问过我一点国际学校的事情。


直觉告诉我,这个探月学院得去看看。我和高震打哈哈,「你们太牛了,我看了那篇文章,我还符合加入探月条件的某一条呢。」


我的那位朋友也是高震邀请的。我们一起去了探月。我家老大主动请缨可以照顾弟弟。


录取后我多次表达对高震的感谢,是因为他的邀约,我收到了这份大礼。我还「纠缠」过他,为什么是我?他说看到我在朋友圈发了篇文章,就想会不会对探月感兴趣呢。


后来看到探月公号上《「小高」和「老高」的故事》,讲高震和他儿子与教育有关的故事,我跟高震说,很感动。高震回我,其实是一个草根北漂为了孩子的挣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缘分的缘由:草根、北漂、挣扎。


挣扎,如果换个说法,是不是对美好人生和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呢?


▲  在探月参加第一次共建会


第一次去探月,除了好奇,我没有别的任何感觉。


探月学院的环境挺别致,不像个「正常」学校。落座后才知道这是探月和家长的第一次共建会,就此拉开了我后面每次共建会必到的序幕。


在自我介绍环节,我那曾经职场的自以为是不自觉地冒了出来:队伍这么年轻!不仅仅是创始人,普遍都十分年轻。还好我没有表现出来。


轮到我介绍时,我对我的特长和目前从事的工作只字不提,反而毫无征兆地提到离开 HR 职业的原因:「尽管在大公司参与制定和使用业界领先工具,多年经历让我觉得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长远来看,如果「人」不行,再先进的工具作用不大。于是厌倦了……」坐在我对面的探月首席文化官 Ellen 频频点头。在后来的招生说明会上我了解到了 Ellen 加入探月的心路历程,反推她的点头不完全是出于礼貌,的确有点知音的意思。


共建会上半场介绍了探月的理念和落地方法。我的好奇变成了围观,有点意思,可以关注,可以适当声援。我的自以为是偷偷溜到某个角落藏了起来。


下半场分两组讨论,请大家提出问题然后由探月伙伴来回答。茶歇时间我去了趟卫生间。等我回到会场时,只剩下一个座位,紧挨着 Jason(王熙乔的英文名,大家叫习惯了)。这个座位就是留给我的,我心里说。我很想近距离感觉一下这位高中刚毕业就办了一所创新高中的年轻人。


后来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他开口说话,就完全忘记了他的年龄,逼迫你谦逊下来,你不仅要谦逊,还要开放、真诚,否则没法坐在那里。不仅是他,其他伙伴普遍给我这个感觉,如果你想继续交流,请忘记你的身份和年龄。只有一种时候你能立即感觉到他们的确很年轻,就是一边听人说着,一边吃着桌上的零食。


大家畅所欲言,真诚、开放。室内温暖而流动,和室外的寒冷、凝固完全不同。


负责市场的 Zale 北大附中高二肄业,和 Jason 一起创业。他说他喜欢建筑,以后或许会去上大学。他还说开始特别焦虑,他也没孩子,高中都没有毕业,怎么说服家长把即将上高中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后来很多人帮忙,感觉只要是对的事,对的人一起……这个「孩子」如果不说,完全想不到他的「学历」。如此的年轻,这个不卑不亢哪里来的呢?


后来我知道他是大学霸,喜欢动物,自己养好几只猫。几次有事情联系他时,他说正在收拾房间,打扫卫生。完全独立生活。把自己照顾得妥妥的。


我还在登月舱里看到他攒摩托车,从淘宝上买零件,自己组装。是那种很酷很拉风的大摩托。他的坐骑就是自己组装的。有段时间住在燕郊,每天骑摩托车到北京上班。


他还跟我说,一些公开的活动他都避开点,因为 Jason 已经很年轻了,他再出面,怕让大家有错觉。20 岁不到的!年轻人!哪里来的格局!


每天工作很辛苦,连轴转,可是你看到他总是乐呵乐呵的,特别得劲。一边干活,一边自我欣赏成果:太帅了!


后来一次招生说明会上 Jason 突袭让我分享点对孩子的期待,我就说如果我的孩子能从 Zale 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我就赚大发了。


说回来共建会。我那藏起来的自以为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彻底溜走了,没有再回来。探月学院院长璐在总结时说到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上探月,提到「独立」、「温暖」、「敏于行动」。我一下被击中!这怎么能仅仅围观呢,怎么能仅仅声援呢,必须参与其中啊。所以在接下来的 Check out 环节,我非常肯定地说,我本来是带着好奇来的,不觉得和我的孩子有啥关系。几个小时后,我感觉我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创始届一员,今天我回去就要和家人商量。


最后轮到 Jason 分享,他说了一些创办探月的过程,然后身体微向前倾,说一声「谢谢」,突然哽咽到掩面哭泣。我有点意外,很感性的年轻人。5 月份,整个招生结束后,我看到了 Jason 详细回顾这次共建会的文章,才知道这之前他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差点妥协丢掉了初心。


会议结束后,我和朋友很兴奋,留下来和高震、Jason 又聊了一会。我突然发现我们家和「创始届」有缘。女儿幼儿园是创始届,小学是创始届。莫非我们注定了要将新教育这条路走到底吗?


养育孩子,我无数次思考过对他们的期望,最后归结到 18 岁离开家时,希望达到三点:


照顾好自己。

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有自己的想法,愿意为之努力。


回顾我们的「创始届」过程,都与这个目标有关。过程中的调整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遇到难以跨越的阻力。我不止一次地和女儿交流过这三点。这和探月「内在丰盈,积极行动」几乎是无缝衔接。


当我和学院的小伙伴聊到这里的时候,有人突然插话:「什么时候开始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呢?」


我想了几秒钟,答: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这么认为。那时候很穷困,可是我得到了丰足的东西,那些东西大多和「钱」无关。后来长大了,懂得了只要路子对了,人走在了道上,质量过得去的生活完全不是问题。这不是理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有一个东西比好大学更加重要,那就是「经历」。「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带来,死不仅带走,还能留下。


共建会第二天,我跟高震说:「这件事情会给我,我的家庭带来什么影响,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我强烈感受到迎面的风扑过来,哈哈,不禁会问自己,这是咋个意思?」


这阵风其实在会议当天我就带回家了,兴奋地和老公、女儿说了内容。紧接着的周末又有一次共建会,他俩都决定参加,我还喊了好几位朋友一起去。让孩子和她爹去的目的,是想让他们感受和评估一下我是不是头脑发热。喊朋友去的目的,是觉得好比炎炎夏日里,你觅到一处浓荫,你看着他们汗流浃背却独享,不够义气。


第一次共建会当天我就从当时负责招生的老师洋那里要到了申请表,急于要表并不是着急报名,我是想看看内容和要求,那里面藏着很多信息,或许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足够匹配。事后证明这个动作非常正确,我们全家填表和准备材料足足用了 2 周的时间,在第一批报名即将截止时才提交。时间拉得很长,除了因为女儿临近期末,课业繁重时间有限外,大家都很享受填表的过程,比如需要回答「你最喜欢的电影」、「设想几个现在没有的职业」、「如何向外星人介绍自己」、「你印象最深的书」等等。填表的过程也是我们核实和探月匹配度的过程。


▲  Jason 从美国传回的「实时画面」


女儿说她想去见见 Jason,不能只是传说。结果第二次共建会那个周末 Jason 在美国出差。共建会的形式和内容也和第一次不同。这些都没有影响我们全家作出决定,那就是「申请探月」。立即,马上。


就在我们参加第二次共建会的同时,Jason 和王建利博士、钱志龙博士一起在美国和火遍全球的创新教育纪录片 Most Likely to Succeed(《极有可能成功》)制片人 Ted Dintersmith 会面。Jason 实时传回了成果,双方成立中美创新教育联盟,Ted Dintersmith 先生会支持探月团队。我因为在几天前刚看完这个纪录片,印象深刻。第二天,看着 Jason 和几位前辈的合影,我很感动,不由自主在共建微信群说了以下的话:


这里表达一下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感受:第一遍看,哦,真是一个好消息,中美创新教育联盟,泰德进入探月顾问团队。第二遍看照片,我突然很感动,照片上的人我认识(说「知道名字」更准确)4 位,中间的两位和两边的两位(中间两位 Jason 和 Ted,两边分别是王博士和钱博士)。我不知道是刻意这样站的,还是随意。这不重要。我理解了什么叫「站台」、「背书」。我心里冒出的词是「希望」。年轻人俨然站在了舞台的中央,世界舞台。昨天下午的圆桌咖啡,我猜探月的伙伴是想让大家体验,女儿回家路上说,好多大人都不就题目说,扯好多别的。我们真的需要向年轻人学习,为他们站台,因为再不站,火车就一去不复返地抛下我们了,看不到未来的漫天星光。


我想起 2017 年年底我有个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找到一个学习组织。那一刻,我确认已经找到了。


「内在丰盈,积极行动」既是我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对我自己的期许。都在说 2049!2049,我以什么样子呈现给周遭世界,一定是由今天的我决定的。是否感受到周围的光?是否愿意发光?


想起来 Jason 的老师 Grant 曾经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招生的?答:我们只是找到那些在寻找我们的人。



 三、再冷的冬天都有结束的时候


春节过后,天气很快暖和起来。3 月 11 日我们家参加了探月的招生考试。一周后收到录取通知书。我家老二上小学的事情虽然经历一点波折,也在 3 月底落定。老公的事业步入正轨。我的著作出版进入倒计时。


有一天,如同以往每个日子一样,我路过家附近的十字路口,忍不住望一眼那个修鞋摊。我赫然看到,那个修鞋的重庆小伙又回来了。


去冬,雨雪菲菲。

如今,杨柳依依。


自从我们被录取,我就心心念念希望最少有 20 个家庭加入,这样就会比较顺利实施计划。最后,创始届有 39 个学生和家庭加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圆满的结局。这真的是个奇迹!天知道每位参与者付出了多少努力!


故事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请允许我再讲一个我们被录取后的故事。


有一天我从朋友那里偶然得知辛庄师范迁址,老师们将带着所有学生从旧校区步行到新校区去,需要一整个白天的时间。这是个不错的隐喻!我对女儿敲边鼓,有个我觉得很酷的事情,干不干?没想到她很兴奋,恨不得立即行动。


时间安排好,我和女儿从家里步行到探月,全程 13 公里。刚出门不远,我们俩为线路发生点争执,干脆全程由她负责。今天只做这件事,走错了也无妨,重新走呗。我们俩时而并肩,时而一前一后,基本不说话,专心走路。休息时聊几句。我至今都不知道女儿这一路上想了些啥,我呢,大部分时间在体会到底哪一步是最重要的,哪一步对我到达探月至关重要?我找到了那个感觉,最重要的那一步的确就是正在走的那一步。


▲  一步步走到的「探月」


加上休息时间,我们前后用了近 4 个小时走到探月。老师们大概外出吃午饭去了,舱里没人。我们俩渴得不行,找水喝。饮水机上的水桶空了。正在这个时候,Jason 从外面进来。女儿立即有点得意地说:


「我们从家里走来的。」


如果你是老师,听到学生这样说,你会如何回应呢?Jason 一边帮我换水桶,一边说:


「怎么想到走着来?」


女儿答:「闲的。」


问题又来了,如果学生这样说,你又怎样回应呢?Jason 慢条斯理地说:


「挺好,伟大的创意都是闲时发生的。」


然后来了客人,他去忙了,我们去外面吃饭。吃饭的时候,女儿谈到 Jason 对于「闲的」回应很特别。显然,这个孩子不经意间被激励到了。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激励孩子常常费尽心思还吃力不讨好。可是,这位年轻的老师毫不费力就做到了。我就琢磨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如何跟他学习激励年轻人呢?最后想明白了,因为他就是这样想的,他就是这样的人。他激励别人的方式就是因为他自己在发光,激励别人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他甚至忘记了他说了什么。所以,如果真想向他学习如何激励年轻人,就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发光。


在探月,「受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发生在无意当中的某次对话里。每个人都在构建学习场景,教育随时随地都在发生。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对此我越来越有体会。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几个人,而是一群人!在这样的场域里,想不被赋能都难。


女儿自从被探月录取,总盼着去干点什么活,她说她喜欢探月的每位伙伴,以惊人快的速度有了一个新的家。我常跟女儿说,作为创始届的一员,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创始届的话一定少不了困难。现在回想申请探月的心路历程,我发现,父母和孩子都有强烈的意愿


「为什么上探月?」孩子的回答直接干脆:因为她会影响我的一生。


到这个时间点上,女儿经历了璀璨的开学典礼和幸福的开学营。目前正在体验各种兴奋、欢喜;也有失落、挫败。老师们正在合力帮助她快速调整各层面节奏。


我试图找一个词形容当下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各种场景呈现出的探月。我找到了那个词,就是「活泼泼的」。


老母亲成功将孩子「扔」给探月了,集中精力考虑自己如何发光就好。和孩子复盘不变的主题只有一个:我能为探月做什么。无论结果是怎样的,都已经赢定了,因为我们获得了最宝贵的经历。


故事到这里全部结束。如果你还要问我:是什么让你一开始就特别确定?我讲个笑话。


有一天我和 Zale 微信说点事情,扭头看见家里桌上的单向历,我说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宜盲目爱

美丽的东西有了过失,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原谅它。

——王尔德


▲  在单向历上找到的答案


这其实不是一个笑话。这是真的。我们为了一份美丽的东西相遇相聚在探月,我们就是那美丽本身。


「完」





探月学院新生申请访校活动已经开始


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  报名参加「探月时间」


相关阅读:


思考、选择、相信、发生 | 一个父亲的角度看创新教育与探月


用 PBL 教学就「极有可能成功」吗?| 对项目式学习的误解与思考


探月学院 2019 – 2020 学年 · 招生信息包


招聘帖 | 我们邀请你一起探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