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脉台湾地区经济,研判两岸形势——光大宏观“对话”会议纪要

光大宏观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2-01-12


引言

近期,台海局势风云诡谲。一方面,美方在台湾问题上,不断触碰中方底线,布林肯公开呼吁联合国成员国支持台湾积极、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和国际社会。对此,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向美方表明严正立场并提出严正交涉。同时,10月下旬,中俄两国举行海上军事联演,联演结束后,两国海军组织实施联合巡航,并绕日本列岛一圈。


另一方面,大陆对台频频喊话,对内应对突发事件举措不断,商务部相关表态,引发民众一定程度上对生活物资的抢购。10月29日,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刘军川表示,广大台湾同胞要看清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既是大义,更具大利;统一后,台湾的财政收入尽可用于改善民生;台湾同胞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一表态,在岛内引起热烈反响,也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把握台海局势和事态发展,今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台湾问题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王华教授,为我们把脉解读。王教授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台湾研究集刊》主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理事。


第一部分 台湾经济和产业结构

高瑞东博士:近期大陆对台表态引起各界对台湾经济的关注,台湾当前的整体经济体量、经济结构、财政与军费结构处于怎样的状态?

王华教授:台湾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步入长期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明显增长乏力第一个10年里尚有5%6%的平均增速,第二个10年里增速就只有2%3%,陷入一种被称为闷经济的低迷状态。2020年台湾GDP6690亿美元,约相当于大陆同期GDP1/24当然,台湾的人均GDP水平还较为可观,2020年为2.8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5万元),排在全球第38位,是大陆同期水平的2.5倍左右。

在结构方面,台湾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占比达到六到七成。在经历了多次的产业外移之后,台湾产业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目前在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呈现高度不平衡状态。其优势产业主要为集成电路、石化、精密机械、绿色能源等产业(其中仅集成电路产业的产值就可占到台湾制造业总产值的1/6),并带动了整体的出口增长。2020年疫情影响下,受新兴科技使用范围扩大与“远程办公”商机带动,以集成电路制造、封测业为核心的电子零组件制造业表现尤其抢眼,有力推升了岛内制造业的产值、出口与总体经济增长。

在财政方面,台湾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不断上升。2016年以来,台湾经济景气有所复苏,受益于财政收入的连年上升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蔡英文政府在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维持了较低的财政赤字水平,其债务水平尚处于可控区间。但若考察台湾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发现,其用于促进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支出)占比近几年连续下降,民生福利支出占比则一直处在较高水平且不断升高,而防务支出(包括军费开支)则维持在15%左右的较高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若经济景气循环再次进入下行区间,台湾势必将在刺激经济、维持民生以及对美军购各方面捉襟见肘,进而加剧财政收支结构的失衡。

台湾经济的潜在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福利压力。台湾岛内的人口结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平均寿命增长,导致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2018年台湾已迈入联合国认定的高龄社会(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劳动人口抚养比已经达到37.9%(预计2026年将超过50%)。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红利窗口的快速关闭,使得岛内劳动力供给减少,工资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不小的冲击;而短期可见的问题则是财政负担的日益加重,而其劳保基金甚至已经面临破产危机。


第二部分 台湾经济对大陆和美国依赖程度

高瑞东博士:总结来说,台湾面临几大问题:经济缓慢增长、人口老龄化、军费支出占财政比例高、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占比较低。那么在此基础上,台湾经济和政治对大陆和美国的依赖分别是哪些,依赖的程度有多大?

王华教授:自上世纪8090年代起,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连续出现几波浪潮,积累了大规模的产业资本存量;在最高峰时,台商对外投资中有80%都集中在大陆。相应地,由台商投资引致的两岸贸易也水涨船高(台湾出口大陆的货品价值最高占到了其出口总值的40%),台湾对大陆顺差成为其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由此,不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外贸易方面,台湾都对大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和依赖特征。

但问题在于,大陆台资企业以代工生产为主要模式,其订单(最终销售市场)来自于欧美厂商,核心技术、生产标准、品牌都掌控在后者手中,两岸的所谓“产业合作”实质上只是合力赚取全球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的最微薄利润。台湾对于大陆的经济依赖只停留在(与廉价劳动力、土地和优惠政策相关的)“要素依赖”的较低阶段,对于欧美才表现为较深层次的“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

受此影响,虽然两岸经贸往来也曾经历了由市场利益导向的功能性一体化和由两岸公权力部门洽签推进的制度性一体化过程,但台湾经济对于大陆的依赖程度并未加深,“以经促政”的预期效果显未达成。及至2014年台湾爆发反服贸运动之后,两岸对话交流随之停摆,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对台工作成效的实质欠缺,反思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的基本“错觉”。

2016年以来大陆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实践,为台胞台企给予参与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等待遇”,台资企业的在地化发展情况有所改观,参与本地供应链的程度有所加深,但整体而言,其代工模式并未有根本性变化,对于大陆终端市场的依赖远未形成。

在遭遇美国大幅加征自中国进口关税(中美贸易战)后,台资企业产能外移风险骤然增大,甚至引发各界对于两岸产业“脱钩”的担忧。“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实际也对大陆台资企业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外循环”模式向开拓国内市场的“内循环”模式的转型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推进台资企业朝向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升级。

高瑞东博士:台湾除了在市场和技术上对美国依赖,那么在政治上对美国还有什么依赖呢?

王华教授:我们基本的共识是,两岸关系本质上就是中美关系,两岸问题能否解决关键看中美关系的发展走向。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之初,蔡当局还有一定动机寻求建立两岸对话管道,但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于中国(大陆)频出打压动作,蔡英文同大陆开展对话的意愿趋于减弱,而更乐意搭上美国打压大陆的“便车”,充当美国的“马前卒”。

不论是在舆论宣传上刻意激化“去中”“仇中”的社会情绪,还是肆意做出允许美军机“迫降”和美军特种兵进驻等“危险动作”,实际都是在呼应美国对中国大陆的遏制战略,进行机会主义的试探。可以看出,美国对台湾的政治影响,不仅存在于对台湾选举的大力介入,更决定了台湾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对策取向。


第三部分 台湾民众对大陆表态的看法

高瑞东博士:国台办刘主任讲台湾统一之后,台湾民众将获得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民生福利。那您是否了解台湾的普通民众对于大陆的喊话和表态,他们是怎样一种感受和反馈?

王华教授:单纯从经济角度讲,这当然是个不错的方案,台湾民众必可从中获益;从我们前边讲到的台湾财政失衡问题看,将其防务支出转向民生福利支出,也是解决问题的很好途径。但从舆情传播的角度看,由于台湾岛内媒体的话题切换非常频繁,民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本来就不高,热门事件的网络声量也常常是急涨快跌,发挥效力的时间窗口偏窄。

刘主任讲话在岛内网络上虽有一定正面评价,但整体的声量值不高。不仅是这种“未来时”的喊话,即便是这些年大陆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在大陆已经产生很好正面效果),经由台湾媒体的报道时也难逃“滤镜”处理,需要承受被曲解和妖魔化的对待,以致对岛内民众的宣示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当下大陆对台工作最难和最需克服的屏障。

高瑞东博士:无论对于台湾的政党来讲,还是对台湾民众,面对大陆可能采取的武统,他们心里是确信美国会出兵帮助他们吗?如果不信,大陆方面如何打好心理战?

王华教授:整体而言是不信的——虽然台湾当局会努力做出确信不疑的样子。但另一方面,台湾上下大都相信是因为有美国力量的存在,大陆才不能采取武统的手段。所以,未来两岸关系是趋向和统还是武统,美国的干预威胁是否有效,在当下似乎成了一场“信心的较量”,它取决于哪一方的行为(或表态)更具可信度。

必须承认,大陆当前所提出的若干对台方案都还处于目标多于手段、框架多于细节的纯粹构想阶段,对台(或对美)宣示的可信度还不高,反而因其表述的简单化而容易激起对岸的轻视与对立情绪。如果经过系统研究和动态设计,大陆方面能提出全面、细致而又人性化的一整套(甚至是多套)实施与善后方案——即使是武统方案,应当能在“信心”的天平上获得台湾民众的心理偏向,成为影响两岸及美国之间博弈均衡的关键砝码。这也正是大陆涉台学界的迫切任务所在。

第四部分 台湾房价和物价情况

高瑞东博士:请问王教授,目前台湾岛内整体的房价、物价整体水平如何,台湾民众对于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怎么样?

王华教授:在本世纪第一个10年里,台湾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还是要高于大陆的,但我们恰恰从那段时间开始台湾进入了经济低速增长甚至是停滞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物价水平的稳定。20002020年间,台湾地区的CPI仅仅增长了19.61%,年均仅为0.9%而同期大陆CPI则增长了58.23%,年均为2.32%时至今日,大陆的物价水平早已普遍超过了台湾(当然很多省市的收入水平也已不输后者),就连台湾媒体也慨叹:以前是在台湾赚钱来大陆花,现在是到大陆赚钱回台湾花!

至于房价,也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早些年看来是高不可攀的台湾(尤其是台北)房价,现在已经被大陆主要城市“赶超”(例如厦门岛内的房价就已经普遍超过了台北);结合台湾较为优质的建筑质量和物业管理品质,对于大陆民众而言竟然已经颇具性价比上的吸引力了。

正因如此,虽然台湾的经济发展潜力不容乐观,但一般民众的生活品质还是有保障,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都较高。其反面就是,台湾人整体处于相对安逸的状态,所以才有了“小确幸”的青年一代。未来若两岸实现统一,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置业抑或是经济开发,首先就极有可能导致物价、房价的上涨,给本地居民造成负面观感,届时大陆必先谨慎筹划而不能以经济优先者自居。


第五部分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

高瑞东博士:我们看到,台湾目前陷入低速增长、老龄化严重、经济没有活力。在这种背景下,是什么使得民进党当局突然愿意剑走偏锋?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从特朗普到拜登总统都有意打台湾牌,但对于台湾本身来讲,民进党为什么愿意积极配合美国?台湾民众有没有感觉自己在被利用?

王华教授: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民进党是一个把“台独”写进党纲的政党,他们当然会利用岛内外的一切有利形势往那个方向做动作。适逢中美矛盾冲突升级,美国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大打“台湾牌”,台湾民进党当局自然也乐得利用这个机会充分“表现”,藉此既在岛内打压反对派(主要就是蓝营国民党)力量,巩固执自身执政党地位,又能希冀为其以往在“去中国化”和“台独”方向上的政治操弄争取来自美国的背书。

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台湾当局谋求对大陆“高姿态”的一种机会主义的胁迫手段。其潜台词则是,台湾目前在两岸经贸往来中的获利(包括大陆的让利),当局已经“吃定”大陆会继续施予而不会贸然断绝。在经济上至少无害,在政治上又有机可乘,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面也反映了我们对台工作面临的基本困局:我们没有很好办法把针对台湾当局的制约手段和针对普通民众的惠利措施有效区分开来,以致台当局会挟民众之势既向大陆索取,同时又肆意抹黑。

ECFA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签署实施的10年里,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清单产品上,大陆对台累计减免关税近400亿元人民币,给岛内中小企业以及农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但到去年6月即将到期时,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却表示“取消ECFA对台湾外贸仅有5%影响,金额不多”。而若一旦大陆决定终止退出ECFA,可以想象台当局又必定会“呼号卖惨”,指斥大陆政治打压而置台湾民众生计于不顾。

实际情况则是,2020年过后,大陆并没有做出终止ECFA的决定,避免了给台当局以口实;这既反映大陆对台工作的稳健与定力,但又坐实了台湾方面有恃无恐的心理预期。


提问

提问一世界其他国家在解决领土问题时,我们能借鉴什么经验,按照您的推演,未来我们大概率是怎样发展的状态?

王华教授:针对第一个问题,其他国家是有很多经验可循的。最常提到的是两德统一的经验,当前也有朝韩这样的反面经验。总体来讲,这些年来的两岸交流互动也积累了很多正面成果,被外界当作经验样板,比如韩国就经常来我们这边取经。围绕两德经验来看,虽然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但东西德在经济社会层面的巨大差距还是引发了后期的一系列问题,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东西德民众的心理隔阂至今也没有消除。回到两岸,虽然现在普遍关注要怎么实现统一,但实际上统一之后要怎么办才是更为关键、也更加困难的问题,绝不是简单地讲武统就可一了百了的。

两岸统一之后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及早拿出来讨论筹划,尤其是经济上怎么统一(一体化)的问题。比如应采取怎样的货币兑换方案,以此既方便两岸资金往来并实现货币一体化(其中仍然要让利台湾民众),又不会对台湾岛内的产业和出口造成打击?如何既维持岛内社会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的平稳运行,又能推动两岸经济资源依市场规律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如何在“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框架内,既赋予台湾民众特殊待遇,又不与大陆台胞当下享有的“同等待遇”产生抵牾,更不能因此导致两岸民众在待遇差别上的对立情绪?自然,这还远远不是问题的全部。

至于未来大概率会怎么发展,我个人认为未必会走到武统的地步,但也不是久拖不决;应该是“拖”到台湾人从心态上失去所有优越感的时候,“拖”到台湾人对美国的实质介入失去信心的时候——这个时间或长或短。所以,大陆首先要做的还是发展好自己,我们要有定力,拖得过美国,也拖得过台湾。以上只是宏观层面的判断,当下则可以针对微观层面的很多现实问题着手加以解决。比如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下,应对接实际的生活、就业、商务和政务场景,落实台胞台企的同等待遇,关键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台胞台商对于大陆的社会认同感的提升,这其中还是存在很多现实困难需要加以克服的。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两岸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这一讲话奠定了新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主基调。这一表态,至今不变。

提问二现在台湾当局希望美国做出明确承诺,但是美国明显采取了战略模糊,不会明确承认会出兵,也不会明确否认。您觉得美国会转变战略模糊的策略吗?

王华教授:基本上不会。美国制定对外战略一直以美国优先为原则,即使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干预台海局势(近期尤其频打台湾牌以挑衅大陆),其关键目标还是借由台湾牵制大陆,要台湾为己所用,而绝不是相反(让自己为台湾所用)。可以设想,一旦美国转变战略模糊策略,明确承诺协防台湾,难免不会鼓励台湾当局做出朝向“台独”的冒险举动,从而把美国拉下水,而这显然与美国的对华战略不符。与此同时,美国和台湾仍然会在现实互动中不断挤压大陆的战略空间,这也更加考验大陆方面的应对智慧和能力。

提问三如果发生武统的话,在准备和管控的阶段,半导体产业链有多大概率能够控制好,在等待的时间中有多大的概率半导体产业集群会转移到海外?

王华教授:如果发生武统(事中或事后),半导体产业(链)最可能面临的格局是,美国将施加对中国大陆的全方位、最严厉封锁,彼时中美脱钩成为现实,中国被全球化完全隔绝(甚至于谋求“去美国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不可得),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资本会全部撤离大陆,唯有大陆本身的产业体系保持运行。

在这样一种封闭环境下,中国大陆只能自力更生发展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其他新兴产业),可以预见短期的关键部门“缺芯”和中期的实现芯片自给;但长期来看,中国大陆的技术演化路径将逐渐偏离全球技术前沿,这其中蕴含的风险更为巨大!

因此还是前边讲的,我们越能坚持开放,台湾才越会依赖我们,这符合当前两岸各界关于台湾只能“通过大陆走向世界”的基本认知。只要我们对外开放的体系做得越好(更高水平的外循环以及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台湾经济就越需要借力大陆来经略全球。


高瑞东博士:特别感谢王教授非常全面、透彻、精彩的分享,让我们对台湾的经济以及两岸关系都有了非常系统的理解。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思考和布局的关键,就是如何尽可能将其延长,尽快地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对于美国来说,肯定希望打断我们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所以给我们布下许多陷阱,这时就要考验我们的耐心和政治智慧。

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我们现在无论从制度还是从经济,从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加大开放,不断地比肩甚至超越主要发达国家。我们判断短期内应该不会看到、也不愿看到武统,我们还是尽一切可能延长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也相信高层拥有非常高的政治智慧,让我们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这才是未来和平统一的最大物质保障。

最后,再次感谢王教授的精彩分享。



End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
赵格格北京大学金融硕士,聚焦国内实体经济、对外贸易、人口预测及中美关系。
刘文豪

 复旦大学理学硕士,聚焦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货币政策。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量金融硕士,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
陈嘉荔
纽约巴鲁克大学定量方法与建模硕士,聚焦美国宏观经济走势、货币和财政政策、政府债务。
杨  康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聚焦实体经济、经济周期以及中观行业研究。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