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瑞东 刘星辰:如何看待核心通胀上行风险?

高瑞东 刘星辰 高瑞东宏观笔记 2023-09-13

 Hi~新朋友进来 请关注我们哟

核心观点

事件: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1月份全国CPI和PPI数据。1)CPI同比 2.1%,前值 1.8%,市场预期 2.3%;CPI环比0.8%,前值0%;2)核心CPI同比1.0%,前值0.7%;3)PPI同比-0.8%,前值-0.7%,市场预期-0.5%;PPI环比-0.4%,前值-0.5%。

核心观点:

1月,受春节效应、疫后服务需求加快释放影响,CPI环比明显上涨,核心CPI加速回升;PPI同比延续下跌,与国际油价下跌、工业生产恢复偏弱有关。

向前看,疫后消费脉冲式修复,叠加前期服务供给约束,将带动核心通胀逐步升温。但后续上行高度仍取决于消费复苏高度,即居民收入恢复情况。在预期今年消费温和复苏、房地产市场弱复苏的情况下,核心通胀上行风险可控。

服务价格上涨,推动核心CPI加速回升 

1月CPI同比连续两个月回升,至2.1%;环比上行至0.8%,为2021年2月来环比最高值。核心CPI同比自上月的0.7%上行至1.0%,呈现加速迹象。


CPI环比加快上涨,除受春节等季节性因素推动外,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价格出现明显上涨。12月下旬后,随着全国疫情达峰,居民出行活动明显恢复,叠加春节效应,旅游、娱乐、交通等服务价格明显上涨。1月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环比上涨1.3%,上月为0.1%;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价格环比上涨1.9%,上月为持平;家庭服务价格环比上涨2.4%,上月为0.5%。

PPI同比延续回落,环比降幅收窄

1月PPI环比降幅小幅收窄至-0.4%,上月为-0.5%。同比延续下跌,自上月的-0.7%回落至-0.8%,仍处在磨底震荡阶段。PPI环比下降,主要受前期油价下跌带来的输入性因素影响,内需主导的黑色金属价格涨幅扩大、有色金属价格企稳、煤炭价格小幅回落,反映市场预期有所向好,但实际改善幅度偏弱。1月,尽管防疫政策优化后,生产生活较快恢复,但部分受春节假期影响,生产强度仍然偏弱。进入2月后,中下游开工率数据、房地产销售数据均有明显改善,有望带动后续工业品价格企稳回升。

如何看待核心通胀上行风险?

当前消费恢复更多是结构性的,多集中在服务领域。并且在服务领域,总体涨价幅度也相对可控,主要受春节效应和疫后补偿式消费影响。从绝对水平上看,服务价格环比尚未超出疫情发生前年份春节月份的水平,指向报复性消费情况较少,这可能与居民收入尚未改善有关。

那么随着春节效应的结束,以及补偿式消费空间收窄,核心通胀上行速度也会开始放缓。从日本、新加坡经验看,在疫情管控放松后的一个季度内,服务消费得到最快释放,出现一轮脉冲式效应,此后呈现高位波动情况。

进一步而言,在一季度经历疫后消费脉冲式修复后,后续核心CPI上行高度,仍取决于整体消费复苏的高度,即居民收入恢复的情况。在预期今年消费温和复苏、房地产市场弱复苏的基础上,未来核心CPI同比大概率向疫情前水平逐步靠拢。参考2019年水平,核心CPI同比处在1.5%-2%区间。

风险提示:海外能源危机再度发酵;国内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一、服务价格上涨,推动核心CPI加速回升

1月CPI同比自上月的1.8%上行至2.1%,连续两个月回升;环比自上月的0%上行至0.8%,为2021年2月来环比最高值。核心CPI同比自上月的0.7%上行至1.0%,连续两个月回升,并呈现加速迹象。

CPI环比加快上涨,除受春节等季节性因素推动外,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出行强度恢复后,服务价格出现明显上涨。

从环比分项数据看,食品价格涨幅略低于季节性,核心CPI价格涨幅高于季节性。1月食品价格环比为2.8%,略低于季节性水平2.7%(2018-2022年均值,下同);非食品价格环比为0.3%,持平于季节性水平;核心CPI环比为0.4%,高于季节性水平0.3%。

若从消费品和服务角度看,1月消费品价格环比为0.7%,低于季节性水平1.0%,而服务价格环比达到0.8%,明显高于季节性水平0.5%


消费品价格弱于季节性,主要受猪价、油价下跌等周期性因素影响。

受生猪供给持续增加影响,1月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0.8%,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近期,由于节后需求进入淡季、猪肉供给相对充裕,猪价仍在持续下跌。2月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猪价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猪肉收储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随着后续市场需求回暖,猪价或逐步企稳,但鉴于生猪产能持续修复,未来猪价上涨空间有限,对CPI影响或趋于收敛。

油价方面,受前期国际油价下跌影响,1月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4%和2.6%,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环比下跌2.3%,降幅较上月有所收窄。受欧美对俄油制裁影响低于预期、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等因素影响,油价仍处在弱势震荡阶段。总体而言,今年由于全球总需求增长放缓、俄乌冲突带来的俄原油供给风险减弱,油价中枢将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鉴于原油供给相对刚性,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加大、欧洲和中国经济复苏,油价下行空间有限。

而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服务价格环比连续两个月高于季节性,并在1月出现加速迹象,带动核心CPI持续回升。

12月下旬后,全国疫情已经达峰,1月居民出行活动明显恢复,叠加春节效应,居民出行和文娱消费需求大幅增加,旅游、娱乐、交通等服务价格明显上涨。1月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环比上涨1.3%,上月为0.1%;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价格环比上涨1.9%,上月为持平;家庭服务价格环比上涨2.4%,上月为0.5%。

二、PPI同比延续回落,环比降幅收窄

1月PPI环比降幅小幅收窄至-0.4%,上月为-0.5%。同比延续下跌,自上月的-0.7%回落至-0.8%,仍处在磨底震荡阶段。

PPI环比下降,主要受前期油价下跌带来的输入性因素影响,内需主导的黑色金属价格涨幅扩大、有色金属价格企稳、煤炭价格小幅回落,反映市场预期有所向好,但实际改善幅度偏弱。

其中,1月,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环比下降3.2%,上月为-3.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持平,上月环比为1.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上涨1.5%,上月为0.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下降0.5%,上月为0.8%。

1月,尽管防疫政策优化后,生产生活较快恢复,但部分受春节假期影响,生产强度仍然偏弱。进入2月后,中下游开工率数据、房地产销售数据均有明显改善,有望带动后续工业品价格企稳回升。

三、如何看待核心通胀上行风险?

此前,我们曾在报告中提出,防疫政策落地后,随着居民出行回归常态化,消费需求将加快释放,长期压制通胀的因素将出现反转,核心通胀大概率逐步升温。其中,服务消费将迎来较快修复,叠加前期服务供给收缩,或将带来服务价格上涨。1月通胀数据出炉后,已经印证这一判断。(详见2023年1月12日外发报告《核心通胀企稳回升,关注需求回暖后的服务型结构性通胀——2022年12月价格数据点评》

进一步而言,我们来看一下未来核心通胀上行风险如何?

首先,如果按照消费价格涨幅倒推消费恢复的情况,可以看出,1月服务消费明显强于商品消费。服务领域,旅游>交通>家庭服务,消费品领域,家电>汽车>衣着>住房。一方面,旅游、交通等服务行业存在供给不足的约束,另一方面,相较于商品需求,服务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大,疫情约束放开后,存在一定补偿式消费的诉求。

其次,从绝对水平上看,服务价格环比尚未超出疫情发生前年份春节月份的水平,指向报复性消费情况较少。2018年和2019年,春节在2月,当月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为1.0%、0.7%。今年春节发生在1月,服务价格环比为0.8%,仍处在疫情发生前年份春节月份价格上涨的范围内,可以理解为居民出行恢复后的节日涨价效应,报复性消费情况较少,这可能与居民收入尚未改善有关。

这说明,当前消费恢复更多是结构性的,多集中在服务领域。并且在服务领域,总体涨价幅度也相对可控,主要受春节效应和疫后补偿式消费影响。

那么,随着春节效应的结束,以及补偿式消费空间收窄,核心通胀上行速度也会开始放缓。从日本、新加坡经验看,在疫情管控放松后的一个季度内,服务消费得到最快释放,出现一轮脉冲式效应,此后呈现高位波动情况。

进一步而言,在一季度经历疫后消费脉冲式修复后,后续核心CPI上行高度,仍取决于整体消费复苏的高度,即居民收入恢复的情况。

此前,我们曾在报告中提到,展望今年国内消费市场,将经历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改善、储蓄率回落推动的渐进式复苏。消费修复速度先快后慢,恢复高度仍受限于居民收入,较难出现报复性消费,对居民超额储蓄释放空间不宜高估。一则,国内储蓄率抬升源于疫情短期冲击和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预计未来回落速度偏慢;二则,超额储蓄释放以储蓄率回归常态化为前提,需等待居民风险偏好先行修复;三则,超额储蓄多集中于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群体,转化为消费的效率较低。(详见2023年1月17日外发报告《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经济复苏追踪系列第三篇》

那么,在预期今年消费温和复苏、房地产市场弱复苏的基础上,未来核心CPI同比大概率向疫情前水平逐步靠拢。参考2019年水平,核心CPI同比处在1.5%-2%区间。

四、风险提示

海外能源危机持续发酵;国内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End

相关阅读

20230130-《中国金融》|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通胀水平温和可控


20230118-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20230112-高瑞东 刘星辰:核心通胀企稳回升,关注需求回暖后的结构性通胀



光大宏观 高瑞东团队


高瑞东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职于中国财政部中美经济对话领导小组办公室、OECD经济部、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专注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赵格格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士,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5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经济、人口问题及中美关系。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金融》等发表文章多篇。对古代经济史、地缘政治博弈尤感兴趣,通过缜密推理,不断提升对社会运转本质的认知。刘文豪

复旦大学理学硕士,聚焦海内外流动性以及大类资产配置。在校期间曾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数学类竞赛国际、国家级奖项,毕业后前后任职于公募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曾覆盖宏观经济、利率策略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等研究领域。

刘星辰
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士、数量金融硕士,4年宏观研究经验,聚焦实体通胀、财政政策等主题。本硕期间均荣获国家奖学金,擅长通过底层数据挖掘、推演、论证宏观问题,在《中国金融》、《中国改革》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杨  康
CPA,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硕博,聚焦中观行业以及生产法GDP分析。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数据分析能力强,财务功底扎实,CPA六门考试一次通过,中国高校SAS数据分析大赛全国一等奖。顾皓阳
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硕,辅修经济学,注册会计师,具备多年新能源领域科研经验,曾获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聚焦中观行业和产业政策,致力于结合宏观视野与产业认知,把握经济规律,挖掘产业机会。査惠俐
上海财经大学理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统计学硕士,曾获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聚焦资产配置方向,致力于从数据中挖掘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定性与定量结合进行资产配置研究。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证券研究”、与光大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团队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其中的资料、意见、预测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公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