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鹏辉: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金鹏辉 上海金融观察 2021-09-10

金鹏辉,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

 

当前全球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在为金融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也正在深刻改变传统金融行业。未来,全球金融业增长点和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2019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把上海建成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正当其时。

一、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

金融科技总体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96月的一项调查,目前金融科技公司收入占全球金融业收入的比例约9%7000多亿美元),专利数占比13%。金融科技公司也获得了产业投资的青睐,流入非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资金占整个金融业的25%850亿美元)。未来这些数据仍将持续增长。

金融科技的各种新词汇也是风起云涌,许多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大数据、分布式账本技术、数字货币、稳定币、LibraRegtech(合规科技)、Suptech(监管科技),还有ABCDE(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关于这个“E”,也有人说是物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电子货币或者是金融科技生态等等。总之,金融科技是一个非常活跃、广受关注的新生事物,暂时还没有完全一致接受的界定。相对而言,比较权威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3月作出的定义,他们认为:金融科技是指由技术引发的,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流程或产品的创新。

从外延来看,国际清算银行(BIS)根据对成员国的调查将金融科技分为四类(见下表):第一类是存贷款和融资服务,比如移动银行、网络借贷、信用评级等。第二类是支付、清算和结算服务,这类应用目前最为广泛。在零售方面比如手机钱包、所谓的“数字货币”等;在批发业务方面比如外汇批发、数字交换平台。第三类是投资管理服务,比如智能投顾、高频交易等。第四类是市场支持服务,物联网、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预测建模)、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智能合同)、云计算、人工智能。归纳起来,前三类是典型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直接表现为大众能感受到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第四类是这些应用背后的技术支持,实践中通常界定为针对金融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服务,监管机构一般将其纳入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的监管范畴。


在这一轮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创新引领的位置,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潜力巨大,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很大。党中央对金融科技高度重视,2019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区块链的重要意义。和各地方政府都在加快布局、抓紧推进。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方政府制定了加快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地方性规划或实施方案,并已初见成效。20199月,英国智库Z/Yen发布国际金融中心排名时,也首次发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全球前十的城市中,中国有5个,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居前两位。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手机支付、网上银行、互联网理财很方便,金融科技在交通、餐饮、购物、医疗等各类民生场景广泛的应用。


二、如何拥抱金融科技

当前,金融科技正在更广阔的领域持续赋能金融服务。如何正确拥抱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需引起重视。

(一)要持开放包容态度

金融科技是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在金融方面的创新,这些全新的突破或真正的飞跃很多时候往往发生在我们预料之外,并且有的时候,或者由于观念、或者由于利益导致创新不容易被人接受,类似的教训在我们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因此,全社会更应秉承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会迎来更多新的进展和突破。

首先,要有我国在新一轮全球金融科技竞争中不能落后的紧迫感。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相信科技的力量,同时,也要相信时间的选择、市场的选择、群众的选择。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确定,科技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带动传统金融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技术一时看不清楚也没有关系,时间会作出最好的选择。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巨大的,市场竞争会降低成本,有生命力的创新,市场会选择把它留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经过实践检验留下来的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

其次,监管部门要积极有为。一是要保持住底线。对于金融科技领域出现的欺诈行为、侵害客户利益的行为,要做好防范和打击,做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二是要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公平竞争,特别是市场主体要自行承担风险,打破刚性兑付。三是要形成好的局面。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都要走上依靠技术创新的大道,全行业乃至全社会都应形成以与宏观调控博弈和监管套利为耻、以真正的技术创新为荣的氛围。

再次,市场主体发展金融科技要秉承正确的方向。虽然对金融科技发展难以预设,但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可以预计,金融科技发展的总体方向就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让社会公众享受到更加安全便捷高效且成本节约的金融服务,简而言之,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小众的金融科技可以不计成本,但作为大众的,必然是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为方向。

(二)从多个维度认识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讨论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比如支付、医疗等应用;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比如AI、区块链;金融科技的经营主体,比如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如果不加区分,易产生困惑。

第一个困惑来自不区分应用场景和底层技术。比如,很多人谈区块链就联想到数字货币,甚至是比特币,这实际上是将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混为一谈。比特币只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可以认为是虚拟数字资产,但不能和区块链画等号。又比如,讨论AI,那是纯技术,AI人脸识别技术用于金融领域,是金融科技,如果用于警察识别犯罪分子,显然不能说是金融科技。

第二个困惑是科技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到底要不要被监管。应当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开展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和算法技术研发,鼓励各方在金融应用领域加强合作,但是,如果金融科技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场景应用,本质上是金融业务,那就必须要持牌经营,按照实质性监管原则,接受同等金融监管。我们认为,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企业,不论是大型科技公司还是小型科技公司,只要涉及用户的金融消费和投资,就必须充分披露信息,强化对金融数据和敏感信息的保护,接受算法监管,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当然,监管不同于管制,同时,根据业务性质层次划分,监管的严格程度也还可以有所不同。

(三)注重防范风险

首先,警惕伪创新风险。金融科技领域也存在一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有些人借高深的名词作为噱头,行坑蒙拐骗之实;也有一些不可能盈利或单纯依靠套利的经营模式。这些风险都需要防范。

其次,警惕过于迷信技术的风险。不是每一个金融应用场景都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有时候经过时间和成本的考验后发现,简单实用的技术最适合,过于复杂的技术反而是负担。

再次,警惕新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可能还会造成几类新的系统性风险。比如,高频交易会显著增加金融交易的速度和规模,但会带来市场的脆弱性而导致风险;少数机构采用智能投顾可能确实会带来经济收益,但如果大多数机构都采用策略类似的算法,那么会显著增加正反馈,造成市场大幅波动;新科技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会使得金融风险的交叉性、传染性、复杂性、突发性上升;等等。在新科技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其本身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三、大力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都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组织也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2018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在印尼巴厘岛召开年会,共同发布《巴厘金融科技议程》,提出12项政策原则,帮助成员国发展金融科技、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管理风险。20196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设立BIS创新中心,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更好地促进金融科技发展。

应该说,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是新一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必然要求,而上海在很多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寄予厚望,上海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唯一明确支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上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人才积聚,这些都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有利条件,目前上海已经吸引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公司落户。20191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加强金融科技的研究和应用。近日,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浦东新区等也出台不少具体支持举措。上海拥有全国唯一的金融法院,可以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也将为金融科技企业发展赋予新的动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

未来,应牢牢把握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加快形成在沪金融科技企业集群,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尽快推出中国版监管沙盒制度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中心,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弯道超车。(本文发表于《上海金融》2020年第1期。)

长按二维码添加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