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国荣背后的女人:捧红半个香港娱乐圈,如今却无人知晓

书院特邀作者 李砍柴 2021-03-17


本文作者 | 蓝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娱乐圈进入巅峰时代。
很多明星都可以横跨影视歌三栖。
那段时间,实力歌手一打一打的诞生,经典的影视作品一部一部的推出。
香港乐坛先有谭张争霸,后有“四大天王”,女星里梅艳芳独树一帜。
影星里,沈殿霞、张智霖,陈松伶、郑秀文、利智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而这些人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女人。
她就是香港第一经纪人,陈淑芬。
2003年,张国荣和梅艳芳相继离世,陈淑芬从此再也不签艺人。
香港娱乐圈的巅峰时代,也随之落幕。






2003年4月1日下午6点多,张国荣给陈淑芬发了信息:


“你5分钟之后在酒店门口等我,在正门,然后我就会来了。”


5分钟后,陈淑芬听到一声巨响。


巨大的悲痛之下,陈淑芬从容不迫的护了张国荣周全,没有泄露他一丁点遗容。


张国荣去世之前,陈淑芬正忙于梅艳芳和张学友的巡演,疏于了对张国荣的关注,本来那时他们约好有时间去成都休养一段时间,可是张国荣还是没等到。


这让陈淑芬每每想起就悔恨不已,她觉得,如果他们如愿去了成都,也许哥哥就不会走上这条路。


陈淑芬和张国荣的情谊,早已超越了经纪人和艺人的合作关系。


张国荣曾说,陈淑芬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所以他把自己交给了她,陈淑芬也没让他失望,他们之间的默契,维持到了张国荣生命的最后一刻。



1977年5月的一天,21岁的张国荣怀揣20元钱,乘电车从湾仔住所赶到了中环,然后又搭天星小轮过海,再坐巴士,终于辗转赶到了“丽的”电视台。


到了那里,他拿出为数不多的钱,交了5块报名费,参加了那一年“丽的”举办的歌唱比赛。


张国荣自小就喜欢唱歌,1969年,13岁的他独自去英国留学,毕业后考入利兹大学就读纺织专业,准备子承父业。


然而刚读了一年多,父亲就突发中风再也供不起他了,张国荣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了香港。



回港后,他的家庭已然中落,为了生活,张国荣摆过地摊,当过助理,有时间还去各种演出现场做主持人讨生活,虽然苦,但张国荣一直惦记着自己那点小爱好——唱歌。


这一年,他听说丽的电视台要举办歌唱比赛,张国荣在家里左思右想,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如果被淘汰了,恐怕报名费和路费都要打水漂,毕竟那个时候生活还是比较惨淡的,赚点钱不容易。


但最终还是诱惑占了上风,张国荣就这样成为了1977年丽的歌唱比赛的一名选手。



就在张国荣为比赛努力练习做准备时,梅艳芳还只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她的生活也没比张国荣好到哪去。


这一年,梅艳芳已经在舞台唱了十年了,和姐姐是家里的顶梁柱。


小小年纪每天不停的唱歌,导致梅艳芳用嗓过度,第二年,15岁的梅艳芳声带上就长出了两个茧,说话都受影响,更不用说唱歌了。


她去看医生,医生给了她两个选择:一手术,二休养。



手术见效快,可有着毁嗓的风险,梅艳芳不愿意自己的嗓子冒一点风险,于是她休息了一年。


一年后,她的音阶直接降了8个度,从高音变低音,一场病,差点毁了梅艳芳的嗓子,可阴差阳错地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浑厚女声,此后20多年,这样独特的嗓音,除了梅艳芳,再没有第二个。


再说张国荣,他报完名后,忐忑不已,但是现场发挥却相当好,一路闯进了决赛,最终,获得了香港地区的亚军,之后,就和丽的签订了3年的合约,成为丽的旗下的一名艺人。


从此,张国荣终于有了固定的职业,他告别了湾仔简陋住所。


那时,他每月工资可以领到1000元,他花500元,在广播道上租了个单间,一天三餐,都在丽的食堂解决,生活依然拮据,可比从前也算是提升不少档次。


然而,歌手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丽的给他发行的专辑,最后竟然只被卖了一元钱,他出演过一些影片,但都是配角,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张国荣迷茫了,本以为一个亚军可以从此改变命运,可这种情况看来,也不过是找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已。


就在张国荣犹豫要不要放弃这条路时,同样爱好唱歌的张学友正在国泰航空公司订位部忙着给乘客订位。


工作机械而忙碌,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工作之余,他就到处去唱歌练嗓,生活知足常乐,从未奢想做一名歌手。


但张学友的心总是蠢蠢欲动,特别是听到哪里举办歌唱比赛,就想去试试。


1982年,他按捺不住参加了一场歌唱比赛,然而那时的张学友没有张国荣那般幸运,这次比赛不仅没拿到名次,还让他备受打击。



生活不易,这些巨星们的成名路,都充满了坎坷。


但有时候欠缺的只是一点运气,坚持下来,就有转机。


这一年,张国荣和梅艳芳的转机来了。



1982年,26岁的陈淑芬,已经成为华星娱乐有限公司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


10年前,TVB(无线电视台)成立了华星娱乐有限公司,第二年,陈淑芬就进了公司。


当时,陈淑芬看到国外歌手时不时都会开一场演唱会,一场演唱会下来,影响力和收益都非常不错,她想,香港为什么不可以举办呢?


从那时起,陈淑芬就专门负责为华星筹办演唱会。


1976年,华星举办了首场"华人歌手个人音乐会",在陈淑芬的推动下,个唱这种形式越来越成熟,陈淑芬也因此拥有了“国内筹办个人演唱会第一人”的称号。



转眼到了1981年,已经对演唱会这一形式驾轻就熟的陈淑芬,拥有了相当多的资源,当时有一位日本唱片公司的朋友,想叫她出来一起开公司,把日本唱片版权授权给她做翻唱。


华星老板知道后,表示了深深的理解,但坚决不同意。


陈淑芬要是走了,他华星还指望谁?


老板找陈淑芬谈:你说吧,怎么样你才能不走?


陈淑芬想了想,答:你让我开一家唱片公司,公司由我全权打理,唱片的版权,一半归公司,一半归我的朋友。


老板答应了。



陈淑芬成立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办歌唱大赛。


她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多年,如果还是和老歌手合作,会得罪很多同行,所以陈淑芬将目光放在了新人身上。


也是巧了,正当陈淑芬开始为新公司大干一场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郁郁不得志,但帅气逼人的张国荣。


用陈淑芬的话来说,一切都是天意。


公司刚成立,一个歌手都还没有,有一天,陈淑芬去尖东香满楼吃饭,刚一进去就看见张国荣正在外间大厅和别人吃饭。


陈淑芬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张国荣那场获得亚军的比赛,对这个小伙子记忆犹新,她甚至还记得张国荣穿了一双红色的高靴子,青春蓬勃,非常靓。



当时她就问TVB台柱李雪琴:帮我介绍介绍,我要认识他。


在李雪琴的引荐下,陈淑芬和张国荣见了面,陈淑芬开门见山问他:


“华星开了一个唱片部,我需要签一些歌手,你有没有兴趣加入?”


张国荣几乎不假思索地说:


“有兴趣,很有兴趣。”


当时,张国荣和丽的合约已满,这几年下来,张国荣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丽的也不想和他续签,于是张国荣干脆一拍两散了,遇到陈淑芬的时候,他恰好是迷茫的空窗期,也恰好是自由身。


很快,张国荣就成为陈淑芬第一个签约的歌手。


“一切水到渠成,没有任何阻碍。”


多年后,陈淑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觉得是命中注定让他们相遇。



再说回张学友参加的那场让他受打击的比赛。


这场比赛,正是1982年陈淑芬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


张学友虽说那时对生活知足常乐,可实在是太喜欢唱歌了,一冲动就报了名。


结果比赛时,他还没唱两句,评委就将他淘汰了,原因很简单:


“唱得还行,长得太丑。”


而梅艳芳的命运,却与张学友截然相反。


梅艳芳也报名参加了这场比赛,是姐姐替她报的名。


梅艳芳的舞台经验非常丰富,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她一路过关斩将。



决赛之夜,梅艳芳唱了一首徐小凤的《风的季节》,硬朗的女低音,风情万种的装扮,在众多歌手里脱颖而出,最终一举夺冠。



陈淑芬后来说,当时看到梅艳芳一登台,她就决定一定要签下她。


就这样,梅艳芳成为了陈淑芬签的第二个歌手,也是华星公司旗下的一名艺人。


有了公司,有了实力歌手,陈淑芬大展手脚,香港乐坛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巅峰要来了。



1983年,陈淑芬给张国荣推出第一张唱片《风继续吹》。


当时,日本歌星山口百惠所在的公司和陈淑芬关系很好,山口百惠的歌曲翻唱版权全都在陈淑芬手里,自然,她就用些便利的条件,为签约的歌手量身打造专辑。


《风继续吹》这首歌,源自山口百惠1980年的日语歌《再见的另一方》,陈淑芬找来当时香港著名的作词家郑国江,为这首歌填了国语歌词,作为张国荣第一张专辑的主打歌。


《风继续吹》让张国荣一炮而红,然而却并没能获奖。



张国荣有些气馁,陈淑芬鼓励张国荣“别泄气,以后再努力嘛。”


不久,陈淑芬就在日本听到了一首名叫“MONICA”的歌,十分好听,她感觉很适合张国荣唱,为了这首歌,她多次跑日本,终于拿下版权。


1984年,专辑《MONICA》问世,那时,一般唱片卖3-5万张就很厉害了,这张唱片销量达40多万。


这一年,香港终于迎来了张国荣时代。


在陈淑芬的手里,张国荣一出手即巅峰,很快就打破了谭咏麟在香港乐坛的垄断地位,从此与他二分天下。


相比张国荣因一首歌而改命,梅艳芳的成名略曲折一些。


1982年,陈淑芬给梅艳芳也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心债》,走的是清纯邻家女孩的路线。



梅艳芳唱歌没的说,专辑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同名歌曲《心债》一下子登上了“香港电台中文金曲榜”冠军。


1983年,梅艳芳又马不停蹄推出第二张唱片《赤色梅艳芳》,又获得了一连串的奖项。


可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梅艳芳崭露头角,她的童年经历也被陆续扒了出来,歌女身份一经曝光,舆论哗然:


“4岁就当歌女了,在那种场合出入这么久,还装清纯?”


抨击和侮辱铺天盖地而来,梅艳芳陷于前所未有的焦虑之中。


这个时候,又是陈淑芬帮了她。


一个好的经纪人,一定是可以调动自己最好的资源,以精准的眼光帮助艺人充分发挥所长。


陈淑芬就是如此。


她刚开公司时,不精通唱片,不懂形象设计,但对张国荣,她非常清楚什么样的歌曲适合他。


对待梅艳芳,她更是知道在什么样的领域找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她请日本著名作曲家喜多郎为梅艳芳做了一首《似水流年》,又请当时香港最好的设计师刘培基来为梅艳芳重新打造形象。


1985年,梅艳芳推出专辑《梅艳芳》,主打歌《似水流年》。


出现在专辑封面的她,剪去了温柔的长发,取而代之的,是西装、墨镜、宽垫肩,这与她刚出道时的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与同时期的女歌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众觉得新鲜极了。



从此,梅艳芳和张国荣谭咏麟并称为“两王一后”,形成了香港乐坛三角鼎立的光辉时代。


1987年,梅艳芳在红馆创下了连开28场演唱会的记录,人送外号“梅廿八”。


此时,距离他们认识陈淑芬,不过短短几年而已。


在陈淑芬的牵线下,刘培基和梅艳芳也成为了至交好友,从第一次合作开始,刘培基就成为梅艳芳的专属形象设计师,直到梅艳芳生命的终点。



2003年,梅艳芳又找到刘培基,请他为自己做一件婚纱。


刘培基奇怪,问她为何要将婚纱作为自己的演出服装。


梅艳芳答:“我也是女人,我也想要一件属于自己的婚纱。”


刘培基说他至今都记得梅艳芳说这话时的样子,那时她因为化疗,已经剃光了所有头发,这句话说完,泪水顺着她的脸滑了下来。


这是梅艳芳最后一次请刘培基为自己做衣服。




上世纪80-90年代,在陈淑芬的推动下,新秀大赛一年接一年的办,从这场大赛里走出的明星,后来几乎撑起了香港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除了梅艳芳和张国荣两位顶尖级人物,还有周慧敏、杨千嬅、李玟、何韵诗、郑秀文、黎明、许志安、陈奕迅、温兆伦等等。


陈淑芬的华星唱片,也成为全港最大、最有活力的华资唱片公司。


1982年那场比赛,张学友错过了陈淑芬,但幸好他没有放弃。


2年后,当张国荣和梅艳芳已经走红,张学友才在朋友的鼓励下,又参加了一场歌唱比赛。


决赛之夜,张学友选择了一首《大地恩情》,在他唱完后,评委卢国沾说:


“不用打分吧,一定是他了吧。”


最终,他从万余名歌唱者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冠军,从此跨入娱乐圈。



之后两年连续推出两张专辑,张学友在歌坛开始名声大噪。


但直到1993年,他才和陈淑芬展开了第一次的合作。


彼时年轻气盛的张学友刚经历了歌坛的第一次打击:第五张专辑仅售出几百张。


事业陷入低谷,张学友开始买醉消愁,喝多了还时常打架闹事。


有天,有朋友给他出主意:去找陈淑芬吧!


那时的陈淑芬早已脱离华星,于5年前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注筹办演唱会。


张学友听人劝,诚恳地见了陈淑芬,虚心向她请教,陈淑芬说:帮你没问题,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改掉酗酒闹事的恶习。


张学友当即表示一定会改,并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40岁以前不再喝酒。


从那以后,张学友果真滴酒不沾。


1993年,在陈淑芬的帮助下,张学友推出《吻别》,这张专辑全球销量达400万张,张学友由此确立了香港歌坛天王的地位。



但陈淑芬并未止步于此,第二年,她就给张学友张罗演唱会,这次巡演,他们直接搞了大的。


陈淑芬有很多海外关系可以利用,她打通这些关系,为张学友举办了一场世界巡回演唱会。


巡演足足持续了一年多,从1995年年初到1996年,平均3天多一场,总观众人数达200万人次,创造了亚洲歌手举办演唱会场次的纪录,张学友的名气从香港拓展到海外,红极一时。


到这,似乎已经到了顶,还能再怎么捧呢?


陈淑芬拐了个弯,又紧锣密鼓地给张学友办了一场音乐剧,这就是刷新了香港红馆的演出纪录的《雪狼湖》。



2006年,《雪狼湖》在北京绝版重演,时隔这么多年,观众的感受依然是:震撼。


张学友曾说,“我和陈淑芬合作从来就没有一纸合约,全靠一个‘信’字。”



时间进入21世纪,社会日新月异,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淑芬一手捧红的明星兼好友们,却一个一个的离开。


2002年,她送走了一直担任其经纪人的歌手兼好友罗文。


2003年,则是相伴20多年的挚友张国荣。


还是这一年,她才帮梅艳芳做完巡演不久,梅艳芳竟然也病重了。


2008年,沈殿霞也因病去世,陈淑芬做了沈殿霞几十年的经纪人,但对于陈淑芬来说,她和沈殿霞已经超越明星和经纪人的关系,似朋友更像是姐妹。


沈殿霞去世之前,将唯一的女儿郑欣宜,郑重地托付给了陈淑芬。


后来,陈淑芬把张国荣、沈殿霞、罗文的灵位挪到宝福山,放到了一起,每年要跑8次祭拜这几位好友。



自从这些巨星们相继离世,张学友也逐渐退出了歌坛,除了隔几年委托陈淑芬举办一场巡演,其余时间都销声匿迹,回归家庭。


当年那些惊才绝艳的港星们,仿佛忽然之间就都走入了历史的巨幕里,只留下陈淑芬时常对着自己收藏的大量的相片,缅怀往事。



张国荣是她签约的第一个艺人,也是最后一个。


从张国荣离世后,陈淑芬转做制作,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一个人的经纪人。


时代落幕之快,连声招呼都不打。


陈淑芬是经纪人的开创者,在她之前,并没有这个职业。


陈淑芬讲“只是李纯恩给我的一个称号而已。”


因为张国荣刚出道时,个性太率直,很容易吃眼前亏,每次做访问,都会因为一两句直言变成了一篇负面新闻。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陈淑芬就开始有选择性地安排他做访问。


久而久之,每次访问都要经过陈淑芬指定安排,张国荣也非常信赖和依靠她。



当时从事记者和采编的李纯恩,在一次张国荣的访问中,就封了陈淑芬“经纪人”的称号,这一职业也跟着应运而生。


直到今天,经纪人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


然而,此经纪人,非彼经纪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纪人和艺人之间,亦师亦友。


在回顾和张国荣的关系时,陈淑芬说:


“我们那个年代,经纪人和歌手艺人是好朋友,相互扶助,一起成长。陈家瑛和陈奕迅就是这样,当然我和哥哥也是,我们都是可以交心的,虽然基于经济上的合作,但从没因为利益分手。”



可时光流转,到了现在,陈淑芬这个叱咤香港娱乐圈几十年的王牌经纪人,反而看不懂经纪人了:


“当下的歌手都是大公司签约,很多都是上市公司,幕后老板才是经纪人,他们和歌手艺人都是雇佣关系,歌坛哪还有真正的情谊。”


对于艺人,陈淑芬更是觉得,时代的拉锯,让当代艺人和她们那个年代的艺人,截然不同。


曾经她和哥哥出席东京音乐节等很多活动,往往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陈淑芬是经理人,也是助理和茶水,而哥哥是艺人,也是化妆师和造型师。


“以前的艺人不会那么虚荣、受不了苦,现在的年轻艺人认为排场小,就代表公司小,对艺人不够好,这样一来,大家还有心思做音乐吗?”


后来,鲁豫问陈淑芬:你觉得,这些巨星们的诞生,和时代有关系吗?


陈淑芬答:有的,有的,时势造英雄吧。


但被问到以后还会再出现吗?


陈淑芬笑着摇了摇头,说:不会了。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张国荣:成长的足迹》

2、每日新报:《张国荣生前经纪人解读香港娱乐圈》

3、三联生活周刊:《是谁那么慌,剪破四月的时光——专访张国荣前经纪人陈淑芬》

4、最人物:《那是1999年的一天,梅艳芳很美,张国荣还在丨百家故事》

5、鲁豫有约:《专访陈淑芬:不止是金牌经纪人》


排版:燕子
校对:华子

文章作者简介:蓝橙,没有什么比写字更开心,如果有,就写两次。

情推荐阅读文章


喜欢娱乐影视类文章的朋友

欢迎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