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明芮 周向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论析

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论析

李明芮   周向军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宏伟工程,需要系统思维予以全面把握。系统思维是着眼于系统、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体现在关注整体性,强调统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思维特质;关注结构性,强调统筹协调与有序的思维模式;关注动态性,强调统筹当前与长远的思维本质;关注开放性,强调统筹国际与国内的思维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是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法论要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智慧,充分彰显了在其理论、实践、世界等维度的独创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哲学

系统思维是人们思维自觉运用“系统”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和系统特征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1]这一重要论述阐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全面阐发和系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坚持系统思维是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观念、现代系统科学基本原则以及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坚持系统思维的百年实践,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等自身独有的思维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把握发展大势,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一、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生成与内涵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核心的思维形态,蕴含丰富的内涵。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生成与内涵,不仅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体系提供了认识论保证,更为探寻其蕴含的系统思维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生成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观念、现代系统科学基本原则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系统思维的实践中生成。

第一,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彻底清除了“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2]845,证明了客观世界不是彼此孤立、彼此分离,而是在运动过程中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一方面,阐明系统整体性原则。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3]220作为复杂系统存在的社会,其内部是由诸多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正是这些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社会总系统,从而再造社会整体。系统的整体性不等于其组成要素孤立状态下功能的叠加,其整体性是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新质。这种新质的形成是由组成要素的每一个个体所决定,它们之间并不是单线的因果关系联系,而是通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某种特殊的辩证联结综合地决定,这才构成了系统有机整体的性质。另一方面,阐明系统结构性原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对社会结构作了经典表述并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591这一论述揭示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社会结构之间的种种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同时,它表明社会结构是系统内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的秩序,只有通过结构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和坚持系统思维实践经验的重要表现和高度升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分析革命运动的过程性,得出革命领导者“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5]80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著名的“弹钢琴”理论并指出“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6]144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善用开放性思维提出“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7]117。江泽民注重整体性思维并指出:“我们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8]162胡锦涛注重协调性思维,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75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注重系统整体性与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方略。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系统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其一,对立统一的阴阳哲理。《易经》把客观世界看作一个由矛盾关系构成的整体,阐释了在宇宙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阴阳对立以及在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中生成客观事物。其二,天地人相统一的融合观念。在古代农业生产实践中,“天地人相统一”的系统观念被视为农业生产实践的构成要素,同时也被看作是农业实践的基本原则。其三,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尚书》对五行内容以及特征进行叙述,指出五行既作为整体,但同时也相生相克。中医理论广泛运用五行学说关注人体内部的有机联系,以及各部分运行过程中的相互支撑。除了关注人体内部结构,也探寻了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体现了系统哲学的协调性原则。

第四,现代系统科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便提出了系统论的概念,他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要素的复合体[10]31。英国学者切克兰德最早明确界定了系统思维概念并指出:“系统思维乃是有意识地运用了‘系统’一词中所把握的这种特殊的整体性概念以整理我们的思想的。”[11]4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概述系统思维是“看见整体”的思维方式,是“一项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以及分辨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差异所在的一种修炼”[12]75。综合而知,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是思维主体把思维客体、过程、方式作为系统来运思识物的思维方式,强调对象的整体性以及结果的系统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内涵特征

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内涵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和准确把握,可从这4个维度进行阐述。其一,整体性。对系统思维的整体性来说,它具体回答了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诸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是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追求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强调了现代化建设多领域的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从整体把握其全景样态,还须阐明各局部要素的内涵特征,实现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其二,结构性。“系统思维的结构原则要求主体学会把握对象系统的结构,并自觉使思维活动结构化、有序化,最终实现以优化的思维结构促进系统结构的优化”[13]126-127。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态,必然要求个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全面的本质,从而达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协调统一。作为“并联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侧重于谋求现代化诸领域之间的和谐共存,着眼于协调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本质关系。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结构性思维,不断提升现代化建设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其三,动态性。作为系统思维的动态性,不仅需要把握静态要素的相互联系,同时还需要动态地处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性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永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期规划和远景目标结合起来的有步骤有规划的动态性优化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循序渐进、接力推进,更需要以动态性思维擘画清晰科学的图景,从而向更高阶段迈进,发生新的跃升。其四,开放性。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针对开放性思维特征指出:“开放系统能把自己维持在非常不可几的统计状态上,维持在有序的和有组织的状态上”[10]134,而封闭的状态必然会导致大概率无序的状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条件的交织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科学把握国家和民族自身发展,同时又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愿意与世界合作共赢,以“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为主题,以“共建共享共发展”为现代化对外逻辑,充分彰显了鲜明的开放性思维视野。


二、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核心呈现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4]20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内在的层次以及严密的逻辑关联,以系统思维全面把握,才能处理好系统与构成要素、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整体性:坚持统筹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思维特质

整体性是注重整体关联、实现各要素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整体性思维,需要把握好两点论与重点论,既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又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诸领域之间的关联性。

统筹两点论和重点论,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第一,坚持整体推进着眼全局。中国式现代化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4]23-24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五大领域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具体。深刻把握五大领域的运行和关联,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提升。其一,在经济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整体性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其二,在政治领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紧紧围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推动社会运转,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站在人民立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支撑。其三,在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时代的积极理念,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其四,在社会领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着力于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促进共享发展,做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其五,在生态文明领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发展条件。

第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15]44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4]28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重中之重,才实现了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高质量发展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问题。其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只有通过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二,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只有在把蛋糕做好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其三,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只有夯实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发展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其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只有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化发展,才能不断扩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为主轴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从而带动实现其他领域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二)结构性:坚持统筹协调与有序的思维模式

结构性是系统思维的关键特性,追求从系统结构认识系统功能,探析系统是由怎样的结构联系在一起,以及实现互动互应。任何系统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结构中介来实现。正是这种结构性,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成井然有序。

统筹协调与有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存的“协调式”现代化。其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结构来看,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系统。基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以及人与自然内在关系认识的深化,更能意识到自然是同人类一样的主体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它不同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而是反思和匡正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始终以美丽中国为载体,真正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论真谛,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其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构来看,在人与社会关系中,人是唯一能动的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人要实现自身现代化,需要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同时也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这不仅肯定了物质条件的前提性意义,而且关注精神的深层次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走出物质主义狭隘视域,摆脱物欲膨胀,实现既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着力形成“两个文明”的平衡结构,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其三,从人与人的关系结构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起点和实践主线,把顺应人民利益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美好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6]14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了协调性和包容性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是实现人自身解放、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体现。

(三)动态性:坚持统筹当前与长远的思维本质

系统本身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遵循系统思维的历时性原则,即把复杂系统作为过程系统来看待,着眼于起点和终点以及阶段性划分等。中国式现代化被视为现实演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它以动态性思维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实践依据。

统筹当前与长远,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17]479;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18]619;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三步走”战略具体化[19]838,为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37,细化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21]20;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进行战略安排,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24。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突破了静态理解战略安排的思维定势,通过若干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连锁反应,组成了动态性过程,实现了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统一。

统筹当前与长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当前和长远是辩证统一的,当前是长远的基础,长远是当前的继续。一方面,着眼于长远,从战略上科学谋划。当下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文化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等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透过这些战略安排可以领悟到中国式现代化明确的战略方向,完备的战略规划以及完善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包括了分阶段的量变,同时还包括了到21世纪中叶的质变,实现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另一方面,着眼于当前,从策略上解难题。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就在于我们的策略切合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策略和方案,增强实践举措的灵活性和配套性,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从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开放性:坚持统筹国际与国内的思维视野

系统思维的开放性表现为系统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处在物质、能量不断交换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国际和国内两大现实境遇。就国际环境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现实背景和基本依据,既是其生成的动力,也是其深化的结果;就国内环境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空背景下。只有正确把握国际和国内的大局大势,科学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敏锐洞悉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趋势,把握其“变”的基本趋势,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

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智慧策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用世界眼光审视中国革命经验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22]666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想要实现落后工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23]11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作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历史性决策[7]7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24]442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世界发展大格局中,与世界共同发展的世界胸怀。

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面临国际和国内双重视野,既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又要拓展世界眼光,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方面,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依托自主发展、依靠民族自立自强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4]19,把国家发展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性是系统的根本条件,世界上的系统都是以开放形式存在。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必要条件。推动世界各国惠普平衡、共同繁荣,用宽广的世界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的新范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秉持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在互利共赢中共享美好未来。


三、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形成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为一体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和内在逻辑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以及实践探索的创新性,为现代化事业增添了全新的价值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对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是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体系

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时代要求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而且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不断创新。

系统思维是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从方法论角度,坚持系统思维就是坚持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联系地认识和处理问题。以系统思维全局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新图景。一方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这5个方面的理论特色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体现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理论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另一方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着重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24]79,实现各领域现代化之间的辩证互补。正是辩证互补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模式,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发展到崭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的一系列创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何实现现代化命题中的科学回答,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鲜活运用和实践真知。

(二)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法论要旨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25]中国式现代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方法到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了目标指向、提供了科学方法、明确了价值立场等等,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25],意味着开启新征程需要以科学思维方法指引,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全局。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在强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中,为整体推进和重点鲜明地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提供理论支撑;强调坚持在协调和有序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结构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性谋划提供理论支撑;强调坚持当前和长远有机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谋划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强调坚持审视国际和国内双重视野,为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环境以及对战略任务进行前瞻性思考提供理论支撑。系统思维是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解析现代化进程中错综复杂矛盾的有效思维工具。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的科学布局为支撑,才能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方能整体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和主要目标任务。

(三)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智慧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互叠加、相互激荡。“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4]60面对大变局下的战略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用系统思维审视国际与国内环境,既立足中国实际,又面向世界;既造福中国人民,又推动建设一个美好世界,在中国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现实中展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它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思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准则,即以系统思维汇聚合力。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如何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兼顾他国合理关切,这些问题都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鲜明指向,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提炼了由一国的全面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的实践逻辑和发展理念,显然区别于以资本增殖为动力和目的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抵制任何以民主名义拉帮结伙、分裂世界的政治私利,从而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着眼于未来,以系统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有利于彰显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命运与共。“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通过与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实现互联互通、平等互利,从而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站在双边层面实现共同发展、命运与共。另一方面,实现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的统一。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主张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和交流,以世界眼光谋划中国发展,以中国发展促进全人类进步,从而为实现全人类幸福生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11] [英]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M].左晓斯,史然,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2]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3] 董振华.治国理政思想方法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5]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8]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1]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5] 习近平.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N].人民日报,2022-10-27.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