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靠“折腾”闯进华尔街量化圈,这位上海文科姑娘说,不行动梦想就是空想

视角学社 2023-12-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庄晓

作者:庄晓

转载:外滩教育


看点


若要问及当前就业市场上最火的职业,集金融和理工科背景为一体的“量化分析师”,必然占有一席之地。就在今年夏天,上海姑娘Lily,却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获得了华尔街量化分析的岗位。当然,出身公办高中文科的她,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中考发挥失常、美本读了五年又换了两次学校、两个专业,但她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只要有行动,必然能在全力以赴的过程中找到梦想,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最近,美国的“硅谷大厂”有些愁云惨雾。


自十月底,马斯克高举裁员大旗以来,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的母公司Meta也紧随其后,开出了裁员清单,不仅将团队规模缩减 13%,还将招聘冻结期延长至 2023 年的第一季度。


美国科技公司六月以来裁员清单(来自网络)


在这些“硅谷”大厂不得不“自损八百”以期度过“寒冬”时,一旁虎视眈眈的华尔街投资者们,却不断迎来了利好消息。


全球顶级量化对冲基金AQR旗下的绝对回报基金再次迎来股价上涨,迄今已上涨 21%;Jupiter Merian全球股票绝对回报基金,涨幅也近7%……这股势头连安本量化投资主管肖恩 · 法耶尔 ( Sean Phayre )也忍不住感叹:“现在的机会和选择,远比2019年和2020年要丰富多。”


这片红火背后的功臣,无疑是当下火遍华尔街的“量化分析师”


随着计算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有着理工背景的工程师们,和一些希望用数据探寻股市规律的金融家们一拍即合,共同打造了集数学、金融和编程于一身的量化分析岗位,用算法来优化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及衍生品定价等相关工作。


由此想见,要想成为量化分析师,不仅需要多重学术背景,也面临着较高的文凭门槛。当然,高标准带来的是高薪水,高薪水也带来了高竞争。


数据显示,投行巨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每一年的暑期实习量化分析师岗位,会收到约90000份申请,但录取率不到2%;另一巨头高盛(Goldman Sachs)的录取率同样低得可怜,仅在2.06%徘徊。


因此,能在激烈竞争中顺利“上岸”的量化分析师们,无不都是实力与运气兼备。


今年夏天,成功获得一家顶级研究型金融机构量化分析师岗位的Lily,就是这样一位百里挑一的幸运儿: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商科、到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统计学专业,再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金融数学的硕士学位,Lily的每一步,都在朝着目标而努力。


不过在和外滩君的聊天中,她却不愿被贴上“学霸”的标签。同样,她的成长也不是“一路名校,最终求职成功”的典型学霸故事。


历经一次发挥失常的中考,这位公办学校长大的文科女孩,高考后走出了国门,开始了换校转专业的数次折腾。


从不认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她坦陈:“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唯有热爱和勇气,才能让自己的成长,永不受限。”


01

不“安分”的两次破圈


事实上,在摸到“量化圈”的门槛之前,Lily已经走了太长的弯路。


这个从小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姑娘,人生中的第一次摔跤,就倒在了中考的关键卡口。当年中考,发挥失常的Lily以几分之差和理想的高中,失之交臂。


可以说,这是她在求学路上遇到的第一场阵痛。


原来的初中班级里,强手如云,大家都你争我赶,共同朝着“梦校”去拼搏,而如今在这个低于自己中考成绩近二十分的高中里,Lily却再也看不到之前学习中的那股拼劲。


恰逢此时,Lily的父母提出了出国留学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她的认同。一心想要有所改变的Lily,心里其实始终憋着中考失利的那股劲,“我有点较真,当时觉得国外也一样可以上名校,那为什么不尝试下新的可能呢?”


为此,升学方向调整后,Lily在紧张学习的间隙,开始同步准备托福和SAT的考试。经过一轮轮的刷题和模拟复习,顶着心理压力的Lily,终于在美本申请中证明了自己——早早就拿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GWU)的录取通知书,并随后以超过一本线的好成绩顺利通过了高考。



然而,在过完一个痛快的暑假,踏出国门后的她,却再次面临着学业的压力,以及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


首先,是对专业的迷茫。和当时大多数留学生一样,Lily在美本申请的时候,选择了商科,但生活中的Lily,并不了解这个专业,更谈不上喜欢和与之相关的职业规划。


“大多数商科的学生毕业后回去IBD或者咨询公司,但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也不知道将来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


其次,较为单一的社交圈,让她在美国的生活,也变得愈发单调。“我交往的大多是中国来的学生,大家还是多说中文,英语说的机会反而不多。有时大家更偏向于去讨论国际关系的话题,但我不是很有兴趣。”


为了探寻更多的可能,喜爱艺术的她,干脆停学一年,跑到当代艺术馆做了一年的策展助理。“我以为我会喜欢这份工作,但后来我发现,艺术只能当作兴趣,而不能成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如何才能让自己有所突破,此时已经成了Lily心中的“头等大事”。在得知身边同学成功转校的故事后,第一个学期拿了GPA4.0的满绩点、第二个学期达到GPA3.97绩点的Lily,也跃跃欲试起来, “既然不习惯这里,那为什么不考虑再换个环境,尝试些不一样的东西呢?”她希望能跳出商科的环境,换到更偏向于学术研究的领域,干出一番作为。



想要就得行动。她认真查阅了美国高校排名和各个专业的排名,试着写起转校文书。可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来得繁琐。为了写出角度独特且有深度的文字,她总是一句话要斟酌好久,才敢下笔。


就这样,用了2个月的时间,Lily跌跌撞撞地完成了转校申请,顺利进入了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开始统计学的学习。


采访中Lily坦言,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这段又哭又笑的求学岁月,却让她在懵懵懂懂的日子里,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信条——行动就意味着改变的机会,而不动只会让梦想变为空想。


02

做事有决断,更要有理由


大学四年,读了两个学校、换了两个专业的Lily,终于把自己“折腾”进了理想的校园。这回,她希望能有一些新的变化。


“我不想将来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为了随大流而随大流。”Lily告诉外滩君,她觉得决策一件事情,必须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要不然可能就在随波逐流中,慢慢消磨了原先的自己。


“比如,当时大一时候学的微积分,我也谈不上喜欢,只不过大家都说要好好去学。”可能是因为十二年公办学校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Lily在这门课的期末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一,但这并没有激发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相反,当老师特意邮件她,希望她转学数学专业时,Lily也果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在说数学很难,我也不太想去尝试。”


现在,每每回忆于此时,Lily都深感后悔。好在转校到UNC后,Lily开始试着“逆流而上”,新的机遇也向她走来。



“大三的时候,有一门项目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很多人都被它的难度劝退了,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愿意去尝试。”


也幸好Lily听从了内心,就在这门课上,她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女人——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师、同时也是芝加哥大学博士、当时商院薪资最高的导师。也正是在这门旁征博引的课堂上,Lily第一次接触到了“量化”的概念。


“我的眼睛都亮了,她让我看到了原来金融和数学,还能以这样的方式结合起来。”此后,对量化产生浓厚兴趣的Lily,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


每周五下午,她还专门去老师办公室请教——这是老师特意留出和学生私下交流的时间,但往往很少有学生主动敲门,直到Lily的到来。


在这间办公室里,Lily经常会抓住这2个小时私下沟通的时间,和导师一起聊天、探讨课堂内容,或是询问推荐书目。当一批书单阅读完毕后,Lily又会去找导师讨论新书内容。


师生间这一来一回,就这样,持续了近两年。直到有一天,导师放下手头工作,面带笑意地建议她,何不尝试去量化金融的方向深造(quant finance degree)呢?Lily抬头,小心问她,是否可以给自己写的推荐信,而教授也欣然同意了。


“当时我很受鼓舞,她让看到未来我也有机会成为一位量化分析的从业者。”直到现在,每到节日的时候,Lily都不忘给导师送上贺卡,递上问候。她对外滩君感叹,“她是真的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事实上,除了老师的帮助外,从文科转到商科,再到学习金融数学,不停调整专业方向的Lily,也需要不断去恶补相关的理工科知识,让自己的未来,更加明晰。


“其实真的很难,有些课哪怕是数学专业毕业的同学都觉得难,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说我不行,而是自己逼自己,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我要一点点来改变自己 。


不给自己设限的前提,是每天花上大量的时间学习。明确金融数学的兴趣后,为了补上相应的学科背景知识,Lily几乎每学期都修满了UNC规定的6门课,到了大四下半学期,还额外申请,再次挑战极限,修足了七门课程。


学习科目多了,规划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往考试复习的时候,Lily还会去图书馆熬夜,但后来,她发现光是临时抱佛脚完全不行,所以每次考试前的两到三周,就会开始复习规划。


为了高效利用时间,Lily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背诵定理的时候,她还会同时思考这个理论有什么用,它为什么是这样的?解决A题的思路,是否同样可以用来解决B题?


正是这样的发散性思维,让文科、商科出生的Lily,在仅两年的时间内,掌握了量化分析所需要的大量理工知识,并有了申请哥伦比亚大学金融数学研究生的勇气。


lily摄影作品,拍摄于新加坡 


当然,在向哥大冲刺的关键阶段,Lily地道的英文表达以及流利的口语也助益良多。而语言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Lily想要取得突破的决心。


“在美国本地学生聊天时,我就有很多笑话、或者俚语表达听不懂,在和她们交流中,我自己就比较吃亏,所以我也在想怎样可以更好表达我自己。”这也是Lily在转校后,敢于加入UNC姐妹会的初衷。


为了进入这个校内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Lily需要度过2个月的考验期。在这段时间,她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任务。


比如背诵姐妹会成立的历史,包括当时创始成员的名字、成立的地点,甚至还包括一些成员的生日。“虽然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大家更想通过这点,来证明你有没有意愿加入进来。”


征得姐妹团所有成员的认同后,Lily成功加入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姐妹团。在和大家一起的“吃喝玩乐”中,她学到了更多当地的文化,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以前我常会陷入自我否定中,比如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很傻,但在这里,你不说就没人会来了解你,那为什么不尽力去争取呢?”想通这点后,从小内向的Lily,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忙碌的社交,也带来了情深意切的友谊。姐妹团的成员,总能无私分享她们对Lily申请大学的看法,当觉得Lily需要再补足哪些学科知识或背景时,她们都能带给Lily真诚的建议。


即使毕业后,这些分散在美国的成员们,还都能守望相助,不时搞些聚会,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人,或者说,是大家一起变得更好。”


左二是Lily


因此,当得知自己被哥伦比亚大学金融数学研究生录取后,Lily激动了一会,很快又平静下来,毕竟为了这一刻,她早已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去探索、去突破、去拼搏。


03

把人生过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哥大读研的日子,同样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Lily告诉外滩君,“在哥大,从第一个项目开始,导师就会要求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时不时还有校友来分享职场的感悟,所以很难会有特别放松的时候。特别是当自己一下跌倒的时候,比如offer被拒了、考试没考好,我都会有天塌的感觉,好像怎么都无法弥补了。”


这样的焦虑,一直延伸到了择业季。为了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Lily开始了三个月的闭关生活。“每天起来就是对着好几本两三百页的题库书,来回刷题,参考别人的经验,不停准备着资料,参加接下来的一轮轮面试。”


当大多数投递的简历都石沉大海的时候,Lily也只能擦干眼泪重新来,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很多焦虑或是求职被拒的来源,还在于获取的信息不够丰富。


“像我拿到高盛的offer,那到底要不要去?又比如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一年只招4个人,很难在网上找到更多有用的信息,那自己又该怎么选择?”


Lily告诉外滩君,其实量化分析师内部也有各种细分的种类,与其在家闭门造车,不如多听听他人的建议。Lily试着利用哥大强大的校友录,去和已经在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着的学长、学姐们请教。“必须从不断地和别人的聊天里,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在综合考虑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兴趣后,Lily选择了既需要数理和计算机知识,也需要金融基础(economical intuition)的阿尔法量化(alpha quant)的职业道路。


lily摄影作品,拍摄于意大利


回看Lily的成长经历,外滩君也不免感叹,她的求学之路看似波折丛生,但当初的那些迷茫和挫折,反而成为了她不断向上的动力。当然,她能很快走出迷茫,成功在异国他乡立足,也离不开父母的影响与支持。


Lily告诉外滩君,从小她父母就很少会干涉自己的决定,所以她也早就习惯了“大事小事都能自己做主”,有自信去做一个又一个的决定。


“我爸妈不是真的不管我,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我。像我爸,他每次说起工作都神采飞扬,忙起来可以每天十多个小时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上。”也许正是从小目睹了爸爸工作时的严谨和热爱,让Lily愿意为兴趣“买单”,并能耐得住学习的艰苦,朝着目标一路前行。


更让Lily获益匪浅的,还有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我的妈妈真的很温柔,也从来不会大声指责我,更不会冲我发脾气。即便工作很忙或者有烦恼的时候,她也不会迁怒于我。等我参加工作后才明白,要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小时候,Lily的妈妈还会带着她,去徒步、去摄影拍星空。到了异国他乡,Lily也延续了在国内的习惯和爱好,只要有空就到户外放松心情。和自然的亲近,也让她能够独自一人抗下所有的压力。


lily摄影作品,拍摄于美国加州的Joshua tree park


“最在意你自己感受的,始终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的人,同样也只有你自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为自己去争取,把人生变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04

后 记


闯五关斩六将后,Lily终于拿到了自己心仪的offer。但是拉长时间的尺度,一个阶段的终点,只是另一个阶段的起点。Lily还要继续面对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她要成为自己项目的“代言人”,不停接受其他资深量化分析师们的质疑和挑战,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也迫使她学着不断生长出强大的内心力量。


“学生时代,我会因为别人夸奖我,或者考试拿了A,就很开心,这是依赖于外部的评价。但到了工作上,不会再有人给你反馈,你需要对自己更有信心,同时也能接受别人指出的问题,两种意见都要听,这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


Lily摄影作品,拍摄于美国加州的Joshua tree park


采访初始,在完成简短的开场白后,这位穿着黑衣服的女孩,主动邀请外滩君介绍自己。采访结束后,她又再次邀请外滩君,给她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这是外滩君在采访中极少遇到的情况。Lily对此解释说,她希望能让交流变得坦诚而直率,并能从旁人的眼中,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的自己。


做事周全、主动直接、效率至上,恐怕也是她,能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空的原因。就像她的信条“I failed is better than what if。”失败了比不去尝试要好,人生只有一次,认准的目标就要心无旁骛、迎难而上。


注: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限量馈赠:《2023美本及多国申请工具书》


美本申请千头万绪,第一次接触美本申请的家长很容易被标化、文书、推荐信、课外活动这些弄得晕头转向,甚至被直接“劝退”。那么有没有一本书能帮助大家了解美本申请的底层逻辑、掌握申请的核心要义呢?

当然有!

从2019年开始,视角学社携手业内顶级顾问开始编撰《美本申请工具书》,迄今已有四个年头了。


《2023美本及多国申请工具书》从高中择校开始,给大家讲解一路走来需要留心注意的事情。工具书内容详细介绍可点击下图:


目前,本号读者可免费获赠这本内容翔实专业的工具书!电子版实体书(二选一哦~)任选其一。实体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回复“工具书”,获得领取方式!


相关阅读:

买到SAT考前答案,她如愿进入斯坦福……

28岁自媒体人创业实现财富自由,扬言挑战《华尔街日报》

法国女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创作道路艰辛而漫长



作者:庄晓,转载:外滩教育。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