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庆祥 ||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辨析

韩庆祥 天津社会科学 2023-08-28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辨析
韩庆祥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哲学体系改革的讨论中,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有些人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的人用历史唯物主义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人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提出了如何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以及怎样理解这三种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不同地位这样两个根本问题。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读者。
人们分别用辨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事实表明,这三种唯物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弄清这一区别,对理解这三种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首先是研究对象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世界自身(自然和历史)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实践唯物主义考察的是人化世界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及其对人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则揭示人化世界中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具体规律。
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首先可在逻辑上得到证明。任何对象或事物是先自在存在,后变化发展,再呈现出历史。没有存在就无所谓变化发展,没有变化发展就无所谓历史。任何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客观实在,又是一种辩证的存在,因而研究这种存在及其一般规律,既应该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应该坚持辩证的方法,这实质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象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人的实践活动使然。对这种人化对象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既要从实践方面来理解,也应当作客观实在或从客体形式方面来理解,这实质上就是实践唯物主义。人化对象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历史,对这种历史的研究,既要坚持历史的方法,同时又要从中揭示出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实际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
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中得到证明。
恩格斯虽没有明确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但从精神实质上看,他确实多次表达过他和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样的思想。在恩格斯那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同义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多次把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确证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一般)规律。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构成作为整体的世界,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都普遍适用的规律,是这三大领域共同遵循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只能是作为整体世界自身(本身)的规律。因为只有世界本身的规律才具有普遍性。这正象人自身的本性对任何人都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一样。这样,恩格斯实际上是把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作为整体的世界自身的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明确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一词,最早出自狄慈根1886年发表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一文。继而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多次使用(参见孟忠《“辩证唯物主义”术语的源流及其实质》,《哲学研究》1984年第3期)。狄慈根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现代唯物主义在自然历史和思维中本质上都是辩证”的思想,在分析了l8世纪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情况之后,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是一种“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不同于18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这一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无疑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参见《获慈根哲学著作选集》第239-256页)。
列宁更详细地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中,他多次探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尤其是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把唯物辩证法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同义语,系统而又深入地考察了唯物辩证法的要素和体系问题。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里,列宁把事物(自在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联系和发展规律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实践唯物主义作了说明。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思想:在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相区别的意义上,应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事物和现实世界;在同旧人道主义的软弱性相区别的意义上,指出实践唯物主义旨在于改变世界,使世界向符合人道的方向发展,并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对象、事物和世界;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批判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从这些思想来看,实践唯物主义考察的只是人化世界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的意义。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它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揭示或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在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3页)。
(二)其次是着眼点不同。
辩证辩物主义的着眼点,是世界本身的整体性、自在性和普遍性。它不研究世界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而是世界的整体;它力求按照事物或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不允许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它力图揭示的是适用于世界各个领域的最普遍的规律,而不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实践唯物主义的着眼点,是人化世界的实践性、为我性和主体性。它只研究世界的一部分——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然的人化世界,因而它着眼于从实践方面来理解世界。它力求从为我性出发来考察人化世界对人的意义,并力图从人化世界客体的意义中揭示出人的主体性,即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和发展人自身的主体性。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着眼点,则是力图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中揭示出客观性,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内在必然性—-人的活动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就是力图揭示和发现隐藏在人的活动中的规律,揭示和发现人的活动背后支配着人的动机的内在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3-247页)。
(三)再次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角度不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旧唯物主义有三大缺陷:形而上学性或机械性;直观性,历史唯心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机械性,本质上是同一缺陷的两个方面。这在恩格斯那里是分开论述的。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本质上指的是它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只看作是量变,而量变的原因和动力来自于外力的推动,而不是来自事物自身内部的原因。由此必然看不到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实质上指的是它不从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出发来揭示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发展,而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待事物。所以,它最多只能从外力推动上看到事物的量变。正因为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通常我们称旧唯物主义为机械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按马克思的意思,实质上指的是它的非实践性、感性和向外性。旧唯物主义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直观,但它把感性不是看作人的实践活动,对事物和世界也不从实践方面去理解,即它看不到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作用及意义。旧唯物主义从客观世界出发,主张使人的主观世界符合客观世界,但它却忽视了从主观方面来理解客观世界的意义,忽视了使客观世界为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务这一方面。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本质上指的是它看不到历史领域中的“现实的联系”,看不到人的活动背后隐藏着的内在客观规律,或没有从人的活动的主体性中揭示出物质客观性,而是“以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应当在事变中指出的现实的联系”(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2-245页)。
旧唯物主义这三种缺陷,就其根源和本质来讲,当属形而上学性或机械性。因为历史唯心主义之所以“唯心”,就在于它不能揭示和发现历史自身的内在矛盾,不能描绘出一幅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清晰图画,所以只好从外部寻找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用幻想的联系代替历史领域中现实的联系。质言之,就在于它的基础和方法是机械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之所以“直观”,就在于它不能从主客体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变化来说明事物或现实世界,它看不出在客观事物领域内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质言之,在于它的根源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针对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别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与之相对立。
无论是恩格斯,还是狄慈根和普列汉诺夫,都是在针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情形下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反杜林论》“引论”中,恩格斯考察了18世纪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或机械性之后,认为马克思和他提出的是一种现代唯物主义,这种现代唯物主义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这里虽然没有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但实质上指的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狄慈根和普列汉诺夫根据恩格斯的这一论述,直接引申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从历史发展顺序上,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狄慈根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慢游》一文中,正是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的那段论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比较,从而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吸收德国古典哲学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亦是如此。他在《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这篇文章中,也是考察了18世纪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或机械性之后,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同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包含黑格尔哲学成果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在更详细地谈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论“经济因素”》一文中,普列汉诺夫照样引证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的同一段论述,并写道:“据恩格斯的意见,现代唯物主义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310-311页)
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指出实践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的一个中心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把它称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九条)。并处处把这种唯物主义与“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对立。比较明显地体现这种对立的是第一条、第五条和第九条。第一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对事物、对象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五条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活动。第九条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这里很明显,马克思只是把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来同直观的唯物主义相对立,把它看作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也正是根据《提纲》中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来进一步对其进行阐发。显然无论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还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谈到实践唯物主义时总是强调,他并不否认从客体方面来理解事物的必要性,而倒是应该坚持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这实际上表明,实践唯物主义并不能完全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方面。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与之相对立。只要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需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只研究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研究作为整体的世界和人化的世界,因而不能用它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
(四)三种唯物主义在本质功能上也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功能在于科学地分析和说明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为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理论前提、一般原则和方法论基础。
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功能,从理论上看,在于要从实践及其主体性方面去理解事物,以反对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还有其实际上的功能,这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现状,使其人道化和革命化,并且也改造和发展人本身,以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客观世界的属人意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页)又指出:“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同上,48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功能,则是客观地解释社会历史,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力图揭示出人的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特征。这一方面,恩格斯和列宁都作了说明。他们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意图在于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力图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来描绘社会历史(同上,11页)。
(五)三种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在与旧哲学的比较上,它表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变革之所在。因此,可用辩证唯物主义来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在对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它是这两种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方法论基础和一般原则。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不会确立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里着重对第一点作一说明。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来看,他们都是在历史发展顺序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对它以前的旧哲学的比较和变革中,从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命题的。这充分表明,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质以及它同以往整个旧哲学相区别的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整个旧唯物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不在于实践和直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而主要在于形而上学性和辩证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整个哲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黑格尔哲学是唯心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既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界限,同时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旧哲学的根本变革之所在。也正因如此,普列汉诺夫非常合理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能够正确说明马克思的哲学的术语”,而且用这一术语,是为了“特别注意和着重指出现代唯物主义的性质”,但由于“辩证唯物主义涉及到历史,所以恩格斯有时将它叫做历史的。这个形容词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而只是表明应用它去解释的那个领域之一”(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768页,第2卷311页)。这样,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整个思想来看,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代表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性质,它既包含着对自然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也包含着对实践领域和历史领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因而,可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称谓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可归结为两个基本点:①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上,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直接的前提、现实基础和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进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中间环节。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就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也难以推广和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②在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它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属人性和生命力之所在。
社会历史领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领域,历史无非是追求着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历史中的一切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正因如此,所以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他的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8、30页)。
既然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历史领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领域,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也全是些凭目的而实践着的人,那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去揭示和发现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的“唯物”因素和“辩证”因素。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正是这样做的。他揭示和发现了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唯物”因素,这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生产方式,还揭示和发现了其中的“辩证”因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现实联系、运动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就不会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没有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就难以实现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功能,如前所述,从理论上看在于要从实践及其主体性方面去理解事物,从实际上讲,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现状,使其人道化和革命化,并且也改造和发展人本身,突出人的主体性。显然,它是为了人和有利于人的,因而也是有其生命力的。因为哲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既符合人的需要,为人所掌握,从而变成物质力量,还在于它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实践唯物主义既能实现这种哲学,又能发展这种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点:一是在对旧哲学的关系上,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旧哲学的“半截子唯物主义”达到完全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领域上对旧哲学实现变革之所在。二是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上,它是对这两种唯物主义的运用、实现、验证和具体现实化。三是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的一个必然环节和一部分。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所以恩格斯称其为“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从而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在历史领域中的哲学变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达到完备性和彻底性。
不管怎样,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观点、原理和规律都具有抽象性和原则性(这是科学的和具体的抽象),它是哲学一般。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其自身而言,也是待实现、验证和具体现实化。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之一,就在于它能使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具体化,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得以运用、实现、验证和具体现实化。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去解释历史领域的结果,也是这两种唯物主义的实现和彻底完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历史,这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正是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人的状况和实践的状况,决定着人和世界的关系的状况。正因如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中,把他的新哲学即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确定为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并对现实开放的,所以,对社会现实进行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立脚点,是它走向现实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部分。
我们在谈论三种唯物主义的区别时,已涉及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里再简要明确地将它们的联系概括如下: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一般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下并以后者为方法论基础而展开的,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不会确立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直接的前提、现实基础和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进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中间环节,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就不会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也难以推广和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运用、实现、验证和具体现实化;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在逻辑发展过程中,是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再有实践唯物主义,尔后再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和本质特征,而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表现和实现这一性质和特征的具体内容,因而,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到什么程度,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发展和实现到什么程度。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对评价近年来的哲学体系改革之争,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近年来哲学体系改革之所以争论不休,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没有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如果人们能正确理解这三种唯物主义的关系,就不会以取消一方来抬高另一方,也不会使争论多方固执己见。因为如果正确理解这三种唯物主义的关系,我们便会看到这三种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本质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冷静地沉思和调整我们原来所坚持的观点,从而达到较为正确一致的看法。可是在近年来的争论中,人们要么抬高辩证唯物主义而忽视实践唯物主义,要么抬高历史唯物主义而轻视辩证唯物主义,要么夸大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唯一地位,而取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当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本质特征和方法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者的统一,无论取消哪一方面,都会割裂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已经说过,辩证唯物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不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辩证唯物主义有其在自然领域的特殊表现和具体化,这便是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和认识论,而后四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四大分支和基本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观、实践观、认识论、历史观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因此,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平等并列并用二者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合乎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史实的。
但我们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取代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它并不能完全涵盖作为个别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验证、具体化和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后两种唯物主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
我们也不能用实践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方面来理解事物,它不仅没有涉及到作为整体的事物自身的矛盾、联系、运动和发展变化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问题,而且对社会历史的现实物质基础或社会物质本体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没有谈到。不仅如此,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取消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又是取消实践主体的客观性和实践活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内在客观制约性,这样必然滑向主观唯心主义。
我们也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因为这样就等于取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基础,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围,阉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哲学体系改革,理应从这三种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出发,而不能用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办法来求得发展。
(本文作者: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
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