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的艺术:跨越感官极限,超越思想之破碎,敬畏爱与永恒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2-01-02



信仰的艺术:跨越感官极限

超越思想之破碎,敬畏爱与永恒

凌晨


尼采说,人的精神成长有3个阶段:骆驼、狮子和婴儿。首先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然后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一切主动争取;最后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可见,人的一生,绝不只是肉体的生长、成熟,其精神同样需要成长。如果精神不成长,不仅会因此丧失掉自由和主见而活的压抑,更无法获得那些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享受。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鄙视那些拒绝精神成长的人,认为他们浅薄鄙陋。然而,对精神无感、只追求感官享受正是人的本能。只不过,人之所以为人,恰恰由于人不仅有本能,还有精神的“可超越性”,它们不仅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更是战胜庸常生活的武器。

 

当然,如果说精神成长常常包括哲学、科学等针对前沿思想领域、逻辑领域探索;那么,跟大众关系最密切、生活中又无处不在的,正是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的“审美实践”。


无论观者看到了什么,任何伟大的艺术都包含着3个层次的价值:感官的取舍、思想的酷刑,和信仰的超越。感官层面给人欲望的满足、感官的愉悦,最高境界是至简和率真;思想层面让人痛苦和孤独,本质是对创造的渴望、意义的求索;而信仰往往超越了世俗的感官和人类最杰出的头脑、将俗世的肉体和超验的灵魂完美结合,揭示了思想精进、生命更新的终极方向。


以一幅罗斯科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橙、红、黄》为例:很多人欣赏这幅作品是基于艺术家的身份地位,抑或其绝佳的画面比例、色彩,甚至有人对它如此高昂的价格顶礼膜拜。但是,这幅作品真正传递出的内涵,远超想象:


▲2012年佳士得拍卖会上,·罗斯科(Mark Rothko)的油画《橙、红、黄》以8688万美元(约5.47亿人民币)成交


它当然包括了感官上的愉悦,大的彩色方块配以朦胧柔和的边缘,单纯悬浮在画布上,看似简单,却将色彩、形状、平衡、深度、构成等尺度完美交织在一起,看似只是几个有边缘的几何形体,却通过微妙的色彩,辐射出返璞归真之美。


它还包括思想的洗礼,不仅在色彩中注入了强烈的精神成分,宣誓它们绝非装饰、而是渴望与观者对话的“新生命”,更隐喻着深藏画布下的悲剧:画中几何尝试挣脱“其自身的控制”,恰如每个人都无力摆脱的宿命。


最后,它还包括一种难以言说的宗教体验:它试图唤起人类潜藏的热情、恐惧、悲哀、以及对永恒和神秘的追求。一个简单的几何体,似乎让万事万物失去了它叙事的复杂性,让人在拥有一切或一无所有之间做出最终的抉择。


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和宗教“是人们达到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的两个途径,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现实中,唤起人类的“宗教体验”更是对艺术的最高赞美,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最伟大的艺术,不仅是“宗教的”,还将艺术与宗教完美融合在一起。


因此,艺术当然可以提升审美、让人获得思想上的认知和洞见,但艺术的最高境界,却是信仰。

 

▲拉斐尔《基督被解下十字架》(The Deposition, 1507)


▌所有的艺术经典,都藏有宗教的“神性”
 
艺术由什么组成?庸者认为是材质和技巧,智者指出是观念和创造力,然而,却少有人提到宗教。
 
很多深受“唯物论教育”的人普遍认为,艺术是理性的产物,不可能跟宗教这种“地方文化”扯上什么关系。就连不少学识渊博、擅长思辨的人也对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存在某种误解:比如,艺术偏重个人创造,而宗教更源自某种“早已存在的智慧”,两者服务对象不同,因而没有交集。
 
而在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看来,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绝非毫无关联,而是异常紧密。他认为,宗教是最高超的生命取向、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最强大的生命能量,蕴含在人类所有情感体验之中。而艺术正是人类创造的最有表现力的“精神活动”。因而,所有的艺术经典,都毫无疑问深受宗教影响。
 
它们表现在物质领域:全世界保存至今、并被称作艺术的建筑奇迹,大多源于宗教:比如中国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应县木塔;以及国外拱形建筑的典范:圣索菲亚大教堂、以镶嵌画闻名、历经千年,依然历久弥坚的圣马可大教堂......
 
更体现在精神领域:中国写意画的最高追求——书画一体,天人合一正是源自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日本的花道、茶道、武士道等艺术门类,受益于其舶来宗教禅宗的启发;而西方的绝大多数古典油画、壁画、雕塑等艺术,更直接源于对基督信仰的追寻与敬畏。

▲中国写意山水画:临黄公望《富村山居图》局部

不过,虽然艺术往往包含“宗教性”,宗教却并非一直欢迎艺术。比如,3世纪以前的基督教,对艺术就抱有深深的敌意。那时的基督徒们,认为艺术是异教的东西,是一种奢侈品,和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理念水火不容。但是,为了宣传教义,他们又不得不利用艺术这种有力的手段。不过,他们慢慢发现这种“希腊时代的审美载体”不仅可以为信仰服务,更是表现虔诚最好的方式。
 
但4世纪以前,基督教并没有合法地位,信徒们只好活动在秘密的隐蔽场所。但这恰恰更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日后备受后世瞩目的地窟艺术因此诞生。

茔窟中的基督教艺术

到了公元4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宗教艺术创作也由地下转到了地上。从此,艺术不断助力宗教发展,宗教更不断通过心灵扩展艺术的影响力,它们共同创造了现今遍布欧洲各地、并在宗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艺术。

 ▲拜占庭艺术中的基督形象

▌不了解宗教,我们很难真正看懂艺术
 
自1840年以来,西方成为国人认识世界、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然而,正如大部分国人只将西方科学看做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忽略其“探寻真理、追求自由”的精神本质一样,对西方艺术,很多国内“艺术家”也往往学其然,不学其所以然。
 
比如,他们往往学到了现代艺术可以是模糊的、玩世不恭的、肮脏的、甚至贫穷的,却没学到它们为什么要经历这样的变形。
 
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曾说,艺术的发展史绝不是技术逐渐熟练、进步的历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西方的现代艺术表达的,不是对原有艺术形象的刻意颠覆、或艺术技法的推陈出新,而是现代社会普遍的困境:“上帝”死后,人类对世界野蛮残暴、道德沦丧的忧虑、及对生命力永恒的不安。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画笔下的现代人

可以说,4世纪之后的西方艺术,有且只有两个方向————要么因保有信仰而充实,要么因信仰缺失而混乱、匮乏。因而,要真正认识艺术,不能不认识信仰。如果不认识它们背后的信仰源泉,我们不仅很难读懂艺术,甚至往往在曲解它们、看低它们。
 
比如,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在很多“文盲和美盲”眼中,很可能是一群赤身裸体、无法对着许愿的人群;在一些“知识分子”眼中,也只是一种值得惊叹的造型艺术和一份值得好好研究的“历史文献”,但在“信仰者”眼中,它不但表达了人的悲郁无助,更是对神的救恩的颂赞和呼求.......

 ▲西斯廷穹顶上的《创世纪》局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人之中,“身患绝症”的文盲美盲和“自封为神”的知识分子正在减少,对艺术之美和信仰之善有需求的人正在增多。然而,市面上,因为种种原因,完美还原西方艺术作品原貌的书籍正逐步锐减,宗教类书籍更是成为了市面上的“濒危动物”。而《圣经的艺术》正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同时结合了艺术和信仰的经典。

 ▲教堂花窗内的圣经故事

▌圣经的艺术:最深的爱,最美的善,最高层次的灵魂仰望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这样描述“艺术”的伟力——可将光明灌注到人心深处。
 
如果说,现代艺术是通过黑暗的真相,让人在迷雾中洞见光明;古典艺术是通过慈悲的希望和虔诚的敬畏,让人感受光明;那么,这套《圣经的艺术》则直接将人带回了光明的起始时刻。
 
●在现代文明的源头、汲取超验的智慧
 
按照基督教教义,敬畏上帝是最大的智慧,荣耀上帝是最高的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受益者绝非“上帝”,而是信仰者本身。信仰的意义不单单是“荣耀神的名”,更为一个人思想精进、生命更新指引了终极方向。
 
几千年来,圣经正是以其强大的心灵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征服了一代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世界的哲学、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均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圣经的艺术》正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基督受难、十二使徒、先知与圣人等几乎整部圣经的故事。书中,涵盖了《圣经》中最重要的主题:道德与实践,善与恶,爱与救赎......

《圣经》以赛亚书五十三:6: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可以说,读懂圣经信仰,正是理解现代文明、汲取“超验精神”的一把钥匙,体验圣经信仰衍生出来的艺术,则是这把钥匙的握柄。
 
▲使徒保罗本来在世俗世界前途不可限量,却毅然抛下从前珍视的所有。只因他看见:上帝给人预备的享受,“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超越时间,国内首套再现“世界十大教堂”的绝版典藏
 
作为一部艺术经典巨制,书中展示的图片绝非出于一个顶级艺术家之手,而是世界各地顶级艺术家们的集体结晶。它们的原版保留在公认“欧洲最美教堂”——圣马可大教堂内。

 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曾作为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见证了基督教那段最传奇,也最动荡的历史。它不仅建筑本身被称为“威尼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馆内更典藏了数不胜数的艺术品,就连其连廊的镶嵌画都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 ▲圣马可大教堂局部

为了完美还原这些宗教艺术经典,出版方对圣马可大教堂进行了总计1500小时的闭馆拍摄,最后将约8000平米精妙震撼的镶嵌画尽数汇集于这本书中。

基督徒品鉴本书,是一次朝圣之旅;对基督教知之甚少的人,也能从规模宏大、内容完整的作品中,理解信仰的真谛、智慧的源头,感受人类道德与美中蕴含着超越与永恒。

▲《圣经的艺术》组图

有人说,信仰最直观的表达是艺术,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信仰,《圣经的艺术》则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本书内容与工艺均达到收藏级,但由于制作成本等原因,出版时毁版限量,手工编号仅有999套,目前仅剩下最后100套,售罄即绝版(注:为保证公平,谢绝选择编号,下单后随机发货)。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典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感官、思想、灵魂:生命体验的三个层次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信仰
艺术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灵魂
艺术一旦拒绝思想,就等于拒绝自己
灵魂三境: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木心的最后一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