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撷萃 | 萧淑贞:唤醒生命的觉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


萧淑贞:食农教育分论坛一共八位发言嘉宾,有的是来自政府部门的官员,有的是来自学校的老师,还有的是公益组织领袖。自上而下的政策给我们指出了很多以后的发展方向;学校如何贯彻实施食物教育,给我们以对未来的信心;感人肺腑的生命故事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了食物与生命的神奇联系,也体会了民众觉醒的巨大社会力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向、两种努力形成一个合力,让我们能够信心百倍地看到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光明前景和未来。


通过今天的发言,我们也看到了八位发言人中有五位共同参与了同一个项目,五位年轻的食物教育专家是中国食农教育的开拓者和先锋队。我下面所讲的不敢称得上点评,今天也学习到很多东西。我的点评总结共分以下七个方面: 

01

食物的文化和知识体系

我们目前有两个有关食物的知识体系,一个是西方的营养健康体系,很多人是从营养学的角度谈到食物,也从国外引进了营养健康教育;一个是中国的食物文化和知识体系,讲求阴阳平衡、药食同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


中华文明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古老悠久的文明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强大的文明最后一定落实、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让我们引以为傲,中国人出国后,嘴和胃最爱国。到一个地方看它的文化够不够悠久,首先看饮食系统是否够强大,是否可以自成体系。中华文明之所以强大,在于它将文明沉淀、渗透、体现到了食物的文化和知识之中,由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有系统精致的食物文化,只不过自近代以来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把自己的食物智慧屏蔽了。中国的食物智慧跟时间、地域和加工的过程有联系,加工的过程又跟时间、跟天地日月有关系。在阴阳五行的系统中,五行对应五脏、五色、五方,比如小米是黄色的,对应的是脾,脾虚的要多吃小米;比如黑豆,颜色是黑的,肾对应的颜色是黑色,黑豆可以补肾,《本草纲目》说:“米能补脾,麦能补心”。在这样宏大的宇宙观和哲学系统中,饮食甚至跟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遵循同一个“大道”。“药食同源”的理念则认为很多东西可药用,也可食用,《黄帝内经》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类似这样的理念和知识在其他一些典籍如《饮膳正要》《随息居饮食谱》《饮食须知》《食经》里面也非常丰富。因为这些知识目前没有办法被测量、被验证,属于模糊的隐性知识,人们就容易忽视,不以为然,但这是老祖宗深刻的食物智慧和哲学,只有这样的智慧才能将人通过食物跟大自然、跟地域结合起来,理解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着力文化多样性》报告指出:“科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互动、价值系统和世界观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然而,科学只是诸多知识系统的一种知识,其他的许多知识体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滋养、支撑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知识遗产,它们对实现国际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性的作用仍然被低估了。对在地知识应持一种更加复杂和细致入微的态度,应该认识到,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没有单一的、同质化的“知识”,如果我们要面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就需要跨文化、代际间不同的知识体系共同参与------利用当地和本土知识的部分困难在于,它们往往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难以证明给人看,比如,民间和中医都有在端午节当天太阳出来之前采摘艾叶,这样做出来的艾条和艾香才有疗效,用现代科学的手段目前无法证明这短暂的时间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但实际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在本土和乡土文化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但在“科学”的思维参照下,这些隐性知识都被当作愚昧的迷信,被边缘化,从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和教育中消失了。

食物的能量就是这样的知识,用目前的科学手段难以直接呈现给人看。我们已知的能够用物理公式表达出来的、看得见的世界只占这个世界的5%,就是可见、可测量、可评估的那部分,另外95%的世界我们看不见,但对于“科学”的盲目崇拜使人们用眼睛能看到的5%遮蔽了其余95%的大部分宇宙和世界真正的真相。能够走出科学主义对于科学的膜拜和迷信,才是真正的科学。


食物赖以存在的文化和知识体系是支撑食农教育的灵魂和基石,食农教育在国内还是刚刚起步,大体主要基于西方营养学的知识体系,中国的食物文化和知识目前暂时还没有反映到我们的食物教育当中,期望未来大家可以一起探讨出中西合璧式的食农教育体系。刚刚莉莉老师也提到食物教育如何跟传统文化结合,如何跟大自然结合,这在食物教育里属于“道”的层面,是看不见的部分,但却可以指引“术”的部分。

02

食农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食农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因为食物、食品安全成为一个问题,所以它成为一个跨学科关切的领域,涉及到医学、营养学、农学、教育学,但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来看,它首先是一种基于哲学的生命教育。因为食物跟大自然有联系、跟人有联系,如果食物教育的一些内容、目标能够集中突出这些方面,就凸显了食农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也有食物课程一开始讲动物,讲植物,或许多少有点从食物来源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中心”的意味。我们不妨从人开始,从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开始,看待食物。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跟自然的区别是什么?人跟天地又如何关联?这个部分是我们目前没有探讨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人跟天地、自然的关系,就无法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我们目前对于宇宙和生命真相的认识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其中确实有很多需要探讨的东西。

因此,如果从文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切入,食农教育一定首先是生命教育;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生活技能教育,教科文组织有一个专门的词汇 life skill,称为生活技能。我们也知道,现代人其实挺可怜,因为不了解什么食物好,什么时候吃对自己好,什么生活方式健康,什么方式不健康,我们很欠缺这部分的生命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对人们进行生态健康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技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从知识的角度,仅仅教学生认识植物,就是植物学或者博物学,知识不可或缺,也是重要的一步,但食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直指人心,注重培养情感和价值观。这样以来,食农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有层级,第一步较高的层级要达到什么目标,低一层的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育者自己要很清楚。

03

食物的特性

嘉宾的发言都提到了“好食物”,那么如何界定好的食物和不好的食物?如何界定食物的属性?什么时候吃好,什么时候吃不好?什么样的体质适合,什么样的体质不适合?在中西两种食物体系里,从营养学的角度,牛奶可以补钙,作为很重要的营养食物的来源。但在中国的食物知识体系下,牛奶的特性属于凝结、寒湿,有专家说中国孩子的身体没有好到喝牛奶的程度,有95%的孩子不适合喝牛奶。牛奶合适什么样的体质?怎么样加工就变成好的食物了?这两种体系的某些部分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食物的特性。南宋时期的长寿老人贾铭给朱元璋写了《饮食须知》,从饮食致病的角度探讨食物的特性、对人体的损益以及多食久食引发的病症,如糯米“多食发热,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发心悸”,韭菜“多食昏神暗目,酒后尤忌”,枣“久食最损脾,助湿热”。


有人将食物按照这样的层级分类:有毒,有害,无毒,无害,让人吃饱,提供营养,最高的是给予能量。刚才也有老师提到食物的能量,但怎么样才是有能量?也有老师说,看到学生在校园里种的菜为什么这么高兴,这么欢喜?食物跟人之间的互动、食物的生命力与人的生命力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再深入延伸,就涉及到了膳食结构。东方与西方的饮食结构不同,西方以肉蛋奶为主,我们以前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现在也跟西方趋同。肉蛋奶给你营养,让你强壮,但同时出现了很多肥胖儿童,之前肥胖儿童是比较少的,这就涉及到食物的性质。有能量的食物,不需要吃太多就饱了,没有能量的食物吃很多也不饱,有热量没有能量,这就是肥胖儿童多起来的原因。

还有一点,肉食一定有益健康吗?一定让人强壮吗?素食就一定不好吗?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关于生命与宇宙、人与食物的关系还需要大家在各自的生命历程当中,不断去认识体验。我们没有办法一时强求人们都认为素食是好的,自己可以在生活当中慢慢去摸索。

04

膳食结构

我们现在的食物知识更多来自西方,学习西方的东西,因为它的系统看上去比较科学,都好像有一个标准,谁都可以掌握。传统中国人的膳食以米面菜为主,这些年来也变成以肉蛋奶为主。台湾生命教育专家游祥洲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日本人叫久司道夫,几十年前,他在美国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媒体把这个词翻译成“全生道”。“全生道”概念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之学,他把阴阳之学运用到整个宇宙的生命圈,阐释包括饮食的各个方面,他是第一个改变美国教科书里面所谓营养配置金字塔的人。传统美国人都是吃肉多,后来渐渐地吃一点蔬菜,他的方案整个倒过来,建议多吃米,多吃蔬菜,少吃肉。我们在学习西方,西方也采用了基于东方智慧和思维的食物供给,将来看如何把西方食物的营养学跟中国的食物文化知识能够结合起来。

05

食农教育面向的群体或对象

很多嘉宾谈到了食农教育面向的对象群体,目前主要是在学校开展食物教育。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专门的老师、课程提供食物教育,但我们从生活当中、从家长那里习得、传承了一些生活理念和技能。如果说食物教育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各个方面一起努力的一个大系统工程,在我个人看来,社会大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拉图尔自然生活社区的王晨峰老师讲到了面向社会大众的食物教育能够改变人心,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面向社会的食农教育确实能够起到改变人心的作用。食物与人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命的能量交换,人们需要摄取食物的精华,没有健康的沃土和农人的用心呵护,种出来的食物没有生命力。人类吃到这样的食物,同样没有生命力,也谈不上有营养。美国农业社会学家力波提·海德·贝礼在《土地伦理》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不会成为好农人。”“农民不仅是经济的支柱,在好的时代,他也将成为道德的中流砥柱”,“随着农民比例的下降,我们要向他们提供最好的机会和鼓励,以使他们必须成为更好的人。” 


但这些年大家其实都不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食物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都不清楚,给人们提供食物的农民更不清楚,因为没有人明确告诉他们农药、化肥会伤害土壤和庄稼,又如何通过食物影响人们的健康,归根结底,人们想当然地“饿了就吃”,不去多想食物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因此,“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变社会认知,建立社会共识,更需要食物教育。如果没有解决社会大环境对于食物的认识问题,在学校开展的食物教育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在食物教育面向的群体中,大家一致认为母亲的角色和作用很重要,母亲是开展食物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面向大众的社会教育或者社区教育,又该如何开展针对母亲的培训,大众传媒又应如何积极引导,这样就将食农教育的面向群体扩展开了。

06

食农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

大家都提到食农教育要面向自然,要跟自然结合,跟文化结合,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徐芳老师又提到跟历史结合,这就是食物跟大自然的联系、与文化的联系,这些领域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基地管理室李鹏辉主任提到了乡村是食农教育的载体,生态文明教育一定要回到乡村,生态文明教育一定要利用农耕体验的形式,让人们通过劳动跟大地、跟自然、跟自己建立更亲密的联系,这一环不可或缺。再一点就是食物教育的内容,内容从什么地方入手,是不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的食物体系方面入手?这个还需要各个方面去共同努力。

07

食农教育的目标

无论学校的教育实践,还是公益组织的探索,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食农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在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框架下,我们要培养的是生态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人们认识这样那样的植物,认识它们的发展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里面重建人的感知,通过食物重建人与自然、与大地、与文化的联系,让他们成为一个生态人。人也是天地万物间的一分子,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动与天游”,像一棵树、一颗草一样地去生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生态人。

为什么说食农教育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我们借用《道德经》的一段话认识这个问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让人心发狂。” 这段话可以解释、印证年轻一代是如何在辣条中丧失味觉的,不健康的食物添加了各种化学成分,闻起来特别香,能够刺激人的感官,但恰恰会让人的感觉失真。人们吃不好的食物已经太久,以为食物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当真正的好食物放在面前时,都不知道是好东西,甚至也不敢相信,以为林下散养鸡蛋的蛋黄才黄得“不正常”。王晨峰老师将生态种植和非生态种植两种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让人们品尝比对,唤醒人们对美好食物的记忆,对美好食物没有记忆的年轻一代,现在为他们建立对美好食物的感知,唤回他的真感觉,才能够真正用心识别、感知到美好的食物。我们可以从吃开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个人对于生态文明可以做的贡献,就是开始吃生态种植和加工的食物。所以,食农教育还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绝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人,从吃开始,从好食物的味道诱惑开始,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就可以让农民重新恢复生态农业,也让人们尽量不用化学洗剂。因为大家都要吃饭,这个做法就非常有效。

乡村为什么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务农》中说:“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还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勇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吕氏春秋·上农》说,民农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民农则重,民农则产复。我们的祖先深刻认识到了农耕的重要作用,不把它仅仅看作经济意义上的产业,而是在社会建设、伦理道德和心性培养这样的高度认识农业和乡村。“居于田而食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联席主席石嫣博士就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推广社区支持生态农业。食农教育的目标一定是要培养生态人,直至以生态乡村/社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幸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农耕的文明之根,幸亏她还有不少儿女在矢志不渝地躬耕田亩,坚持生态农业和食农教育。越深入这些人群,就越信服柯布老先生的断言: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是因为中国还存在大量的乡村。

~


论坛撷萃 | 梁鸣早: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激素的四位一体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生态农业上的应用

论坛撷萃  | 赵雪娇:提供良心产品,创新销售模式

论坛撷萃 | 王建钧:梓盟西红市的坎坷生态农业路

论坛撷萃 | 许学超:时隔五年再参加CSA大会,我有了自己的农场


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

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由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倡导成立,推动社会化、生态化的食物体系,自2003年开始培训农民学习立体循环农业和生态建筑、2009年开始构建全国的CSA网络,于2017年正式注册社会团体,连续每年举办年度最广泛参与的CSA大会,并与国际社会生态农业联盟(URGENCI)进行直接的对接。


联盟致力于成为全国社会化生态农业领域专业倡导型、多元服务型的社会团体,将全国各地认同并愿意支持CSA模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构建社会生态农业互助网络,2017年发起“有种有种”全国性倡议活动。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研究相关课题、举办年度CSA大会、推动建立参与式保障体系(PGS)和组织培训学习等。


联系方式:

电话:136-8129-1083 小C

邮箱:csalianmeng@163.com

微信: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

微博:@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