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莉璇 | 写新闻 接地气——《新闻写作中的语用问题》听课一得

谢莉璇 华语HUAYU
2024-09-04

文章来源于:西去东来中传站



写新闻 接地气——《新闻写作中的语用问题》听课一得


谢莉璇
作者是《联合早报》采访组副主任、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邮箱:chials@sph.com.sg。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是把很容易懂的问题说得人家都不懂,而最困难的事情是把最难懂的问题说得大家都懂。”85岁的资深语文工作者汪惠迪老师,用这两句话来概括新闻写作中语用的最大挑战。

汪老师从1984年到2000年在《联合早报》任职,先后担任新闻研究组的高级新闻研究员和语文顾问。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称他为“文字警察”,他专抓新闻语文应用中的毛病,记者和编辑看到他就喊怕怕。

上周,新报业媒体学院把这名退而不休的“文字警察”,从香港请来新加坡,给华文媒体集团的32名记者和编辑讲了三天的课——“新闻写作中的语用问题”。




《新闻写作中的语用问题》讲义





汪老师在讲课



把容易懂的问题,写成大家都不懂,是我们常犯的毛病。解决方法是什么?就是汪老师说的,新闻用词的基本要求,即准确、规范、简洁、浅白和口语化。其中,浅白、口语化是一个意思的两个方面,口语化必然浅白,而想要浅白,就要设法口语化。简单地说,就是要通俗易懂,一看就懂,一听就懂。

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加入报馆时常犯的毛病。当时我写新闻,不管是什么新闻——意外新闻、法庭新闻、民生新闻等,喜欢用一些很深奥的词汇或成语,但不明白为什么每次都被采访主任删掉。

有一次,主任忍无可忍把我训了一顿。他说,我们写新闻是写给读者看,必须大家都读得懂。写新闻不是卖弄文采,不要用一些读者看不懂的词语或成语。

主任问:“难道要读者翻字典读新闻?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不是写给你自己看的。

因此,听到汪老师提到新闻写作必须浅白、口语化,立刻产生共鸣——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如何把难懂的事情,变成容易懂,更加困难。不要写啰里啰嗦的长句字,句子要简洁。汪老师说,就好比一棵大树,要抓主干,然后去理枝叶,一定能理出个头绪。

这一招用在处理新闻稿蛮管用的。一些新闻稿,不管是官方或非官方的,经常出现一些普通人看不懂的术语,或者是一大串只有内行人才看得懂的文字。

记者如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写成大家都看得懂的新闻,很考功夫。除了语用外,也要做功课,找背景资料,自己要先搞懂,然后从读者的角度,呈现这条新闻。

汪老师强调的浅白、口语化,你会怎么向咖啡店的街坊,说这条新闻?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式去说?说到大家都听得懂?

写新闻,就要接地气。



【原载2022年12月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版】

转载时加插图片,图片由常舟仁提供。



课程结束后,全体学员和汪老师(前排中)合影






新报业媒体位于大巴窑的报业中心




汪老师在报业中心接待大厅留影



汪老师在联合早报休闲室留影


汪老师与新报业媒体学院工作人员合影左3为本文作者



END

审核 | 刘   慧

编辑 | 李叶凡


往期推荐:




郭熙 | 华语传播和传承:现状和困境


刁晏斌 | 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的融合——基于《马来西亚特有词语词典》的调查


田立新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郭熙|当代语言生活讴歌者的坚守之作——《语言的魅力》序


《语言文字应用》创刊三十周年



扫码关注我们华语HUAYU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