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竹之韵】搭建日记第1-2天

竹之韵 706泉州
2024-09-03



“最开始我们通过人力搬运竹材,效率不高,竹材又长又重,大家一根根运输它们,很消耗体力。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竹子,跟我想象中的轻盈、柔韧并不一致,竹材沉重、坚实,相比于电影画面里随风而动的竹林,给我造成的假象,事实上搬运真实的竹子并不比搬运其他材料轻松。”


“竹之韵”项目意在利用竹子,为农村的女性和孩子打造一个集日常休闲和环保教育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此空间意在活化农村公共设施, 通过“空间带活动”,在为当地村民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活动。


该项目从全球8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0念克劳斯亲王文化发展基金会(Prince Claus Fund for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和歌德学院(Goethe - Institut)所设立的“文化和艺术对环境变化回应”的资金支持,该项目也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入选项目。


01


驶往建瓯的高铁其沿途景观,一路变化,从南到北,跨越沿海地势较低的丘陵、闽江入海口,最终进入层峦叠起的闽北山区,能看到云雾缭绕的峡谷,这些构成了我对于建瓯的初印象。


坐上最终抵达玉山镇的车,发现与来时的高铁一致,途径大量房屋稀疏的原野、田地。

建瓯山区的风景(麻椒拍摄)


如果熟悉了城市生活,乡村好像是生活的例外,可是至少在中国,占据着大量土地的是山脉、草原、沙漠、人烟稀少的旷野,相比而言,城市才是一块块“飞地”,才是“意外”。


乘夜色泊入玉山镇,看不清它的外貌,等到第二天清晨,才与它照面。


与远处山雾相衬,镇子格外宁静,但是已经有很多居民醒来开启一天的忙碌,乡镇的时间轴也与城市不一致,当城市还陷于沉睡时,乡镇已然苏醒。

清晨的玉山镇(本拍摄)


02


抵达洋后村,正式开始“竹之韵”竹亭的搭建项目。构成竹亭主体的竹材已经抵达村子,我们需要将这些建材运到竹亭落地的水库广场。

竹亭未来落地的水库广场(麻椒拍摄)

等待搬运的竹材(本拍摄)


因为水库广场和竹材运抵的地点存在高差,所以我们决定先把竹材运到广场边的高处,再利用地势,把竹材滑到广场上。


最开始我们通过人力搬运竹材,效率不高,竹材又长又重,大家一根根运输它们,很消耗体力。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竹子,跟我想象中的轻盈、柔韧并不一致,竹材沉重、坚实,相比于电影画面里随风而动的竹林,给我造成的假象,事实上搬运真实的竹子并不比搬运其他材料轻松。


村民看见我们“笨拙”的劳动,提议可以借助板车搬运,这样可以方便许多。我们通过向村民打听,借到了一辆板车,果然,借助工具以后,我们的效率加快,也节省了很多力气。

借助板车以后,运输竹子的工作图(麻椒拍摄)

借助板车以后,运输竹子的工作图(麻椒拍摄)

借助板车以后,运输竹子的工作图(麻椒拍摄)


由于间歇的降雨,我们的工作进度受制于天气,经过第一天全天和第二天上午的努力,我们才完成竹材的搬运,当竹材整齐地排列、晾晒在水库广场的一侧时,成就感抵消了搬运它们的辛苦。

搬运结束,排列整齐的竹材(麻椒拍摄)


03


第二天下午,我们兵分两路,蔡蔡和小练在水库广场放样*,我、麻椒、东旭、Leo去村里进行调研。

> *施工放样(setting out)把设计图纸上工程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一定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测设到实地上去的测量工作称为施工放样(也称施工放线)。测图工作是利用控制点测定地面上地形特征点,缩绘到图上。施工放样则与此相反,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尺寸,找出建筑物各部分特征点与控制点之间位置的几何关系,算得距离、角度、高程、坐标等放样数据,然后利用控制点,在实地上定出建筑物的特征点,据以施工。

我们调研的第一批对象,是在村里凉亭下聊天的几名老人,我们询问她们是否经常在这个凉亭里聊天聚集,老人们表示很少会到这个亭子里来,因为夏天太热,冬天又不保暖,只有下雨天才会来这里避雨闲聊。


通过老人们的闲谈,我们得知洋后村人之前集资出钱建过一个公共的亭子,大家以前会在那个亭子里聚集、打牌,但是后来因为村部的一些原因,那个亭子荒废掉了,现在用作堆放杂物的储物间。相比于我们搭建的新竹亭,那间如今闲置的亭子更牵动村里老人的心,她们觉得如果我们有能力,能把那个亭子修缮好是对于她们更好的选择。

挂着红条幅的房子就是老人们口中集资修建的亭子,是洋后村之前少有的公共空间之一(本拍摄)


老人们对我们修建的竹亭提出了一些意见,除却希望能够遮风避雨、防暑御寒之外,老人们说出了一条影响她们未来使用竹之韵竹亭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通往水库广场便捷的路。因为水库广场只有两侧设置了可以通下去的楼梯,老人们觉得她们腿脚不便,要去竹亭还要先走很远的路到楼梯口才能下去,实在不方便,如果遇上下雨天更是来不及下去避雨,所以希望我们能开一条新的路通向广场。


可是这个要求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以实现了,目前的资金可能只能支持修建好一个竹亭,再建一条新路,实属预期之外的安排。


我们为最后留下来的两位老年女性村民拍摄了照片作为纪念,东旭还带来了拍立得给老人留下了实体的照片,当她们端详照片、讨论照片中的自己美不美、露出笑容时,我感受到对于美的追求是跨越任何藩篱的,无论是地理位置、年龄、阶级还是职业身份。她们虽然最开始羞涩、不好意思入镜,但是看到成片时表现出的喜悦,对于照片中自己的评论,都是通过关于“美”的实践获取能动性的写照。

为两位女性村民拍摄的照片(麻椒拍摄)


我们探访的第二户是村里九十多岁的长寿老人,老人用建瓯方言和Leo闲谈,下面是她们闲谈的实录:

Q:我们这边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A:你们要问什么我不知道会不会答。

Q:就家里面有没有什么椅子是你喜欢坐的?

A:喜欢坐的就这一把(指)。

Q:那是为什么会喜欢这把椅子,高度宽度深度都合适吗?

A:都还行都还行,就是这个有个靠背我们老人家坐会舒服点。

Q:那我们给你量一下然后到时候做出来放在下面那个亭子那边玩可以吗?

A:可以啊可以啊,你们太厉害了会自己做椅子,但是别人怎么样坐舒服我不知道。

Q:家里还有别的椅子凳子会喜欢坐的一点吗,那一边的椅子会不舒服吗,会不会太高(躺椅和椅子)?

A:就是那样坐的,平时我很少会去那边,就有男人来这边坐的时候会喜欢往上一躺就舒服一些,家里这么多椅子我一个老人也都坐不过来,平时就坐这把。

Q:这个(木凳)是太硬了吗就上面盖一张纸皮?

A:没有,是因为上面有一个疤很难看我就盖一张纸皮上去。

Q:平时会去哪边玩吗?

A:就这个门口的廊会上去走一走,他们打牌我在旁边看一看,自己不会去打牌,这边现在都是老人了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我现在都九十二岁了,也不会干活不会赚钱,就平时糊弄些东西来自己吃。

Q:那你这个房子修了多少年了?

A:这个房子修了好多年了,就那时候修水库(1984~1987),我们从底下搬上来的时候修的,那之前我们住在现在这个水库底下,那时候这一边全都是山没有住人的。

Q:给你拍个照记录一下可以吗,你的名字是什么?

A:我叫李春兰(拍)哎呀这个是谁我都认不出来了,太久没有照相了,你们年轻人都很少回来现在。


   Q: Leo,A:李春兰(化名)(Leo整理)

李春兰老人喜欢坐的椅子(东旭拍摄)


我们最后采访了三位村里的女童,这些儿童平时都不在村里居住,只有放寒暑假才会回来住几周。


相比于我们采访的第一批老年人对水库广场的意见,儿童更喜欢在水库广场上玩耍,因为她们腿脚灵活,广场也更宽敞,适合游戏。


当我们结合这次项目的“女性24小时物品展”问她们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后,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是手机,其中一个女孩告诉我们最喜欢“刷刷快手”。

赠给受采访女童的照片(东旭拍摄)


另一组小练和蔡蔡也在下午完成了放样的工作。


开始竹亭的搭建的前两天就这样“辛苦”、愉快又收获满满地结束啦~

我们在竹林里向麻椒挥手(麻椒拍摄)


我们的合照(相机定时拍摄)


文本:本

摄影:本,麻椒,东旭

采访:Leo

排版:Soleda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706泉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