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死亡

纤手关淑 山僧独向山中老 2022-05-03

写在前面的ps:《圣经》中的世界末日到来时,会出现四骑士。他们并不是人,而是四种事件的代表,前三种最终都会变成第四种——死亡。近来诸多时事,让许多年轻人变得和老人一样感到世事无常。这时,存在主义、生命与身体政治,意义已经彰显。为此,挖一篇2017年的旧文,仅供参考。

《魔戒》中的戒灵

自然科学的解释,如同恩格斯的解释:
死亡或者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要素,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要素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活得更久。——《自然辩证法》
他说的是“或者”,即有可能。但这可能性,是基于活着的他去理解、推断的。只靠他个人经验,他怎能证明死后只留下化学成分,或者生命要素?就算是所有意识的经验,既然他以实证的科学为真理标准,那么要证明这种要素活得比一切有机体更久,只有在一切有机体死后才能证明;而科学上,只有高级的有机体才有意识。所以,要在没有意识的条件下证明,可这还叫证明吗?谁证明?和存在与虚无一样,生与死根本不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生是经验的,死是超验的,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能统一于什么?将生与死只局限于生物学的理解,以群体的生,否认了个体的死,即个体的死只是群体生的一个环节。这与基督教、自由主义一样,都是福柯所谓生命政治,德里达所谓在场的形而上学。施蒂纳对此早有批判:连死都不属于自己,还有什么属于自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但生物学不能证明群体永生,而生死相继的经验反而证明:死物产生生命,生命归于死物,谁都可以在先,为何一定是生命(意识)在后,死物(物质)在先?
海德格尔所谓向死而生,并非原创,乃西方哲学一种倾向。从蒙田《哲学就是学会死》(据说是西塞罗引述柏拉图的话),弗洛伊德“死亡本能”(他引用叔本华“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到海德格尔“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存在与时间》)。申言之,明知自己可能会死,还要冒险去接近死亡,而且不得不去接近——意识必定投向不是自身的存在,对于生,只能投向死;虽然下一秒未必会死,但无法确定,面对这样的可能性,显现自己的现实性,即活着。理想的求生,是维持自身同一性;人却为了各种不是自己的东西,权、钱、名、性、情、义等等,耗费生命,甚至损害健康,这能说是为了生吗?这些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向死而生,不但在国内被滥用,还被误解。
萨特反其道而言之,认为死亡恰恰是自为(对……的意识,作为意向性结构的意识)不可能的可能,即荒谬的(《存在与虚无》)。不论逻辑,还是经验,我能设想的、观测的死亡,并不是我的,而是他人的,而我还没死。即便孩子学会了说话,也还不知道自己会死——他还未将动物、玩具等和生物学意义的人区分开,心爱的玩具坏了,宠物死了,比对陌生的长辈去世还伤心。初生牛犊不怕虎,与之同理。如果死亡是自己最根本的可能,为何必须通过他人,即自己经过海德格尔所谓的沉沦,在非本真状态中,才能理解?死亡不是自己最根本的可能,而是他人的可能。正如一首诗:
尘土是不可以掩埋尘土的
譬如光从来没有照亮过光
生命是无法被生命衡量的
譬如死亡从来没有感受到死亡
但,死亡仍有绝对性,仍有意义。萨特死了,意味着他成为了这个世界不可逆的过去,与这个世界不能互相理解。但不意味着他退出了这个世界,他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包括死亡,都通过他人而继续存在。对这些意义的理解,不取决于萨特,取决于他人。“作者已死”,即是此意。
换言之,死亡是自己的自由变成了他人的自由。波德里亚认为死亡可以突破象征性(符号),并不成立;对他人而言,死亡也是符号。《盗梦空间》男主角的妻子以死求真是徒劳的。每天从新闻到文艺作品,都有诸多死亡,人们对死亡也变得麻木,甚至还因黄子韬的那首歌成了恶搞,各种“狗带”。死亡已经死亡。
———
↓相关研究请看↓


蝙蝠侠并未归来,小丑依旧等待


从《大护法》到《妙先生》,从布尔迪厄到存在主义


福柯哲学的身体政治:疯癫与文明


阿尔都塞诞辰:阿尔都塞的两次死亡


挖坟与反思:卡扎菲死亡10周年


欢迎进入关注↑感谢帮转
帮点“在看”、文末推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