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忆往】程美宝、陈春声、刘志伟 :一个身影、一把声音

金声木铎 2022-08-01

陈明銶(Chan Ming Kou,1950年-2018年10月29日),中国历史学家,史丹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早期海外香港研究的奠基人。


左起:刘忆琨(刘志伟子)、陈明銶、程美宝、卜永坚、陈春声。(牛津,1998)


认识陈明銶教授的人,都能够远远就在人群中认出他的身影,不过,一定更不会忘记的,是他响如洪钟的声音。你只要远远被他瞅见,不管在吵杂的街道上,还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他准会大声喊出你的名字──X!X!X!——明亮清晰,毫不含糊。然后你会赶紧跑过去向他报到,再看看四周的人,有没有为之侧目。接下来他会实时告诉你他最近有什么大计,要召开什么会议,要找哪些人共商港事,还要请哪些“细路”(一般指他的学生)跟他吃饭,顺道帮他搬运行李和图书。这次他从旧金山飞香港,本应会重现这些情景,没想到此景已逝,此情不再,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我们三人很幸运,1998年在牛津访学期间,刚好碰上陈教授也在牛津作客,他租住比较宽敞的房子,每逢周末便邀我们到他寓所品尝他亲自下厨的晚餐。在英国,没有什么美食可言,我们这种体验简直是六星级的享受。陈教授每周给我们做一个国家的菜式,配以适当的红酒或白酒,并讲述该国的趣闻逸史。上周谈英女皇的餐单,本周说波兰公主吃的草莓有多大,同时给我们递上他精心选购的草莓,再下周讲的,就是俄国食材多为植物根茎与其寒冷气候的关系。

左起:刘志伟、张瑞威、陈明銶、陈春声、卜永坚。(牛津,1998)


某次我们碰见他身背一个背囊,手挽一个袋子,装满了他购自马莎超市的沉甸甸的食材,颠簸地走在路上,为的就是准备这顿每周一聚的大餐。他说他去超市购买食材要用背囊,是为了路上万一遇到危险和攀爬的阶梯,随时可以用腾出的这只空手扶稳身躯。以他教授的身份和自小成长的家庭环境,背着背囊上街采购,撸起袖子提着肉菜,穿上围裙洗切烹调,我们都感到有点过意不去。但想到能品尝各国的私房菜,聆听世界史,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陈教授宴客事事亲力亲为。

众所周知,陈教授的家庭史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祖父陈宜禧创修新宁铁路,亲自策划、投资和主理;他的家庭是岭南大学的赞助人之一,他父母毕业于岭南大学,因此他自己对秉承了岭南大学传统、位于岭大校园的中山大学和广州这个城市也特别有感情。80年代时,他经常到广州看书访友,总是会宴请陈春声、刘志伟等广东明清史学界同仁去不同的餐馆品尝羊城美食。记得一次在泮溪酒家,他要了一头全体乳猪,边品尝边教大家吃乳猪有什么规矩。某年陈春声在香港大学访问,也不知跟他吃了多少次能入他法眼的粤菜。

陈明銶教授1998年在牛津某次宴请我们一大伙朋友的餐单。

谈到他的家庭,最难忘的是他讲述的这个“家道中落”的情节:某次家里做鲍鱼汤,佣人在厨房搬弄是非,说主人家最近不行了,喝鲍鱼汤时连鲍鱼也要吃光哩,过去主人只饮汤,煲过汤的鲍鱼是佣人吃的。什么叫“家道中落”,我们此时才恍然大悟!接下来他继续给我们传授多少“头”的鲍鱼才算是好鲍鱼的知识,而我们仍在想象这“家道中落”的情景,也为他模仿马姐(女佣)的语气和动作维肖维妙而忍俊不禁。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的“富三代”,却是当年少有的特别关心工人的大学教授。陈教授多年以省港劳工运动为主要研究课题,跟香港不论左派或右派的工会,都是好朋友。虽说自己是“加州的华人”,但他心系香港,惦挂中国,通晓世界。还记得80、90年代他接受香港电视的时事节目访问,举凡中东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局势,无事不能评论,对个别事态的猜测,大多以“五五波”总结。对中国事务,他也有许多深刻却又带着感情的批判与见识。

 

也许因为近年在美国的时间多,在香港的时间少,陈教授已很久没来过广州了。为了感谢他当年给我们亲自下厨,我们为他准备着一份希望能让他满意的羊城食肆的名单,我们也知道他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有一天,总会回来的。如今,他也许更能来去自如,魂兮归来了。据报道,他这次回港,本来是打算以在“香港投射之‘大中华梦’愿景”为题演讲的,相信他在天堂上也会声如洪钟地做这个演讲,且能有距离地俯瞰众生,作出比“五五波”更精准的估量。

原载《灼见名家》怀念陈明銶教授专栏

转自 “ 比較及公眾史學 ” 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