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5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前苏联电影的封神之作,影响至今!

视界电影 2022-09-12

这是一部最伟大的电影,


这是有史以来最具艺术性的电影,


这是“诗电影”的最高境界。



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一部电影,


你或许会觉得不过是夸大其词的营销话术。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却是真正的史诗之作——


《我是古巴》


2016年,国内院线罕见地上映了一部小众文艺片《路边野餐》


虽然在商业上没引起任何涟漪,但关于影片中那个“40分钟的运动长镜头”却受到了电影人及影迷们的广泛讨论。



这种依靠影像本身而不是内在逻辑驱动的电影,在内地影坛几无所见。


《路边野餐》的推陈出新却让许多影迷看到了。



当然,导演毕赣的电影美学在欧洲并不少见。


而要说起把玩“光影”,把玩“技艺”的影坛众多导演们。


有一个人避无可避,那便是苏联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为苏联第一代电影人,


是整个50年代“诗电影”的倡导者和大成者。


他的电影非常先锋,在那个年代以追求精神感受,抛却经典叙事这种“形散神不散”为主的形式,非常少见。



现在的影迷提及卡拉托佐夫,


说的最多的还是他那三部在技艺上登峰造极的影片:


《我是古巴》《未寄出的信》和《雁南飞》



其中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部《我是古巴》


更以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电影技巧和美学特质,让众多大师顶礼膜拜。



影片《我是古巴》拍摄于1964年。


由于该片涉及到相关政治敏感话题,重见天日之路崎岖不堪。


影片完成之后无论是在古巴还是前苏联的评论界都遭到了严重的抨击,在西方世界被多个国家禁止上映,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在生不逢时的那个年代迅速被遗忘了。



直到1994年,由一批狂热的电影信徒出钱出力,才让其恢复发行。


之后迅速受到了为数众多的影坛大师们的极力推崇,至此,这把尘封多年的“倚天宝剑”终于锋芒四射。



也是从那时起,


这部电影被奉为视觉上最美丽的电影、壮观得令人晕倒的电影、眼花缭乱得让人窒息的电影、优美高雅却让人流泪的电影。



导演过《现代启示录》和《教父》这般影史经典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看完本片后惊呼:


这是一部近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这是一部永远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看法的电影。



凭借《出租车司机》登上世界视野的后黄金时代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则评价本片为:


如果这部片当时不被禁映,有机会让全世界观众看到,那么,今天世界电影的面貌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从技术上来说这可以是一部无人能够超越的电影。


从艺术上说这是诗电影的最高境界。



1957年,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与摄影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合拍的《雁南飞》。


一经问世,立刻轰动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影坛。



卡拉托佐夫所坚持的“诗电影”的观念与乌鲁谢夫斯基的“情绪摄影”完美结合。


绝妙的光影运用,流畅震撼的镜头运动。


《雁南飞》被送上金棕榈的领奖台,也是由此开始,两位观念相合的电影人开启了他们的合作之路。



如果说《雁南飞》在情感和人文深度上踏足了“诗电影”的绝顶。


毫无疑问的,1964年的《我是古巴》则在技术上将“诗电影”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即便由于它特定的意识形态因素和政治意图,并不如《雁南飞》一样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认可。


然而影片中所具有的强大的形式冲击力仍然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这种利用形式和文体力量去修饰加强主题的苏联电影传统在《我是古巴》中得到高度的展示。



即便我们在排开内容不谈的情况之下,


影片形式和画面本身也足以为它在电影史上争得一席之地,这对于《我是古巴》和它的主创者而言,已然是最高荣誉。



影片讲述了4个独立的故事。


第一个,喜欢歌唱的卖水果的男生发现自己的女朋友是ji女,影片在俱乐部中的拍摄让人震撼。



第二个,辛苦劳作种甘蔗还债的老农的土地被卖给外国公司。


当老农得知此噩耗后,在甘蔗地里疯狂地砍甘蔗,镜头在此处的剧烈摇晃展现出了老农内心剧烈的挣扎。



第三个,大学生追求自由反抗巴蒂斯塔D裁Z权。


在被警察打死的勇敢的学生的葬礼拍摄上,再次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镜头。


第四个,则是一个贫穷但还算幸福的老农。


如何被逼走上革命道路。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很多国家的主题。


沙俄,中国,古巴,众多贫穷的亚非拉国家。



在这些国家里,城市工人,和资本家完全是两极世界。


作为女人,你要出卖自己的肉体。


作为男人,你心目中圣洁的女朋友是个ji女。



农民,你耕种的土地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被卖;


进步学生,你要追求自由,追求进步,你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么起来革命吧。



谁想革命?


革命意味着抛头颅洒热血,不到逼不得已,谁愿意做这种只是听起来血脉喷张的行当。


听听第四个故事中的老农和革命军人的对话吧:


“你也想要一支来复枪?”


“不,我这双手是用来播种的,不是用来杀戮的”。



可以生活下去,干嘛要做刀尖上舔血朝不保夕的行当?


直到房子被炸毁,一个儿子被炸死,才促使他走上革命道路。


而这样的人一旦革命,心中的复仇感一定让他们在战争中勇不可挡粉身碎骨浑不怕,士气比之政府军绝对要强百倍。



众多有识之士,受压迫的人民会聚集在此周围,革命之火迅速蔓延,烧毁旧世界。



抛去影片的剧情内容不谈,


本片的形式和画面本身也足以为它的电影史整得一席之地,那么它的技法究竟又是怎样的鬼斧神工呢?



或许看过《我是古巴》后,


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光和影”的世界,


因为它每一帧画面都如此的与众不同。



让人更加叹为观止的是堪称天下第一的长镜头。


这个镜头在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



而在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之下,这种强烈的感情在影片中大多表现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于革命未来的无限憧憬。


这样的艺术是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我是古巴》1964

导演: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主演: 塞吉欧·柯瑞里

豆瓣 9.1   IMDb 8.2


—--The End--—

点击观看:

超猛,太过瘾了

完整版 | 熬夜也要追

这尺度要是被引进,才怪

近年,美剧最震撼的尺度奇观

足够生猛,小黄台真的有两把刷子

9.5,史上最昂贵的德剧,尺度严重犯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