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活动|“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专题研讨会纪要(四)

第四期

一一2018年11月1日,我们举办了“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专题研讨会,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六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我们对现场录音进行了整理,将分6期在公众号上连续刊发(按照发言顺序),包括文字和发言人的PPT内容。

        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发言人:王贤文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社交媒体分享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计量分析

录音整理:邢欣

社交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据统计,每年有将近2000万条社交媒体内容在讨论学术。讨论学术内容的社交媒体账号主体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作者、科学家同行、科学记者以及社会公众。其中,学术期刊参与社交媒体已成为推广论文的新兴方式。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在Twitter、Facebook等平台建立社交媒体账户,分享知识、推广研究成果,包括自身发表的最新论文。如《Nature》在Twitter上注册的账户推出一篇最新的论文,推文中的论文连接:go.nature.com/2CD3ovO,是一个短链接网址,相比于原始的长网址,更便于移动端用户浏览。这个短链接网址虽然是以go.nature.com作为网址,但其实是来自于Bitly短链接网址公司面向企业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更利于企业品牌宣传。另,不同的学术出版商或期刊采取不同的社交媒体推广经营策略,如Nature采用每一个子刊各自建立专属的社交媒体账户,而Elsevier等则将期刊划分若干领域,分领域打包宣传。



植根于社交媒体的Altmetrics

越来越多的学术内容被越来越多的主体在社交媒体中讨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促生Altmetrics。那么,学术论文在社交媒体的热议能表征什么?热议意味着高被引吗?在余厚强老师的分享内容中,我们可看出,关于此内容现有研究存在着争议。绝大部分的研究证实论文的社交媒体的转发和引用之间存在很弱的相关性,或不存在相关性。但就关于这二者相关性的第一项研究,即开展于医学领域内的研究表明二者存在相关性。后来,虽然大部分研究推翻了该结论,但仍有少数研究是发现这二者之间也存在相关性。所以,关于社交媒体转发与引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来说仍然是有争议的。

 

假设学术论文的热议不一定能带来高被引,那么它能带来什么呢?

 

第一,它存在社会影响力。我相信的观点是如果一篇论文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传播,可能会给论文的影响力带来提升,对于这点现有的证据链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大部分研究证实论文的下载和被引是显著相关,而论文在社交媒体的转发和被引没有相关性。我们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论文在社交媒体中的转发,能够给这篇论文带来更多的下载次数。所以证据链条就存在了矛盾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研究里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方面是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社会公众少有机会去阅读学术论文,但通过参与社交媒体,即使没有查看全文,只接触到论文的一些结论性内容,也可能就是这篇论文所产生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科学家同行的影响。通过大众协同的社交媒体过滤系统,能够将科学家感兴趣的却没有注意到的论文推送到科学家眼前,节省科学家有限的精力、时间与注意力。

 

第二,除了社会影响之外,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是社交媒体分享的论文内容,用户真的会点击查看吗?如微信分享的论文内容,用户会不会出于礼貌或人情的原因产生点赞和转发的行为呢?但实际用户可能并没有查看具体内容,会是这样吗?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导引工具

目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导引工具。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016年,Altmetric得分最高论文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以此论文为例,这可认为奥巴马是最有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吗?当然是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论文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并不能代表这篇论文它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力。


这篇论文的下载次数达到了257万多次,侧面反映社交媒体环境下论文的高转发和高下载存在着一些联系,且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发现这篇论文被引用了186次,进入ESI TOP1%的高被引论文。在转发奥巴马论文的Twitter里皆会附上全文连接的短网址,通过在短网址后面输入加号,可获取该短网址的点击数据,选择一个Twitter的短网址得到奥巴马的论文的点击数为7009次。可见,奥巴马所发表的论文,不仅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的非常多,被点击的非常多,被引用的也非常多。虽然我们不能因此推断奥巴马是最有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但是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确实从中看到社交媒体传播导致论文下载,并且与论文被引之间似乎也存在联系。


社交媒体作为重要的学术导引工具,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体现出来

 

(1)在总量层面,社交媒体的学术导流增速迅猛。基于2011-2015年的全部学术论文,研究比较分析用户通过Social Media、Web of Knowledge以及Google,三种渠道点击阅读学术论文增长量的数据发现:Social Media的增长速度在三种渠道中最快。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获取学术内容。其中,对排名靠前社交媒体域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Facebook和Twitter是两个最大的导引来源。



(2)在单篇论文层面,我们在2016年展开了一项研究,以《PeerJ》期刊为数据源,该期刊能够给出每一篇论文的每一次被点击数据。比如某篇论文被点击了1万次,可获得1万次中有多少次是来自于Twitter,多少次是来自于Facebook等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来自于社交媒体的学术导流占比12%+,其中Twitter和Facebook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两个平台。并且,社交媒体对学术论文的关注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每篇论文只拥有极短的时间窗口来获得科学家的注意力。


(3)社交媒体的关注增加了论文的访问。一篇论文来自社交媒体的读者数与全部读者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间接说明社交媒体是决定论文被阅读次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Facebook与Twitter转发所导引的读者数的效果存在差异。相较之下,Facebook的转发所导引的读者数的效果更好。Facebook与Twitter转发存在相关性但不显著。


论文受到的社交媒体关注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的一周以内。一篇论文发表之后,一周之内的转发数量占总转发数量的近95%。转发带来的读者访问数量,一周之内的读者数量占全部读者数量的72%左右。


学术期刊层面的社交媒体推广

今年我们正在研究学术期刊层面的社交媒体推广效果如何。选择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国际期刊Cell期刊为研究对象,因为Cell期刊会同时在Twitter和Facebook推广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并且两个平台发布相同的内容,配以相同的图片。这一条件利于比较期刊在Twitter和Facebook推广效果的差异。


选择2016-2018年,Cell期刊所有的Twitter和Facebook发布内容,收集了发布内容的数据,包括:点赞、转发、评论以及Bitly短链接的点击数据(https://bitly.com/2AWymum+)


对社交媒体参与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发现:(1)数据呈现偏态分布,大部分数据分布在横轴左边。大部分内容得到的关注分布在一个小的区间,只有少部分内容得到很大关注。


(2)从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模数值、标准差的角度比较发现,期刊在Facebook上的社交媒体宣传,能取得比Twitter更好的效果


(3)点击者地理分布的相关分析发现,Twitter转推用户多的国家,Facebook分享的也多


对同一论文的Twitter和Facebook用户的交叉对比,验证是否同一用户既在Twitter转推,又在Facebook转发。检验Twitter与Facebook的影响是否存在重叠?抑或Twitter的点赞与短连接点击都只是Facebook的子集?小规模数据手工验证发现,仅有不到5%的用户重叠,说明在Twitter和Facebook两个平台上,社交媒体宣传影响的是不同的用户群体。此外,回归分析检验得出Twitter和Facebook上论文受到的点赞、转发越多,论文的点击次数越多。


综上,得出学术期刊层面的社交媒体推广的结论有:(1)学术论文的社交媒体暴露会增加论文的点击数量。(2)Facebook平台的提升作用大于Twitter平台,Altmetrics Attention Score的涵盖的Facebook数据量很少。(3) Twitter和Facebook的受众地区存在较大的相关性。(4) Twitter和Facebook两个平台的受众不存在重叠,期刊在两个平台上的社交媒体宣传影响的是不同的受众群体。(5)两个平台的点赞和转发都会增加论文的点击。

 

最后,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1)谁在论文的社交媒体传播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学者、期刊、科学记者、公众? (2)不同期刊的社交媒体宣传策略,哪种更为有效?是期刊组团宣传的Springer、Elsevier,还是“单打独斗”的Nature,根据我们的研究结论表明组团宣传效果并不好。(3)从传播的系统动力学角度如何促进学术内容的传播?(4)无法登陆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会有影响吗?日本、韩国、巴西、西班牙、俄罗斯都能登陆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国家的学者参与社交媒体的情况如何?ResearchGate、Mendeley没有访问障碍,中国学者的参与程度如何?(4)中国学者参与中国社交媒体的情况,如中国学者对待微博、微信、科学网等社交媒体的态度?



PPT分享请戳右方二维码

(发言人已授权)


温馨提示


识别二维码后,请在手机浏览器中打开并下载

① IOS系统,请在点击界面右上方 “…”图标,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下载

② Android系统,会出现自动提示,在浏览器中打开下载


*本文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朱静


学术活动 | 第七期 林海青•“关联数据与图书馆:案例分析”讲座纪要

学术活动 | 第六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研讨会纪要(三)

学术活动 | 第六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研讨会纪要(二)

学术活动 | 第六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研讨会纪要(一)

学术活动 | 第五期 第九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征文通知

学术活动 | 第四期 2018年第十二届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通知

学术活动 | 第三期 “浮现中的数字学术:社交媒体与学术成果传播”专题研讨会会议通知

学术活动 | 第二期 林墨·科学家与科学数据研究趋势——2018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天府论坛学术沙龙纪要

学术活动 | 第一期 MIS Quarterly副主编、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陈致玮教授来我院作专题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