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 2022年第1期 思想的越野——2021年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阅读书单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3-08-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1

总第205期 | 第39卷[双月刊]




年末年始的阅读书单,或许已成为您“年货清单”中的一项。在陪伴了您两年之后,我们第三年的书单如约而至。


关于书单阅读人的选择,每次都是考验我们的烧脑命题。第一年我们选择了20余位青年学者,书单主题是“阅读中的青年学者”;第二年我们采取了网络票选,书单主题是“阅读者的力量”。今年我们邀请的是学科领域的院长和系主任。作为院系掌门人,他们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另外,我们也很想知道在平日各种忙碌的背后,他们都在读些什么书。而当我们看到这些受邀者提供的书目和推荐语时,其实已然忘记了他们的种种身份,书单背后的他们,依旧是一群纯粹的阅读人。


除了本书单之外,建议大家可同时阅读《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2年第1期同步刊载的书单。手持这两份“姊妹篇”形式的书单,呈现在您眼前的会像一幅更为完整的阅读宝藏地图。


本年度的书单主题,我们也思考了很久,最后定为“思想的越野”。过去的2021年,疫情仍在反复。阅读和思考,无疑是支撑我们继续面对不确定性的力量。在这份书单之中,希望您能见到思想之光,并由此感慨“越野值得”。

Photo by gratisography.com


* 本书单按阅读人姓氏拼音排序


阅读人

南京农业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

作一者 | [荷]何塞•范•迪(著);

书一名 | 晏青,陈光凤(译)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给情报学研究带了新的场景、新的数据和新的研究问题。然而社交媒体研究是个十分复杂的多角度问题,信息科学家致力于探索社交媒体的数据集以及分析算法;社会学家侧重研究用户行为模式以及信息秩序的影响;人文学者关注内容和文化形式;经济学家致力于商业模式研究;法律学者关注数据隐私保护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交媒体进行研究,但始终难以洞察社交媒体的全貌。


《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一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连接媒体生态系统的理念,将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视为构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作者将拉图尔的技术文化和卡斯特的政治经济学观点融合提出了多层次分析模型,对Facebook、YouTube、Flickr、Twitter及Wikipedia等特定平台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探究生态系统的模式,解释平台和社交相互构成的机理。


该书从政治经济学和技术角度理解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复杂过程,展示了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动因。该书知识性与批判性兼具,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建议对数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



_




书一名 | 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一者 | 吴军(著)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我喜欢读吴军先生的书,从《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再到《科技之光》,以理工科背景将复杂事物抽丝剥茧,不经意间将事物的本质娓娓道来。《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便是今年让我最为喜欢的一本书。最初购买是为了让家里的小娃提高作文分数,拿到书之后读了几页便爱不释手,慨叹于当时购买目的的狭隘了。


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写作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到了大学则是分专业的教育,恐怕除了少数人文专业之外,大多数人的阅读与写作训练都止步于高中毕业了。而事实上,阅读与写作是伴随一生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把写作仅仅定位于文学创作和华丽辞藻的运用,那就有些狭隘了。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用一页纸多的篇幅把DNA的双螺旋结构讲得明明白白,这就是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体现。


我非常欣赏书中的观点:“理解他人、表达自己”为核心能力的大语文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能让人受益终身。书中强调语文和生活的关系,从人性、社会、历史、国家出发讲经典文学,通过中外名著的导读来展示如何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理解社会,进而理解多元的世界。书中还强调语文和其他知识体系的联系,从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文体的写作,通过如何写论文、报告、简历等日常实用写作,讲解如何用文字表达自我。


整本书逻辑思路清晰,上篇是方法论部分,介绍如何读与写、听与说、观察与呈现。下篇是实践部分,通过经典名篇分析,带领读者学习如何具体表达自我与理解世界。习惯了整日阅读严肃的科研论文的各位同仁,不妨工作之余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不会让您失望。





阅读人

黄丽霞

黑龙江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3版)

作一者 | [英]约翰•斯科特(著);

作一者 | 刘军(译)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16年


_

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中,各种关系数据充斥着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对关系进行量化的表征,从而揭示关系的结构,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其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准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


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本书是国内外已出版的众多导论性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既有社会网络理论上的分析,也有实际的例证和应用。书中特别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在亲属关系、社区结构、连锁董事会以及精英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网络分析的应用潜力。它就像一本手册,引导读者进入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领域,既适合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初学者,也适用于对社会网络分析有所了解的人。



_




书一名 | 口述、记忆与主体性:

书一名 | 社会学的人文转向

作一者 | 刘亚秋(著)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按照费孝通的定义,对人的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人的生态和心态两方面内容,心态正是费孝通晚年学术反思的关注。他在2003年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学人文性的倡议,便是加强社会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


本书紧密围绕“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从口述史与社会记忆视角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特征,并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性特征。可以说,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对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的人文性”议题的回应,对学科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而这方面的知识探索也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让人安所遂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这也是社会学人文转向的意义所在。



_




书一名 |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研究

作一者 | 蒋永福(著)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结题鉴定结论为“优秀”。


本书阐释了有关史事与概念、中国古代图书馆的藏书与管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申论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特征。本书的立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图书馆是以馆阁或藏书楼形态存在的图书馆;中国古代无“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名,却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实。在内容结构上,全书由概念阐释、史实描述、思想分析三方面构成,且以思想分析为重点。在研究方法上,贯穿唯物史观,以古论古,以古鉴今。在思想方法上,遵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器合一”之法,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概括为“文献之道”和“馆阁之道”两大方面;把馆阁的功能价值界定为传道之器。全书体例完整,结构精致,内容详富;史论结合,论皆有据;思想精深,多发有前人未发之言。





阅读人

云南大学

档案与

信息管理系 

教授


书一名 | 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及其管理

作一者 | 杨中一(著)

出版社 | 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年 | 1993年


_

在拜读此书之前,云南大学档案系以少数民族档案研究作为特色,一直致力于建设,就本人而言,虽然参与团队撰写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但对于少数民族档案的认识仍然粗浅,一方面在界定少数民族档案内涵外延时视角浅薄,另一方面在思考少数民族档案价值与意义时站位过低。在外出参会期间,每每与兄弟院校老师们探讨少数民族档案这个对象时,表现出很多自我质疑与不自信的尴尬,甚至一度认为这个对象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以一个独立的全宗出现,那么其定位只能归属于地方特色文献的范畴,陷入一种狭隘的局限中。


然而,拜读了这本30年前出版的著作后,除了感恩该书内容解开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结之外,也赞叹作者早在30年前面对少数民族档案时就已经拥有了如此广阔的学术视野,不得不令人钦佩。作者认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而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史,以及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无论是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建立后,都形成了反映本民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内涵独特,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档案。当然,作者书中出现的鲜明观点,总会辅以充分且详实的论据支撑,书中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文种名称以及内容分类,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积累,其严谨的治学之风与理论功底也特别值得我们后辈认真学习。


当今与本学科相关的出版物很多,在我们忙着追求最新学术动态之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沉下心来,好好去故纸堆里翻翻那些被人遗忘了的出版物,很多学术研究的本质道理其实就藏在这些很早出版的书籍里,所谓的“不忘初心”我想也可以如此理解。唯有秉持新书与旧书兼爱的习惯,一些困扰学术研究的难题才能“方得始终”。



_




书一名 | 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

书一名 | ——兼论过渡时期的档案思想

作一者 | 覃兆刿(著)

出版社 | 中国档案出版社

出版年 | 2003年


_

覃兆刿教授所创的档案双元价值观以思维轴心的方式,把档案传统与现代化结合起来,通过深厚的学理论述与详实的实践分析,将双元价值观完整系统地在本书中予以呈现。


本书的写作框架值得学习。首先从传统纬度的本质与属性,对档案的理论核心与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次从过渡时期的档案工作纬度,论述了档案具备的信息价值;最后点明双元价值观如何服务于档案事业,分别从档案职业、档案法制、档案信息、档案意识等方面给予分析,且每一编无论基于传统抑或是现代,均辅以大量的史料与史学理论作为支撑,足见作者辩证统一的学术视角,扎实的学理基础以及开阔的案例运用经验。


本书所提出的双元价值观内容明了,论述充分,观点明确,易于理解,便于运用以及举一反三。针对于今年学术界关注较热的主题,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古籍文献保护等研究对象与问题,往往立足于档案学视角,对于上述研究的立论首先需要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内涵外延的界定,基于档案专业的思维定式,有时不免容易将研究对象陷入档案“泛化”的困境。对档案双元价值观做系统学习与深入理解后,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实际中的研究对象,确保其能名正言顺地将研究对象明确框定在科学合理的学术范围内开展研究。   


本书一方面树立了一个科学的标尺,便于研究尺度的把控;另一方面档案双元价值观实则是国内少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学术理论,在国外理论当道的前提下,为我们的研究提振了信心。



_




书一名 | 民国时期云南彝族上层家族口述史

作一者 | 吴喜(著)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 2014年


_

口述史料作为档案的有益补充,对于地方特色类档案资源建设而言,其坚持采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一项全社会都曾参与且留存着众多公众记忆的事件,其中某些节点的口述记录更能唤起社会共鸣,激发共情,引起反思。


本书对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彝族上层人士,诸如时任民国上将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卢汉,民国中将的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安恩溥,以及民国少将的独立旅旅长龙雨苍等近亲家族成员进行系统访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口述资料,经过内容梳理,口述记录完整反映了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彝族上层人士的重要政治与社会活动。


相较于叙事类图书或学术论著而言,原始的口述记录内容更能叩开读者换位思考的心门,能真切地将读者带回往昔,从而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视角去看待历史事件。





阅读人

上海大学

图书情报档案系

教授


书一名 | 数据治理之论

作一者 | 梅宏(主编)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0年


_

《数据治理之论》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教授。该书立足大数据时代走向,梳理归纳数据治理的起源和现状,解析数据治理的思路与概念,系统建构数据治理的体系框架,并分别从数据科学、信息资源管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五个学科揭示数据治理本质内涵与运行规律,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数据治理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数据治理理论创新与实践推进提供新思维。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飞速膨胀、海量集聚,数据价值日益凸显,数据成为图情档学科研究的新对象,数据治理日益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场域与新职能。借鉴数据治理理论与方法,可进一步深入探索公共数据、政府数据、科学数据、档案数据等图情档数据治理,分析数据管理症结,剖析数据治理动因,对相关数据治理概念、特征、目标、方式、运行机制等进行全方位揭示,围绕数据生成、采集、处理、存储、利用全生命周期,构建数据资源体系、规则体系和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内容完善的数据治理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指导数据治理实践,促进学科“数据范式”转型,推动数智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_




书一名 | 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作一者 | 洪大用,马国栋等(著)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14年


_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该书研究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产生背景、发展轨迹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探索其与环境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生态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对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一种探索,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相关经验借鉴。随着生态理念的兴起和发展,生态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方法逐渐应用到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催生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技术生态、社会生态、信息生态等论域,有力推动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促进系统性、整体式、综合化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问题。大数据时代,借鉴生态现代化理论,可更好地分析信息的生成环境、形态功能、运行机理与演化规律,系统探索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政府数据生态系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等信息生态内涵,推动图情档学科与生态学的交叉渗透融合,完善信息生态学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





阅读人

刘晓娟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系

教授


书一名 | Management for Scientists

作一者 | Robert B. Mellor (Ed.)

出版社 |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出版社 | Bingley

出版年 | 2019年


_

如何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来造福人类,这应该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想大部分科学家并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要开展商业规划、管理运营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然而,科技真正要改变人类生活,既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也需要企业的投入与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科研人员需要学习商业世界的运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研成果的经济潜力。《面向科学家的管理学》是为科研工作者量身打造的指南性书籍,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学、战略、治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当今管理研究中的核心理论和实践,还针对特定学科做了深入分析,例如从管理角度探讨生物技术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通过阅读这本书,科研人员可以快速了解“象牙塔”之外的商业世界,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可以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开展团队合作、成果转化和推广、知识创新等。对于情报学领域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推动技术创新的各方主体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情报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_




书一名 | 学术规范手册

作一者 | 王子舟(主编);张歌(副主编)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科研诚信是每位科研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底线,作为导师,我总是跟学生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我和学生也曾经对多所国外一流大学科研诚信教育实践展开调查和分析,深刻感受到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高校应该承担起教育与预防的重任。对我自己而言,特别希望有一本全面权威的学术规范指南,能够让学生方便查阅,时刻检视自己的学术行为。2021年去北京大学开会的契机有幸获赠了王子舟教授主编的《学术规范手册》,阅读之后确定这本书可以作为广大学子和学者们必备的工具书,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的教学参考书。本书采用了从理论(概念)到应用(规范方法)的编排体例,借鉴了《芝加哥手册》《牛津基础写作指南》等为写作提供具体可操作性规范指引。读者可以了解有关学术理念、学术建制、学术伦理、学术失范等术语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研究规范、学术发表、项目申请、伦理审查等具体操作要求与方法,能够一点一滴地积累学术规范知识,逐步养成较好的学术伦理素养。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阅读人

李玉海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快乐的软图书馆学

作一者 | 王波(著);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出版年 | 2014年


_

该书是“书乡放谈——书骨精王波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其余分别为《阅读疗法》《可爱的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及其左邻右舍》。“书骨精”最初是作者进行博客创作的网名,做“嗜书入骨的精灵”一解。后来由于作者的治学功夫、文史底蕴以及人格魅力,该名不仅被广为认可,且得到重新解读,即 “书痴、骨干、精英”的融合体。“软图书馆学”是作者对于图书馆学论著形态的改良,形容像威化饼干一般诱人,与其相对的“硬图书馆学”,内容则像花岗岩一般难以咀嚼、难以消化。   


从文笔类型来看,该书属于杂文集,作者以俚俗化、草根化、娱乐化的叙述方式对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人、图书馆界专业会议、图书馆学新书等内容进行解说,文风独树一帜,素有图书馆界《世说新语》的美称。书中对于图书馆员精神的生动解读,以及对黄纯元、范并思等图书馆学家研究风格的精准提炼,不仅彰显了作者专业能力的精深,也为图书馆人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灵感。


从受众来看,该书不仅适合图书馆学人阅读,让快乐走进图书馆学,在笑声中概览当今中国图书馆学现状,同时该书完全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没有图书馆知识基础也不影响阅读体验。整体来说很值得一读!



_




书一名 | 信息论基础(原书第2版)

作一者 | [美]Thomas M. Cove (著);

作一者 | 阮吉寿,张华(译)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 2008年


_

1948年克劳德•香农首先提出信息论,现代信息科学突破了语法信息的研究范畴,而逐渐成为融合研究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复杂科学。信息论已经成为当代信息类科学最为基础的理论。而《信息论基础》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的信息论基础理论教材,作者托马斯•科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学与统计学教授,IEEE研究员。作为教材类书籍,该书简明通俗的介绍了包括“熵、信源、信道容量、率失真、数据压缩与编码理论和复杂度理论”等在内的信息论基础概念与理论知识,逻辑清晰地搭建了一个信息论基础知识架构,能够帮助初学者或学生群体系统、全面地进入信息论的世界中。


当然,推荐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其基础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对多领域学科的兼收并包。在信息论快速发展且充满可能性的年代,托马斯在教材中将信息论与金融学、博弈论、物理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进行了融合,将信息论作为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现象与理论进行融合,虽然提升了通读的门槛,但在多学科融合趋势的当下,能够对基础学科进行思维延展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创新能力。



_




书一名 | 系统之美

作一者 | [美] 德内拉·梅多斯(著);

作一者 |  邱昭良(译)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 2012年


_

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的社会发展与科学进步的速度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人类社会中各种问题的复杂程度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曾经,中国历史中唐朝统治者与明朝统治者面临的治理问题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但在当下,今年的芯片制造技术创新就可能完全颠覆明年的世界政治格局。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变得无比复杂又相互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系统思考?又该怎样提升自己理解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呢?《系统之美》这本书可能会提供给我们一个有效的答案。


本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系统及系统动力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帮助我们树立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阅读过后会让你不自觉地将生活中的问题和事物归纳分类成为一个个系统,尤其是面临学术中的问题和思考困境时,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你养成系统化的视野后,本书中会为你提供很多难得的、睿智的思考方法和告诫。例如系统中可能的六大障碍、八大陷阱与对策、改变系统的十二种变革方式等等。无论是系统中无处不在的时间延迟或者有限理性,还是作者告诫我们如何在复杂系统中保持心智、拓展创新,都能够帮助人们在日渐复杂、熵增的世界里摆正心态、突破困境。





阅读人

刘越男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

管理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

书一名 | 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

作一者 | 张丁(著)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每个人类个体植根、生长、依赖的港湾,而家书是维系家庭成员情感纽带的生动记录。一信在手,百般品味,千般情感。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将“云中谁寄锦书来”切实转变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云存储,虽然记录和传递的方式在改变,但人们对于家庭的眷念,对于家人情感纽带的依赖不变。在此背景下,传统家书抢救和家书文化传承是关系到每个个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刻主题。《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的作者张丁原是中央电视台的资深记者,2005年4月创意、发起抢救民间家书活动,随后从央视辞职。2009年4月携带家书项目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本书逐一细数家书历史、伦理、教育、艺术等文化价值,再具体论证抢救家书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真、柔、韧、理、法相交融,带领读者全面领略家书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记忆传承的内里和外在。正如该书《序》撰写人冯惠玲教授所言,“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更是他十五年来心无旁骛执着浸泡于民间家书中所思所感所悟之积累”,是他“一辈子为国家、社会和众生做的一件文化传承之事”的映照。



_




书一名 | 网络法:原理、案例与规

书一名 | (第三版)

作一者 | 刘品新(著)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法律诉讼案件中最关键的是证据,档案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证据特性,对证据的共同关注在法学和档案学之间建立了内在的深厚关联。而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对这两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对于电子证据、凭证类大数据的共同关注使得两个领域有了更多的交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品新是最早关注技术变革对法学冲击的学者之一,也是最早将两个领域深度关联的专家之一。其“专著式”教材《网络法:原理、案例与规则》自2008年出版第一版以来,不断自我改进,如今已出第三版,区块链证据和大数据证据等最新内容被囊括其中。本书按照由网络基础法、网络专门法和网络相关法及网络空间法治化实践构成的网络法体系框架依次条分缕析,从中不仅可见中外相关立法的发展脉络、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框架规则,更有大量案例的佐证说明,厚“重”写“实”、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网络空间法律规约的发展之道,不仅帮助读者开启网络法研习之门,更提供了如何撰写并持续更新研究性教材的生动范例。





阅读人

东北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

技术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书史导论

作一者 | [英]戴维•芬克尔斯坦,

作一者 | [英]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著);

作一者 | 何朝晖(译)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 2012年


_

《书史导论》是一本有趣的书史理论读物,全书详细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书中提及很多有意思的理论和观点,诸如文本社会学、交流圈、新目录学、作者身份、传播模型、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未来等,是书史研究的西方视角。作为案头的一本小书,常常翻阅的时候总能令我不自觉地跟随作者的脚步,思考更多关于人、书和社会间的互动关系,思考中国在国际书史中的贡献。本书是《书史译丛》之一,这套丛书还有《书籍的秩序》《工具书的诞生》《图书馆的故事》《莎士比亚与书》,也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



_




书一名 | 钝感力

作一者 | [日]渡边淳一(著); 李迎跃(译)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出版年 | 2018年


_

《钝感力》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经典励志大作,近几年因央视新闻、和众多明星推荐而出圈。“钝感力”一词其实是作者的发明,按照他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还论证了钝感力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钝感力可以让我们在忙碌的时候审视自我,应对自己处理事务过于敏感的情绪。   


这本书提出了钝感力有五项铁律: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从这五个方面,可以应对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项事务。





阅读人

西北大学

公共信息资源

管理系

副教授


书一名 | 书的大历史:六千年的演化与变迁

作一者 | [英]基思•休斯顿(著);

作一者 | 伊玉岩,邵慧敏(译)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 2020年


_

本书是我在最新一级大一《图书馆学基础》课程中的“首席参考书”。依循本系前辈教师讲授《图书馆学基础》的传统,我们会按“图书—图书馆—图书馆学”的主题次序展开,或许是为了让同学们从最初就直观培养起“书感”(bookness)。“书感”这个词大约可以概括此书带给读者的最大收获,或许也是构成图书馆职业价值观与专业品味的遗传基因DNA。


全书分为“纸张”“文字”“插图”“书籍的形式”四个部分,作者运用诙谐俏皮的语言、旁征博引的资料、生动详实的图示,推动我们充满热情地走进图书书写、呈现、印刷、装帧的精彩历史,并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思考图书与语言、文字乃至人类智慧、科技、文明之间的动态关系。


到底什么是“书感”?那是一本实体书在你手中的感觉,是它的重量及质感(texture),是它的书香(smell),是翻页发出的沙沙声(sound)。你需要拿在手里,打开它,倾听它,并且闻一闻!翻阅书页,感受拂面而来的微风。“相比之下,被囚禁在屏幕后面的电子书则毫无生气”。该书讨论的,就是这样一种内敛却又能够给你带来深刻感官印象、安静却又在轰轰烈烈创造历史的“人类最强知识载体”。


作者虽然来自英国,但并没有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陷阱,他系统细致描绘了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同样也为我们生动呈现了亚欧大陆另一端羊皮卷的制作过程。这学期《图书馆学基础》课上带同学们遵照书中说明,模仿还原古罗马人制作羊皮卷的经历,将是我关于该书、图书馆学教学的生动记忆(该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


阅读此书,会让你的职业DNA动起来。



_




书一名 | 信息的“贫穷”与“富有”

作一者 | 周文杰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该书是作者近十年来所承担多个研究项目的成果集成,也是我今年收到的“重量级”赠书之一。我与作者颇有渊源。作为作者在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学弟,在与作者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他的严谨态度与专业素养,尤其感动于他传承自导师于良芝教授的对于专业的赤城与热忱。工作后,我们都供职于“西北”冠名的院校,学缘相似,地缘相近,人缘当然也相好。  


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立足西部院校,使我们更能认识到书中涉及的差序等概念。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大背景之下,该书讨论了信息领域的贫富现象,弥补了单纯从经济社会地位理解人们在信息社会分层中地位的认识,这对于新环境下信息贫富分化的有效干预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信息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书中采纳或呈现的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以及涉及测度的研究设计与实施,都能带来诸多启示借鉴。例如,近来面向社会大众的“知识付费”业态被认为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体现,而当“市场”因素开始强力渗透乃至重塑社会知识供需格局时,当付费壁垒试图圈定知识领域时,是否会形成类似书中所界定的知识领域新的贫富分化与马太效应。而对于那些积极、持续、大量“购买”知识的用户,是否意味着他们拥有富足的个人信息世界呢?


这些都是值得从该书中迁移思考的问题。



_




书一名 | 科学家与公众沟通指南

作一者 | [美]科妮莉娅•迪安(著);

作一者 | 张会亮(译)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 2018年


_

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和高考教育制度改革,在与高校院系同行交流时,常谈到的话题就是如何向高三考生(及其家长)讲好“图情档”故事。这个话题推而广之,就是如何向社会公众进行学科的讲述。做好这种讲述,对象可能不再是传统“圈内人”;做好这种讲述,语言或许不同于共同体内部熟悉的学术语言;做好这种讲述,没准本书能够带来些许启示。  


向大众传播(乃至矫正)学科的社会形象,其实并非只是图情档学科才面临的课题挑战。相反,很多成熟或前沿的学科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这一阶段。当我们开始积极向公众塑造和传播自身学科形象时,恰恰说明我们正处在“出圈”扩展影响力的生机时刻。


该书正是结合了气候、医学、太空等科学领域的经验,提供了实用建议来改善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公众、媒体之间的互动,向学院派展示了如何与公众交流、与媒体打交道,如何通过文章、网络、广播和电视向公众阐述我们的研究工作。


我们的学科只要是作为正式科学中的一员,就会像其他科学一样,不可避免需要进入公共领域,让教育过程、效果接受全社会的评估,而不仅仅停留在专业共同体内部的讨论。因此,可能需要更加积极、踊跃地对现代社会多方位地施加影响、传递价值。


面向社会传播,我们的学科需要坚实内核、做到“气质自华”,当然有时也可以用点“时尚方法”。





阅读人

臧国全

郑州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书一名 | 论丛(共11部)

作一者 | 苏新宁,李纲(主编)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近年来,情报学界不乏情报学变革与创新的研究。其中,引领系统性、体系化和理论创新的研究者,当属南京大学苏新宁教授团队。2021年,由苏新宁教授团队编著的一套反映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的学术论丛——《新时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论丛》面世了。


本套丛书涵盖情报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情报学学科建设和培养体系,情报应用方面的情报工作、情报感知、情报与智库、竞争情报、国外的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情报制度,中国情报事业的发展等共11部。其中多部著作的主题为国内首次出版的学术著作。整套丛书均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的角度来阐述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新内容,为我国情报学研究、情报学教育、情报工作和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笔者相信,这套丛书一定会对我国情报学科和情报教育的创新发展、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和情报工作的转型,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_




书一名 | 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

书一名 | 改革议程

作一者 | 刘世锦(主编)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于实现“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这期间,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推动改革再突围。


本书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主编,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深度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改革再突围的重点领域,全面阐述了这一时期我国的发展理念、指导方针、主要目标、战略布局,描绘了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的发展蓝图。


本书可充分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大势、科学制定决策,值得细细品读。





阅读人

张久珍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

教授


书一名 | 亲爱的图书馆

作一者 | [美]苏珊·奥尔琳(著),

作一者 | 文泽尔(译)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亲爱的图书馆》(The Library Books)是美国记者苏珊•奥尔琳(Susan Orlean)创作的以图书馆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本书以1986年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大火为引子,描写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方方面面以及图书馆漫长的历史。大量的调查素材和原始资料使得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内的运行——“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台极为复杂的巨型机器,一台由无数齿轮旋转维持的装置”(第67页),还包括了图书馆对民众的深刻影响——“人们希望图书馆能修复他们自身,并教会他们校正自己的生活”(第215页)。书中各种各样的故事勾勒出美国社会各界对图书馆长期的、无私的支持,图书馆员对于图书馆工作的责任感和爆发出的创造力,民众对于图书馆的热爱,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是一部凝聚图书馆情感、抒发图书馆情怀的非虚构作品。“妈妈总是会说出同样的话: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任一职业来相伴终生的话,那她肯定会选择当一名图书馆馆员”(第9页、第340页)。这句话在书中首尾呼应,反映出作者对于图书馆深深的眷恋。对于图书馆的未来,作者认为,“图书馆将变成更像城市广场一般的存在:一个当你不在家时就是家的地方”(第328页)。细碎的语句道出作者对图书馆的一片深情。


作者采用叙述型非虚构的手法记述图书馆的故事,以偏重文学化的、轻松幽默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叙述了有关图书馆的人、事、物,特别是展现了民众眼中的图书馆,描绘了不同风格的馆员形象,用民众和馆员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论是20世纪30年代,“图书馆是大萧条时期的慰藉。这里温暖、干燥、实用且自由,为人们在绝望时代提供了抱团取暖的场所。在图书馆里,你会感受到富饶和兴旺。这里有充沛的信息,当其他一切都让你感到匮乏和破碎时,这些知识却可以让你完全免费地带回家”(第214页),还是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大火之后,“在这紧急的时刻,洛杉矶民众自觉组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图书馆,以血肉之躯给遭难的藏书遮风挡雨。他们依靠爱书的天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一套系统,用它来保护,尽力保全我们赖以联系彼此的纽带——而这正式中央图书馆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第41页)。从细微之处见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和洛杉矶民众的长达一百多年的相濡以沫。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了解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读物,还可以作为讲述图书馆故事的范例。如何向民众介绍、说明图书馆的情况,讲述图书馆的故事,目前受到了图书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亲爱的图书馆》的多元化视角、大量细节的揭示、多种人物性格的呈现、幽默风趣的语言值得我们之后在讲好图书馆故事中学习。





阅读人

中山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书一名 | 中国精神读本

作一者 | 王蒙(主编),

作一者 | 王绍光(执行主编)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 2019年


_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40年来1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诗人、学者共500多篇文章,直观地为读者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中国精神进化史:展现一度“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中国,是如何“换了人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用第一手文字诠释贯穿古今的中国精神,常读常新,不仅为新时代背景下讲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读本,而且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要从时代伟人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就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只有读懂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核,才能阐释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才能进一步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以担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将真理和理想的思想伟力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_




书一名 | 技术史(全八卷)

书一名 |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作一者 | [英]查尔斯·辛格,

作一者 | [英]E. J.霍姆亚德,

作一者 | [英]A. R.霍尔(主编);

书一名 | 王前,李英杰,孙希忠(主译)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年 | 2021年


_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研究科技史、借鉴科技史,善于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兴衰成败中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引领发展方向。这也是开展科技信息分析和科技情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牛津版《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作为一部综合性技术史巨著,既是一部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通史,也是一部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全书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技术史类丛书。


一方面,该套丛书丰富权威的历史资料为我们开展科技信息和科技情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对深刻认识掌握科技发展的必然性及规律性,准确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重视“事件的意义”,注重技术与经济、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研究,这也是我们从科技信息视角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理论问题的重要源泉。



END





版式设计

陆澜


制版编辑

卢慧质





关注公众知识状态 / 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Focusing on the State of

Public Knowledg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当期荐读 | 2022年第1期 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式与平台建设

当期荐读 2021年第6期 | 从幕后到台前:数据要素化带来图情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1年第6期 | 基于区块链的竞争情报联盟协作平台模型研究(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1年第6期 | 面向科研诚信的科研数据管理保存:逻辑关联、作用机制与实现策略(内含视频摘要)

当期荐读 2021年第6期 | “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科的新发展(内含视频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