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未存在的文艺复兴:击碎起源立柱、百科全才“达芬奇”,随着达芬奇的倒下,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也必倒无疑

昆羽继圣 昆羽继圣 2024-03-15

在西方,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然而,细细研究就会发现,伽利略使用的所谓科学方法却全都是来源于列奥纳多•达芬奇

无人不知的伽利略


无人不晓的达芬奇


提起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可是妇孺皆知。

西元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于美第奇家族统治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托斯卡纳小山镇“芬奇”。

他被西方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西方“近代科学”的开山鼻祖,是天才科学家、全能的工程师、发明家、建筑师、画家,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其一生最大的成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等,无不体现了精湛的艺术造诣。

此外,达芬奇还擅长雕塑、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钻研科学、工程领域就像他的艺术作品般令人难忘与突出。手稿中约13,000页的笔记与绘画全是混合艺术与科学所组成的纪录。


且来领略一下西人是如何吹嘘达芬奇的,根据英国人贝尔纳所著《历史上的科学》(第2版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W.C.丹皮尔《科学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5年9月第1版)的描述:

“列奥纳多……幼年时他已经表现异常的才智,使他的同辈与后辈都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秀美的人材,优雅的态度,更是锦上添花,增进了他的思想与品格的力量。

他对各种知识无不研究,对于各种艺术无不擅长。

他是画家、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且在每一学科里他都登峰造极。

在世界历史上可能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纪录。

他的成就虽已非常,但与他所开拓的新领域,他对于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他对每一学科中的真正研究方法的洞察力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在他看来,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的独一无二的真方法。……列奥纳多是从实用方面接近科学的。

……为了要满足他的各种技艺的需要,他才去做实验,晚年时他对知识的渴求竟胜过对艺术的爱好,他作为画家,因而不能不研究光学的定律,眼睛的构造,人体解剖的细节以及雀鸟的飞翔。

他作为民用及军事工程师,因而不能不正视一些只有了解动力学和静力学的原理才能解决的问题。亚里斯多德的意见,对于修改一幅不合画法的绘画,引水灌溉或攻取设防城市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在这些问题上,事物的实际情况,比无所不知的希腊人对于事物的实际情况应该怎样的意见,要重要得多。”

在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职业是不分的。一位画家也许会受他的城市或君主之召,也许出于自愿,来铸铜象、大建教堂、排泄积潦或围攻城镇。大匠总要懂得物料的性质,以及处理它们的手段。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必须晓得所有这些,并且还要多许多;他必须有意识地仿照古代,把几何学和力学灌注到他的工作里去。

雷奥纳多·达·芬奇作为艺术家和博物学者,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了,而在这范围内也显示了他的最大才能。例如,当他向米兰公爵自荐时,就提起他所能制造的若干军用器械,最后还说,‘在绘画方面,我也不弱于别人。’

从他的笔记簿里,可以看出他怎样敏锐地研究金属工作和机器工作的各项操作,而他自己又怎样成为第一位力学和流体力学大家。虽然注定失败,他的最伟大的尝试是想做到机械飞行——这是工程研究中的一件杰作,要观察鸟类并结合制造模型、计算和按实际大小的试验。

雷奥纳多设计了并绘成了差不多不计其数的巧妙机械,从辗压机到可移动的挖河机……”

达芬奇所绘的菱方八面体,1509年出现在卢卡·帕西欧里的《神圣比例》中


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笔记中包含了数种军事机械的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落伞、含呼吸软管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


这都不是事儿,在黑暗的中世纪,达芬奇就在构思这个东东了


达芬奇的素描《子宫中的胎儿》


据说,达芬奇在30年内一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当达芬奇与托尔医生共同工作时,他准备出版解剖学理作品并制绘了超过200篇画作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约1487年。纸上钢笔画,34.3×24.1厘米


可是,如此伟大的达芬奇,有任何哪一件机械设计或发明投入过实用、产生过作用吗?

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一件都没有。

也就是说,这位大兄弟的所谓发明制造,全部是纸上谈兵。如此尴尬地局面,也难怪贝尔纳不得不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承认:

他能发差不多供任何用途的机器,并把它们绘制得精良无比,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件,而其中最重要的更绝无一件真会起作用,即使他真能弄到足够的钱来制造它们的话。”

哦,原来如此呀。

鉴于达芬奇所处的时代,贝尔纳等人也知道有些知识那时尚未诞生,过度吹捧的话,会很容被识破,所以,他只能在书中坦言:

“文艺复兴时代的工程师缺少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数量的知识,又没有象蒸汽机那样的原动机,事实上绝不能超越传统实践的限度。他的影响在机器发展上并不大,而是给学术界一种深刻观念,即自然界的种种操作可用机械来阐明。”

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孟席斯(Gavin Menzies)是个业余历史学家,他曾跟随哥伦布、狄亚斯、拉布拉尔和达迦马的航迹行遍世界。在造访了120个国家,并亲自到900多个博物馆和图书馆考察、收集了大量有关中世纪末期各大海港的资料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孟席斯发现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居然与中国古代的机器“惊人地”相似。再继续考证,他还发现1434年一支大明舰队曾带着一批华夏科技典籍到了意大利,为西方的工程和科技发展,乃至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根据孟席斯《1434:中国点燃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火》书中记述,他在十年间去了很多地方,攀越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沿着亚马逊流域航行,长途跋涉巴塔哥尼亚的冰川以及玻利维亚高耸入云的阿尔蒂普拉诺(西班牙语,高原),还于2005年从塞维亚出发,走过了白银之路(Silver Way,西班牙西部一条南北向的古代贸易通道),从当年西班牙征服者航向新世界的地方出发,往北抵他们的家园埃斯特雷马杜拉。

而在沿途探访西班牙征服者出生与成长的城镇时,孟席斯来到一座小山城托雷多,在这里有了意外的收获。


山城里一座老建筑摩尔式宫殿里,当时正在举办一个特别展览,里面陈列着达芬奇及其马德里抄本,主要作品是达芬奇发明的水泵,设计的引水渠、水闸、运河等等。

达芬奇发明的中世纪水泵是用来从山城底下的河流汲水的。

达芬奇被誉为这座中世纪小山城的水利设施“发明人”。可是,此前欧洲并无类似机械,也无类似的农机水利技术的积累,那么,达芬奇难道是无师自通?

他的知识从何而来呢?

仔细看展览说明,孟席斯赫然发现了这么一句:

“达文西(达芬奇)着手进行水道的透彻分析。1490年在(意大利)帕维亚邂逅法兰西斯柯·迪乔治对达文西的训练而言是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达文西要写有关水的论文。”

从这则展览说明中透露的信息,应该是达芬奇学习水利机械的知识来自于一个名为法兰西斯柯·迪乔治的人。

此人是何方神圣?

看来,得顺藤摸瓜下去,查一查。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这个法兰西斯柯·迪乔治,实际上也叫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提尼,或译作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1439年—1501年),是一名意大利雕刻家、画家。

又是一个懂农机、水利和机械的画家?


怎么感觉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个画家套另一个画家……


根据拉迪斯劳·雷提博士(Dr. Ladislao Reti,以研究达芬奇闻名)对法兰西斯柯·迪乔治·马汀尼所著《论工程暨其抄袭者》(“Treatise on Engineering and Its Plagiarists”)一文的评论,董并生等学者惊奇地发现:

“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1439~1501)这位伟大的锡耶纳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师,跟他同年代的几位工匠一样,也对机械装置的研究与发展感兴趣。

这很符合当时依然盛行的维特鲁威传统(Vitruvian tradition)。

他的工程学专著至今仍鲜为人知,主要致力于民用与军事建筑里面有数百张各式战争器械的插图,虽然小,但是画得十分精美,还有起重机、磨坊、水泵等等。

……有关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的艺术与建筑作品,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发表,但是他在科技方面的作品,后人偶尔才会注意到。”

15世纪的欧洲,居然有磨坊?

那可是当时中国独有的物件啊!机械Machine这个词就来源于磨坊——“中国磨”。

倘若达芬奇的知识来源是法兰西斯柯·迪乔治,而这个法兰西斯柯·迪乔治的知识来源又是华夏,那么,这个传播路径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先来看看达芬奇的知识究竟是不是来源于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

迪斯劳·雷提博士研究发现,达芬奇曾经收藏过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的著作《论民用和军事建筑》(Trattato di architettura civile e militare),还列出了收藏该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还有一份不完整的手稿(佛罗伦斯「国立中央图书馆」与锡耶纳市立图书馆所藏副本),一度为李奥纳多·达文西(达芬奇)所有。

这份手稿日后特别重要,是因为达文西加了旁注和素描;手稿目前是在佛罗伦斯的罗伦佐图书馆。此外,有几篇论文及其图画的旧副本也在意大利其他的图书馆被发现,这反映出法兰西斯柯之作品在早期所引发的关注。

这些论文手稿,特别是关于机械工程学与工艺学的部分,一直未被充分地研究或完整地发表。直到1841年,卡洛·普罗米(Carlo Promis)利用萨卢佐(Saluzzo)拥有的那份抄本,第一次发表了该论文后,学者才获得对于法兰西斯柯·迪乔治·马汀尼之作品相当准确的描述。……

萨卢佐抄本(上引)和罗伦佐抄本(达芬奇那份)虽然出自同一人之手,包含的图画也几乎相同,但是长久以来都不归属于同一作者(法兰西斯柯·迪乔治),因而造成更深的混淆。罗伦佐抄本在早期引人关注是由于达文西加进去的旁注。”

经过对比得知,达芬奇的B手稿与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著作中的内容完全一致。

迪斯劳·雷提博士在论文中是这么说的

“在这些对开本中,我们可以找出不下五十种各类型的磨粉和辊轧机包括了卧式风车……锯木厂、打桩机、重量输送机,以及各种绞车和起重机;滚柱轴承和抗摩擦装置;机械车……许多的水泵和扬水装置。……和一个非常有趣的扬水机或扬泥机,一定是离心泵的原型

…(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描述了原始的进攻和防御的战争器械,包括有后座液压系统的枪。还有潜水和游泳装置内容几乎与李奥纳多·达文西画的B手稿完全一致。”

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所著《论民用和军事建筑》一书在佛罗伦萨的副本,一度由达芬奇拥有,并加以注解。

达芬奇把迪乔治的机械图拿了过来,画出更好的图。

难怪孟席斯会如是评价,达芬奇不是发明家,只是第一流的插画家。因为他所有的机械几乎早就被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发明出来了。

那么,这个叫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的锡耶纳画家,他不务正业的著作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书中一系列的图画真的都是他的原创作品吗?

一个画家而已,怎么可能懂机械、懂水利、懂农业?

他要真有那个本事,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应该早就大力推广了,人们应该对其感恩戴德,毕竟他发明了那么多实用的机械和工具啊。

实际上,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是从一个名为“马里奥诺•塔科拉”的意大利人那里抄来了相关的笔记本和论文。

噢,还真是个抄袭的套娃路线啊!


孟席斯在《1434:中国点燃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火》中感叹道(中译本303页,台湾远流2011年5月版):

“迪乔治是一个大肆抄袭者。以下有八个例子是他掠夺塔科拉的作品,而迪乔治自己却从未承认。

迪乔治有一张倒塌的塔楼图,几乎与塔科拉的一模一样;迪乔治也同样地复制塔科拉的水下泳者和马背上的骑士(见《一四三四》网站)。

迪乔治的图画晚于塔科拉的,他采用了与塔科拉同样独特的投石机。他的能把纵向动力转化成横向动力的起重机与磨坊,以及轮桨船,是复制塔科拉的,他的测量距离的装置、重锤式轮与牛转泵亦然。在我们的《一四三四》网站上有多个例子。”

好吧,要有韧性,让我们接着把目光转向这个新出现的马里奥诺•塔科拉(Mariano Taccola)。

孟席斯考证了此人的生平,发现凑巧的是,这个塔科拉也住在锡耶纳,与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是同乡。

塔科拉于1382年2月4日在佛罗伦斯附近的锡耶纳受洗。其父亲是当地一个葡萄酒经销商,姊姊法兰西斯卡(Francesca)嫁给了家境殷实的丝绸商人。

身为公共工程管理员,塔科拉没有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从未见过大海,也没有参过军、打过仗,但他却奇迹般地可以绘出各式各样的海上机械,比如桨轮船、蛙人、沉船起重机,以及火药武器等等,甚至还有制作火药与设计直升机的先进方法。

一个意大利偏远山城办事员,没有出过国,学识不高,怎么会突然创作出来这样大范围的发明的图册,画出惊人的机器技术图示?甚至还包括穿越时空的直升机?

带着一大堆的疑问,孟席斯在《1434:中国点燃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火》书中写道:

“从1430年到他去世的1454年间,塔科拉创作了一系列惊人的图画,出版成为两个合集《论发动机》(De ingeneis,四部)与《论机械》(De machinis),以及一补遗。

他的主题涵盖范围相当了不起。

《论发动机》的第一部包含港口、斗式泵、骑马的炮手、熔炉的风箱、水下潜水员、漂洗厂和虹吸管。

第二部的特点在储水池、柱塞泵、龙、带有士兵的两栖式机动车辆,以及用牛拉的酒吧。

第三部包括链泵、潮汐磨坊、变速升降机、绞车、采石机、回收下沉圆柱的浮选机、施工用起重机、机械梯、风帆车和水陆两用车。

在第四部中,他着眼于三角测量、隧道工程、拔桩的机器、寻宝工具、风车与水磨,猴子、大象、骆驼的画像,投石机、装甲船、桨轮船、屋桁托梁和反光镜。《论发动机》之后有《论机械》(约1438年),主要是一册军事器械的图画(详见第十九章)。”

这个塔科拉在自己的著作《论发动机》第二部中,居然出现了“龙”

有鉴于此,孟席斯索性将最末端达芬奇所绘的“机械图纸”与源头中国早期“机械图纸”进行了比较,结果是令人震惊,二者居然高度一致,如出一辙!

孟席斯及其家人本来都是达芬奇的支持者,但看到大量的事实后,也不认为这纯属巧合,因此孟席斯坦言:

“比较达芬奇的机械与中国早期的机械,可以看出它们非常相似,包括齿轮与大齿轮、棘轮、梢钉和轴、凸轮和凸轮形摇杆、飞轮、曲轴系统、脚镣、辐条车轮、轱辘、链条装置、吊桥、分段的拱桥、等高线图、降落伞、热气球、直升机、多管机关枪、可拆卸式大砲、装甲车、石弩、大砲与射石砲、浆轮船、水平旋转式桥、印刷机、里程表、罗盘和圆规、运河和水闸。”

而且,孟席斯还发现,文艺复兴另一位画家阿尔贝蒂将透视画法应用于绘画与建筑学的著作基础来自于华夏数学(一种解释太阳系行星周期运转的几何数学)。

实际上,经过孟席斯、董并生、诸玄识等诸多学者的考证,已经基本捋清了脉络,证实了马里奥诺•塔科拉的所谓“发明创造”来源于华夏——元代王祯的《农书》。

《农书》是一部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并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巨著,在介绍农业生产工具方面极具特色。

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农书》37集本成书于元仁宗皇庆二年,明代初期被编入《永乐大典》。明清以后,有很多刊本。


从流传至今的库本及民间刻本来看,王祯《农书》有十三万六千余字, 插图约二百八十幅。

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农桑通诀》,包括有农业史和耕垦、灌溉、收获、蚕缫等农业科技;

第二部分为《百谷谱》分论了粮菜果木的栽培方法;


第三部分为《农器图谱》,是全书的重点和精华, 主要描绘了农具农机图, 并附有文字说明, 为农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图象资料。

塔科拉的设计:「带有叶片的立式水轮」。说明藉由啮合齿轮、曲柄和连杆、凸轮和凸轮从动件以及直角齿轮,将纵向动力转成横向动力。

迪乔治的链泵也是这样,以兽力的卧式水轮来运转,具有轮辐上的筒、偏心柄、斗式泵以及连续传动皮带。


根据孟席斯的对比研究,塔科拉和迪乔治所「发明」和画出的轴、轮及曲柄,每一种变化在《农书》里都有图示。

这展现在用于鼓风炉的卧式水动力涡轮。

此种复杂和精密的机械有一个卧式水驱动轮连接一条传动皮带。传动皮带提供副轴动力,该轴通过滑轮衔接到一个连着曲柄接头的偏心曲柄,并且推动(通过摇摆滚轮和活塞杆)一只风箱,将空气打入炉中。

正如李约瑟所言:

“这里显示的是重机械中从旋转的转换到纵向往复运动,藉由后来蒸汽机特有的经典方法,功率传输开始,但是往相反方向产生。因此,这项机械装置的重大历史意义,就在于它的蒸汽动力的形态起源。

根据佛罗伦萨伽利略博物馆(Museo Galileo)的资深馆长保罗·加卢齐(Paolo Galluzzi)的多年研究,迪乔治抄袭了“塔科拉”和中国元代王祯所著之《农书》。迪乔治从复制《农书》中的兽力机械开始,陆续抄袭中国利用卧式和立式水轮的基本的水动力机械,之后他改造《农书》的卧式和立式水轮,为各式磨坊和泵提供动力。

保罗·加卢齐(Paolo Galluzzi)表示:

“法兰西斯柯的四个基本类别的机械表现出一些有趣之新特色。首先,列入文字解说,用要点文字说明旨趣、原料与尺寸方面的数据、特别的建造限制以及特殊的应用,加强了机械装置的图示(《农书》里面有文字解说)。

……

在一些磨坊的图画上,他对齿、轮和小齿轮半径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分析。

不过,作者显然一心想定出准则来整理他的材料——实际上,这种考量不仅在塔科拉的作品与法兰西斯柯早期著作中是没有的,连以前的所有机械书籍也没有(《农书》是按照准则编排的)。

……

有关磨坊的章节大大地扩增至五十八种单独项目。……在《论民用与军事建筑》第一册有关泵的章节同样地也有扩增,探讨了大量的这种装置。相反地,有关货车与‘拖曳和起重装置’的章节减少。

……

特别是吊起和搬运圆柱和方尖塔的机械数量更是大幅削减。缩小讨论每种机械型态之基本例子,这个趋势在所谓第二稿的作品(《论民用与军事建筑》第二册)里益发地展现出来。

……

只有十张磨坊的插图留存,但现在它们完全是依照所用之能源加以排列:上射式戽斗水轮、卧式桨(a ritrecine)轮、横轴式风车、有飞轮承载金属球的曲轴(a frucatoio)磨坊、人力的与兽力的磨坊(三种不同的传输系统之设计),最后有马提供动力的踏车(二种设计;一种是牲畜从里面转动轮子,另一种是牲畜在外轮缘施加压力)。”

而达芬奇所谓的“机械图纸”是迪乔治之机械的一流图解副本和改良版。

借由比较达芬奇的图画与《农书》,已经证实了达芬奇精采地加以图解的每一个机械的原理,——而中国人在比较简单的手册上早就用图说明过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达芬奇的“发明”来源于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的著作《论民用和军事建筑》,而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蒂尼的大作又是源自马里奥诺•塔科拉马里奥诺•塔科则直接抄袭了元代王祯于1313年刊印的《农书》。

所以,达芬奇不是二道贩子,而是三道贩子。

近年来,随着更多中外专家学者对达芬奇生平的研究考证,又有了一些新发现。 

有人用计算机分析了达芬奇一生的成果,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若要完成达芬奇全部的绘画、雕塑、研究和各种发明等工作,就算他刚出生就开始一刻不停地干活,每天24小时不分白天黑夜,需要的时间至少也要74年。

可是,达芬奇的寿命却只有67岁。

难道,这位大兄弟的情况也与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欧拉、开普勒、莎士比亚一个样?


世界著名实验室之一的贝尔实验室有位研究员莉莲·施瓦茨,她无意间在电脑上将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相重叠,赫然发现这两张画的眼睛、鼻子乃至发际线的轮廓都能够完全重合,把她吓了一大跳。


这意味着什么?

这说明有人以达芬奇自画像为底稿,然后进行了创作和改动:剃了胡子,磨了皮,带上长发,最后就变成了蒙娜丽莎。

因此,蒙娜丽莎 = 达芬奇。

达芬奇出于什么目的要这么做呢?

倘若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是真人,那蒙娜丽莎肯定见过达芬奇本人。如此一来,一定会留下记录,或者说是破绽。

如果达芬奇此人根本不存在,那岂不是穿帮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人见过达芬奇本尊。蒙娜丽莎也不能是真人。

所谓的达芬奇自画像和蒙娜丽莎,只能出自同一个造假团队。

如果这还不够说明问题的话,那我们来看看意大利都灵教堂保存着的那块耶稣裹尸布。

据说当年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无人收尸,一个叫做约瑟的门徒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了下来,并用一块亚麻布裹好,葬入了坟墓里。

而后,没过多久,耶稣的坟墓被人挖开,尸体从此不见踪影,坟墓里只留下了一块裹尸布。


英国史学家埃·威尔逊经过长期调查得出结论:耶稣裹尸布最初在耶路撒冷失踪后,经过一个神秘的渠道来到了土耳其,之后又流传到君士坦丁堡。英国历史学家克劳利在他的著作中,就曾说道他在1203年的时候在君士坦丁堡亲眼看到过耶稣裹尸布,然而就在两年之后,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破,导致裹尸布再次下落不明。

又有传说声称裹尸布在1204年到1312年之间,一直都是由骑士团所保管,并受到了众骑士们的一致膜拜,直到骑士团被解散后,这耶稣裹尸布再次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1355年,这块裹尸布出现在了法国的一个小镇上,由此造成巨大轰动。

1538年的时候,这块裹尸布被当作“圣物”转移到了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裹尸布上有一个人形图案,按照西人的解释,这是耶稣的汗水和香料清透亚麻布所致。


但是,这块裹尸布的真伪备受争议,一不小心又与达芬奇关联了起来。

为了鉴别真伪,世界各国的学者希望能够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1898年,都灵教堂的主教同意让学者们对裹尸布进行直接检测。

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化学家麦克龙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检测出裹尸布上的颜色含有硅石、黏土、氧化铁成分的土质颜料。

这种颜料是中世纪的画家们常用的颜料,并且裹尸布上的血迹只是朱砂,而裹尸布上的人体形象也只是一幅手法高明的艺术品。

牛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这三个机构分别从裹尸布上采集了一块样品,通过高科技仪器进行碳放射年代鉴定。

最终三家权威机构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论:

这块裹尸布不是耶稣时代的产物,断定年代是1200-1350年之间。显然,这块裹尸布是伪造的。

进入21世纪,美国画家施瓦茨经过对裹尸布上的人像扫描后指出,这块裹尸布上的耶稣头像不过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很多科研机构听闻此消息,纷纷将裹尸布上的耶稣头像和达芬奇的自画像进行对比,再次发现它们的面部轮廓完全吻合。


根据世界各地众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致认为裹尸布的时间是1200-1350年。然而,达芬奇要到1452年才出生。

敢问,一个1452年出生的人,他的画像怎么能出现在一两百年前的裹尸布上?这怎么可能?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达芬奇此人是杜撰,并不存在。

那么,达芬奇的创造者究竟是谁呢?

达芬奇自画像和都灵裹尸布双双都是萨伏伊家族的财产。萨伏伊家族是意大利的统治者。而萨伏伊本人,又是教皇的亲戚……


看来,达芬奇多半是被当时的意大利统治者和教皇一手炮制出来的。

一直以来,西方都宣称文艺复兴是(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上从未存在过、也从未发生过。

根据诸玄识、董并生等学者的研究,“文艺复兴”是19世纪伪造和虚构的,因为法国学者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在1855年的《法国历史》一书中才首次发明、并使用“文艺复兴”这一词语和概念。

而且,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发明的“文艺复兴”是特指法国(不是意大利),此后才被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于1860年在其所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明》所提炼和确立的。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加布里埃莱 (Matthew Gabriele)撰文《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不存在》,特别指出:

“大约是1500年,在一个春天的明媚晨光里,啊,美丽的佛罗伦萨!一个小商人从床上滚了起来,仿佛闻到空气中有一种新奇的味道;妻子和家里的动物还在睡觉,他只身披上褴褛的衣衫,悄悄走到百叶窗前,把它打开。

“天哪!”所有的人都在喊叫,“中世纪结束了,文艺复兴来临了!”

这不是真的吗?……

我们今天称之为“文艺复兴”,不过就是空气,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神话!……意大利人把中世纪融化在空气里,从而迎来了现代世界。之前,艺术、思想和文学等都处于“休眠状态”,是“文艺复兴”使它们再现和绽放。然而我们知道,那都不是真的!”

英国剧作家杰克·威廉斯(Jack Williams)说:

“按照传统的说教,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繁荣的时期。……然而,我们究竟知道真相吗?……有争议的观点认为,‘文艺复兴’从未真正发生过。(在我看来)至少不像学校教的那样。”

加拿大剧作家德鲁·泰勒(D. H. Taylor)直言不讳:

“文艺复兴从未发生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或佛罗伦萨文艺复兴都不是事实,那时依旧是‘黑暗时代’。”

据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威廉·卡林的介绍,曾在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执教的C·S·刘易斯(C.S. Lewis, 1898—1963年),在其年轻时说:

“……文艺复兴从未在英格兰发生过,如果有,那也毫无意义。”

几十年后,刘易斯教授在讲台上正式宣布:

“我认为我已成功地证明:……“欧洲文艺复兴”这件事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巴塞罗那大学教授罗杰·桑西(Roger Sansi)发人深思地试问:

“我们是否可以把欧洲文艺复兴看作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一种伪造的人工制品,一种针对特定政治目的的宣传形式?也许很少有历史学家敢于提出这样的还原论;因为文艺复兴对现代西方历史是如此重要,以致如果把它看成是虚构的,那就意味着西方的……历史是一种梦想或错觉。”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詹姆斯·富兰克林(James Franklin)揭露说:

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扔下重物,彻底改变了物理学。……但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关于“中世纪”和伽利略的故事都是小谎,而最大的谎言则是“文艺复兴”。

达芬奇……一个不识字的人(他根本不会用拉丁语写作)。……我们发现,一部标准的数学史说,达芬奇的数学微不足道,甚至幼稚,没有任何数学天赋。

实际上,直到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无论男女老少,普遍都是文盲。相对于其余欧洲来说,意大利几百年来一直落后,是“一个悲惨和文盲的民族”(miserable and illiterate people)。

17世纪时,欧洲农业原始,人们从不洗澡,不讲卫生,普遍食人(比如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惨状),一直是野人部落社会,比亚欧草原上的蛮族还要落后。

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明尼希(Nelson H. Minnich)解释: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儒勒·米什莱于1855年创造的法语单词,……用来描述16世纪的法国所经历的“古典复兴、科学进步、地理发现”。

……

布克哈特的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明》)……,声称文艺复兴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它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开端,人们拒绝中世纪天主教的迷信和神话,从万恶的封建和教会制度中解放出来。……这本书反复修改和添加材料,最终成为一本综合性的历史教科书。

……

塑造文艺复兴的19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其观点往往是反教会或世俗的,他们展示了一幅文艺复兴的静态肖像。”

尽管如此,西方学术界仍旧将“文艺复兴”概念不断向前推进,且时间愈来愈早。

时至今日,不止有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概念,欧洲12世纪也有了"文艺复兴”。

进而,又伪造诞生了:

  • 13-15世纪,“帕列里奥文艺复兴”,

  • 867-1056年,“马其顿文艺复兴”,

  • 8-9世纪,“伊斯兰文艺复兴”,

  • 8-10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

  • 7世纪,“诺森伯里亚文艺复兴”,

  • 4世纪,拉丁文艺复兴,

  • 1世纪,智者运动:西方文明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

……

西人,还在造假的路上一路狂奔,以话语权影响着留学生、公知和世人。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