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续刺激下,要复苏了……

金投研 2022-06-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子木聊房 Author 子木

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


近日,高层印发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共计六方面33项措施!


以此吹响下半年经济攻坚战号角。


事实上,这一幕早有预演:


23号,高层提出33项刺激政策;

24号,央行召开信贷形式分析会;

25号,全国组织电话会议。


短短一周时间,“一揽子政策”实现了从零到执行的全部过程,政策施行效率之高,令人咋舌,但着眼于当下经济局势,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


这次“一揽子政策”的站位是空前的,在文件的核心部分还特别强调:


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狠抓落实。有关部门要对一揽子措施尽快逐项细化并公布实施。将对地方落实稳经济举措进行督查,地方要抓紧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稳经济政策。


“紧迫感”“狠抓落实”“尽快”“有关部门”“进行督查”等字眼,都是近几年大小会议少有的,目的很纯粹:


救市正当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这几天跑过来问子木的读者非常多,担忧这一揽子计划是否要比08年更具爆发力,会不会造成资产层面的跌宕。


网上流传的“震惊体”,也在暗流涌动,快速发酵,不顾一切扑向他们认为韭菜群体。


那么这“一揽子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是怎样的,有哪些政策我们可以分享到红利,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楼市局势。


1


大面上,我们可以把文件内容总结为以下6条:


1、退税、缓缴费。

2、支持贷款、延期还贷。

3、稳定产业链。

4、刺激消费投资。

5、保证能源安全。

6、做好基础保障。


整体内容,换汤不换药,但这次强调的重点更为集中,主要是两大重点:“稳”和“促”。


两条腿走路。


稳什么?就业,而稳就业的前提是,必须稳住市场主体。


所以在“一揽子政策”中,决策层明确表示,市场有关部门一定要优先保护这些小微民营企业,它们解决了全国80%的就业,是打好攻坚战的第一步。


最近很多银行的朋友,都跟我说,接到指示,要想办法把钱放出去,在资质合理的范围内,以后出现坏账都不用过多顾忌,钱聚在上面肯定要出事的。


除此之外,还特地提到了几个产业,分别是汽车、航空业、水利与农村公路、铁路等。


至于为什么在内容中没有提及房地产,这我在最后一部分进行解答。


这些产业,分别代表着新的消费增长,被疫情打击最严重的民生工程,城镇化最直接的投资项,帮扶刺激,带来的效果也很直接。


昨天关于汽车出台的补贴政策登上热搜:


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这个级别的车型,在国内基本可以覆盖在80%以上,直接释放补贴大概在600亿左右,是很实际的。


促,就是促增长,把去年定调的“外循环+内循环”进行疏通,外循环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无法左右。而内循环,就是实打实的关起门来搞消费。


内循环的核心是扩大内需,直指国内第一大矛盾点“老百姓购买力。”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实业被压着,老百姓的工资收入一直都跑输资产增值和通货膨胀,在三年疫情打击下,更是捉襟见肘。


文件给出了两个方法,一是降压,二是撒钱。


比如在被疫情所累,失去收入的群体,房贷和消费贷都可以延期还,不计入征信系统,过去是银行各自的取舍,现在是国家督导强调这么做。


看到撒钱这两个字,很多人疑惑,撒哪了?我为什么没收到?


这个撒钱并不是像老美那样,直接往居民的银行卡里打款,而是通过消费券的方法,定向刺激居民消费。


山东:137家景区门票实行阶段性半价优惠;

长春: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

深圳:对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台补贴;

成都:发放2.4亿元消费券,66万张1分钟抢光!

贵州:启动发放1.4亿元零售文体和餐饮消费券;

太原:在前期投放1.2亿元消费券基础上,将再次筹集4.2亿元发放消费券

郑州:发放超过2亿元的消费券,包括汽车、购物、线上和餐饮。

……

这段时间,很多城市已经发放消费券,还有一些已经计划执行,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查得到。过去各地都是扣扣搜搜,现在则是大大方方竞赛。


截止到目前,大概有86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最低都是千万起步,最高甚至可以达到4个亿。


接下来,无论是消费券面额还是城市数量,都会如潮水般袭来。


过去刺激消费,居民传导货币,是“政府-银行-企业-居民”的路径,而现在,直接从政府到居民,传导效率有了质的提升,这是历史性的变革。


它还具有乘数效应,也就是说1块钱可以激发10块钱的消费潜力,虽然无法雨露均沾,但能让愿意消费的居民拿到切实优惠,盘活企业,激发市场活力。


当然,这也会让城市之间再次拉开差距。


疫情打击是无差别的,但财政比较充裕的城市,比如深圳,已经发放了好几轮上亿的消费券,而一些财政困难的城市,没有余粮更无从刺激消费。


2


这次文件没有提到房地产,很多人都跑来问我,是房地产不受重视了吗?


没有不被重视,只是内容很少。


比如在第10项,提到让LPR要形成改革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目前市场最低房贷利率,已经降低至4.25%,四大一线城市陆续逼近最低值,其中广州是第一个达到最低水平的城市,接下来北京、深圳、上海都会跟进。


这段时间,大大小小会议的关注点都在房地产,刺激政策马上要追平2015年水平。


房地产是经济之母,对经济有托地的效用,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消费刺激项,事实上,早已被拎出来自成模块。


这次没有在文件中提及房地产,也是为了防止舆论过分发酵,让房地产形成炒作预期,毕竟这次释放的货币规模不小,也可以说是近些年的峰值。


我看到很多媒体都在说,这次稳经济释放的货币会直接流入房地产,造成资产大涨。


这种说法欠缺考虑。


举个例子,农民种地,要灌溉,一种方式直接打开阀门,另一种是把渠修好,去定向引导水的走向。


08年的4万亿是缺乏管控的,凭空印钞,野蛮入市,洪水直接淹了市场,最后都沉淀在了房地产,造成房价疯涨拉升。


现在呢,各种水渠弯弯绕,小水滴灌到各行各业。从近两年对B+C端的信贷控制都可以看出,决策层已经掌握了控制水流的方法。


但水来了,不流到房地产,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货币多了,通胀就会起来,表现在资产价格上涨,这是经济规律,无人破解。


而在资产端,目前老百姓还没有找到除房子以外的替代品,这意味着刚需和投资都会积聚在一个海绵垫上。


整体来说,利好楼市是必然的,但节奏相对较慢,也会给大家反应时间,“会涨,但不会普涨,更不会跳涨”。


现阶段就要谨防一些重点一二线城市快速反弹。


坊间在传北京将取消认房又认贷,主要针对第一套要改善的,卖掉之后还算首套。


上海也会对房地产解封,以应对疫情后的经济稳定,而上海复工复产复市,也证明了我们有能力继续控制好疫情,这对当下市场,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二线城市中,苏州已经进入加速反弹通道,新房购房热度很强,售楼处基本都是满的,还在观望的刚需抄底的机会已经在倒计时。


成都刚又追加了政策放松条例,力度很强,不再畏首畏尾。


在限购层面,只要是限购区内的户籍,直接上车,没有户籍的话,也只需要1年的社保。而在近郊区,只要是成都户口或者在这里上班,就可以直接买房。


在购房成本方面,继续下调房贷利率至低位,公积金贷款比例下调10%,唯一住房转让,增值税免征年限为2年。


像成都这样的区域龙头城市,对周边有强虹吸效应,这次政策放开,2000万的人口规模会继续叠加增长,楼市也会再次加速转弯,触底反弹。


资金敏感型城市,区域龙头核心城市,我劝你现在就要去看房了。


更大规模的楼市复苏,大概率会在三季度经济报告出来之后,只要经济出现掉头向上的趋势,疫情结束,预期拨正,这段时间积累的需求就会陆续释放。


最后再多说一句。


投资思维成熟的标志,是积极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再去做规划,不要让自己的得失成为判断市场的依据。


看待经济问题或者楼市问题,千万不要站在自己的微观视角去思考。


比如昨天一个成都读者跟我说,疫情下,自己的收入减少,也买不起房子,感觉成都的房子肯定没人买。


我跟他说,你是成都的1/2119万,我们所有人都无法决定市场,只能评估你自己,是否能达到这个市场的均值。


你买不起不代表别人买不起,你认为贵,在别人眼里可能很便宜,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事实。


前段时间成都十万人抢房,足见其购买力,新政发布后,成都买房的咨询上升了好几倍。没办法,优质的资源永远都不会等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